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亮 《大家健康》2010,(4):37-37
芝麻,《神农本经》说,它主治伤中虚赢,补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精益髓。《本草经疏》说:胡麻(即芝麻)益脾胃、补肝肾之佳谷也。《本草求真》说:胡麻补血、暖脾、耐饥。  相似文献   

2.
胡蔓藤属植物、成分及毒理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蔓藤被认为极毒植物,由来已久。汉代前后把它列为毒药,《本草经》称它为钩吻或野葛,《名医别录》叙述了它的毒性;唐代《岭表录异》及《本草拾遗》称它为胡蔓草,宋代《图经本草》及《重修政和本草》曾引用之;明代《本草纲目》谓钩吻  相似文献   

3.
考历代综合本草,不难发现一个很明显的规律,即:我国古代本草学基本上采取累积方式,形同滚雪球一样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本草著作往往保存了旧本草的内容,並比原有的更加丰富完善,从而取代旧的本草。比如《本草经集注》出现后,《神农本草经》就失传了,《新修本草》出现后,《本草经集注》也就失传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出现后,宋以前的本草,甚至宋初期的《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也都失传了。然而不同的是,《证类  相似文献   

4.
《本草经集注》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本草著作,今人对其研究较多,关于此书的原名,卷数,尚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笔者通过对《本草经集注》作悉心研究,另据《隋书》、《华阳谱》等资料以及《道藏》中新发现的资料考证出此书原名为《本草》、,卷数是三,其中,下二卷分为七卷,原名很可能是《本草经注》  相似文献   

5.
今日所见的《神农本草经》资料,其来源一是各种本草所录的《神农本草经》资料,二是各种类书及其他诸书所引《本草经》资料。 现今各种本草所录的《本草经》资料,其来源皆出于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下简称《证类本草》)黑底白字的文字。 《证类本草》白字《本草经》文的来源,向上追溯,是由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的朱字通过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宋代马志等《开宝本草》、宋代掌禹锡《嘉佑本草》而被保存在《证类本草》中的。  相似文献   

6.
梁陶隐居序云:“汉献(公元190~220年)迁徙,晋怀(公元307~312年)奔迸,文籍。焚糜,千不遗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由此可知陶弘景所作《本草经集注》依据的是经过战乱后幸存的四卷本《本草经》。从陶本中还可看出,在汉献迁徙之前,和四卷本《本草经》相类似的《本草经》可能还有,只因战乱而遭损失。这些损失的《本草经》,多数是托名之作。所托的名字,都是先秦人物,如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扁鹊、子仪等。这可从《吴普本草》及汉代郑康成注《周礼》证实之。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序云:“自梁以前,神农、黄帝…  相似文献   

7.
通过《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所载“神农药性”勘比分析,揭示出中国本草文献上几个问题。一、《证类本草》“本经药”的药性是不全的,缺少“有毒、无毒”内容。二、古代《本草经》不是一种本子,而是多种本子。其载药数不仅有365种,还有595、441、319种。三、所谓“本经药”、“别录药”也不是固定的,有些药在某些《本草经》中,定为“本经药”,但在《证类本草》类中又定为“别录药”。  相似文献   

8.
《新修本草》由唐·苏敬等在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 730种的基础上 ,增加 114种编纂而成 ,其总数应为 84 4种。但《医心方》收载《新修本草》药物目录记其总数为 85 0种 ,比 84 4种多出6种。所多的原因 ,即由于《新修本草》对 84 4种药物中进行合并和分条所致。将具体合并、分条的资料一一予以查出 ,并加以说明 ,可以证实《新修本章》药物总数 ,并非用《本草经集注》730种 ,和《新修本草》新增 114种相加而成。  相似文献   

9.
<正> 汪广庵原名汪宏,新安医家,歙县人,清末光绪年间医术闻名乡里。先后著述有五种;即《入门要诀》1卷,《望诊遵经》2卷,《本经歌诀》,《本草附经歌括》3卷,《注解神农本草经》10卷。另外对宋代崔嘉彦所著《脉诀》加以参定。以上六种在光绪14年戊子(1888),于歙东汪邨竹里,汇刻成《汪氏医学六种》。其中《注解神农本草经》9卷,合序例1卷为10卷。江广庵作注,程瑞参定。书首有程(王延)作序。序云:“汪君广庵,幼志于医,已按宋人目录编集成书,后于兵燹之时,得宋臣校正单行古本,喜若获壁,随取今文为之重校,又聚古书为之注解,有疑  相似文献   

10.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范健  吕建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54-1255
<正>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别名山大豆根(《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本药功效始载于《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疱肿毒”;《本草经疏》谓山豆根为解毒清热之上药;《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近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以心律失常等症。本文就山豆根这些年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探讨如下。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 张超等用容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得山豆根中总生物碱含量以苦参碱计算为13.43mg/g,其中以苦参  相似文献   

11.
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 ,在中医药界可谓流传广泛 ,影响深远。“细辛不过钱”的口头禅 ,从医药者尽人皆知。《中药学》教材上虽说细辛为辛温无毒之品 ,终究“医者关乎性命”。司药人员把它作为十九畏 ,十八反和剧毒药物之外的一个特例 ,一遇细辛过钱的处方 ,须有医生签字方可或索性拒配。但也有医者不拘此说 ,大胆放量用之。比较两者的观点 ,有必要对细辛用量做一番考究。1 学说流传医者多崇《神农本草经》,近代名医张锡纯说 :“药性详于本草 ,诸家本草皆不足信 ,可信者惟《本经》。”《本经》列细辛为上品 ,《本草经疏》论细辛曰 :“细辛味辛…  相似文献   

12.
柴胡始出《本经》,两千年来作为疏散退热的有效药物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到了清代,有的医家提出其能和解少阳,而且这种观点被一部分人所接受,影响至今。现在高等中医院校的统编教材及部分中医药书籍,将“和解少阳”列为柴胡功用之首。对此,笔者存有异议。通过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冒昧提出个人浅见,不妥之处,尚望同仁指正。 1.孰能和解少阳,诸家众说不一 考证历代本草文献,对于“和解少阳”是否为柴胡的功用,认识不一,归纳之,不外以下几种。 第一,认为和解少阳是小柴胡汤的作用,非柴胡单味药之功。如《本草经疏》:“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陈修园也认为:“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具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汤加减是也。”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体例、文字综合考究的角度,将朱墨分书的《本草经集注》和《新修本草》残卷与有关传本作了比较研究,指出朱墨分书的残卷对甄别《本草经》佚文、确定《本草经集注》的编写凡例、研究《本草经集注》与《新修本草》及《证类本草》的异同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为准确地辑复,进而研究和利用宋以前诸家重要本草开辟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4.
枯梗科党参在明代以前的历代本草中没有记载,亦无该植物图,表明了明代以前党参并未入药。清代《本经逢源》、《本草从新》、《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不同程度地记载了在上党产人参逐渐绝迹时应用新出党参代替人参的情况和经验,并认为两者功效不同。  相似文献   

15.
正在诸多的中药品种中,有一类曲制剂,即用面粉加上诸多药物,经发酵而成,有六神曲、建神曲、半夏曲、沉香曲、采云曲和霞天曲等。《本草经疏》载:"古人用曲,即造酒之曲,其气味甘温,性专消导,行脾胃滞气,散脏腑风冷。"但这些曲在临床运用上各有侧重,极易混淆。现将这些曲制剂的制法、功效及适应症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研究者对《本草经》王kai运辑本的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此书刻印于光绪甲子年,其底本为南宋王炎的《本草正经》等,结合《湘绮楼日记》等相关文献,进行分析讨论。研究证实,王辑本完成于光绪十年,其所据底本为《政和本草》的明刻本,而非《嘉yuo本草》或《本草正经》。  相似文献   

17.
中药鸡内金又名鸡肫皮、鸡黄皮、鸡肫、鸡胗,是指家鸡的消化研磨食物的砂囊内壁,味甘性平,无毒,能健脾开胃。该药在《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中医典籍都有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为了解中药鸡内  相似文献   

18.
清代医家邹澍在《本经疏证》中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药物主治和《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证相联系,用互证法注解,论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制、治则及所宜药之缘故,极具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药鸡内金又名鸡肫皮、鸡黄皮、鸡肫、鸡胗,是指家鸡的消化研磨食物的砂囊内壁,味甘性平,无毒,能健脾开胃。该药在《日华子诸家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中医典籍都有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说鸡内金,鸡之脾胃也,中有瓷石、铜、铁皆能消化,其善化瘀积可知。为了解中药鸡内  相似文献   

20.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首次逐条注释《伤寒论》全文。明清时期,由于宋版《伤寒论》流传较少,而《注解伤寒论》加有注释,易读易解,遂成为明清时期医家学习《伤寒论》的主要读本,流传较广。此书除元代刊本外,明代亦有多种刊本。考诸史志书目,可知《注解伤寒论》明代刊本主要有:熊宗立种德堂正德己巳刊本、嘉靖二十四年汪济川刻本、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刻《仲景全书》本、万历二十九年吴勉学刻本等。森立之先生对《注解伤寒论》版本进行了研究,认为熊氏种德堂刊本是据汪济川刻本而重刻。对此,冈西为人先生在《宋以前医籍考》中提出异议:“按《经籍访古志》云:如熊氏明德堂刊本,据汪刻而重刻者。所谓明德堂,种德堂之讹明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