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兵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7):140-140
目的 探讨同种骨与异种骨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探讨与提高治愈率有关的方法.方法 60例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在清创切除治疗后,对照组采用异种骨植入治疗,治疗组采用同种骨植入治疗.结果 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缺损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平均骨愈合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异种骨,同种骨治疗骨缺损能有效提高愈合率,缩小平均骨愈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整理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该院因感染性骨缺损来该院治疗的46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均采用清创、骨延长、骨移植联合抗生素控制的治疗方法,随半年访半年,观察46例患者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显示,治愈20例,占43.48%,好转23例,占50%,复发3例,占6.52%,总临床好转率占93.48%。结论感染性骨缺损需要清创、抗炎及外固定术联合治疗,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Masquelet技术对下肢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骨缺损愈合、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1月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0例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研究组(n=20)。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病灶清创、植骨、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采用Masquelet技术,先进行清创、抗感染、骨水泥填充,再提前取出骨水泥,将自体松质骨植入、骨折处进行钢板固定、术后抗感染治疗。术后随访1年,比较组间骨缺损愈合、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皮肤感染、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膝、踝关节Iowa评分比较(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膝、踝关节Iow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较传统清创、植骨方法,采用Masquelet技术分阶段完整治...  相似文献   

4.
周峥益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8):1373-137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骨缺损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采用中药治疗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后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中药治疗后系统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时间、术后感染、骨缺损愈合时间、患者疼痛度减轻及骨关节功能恢复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后采用系统性护理干预,可显著缩短围手术期时间,减少术后感染,减轻患者的疼痛度,并有利于骨关节功能的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患者应用硫酸钙人工骨和异种骨修复的机制及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4例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植入硫酸钙人工骨修复,B组32例,植入异种骨修复,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近、远期植入骨的愈合生长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术后1个月颗粒开始降解占90.6%、3个月颗粒间融合并有新骨生成占84.4%、6个月植骨吸收并被新骨替代占78.1%、1年重新塑形占75.0%均显著优于B组的65.6%、56.3%、50.0%、4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期间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植骨部位骨折、植骨不愈合、排异反应等并发症,无不可接受的临床症状及再次手术治疗,获益率高达100%。结论与异种骨相比,硫酸钙人工骨修复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近、远期疗效更加显著,二者均安全可靠,可替代异体骨、自体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临床效果,以寻找最佳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110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万古霉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后1~2、3~5、6~9、≥10周感染控制率分别为10.91%、18.18%、32.73%、38.18%;观察组分别为18.18%、27.27%、43.64%、10.91%;两组患者在治疗9周后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6、9、12周在X线片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万古霉素联合自体微小颗粒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临床效果满意,可提高骨质量,缩短骨愈合时间,促进新生骨形成,且抗菌活性高、安全性好、术中操作简单、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创伤、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7.
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治疗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3例创伤或良性骨肿瘤刮除术后骨缺损患者行同种异体脱钙骨移植 ,观察其移植后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 ,并发症发生及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 2 2例 ,无局部及全身反应 ,骨愈合好 ,无骨不连接 ,未见肿瘤复发及骨缺损。结论 同种异体脱钙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诱导成骨作用 ,使用方便 ,来源丰富 ,储存方便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8.
感染性休克抗内毒素治疗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毒素是引起感染性休克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抗内毒素治疗是感染性休克治疗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近年来认为最具前景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丹参提取物对感染性骨缺损大鼠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SPF级SD大鼠,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另外40只建立感染性骨缺损模型,将30只建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药物对照组、丹参提取物组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病理组织学检测、骨密度、骨灰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生长因子、炎症因子水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相关mRNA表达量、CGRP/PI3K/Akt通路。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药物对照组、丹参提取物组骨密度、骨灰度、VE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CGRP、PI3K、Akt mRNA表达量、CGRP、PI3K、Akt表达量降低,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核因子κB(NF-κB)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药物对照组、丹参提取物组骨密度、骨灰度、VEGF、IGF-1、FGF-2、CGRP、PI3K、Akt mRNA表达量、CGRP、PI3K、Akt表达量升高,IL-10、TNF-ɑ、...  相似文献   

10.
纪开亮 《现代保健》2008,(34):52-53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腓骨移植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根据胫骨缺损的长度,切取带血管蒂腓骨移植至胫骨缺损区,外固定。结果手术治疗40例,随访2—3年,骨愈合时间正常,踝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应用带血管蒂腓骨治疗胫骨骨髓炎合并骨缺损简便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重髋臼后壁缺损的患者在初次全髋置换或翻修术中髋臼重建的技巧。方法笔者自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对一组10例10髋被确诊为髋臼后壁严重缺损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翻修术,全部采用自体或异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区并用骨盆重建钛板或螺钉固定然后植入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术后进行至少12个月的随访并分别在第3、6、12、18、24、36个月拍摄X光片并记录Harris评分。结果本组所有病例术后第12个月或以上的X片证实假体臼的稳定性良好,无松动迹象,Harris评分疼痛选项得分全部满分。结论运用自体或异体股骨头植骨修复骨缺损区并用骨盆重建钛板或螺钉固定然后植入生物固定型髋臼假体,预期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临床骨缺损修复方法多样,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传统的修复方法如自体、异体骨移植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方法,但也存在各种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骨缺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骨缺损修复方法多样,且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传统的修复方法如自体、异体骨移植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骨缺损修复方法,但也存在各种缺陷,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各种人工骨,尤其是骨组织工程在骨缺损修复中的逐步应用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于海泉 《实用预防医学》2011,18(9):1760-1762
目的研究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探索治疗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新西兰白兔60只,分3组,每组20只,所有动物均建立左侧桡骨中段的骨缺损。A组采用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修复,B组采用藻酸钙凝胶修复,C组设置空白对照。于术后4、8周各组10只兔子处死后分别行大体观察,摄X线片以及观察组织学情况。结果藻酸钙凝胶植入后,局部未见红肿、积液、渗出等异常反应。A组缺损8周时被硬性组织所修复,X线片见A组骨缺损处有连续性骨痂通过。B组及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较软,X线仍显示部分缺损,组织学观察A组缺损处为骨质替代,而B组及C组大部分为纤维组织替代。结论藻酸钙凝胶/自体红骨髓在体内有良好的成骨能力,可为治疗骨缺损以及骨不连提供一种新的植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多肽生长素在离体颅骨瓣原位修复颅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离体颅骨瓣二期原位修复颅骨缺损45例,共48例,随机分为二组,其中多孔离体颅骨瓣+骨多肽生长素(简称组I)26处,多孔离体颅骨瓣(简称组Ⅱ)22处,通过术后各阶段影像学检查,对术后并发症,骨瓣骨质吸收及骨再生情况对照研究1-2年。结果:骨瓣部位无松动感,外观完美,影像学检查示接合处对合良好,缝隙渐消失,可见骨痂形成,组I中骨瓣密度均正常,组Ⅱ中5处骨瓣可见中央部密度降低,有部分骨质吸收现象,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多肽生长素局部应用能防止骨瓣吸收,促进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16.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类存在骨髓内的非造血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功能及多向分化潜能.在一些细胞因子的诱导下可以向成骨系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系细胞、成软骨系细胞等方向分化,近年来已成为生物学和医学的研究热点.而转基因技术是一项目前较为热门的生物科技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基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成骨生长肽(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OGP)等通过转染后对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和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ALL小鼠动物模型 ,对其进行allo -BMT的同时 ,静脉输注体外培养的供鼠BMMSC ,同时设立单纯allo -BMT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受鼠CD4+ 、CD8+ T细胞亚群的差异 ;观察受鼠发生GVHD一般反应及病理学变化 ;记录受鼠存活时间。结果 BMMSC减少受鼠CD4+ T细胞的同时增加CD8+ T细胞 ;推迟GVHD发生的时间 ;明显延长ALL小鼠allo -BMT后的生存时间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BMMSC能抑制ALL小鼠allo -BMT后GVHD的发生 ,但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GVL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口服国产左旋多巴对兔下颌骨人工缺损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  5 2只家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于下颌骨形成人工缺损后 ,实验组给左旋多巴口服 ,于术后 14、2 1、30、4 2、4 9d ,分别取局部缺损骨愈合标本 ,观察其X片 ,组织学变化 ,计算骨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 X线片显示实验组缺损从 30d起 ,均显示出满意的骨性连结影像 ,对照组均有数例骨缺损没有出现X线片上的良好连接 ,组织学检查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骨组织计量学测量显示 ,在 30d时 ,实验组TBV值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表示成骨细胞活性的SV -OSB值 ,表示类骨的OS - 1%值 ,及表示类骨矿化速率的AR/D值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左旋多巴对兔颌骨骨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Little is yet known about the determinants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young adults. Thus,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that have an impact on BMD in young men.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out to 111 male medical students. Information on age, socio-economic status, medical history,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school club participation, curr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dietary intake were collected by the survey. Height, weight, percent body fat and muscle mass were estimated by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BMD was obtained using calcaneal quantitative ultrasound. Using the Poisson regression model, prevalence ratios (PR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degree of association between risk factors and osteopenia.

Results

The height and current physical activity showed a correlation to the Osteoporosis Index. Among the categorized variables, past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p=0.002) showe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bone mineral content. In the multivariate model, past physical activity (≥1 time/wk) had a protective effect on osteopenia (PR, 0.3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0.18 to 0.75) and present physical activity (1000 metabolic equivalent of task-min/wk) decreased the risk of osteopenia (PR, 0.64; 95% CI, 0.44 to 0.91).

Conclusions

Past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is as important as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present for BMD in young 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