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比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及切吸术联合术中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急重症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明确联合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有切吸术适应证的 79例急重症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依完全随机分组法 ,分为 A、B两组 ,A组 4 3例行单纯切吸术 ,B组 36例行切吸术联合术中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 ,随访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随访 6— 18月单纯切吸术组 (A组 ) ,优良率 76 .7% ,联合治疗组 (B组 )优良率 88.9% ,两组优良率有显著差异性 (P〈0 .0 1)。结论 切吸术联合术中硬膜外药物注射治疗急重症神经根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可作用互补 ,提高疗效 ,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 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置硬膜外导管注射臭氧.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84.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P<0.05).结论 在切吸的同时置管注射臭氧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CT引导下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与单纯臭氧盘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分别行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A组)及臭氧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B组),比较两组疗效及VAS评分。结果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B组治疗后3 d、7 dVAS评分高于A组,而6个月时则低于A组(P〈0.05)。治疗后6个月A组优良率为77.5%(31/40),B组优良率为95.0%(38/4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胶原酶盘外溶解术较单纯臭氧椎间盘内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该术式分别和臭氧氧化术、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组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6-06-2012-06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219例。其中经皮椎间盘切吸加臭氧氧化术55例(A组),经皮椎间盘切吸加等离子低温射频术71例(B组)、单纯经皮椎间盘切吸术93例(C组)。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1-7年,平均4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疗效,经统计学分析: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分别与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与臭氧氧化或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组合使用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置硬膜外导管注射臭氧。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4.0%)显著高于对照组(52.0%,P〈0.05)。结论在切吸的同时置管注射臭氧可有效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选择3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穿刺髓核臭氧消融术治疗,根据髓核突出程度分类,分为A组:膨出型91例;B组:突出型127例;C组:脱出型82例,分别采用安全三角区入路、安全三角区入路+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和小关节内侧缘入路,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臭氧消融术,经6~18个月随访,采用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82.6%,B组有效率85.7%,C组有效率80.4%,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不同入路方法的经皮穿刺髓核臭氧消融术,其治疗效果对比无显著性差异,应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类型选择适合的手术入路方法。  相似文献   

7.
苏寅  李荣 《中国骨伤》2005,18(12):740-7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除开放手术外,近年开展的化学溶核术和经皮穿刺椎间盘髓核切吸术已取得较好效果。为了更好地提高疗效,从1998年10月以来将传统经皮切吸的减压区加以改进,结合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设立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双侧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1996年1月到1997年3月,我们将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单侧经皮穿刺切吸组(A组)、双侧经皮穿刺切吸组(B组)。随访6~18个月,结果显示,双侧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优于单侧穿刺切吸术。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  相似文献   

9.
臭氧与胶原蛋白酶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联合注射臭氧(O3)及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CT引导下行后路途径穿刺突出物达到盘内,于盘内注射浓度为60pg/ml臭氧(O3),退针达突出物中央联合注射600U胶原酶2ml及60μg/ml臭氧(O3)5ml。结果患者于术后6个月时获得最佳疗效,其疗效优、良、差率分别为44%、48%和8%。结论椎间盘内和突出物内联合注射臭氧及胶原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关节内侧缘阻滞联合臭氧注射与单纯小关节内侧缘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CT(或MRI)检查证实为后外侧型和椎间孔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23例,随机分为小关节内侧缘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组(A组)61例和单纯小关节内侧缘阻滞治疗组(B组)62例;所有患者分别随访1、3、6个月。结果术后1个月,A组有效率90.2%;B组有效率7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6个月,A组和B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关节内侧缘阻滞联合臭氧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与单纯小关节内侧缘阻滞术相比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CT引导下激光联合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单纯应用靶点注射胶原酶及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60例,随机分为2组,胶原酶组(A组n=30例)和联合组(B组n=30)。A组在CT引导穿刺成功确认无"脊麻"体征后注射胶原酶。B组在患者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胶原酶化学溶解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3、7、30、90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外科组手术疗效标准评价疗效。结果B组术后3个月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天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7、30、60、90天两组VAS评分组间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VAS评分组内比较A组术后1、3天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但高于其余各时点(P〈0.05);B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靶点注射胶原酶适用于纤维环破损较重,间盘内压力低,突出物较大且无钙化的患者。联合应用PLDD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经皮穿刺双间隙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以一个经皮穿刺点行双间隙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 在应用经皮穿刺法为40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髓核摘除术中。选择L4,5、L5S1复合型椎间盘突出者35例(8.7%),采用同一穿刺点对同侧不同侧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相邻的双间隙作髓核摘除术。结果 接受本术式治疗的35例复合型椎间盘突出症者,其穿刺的成功率为100%,穿刺的有效率为100%。结论 以一个穿刺点作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治疗复合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恢复快,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13.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分析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其与突出物缩小率的关系.方法 对分别行盘外注射(A组)与盘内外联合注射(B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150例作回顾性分析.根据Macnab标准评定近、远期疗效;复查CT影像,测量手术前后椎间盘突出指数(IDH),计算出椎间盘突出物缩小率;对Macnab评定结果与突出物缩小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的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的远期疗效优于A组(P<0.05),B组的突出物缩小率明显高于A组(P<0.05),远期疗效与突出物缩小率呈正相关.结论 盘外与盘内外胶原酶注射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盘内外注射的远期疗效及突出物缩小率较单纯盘外注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 拟行椎间盘松解术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年龄31~52岁,体重58~70 kg,随机分为3组:经皮激光汽化减压组(P组,n=29)、靶点注射胶原酶组(C组,n=31例)和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组(PC组,n=30).P组光纤经穿刺针达病变椎间盘后进行激光汽化减压;C组在CT扫描下调整针尖位置,固定于突出物表面后注入胶原酶400~600 U,继续进针刺入突出物后注入200~300 U;PC组在激光汽化减压完成后行靶点注射胶原酶溶解术.于术前、术后7、30、60、90 d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分级(M-JOA)评价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P组和P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升高,C组术后30、60和90 d升高(P<0.05),术后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7d比较,P组术后30 d M-JOA分级降低(P<0.05),术后60、9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PC组术后30、60和90 dM-JOA分级明显升高(P<0.05);与PC组比较,P组和C组术后各时点M-JOA分级明显降低,近期疗效分级降低.结论 经皮激光汽化减压联合靶点注射胶原酶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稳定,优于两者单独应用.  相似文献   

15.
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臭氧椎间盘内注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MRI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4例,按入院前后顺序随机入组。对照组31例单纯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试验组33例采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临床疗效采用MacNab评分及VAS评分,分别评价术后1d、5d,电话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术后1d、5d的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6.97%,93.94%,对照组:77.19%、74.19%。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3个月的有效率为试验组87.88%,对照组80.6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臭氧盘内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椎间孔注射可以加速腰腿疼痛症状的改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腰椎转移癌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18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的不同点,以防误诊。方法:对比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找出其不同点。结果;腰椎间突出症与腰椎转移癌临床表现相似,鉴别诊断以MRI最有价值。结论:应重视详细的体格检查,对疑有腰椎转移癌可能者,应行MRI检查以资鉴别。  相似文献   

17.
余庆阳  何斌 《中国骨伤》2005,18(10):593-596
目的分析比较3种不同联合疗法治疗突出型L4,5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本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19~69岁,平均(38.18±10.24)岁。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3组进行相应治疗切吸+盘内法组(A组)15例,切吸+盘外法组(B组)26例,切吸+盘内外法组(C组)18例。结果59例术后进行了4个月以上的随访,近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96.61%;远期总优良率72.88%,总有效率86.44%。但各组间近、远期疗效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以上3种不同联合疗法均是临床治疗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髓核切吸(APLD)联合突出物溶解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高突出物溶解率和治愈率,缩短疗程,减少、减轻单一疗法所致的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治疗组77例行APLD后留置工作导管并推进到对侧纤维环下。另行穿刺将胶原酶注入突出物,与对照组84例对比分析。对161例中的151例(治疗组73例,对照组78例)进行了跟踪随访。结果两组均随访18.7个月。治疗组73例,优良率94.5%,突出物溶解率91.5%,患者恢复工作时间57d。对照组78例,优良率79.5%,突出物溶解率71.2%,患者恢复工作时间110d。结论突出物内注射胶原酶是一项创新技术,将其与APLD联合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克服了单纯APLD的疗效不足和单纯胶原酶溶核术致疼痛和康复时间长等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