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期导读     
《眼科》2011,(6):357
眼科医生常常会将颅脑疾病所致的视觉障碍患者转诊给神经科医生,而神经科医生则更关注生命体征,对于视觉的诉求所采取的治疗措施较少,认为可以自行恢复或无法治疗,这种处理是不科学的。本期邀请邱怀雨、魏世辉就后部视路疾病诊治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述评,建议在临床上对于后视路疾病的患者,在积极治  相似文献   

2.
后视路病变是视交叉以后的视觉通路其本身或毗邻结构发生病变,引起视觉功能改变的一类疾病。神经眼科医生比较熟悉枕叶病变引起的对称性同侧偏盲,但枕极(纹状皮质的最后部分)的病变产生中心性对称性同向盲点,此类视野改变容易被忽略或误诊。该文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双眼视觉清晰度下降、视物变形就诊。眼科检查: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8,左眼1.0,FM-100检查提示重度色觉异常,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提示双侧枕叶脑梗死(右侧枕极部,左侧纹状皮质前部),24-2 Humphrey视野检查可见双眼同向暗点趋势(不典型),10-2 Humphrey视野检查可见双眼中心视野同向偏盲(暗点),故而确诊。后视路病变可引起多种特征性的视野改变,可伴有高级视功能异常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是神经眼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例枕极脑梗死病变产生对称性同向性盲点伴色觉改变患者的诊治过程,提示需关注后视路病变视野改变的多样性及其他视觉功能异常,提高早期诊断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在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早期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对96例(147只眼)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及对照组行VEP及视野等检查。结果急性球后视神经炎患者VEPP波振幅和潜伏期有明显改变,且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结论VEP检查可大大提高急性球后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率,并对其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Wei SH  Zhang XJ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057-1059
累及后视路的脑卒中、脑肿瘤及脑外伤所导致同向偏盲性视野缺损在临床上很常见.尽管部分患者在损伤早期视野有部分改善,但是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能力.国外系列研究显示以“残余视觉理论”和“脑塑形”为基础的视觉重建治疗可以通过扩大患者视野改善视功能.尽管目前国际上对视觉重建治疗效果和机制还存在较大争论,但由于视路损害所致视...  相似文献   

5.
后视路疾病是神经眼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当颅脑血管疾病、肿瘤、外伤等累及视柬、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及枕叶视觉中枢引起视功能改变的一类疾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后税路疾病患者多伴行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但眼底检食多正常.部分患者行颅脑MRI或CT检查也术见异常。  相似文献   

6.
赵朋波  郭鹏德  周剑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1):2036-2038
视神经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视功能的疾病。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领域。较之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视觉诱发电位、视野等眼科检查,该方法具有明显优势,它可以直观显示视神经、视觉通路和视皮层的形态改变,定量分析视神经、视觉通路、视皮层的形态及病理改变。本文对DTI的成像原理、在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表现及其与磁共振成像(MRI)的对比分析。方法对40例(61只眼)诊断为急性视神经炎(包括视神经乳头炎和球后视神经炎)患者VEP资料进行分析,并与MRI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0例中34例行P-VEP检查,成功获得检查结果共54只眼,其中50只眼主要表现为P100波潜伏期延迟(47只眼),振幅下降(14只眼),有4只眼记录不到典型P100波,6例(7只眼)F-VEP主要表现为P2波潜伏期延迟;头颅MRI有5例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视神经增粗,6例表现为脑白质异常信号和/或脑白质脱髓鞘改变以及大脑皮层下缺血灶、梗死灶、软化灶、老年性脑改变。VEP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头颅MRI。结论 VEP有助于急性视神经炎的早期诊断,VEP结合MRI能提高急性视神经炎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结节病为病因不明累及多脏器的非坏死性肉芽肿疾病,侵及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者称为神经结节病。神经结节病较为罕见,眼科表现为视网膜、视神经或后视路损害。我们报道1例以视网膜中央静脉合并中央动脉阻塞起病的患者,经过视神经活检证实为神经结节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TT)的影像特点及其与视觉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福总临床医学院经手术切除的鞍区肿瘤患者21例,在术前1周及术后4个月行前视路高分辨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 并通过DTT重建白质纤维束,观察纤维束走行及完整性情况。采用视觉功能障碍(VIS)评分进行视 觉功能的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TT 可清晰观察21例鞍区肿瘤患者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中断或完整现象,稀疏或饱满情况,也可以显现 前视路白质纤维束与鞍区肿瘤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中断型8例,连续型13例)。术前前视路白质纤 维束不同形态患者的V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79,P=0.497),连续型和中断型与视觉功能预后相关,前视路白质纤维束形态完整型的患者术前视觉功能状态及术后4个月时的预后均优于中断型(P=0.014)。结论:高分辨DTT能直观显示前视路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并对鞍区肿瘤患者视觉功 能的预后判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后视路病变包括视交叉在内可导致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由于疾病早期视盘并不表现出水肿或萎缩,因此临床容易误诊或漏诊而延误病情。本文报道1例双眼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视力下降患者,最终活检证实为视交叉星形细胞瘤。通过该病例的诊疗经过强调神经眼科临床工作中影像学检查的解读及组织病理活检对确诊疾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4A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以及视功能情况.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15例20只4A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眼经确诊后均在全麻下施行了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术后随访通过间接检眼镜以及RetCamⅡ成像系统检查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使用条栅视力(Lea gratingTM)检查来评估视功能的情况.结果 所有20只患眼术后随访中视网膜解剖均完全复位.其中3只患眼伴有黄斑部的变形或牵引(占15%),其余17只患眼术后眼底检查黄斑部结构正常(占85%).共9例患儿12只眼完成了条栅视力的检查,平均条栅视力值为(6.4±.2.5)c/d(2~12 c/d),转换为五分视力值平均为4.29±0.20 (3.82~4.60).其中1只患眼视力为3.82,1只患眼视力为4.0,其眼底检查都发现有黄斑部的变形以及牵引;其余10只患眼视力都优于4.3(4.30~4.60).结论 通过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除术治疗4A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能够使视网膜解剖复位成功,并达到良好的视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矫正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不规则散光的临床效果.设计病例系列研究. 研究对象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20例(22眼). 方法采用多功能视力测量仪MFVA100分别测试20例(22眼)圆锥角膜患者裸眼(UCVA)、最佳框架矫正(BSCVA)和RGPCL矫正状态下100%、25%、10%和5%的4种对比度视力.角膜荧光染色法和相干光断层成像术(OCT)观察镜片下泪液的分布情况,判断RGPCL的静态配适状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两两比较相同对比度下3组视力之间的差别.主要指标对比度视力.结果 22眼在100%、25%、10%和5%对比度下平均UCVA分别为0.195、0.098、0.053、0.042(P均〈0.05),平均BSCVA分别为0.421、0.205、0.116、0.064(P〈0.05),平均RGPCL矫正视力分别为0.880、0.520、0.308、0.169(P均〈0.05).在100%、25%、10%和5%四种对比度下RGPCL的矫正视力均优于UCVA和BSCVA(P均=0.000),而在5%对比度下UCVA与BSCVA无显著差异(P=0.142).22眼RGPCL矫正后荧光素染色裂隙灯钴蓝灯光下见呈稍平坦配适、大曲率子午线上泪液填充较多、边缘部泪液宽度适中.戴镜后用前节OCT扫描中央光学区角膜显示出大、小曲率子午线上镜片下泪液分布厚度不同.结论 RGPCL可矫正圆锥角膜完成期患者的不规则散光,明显提高圆锥角膜患者不同对比度下的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眼挫伤早期发生高眼压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76例(76眼)眼挫伤早期引起眼压升高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76例中眼内出血52例占68.42%,其中前房积血50例占65.79%,玻璃体积血2例占2.63%;前房角挫伤伴前房积血、虹膜炎16例占21.05%;晶状体脱位伴前房积血或虹膜炎8例占10.53%.经药物或手术治疗,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视力明显恢复.结论 眼挫伤所致眼压升高前房积血是主要原因,其次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根据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眼底自发荧光(FAF)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研究自发荧光和OCT表现与CSC的病程及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67例(70眼)CSC患者黄斑部进行自发荧光拍摄和OCT扫描,观察不同病程的患者的病变特征,比较各类表型与病程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间的关系.数据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CSC患者的自发荧光图像表现各异:①正常型:7眼(10%),自发荧光图像表现正常,对应OCT显示神经上皮层均拱形向上隆起,与RPE带分离,下方有液性暗区,光感受器外节完整平坦,均匀一致.②单纯增强型:32眼(46%).其中28眼(88%)有神经上皮脱离(SRD),自发荧光主要表现为SRD范围内自发荧光增强,OCT显示神经上皮脱离区外节带表面有不均突起;20眼(62%)伴高荧光颗粒,与眼底所见的黄白色小点基本相对应,对应OCT外节带或RPE表面也有高反射颗粒状样突起.③单纯减弱型:9眼(13%),均伴SRD,对应OCT显示外节带完整平坦,均匀一致.④混合改变型:即自发荧光信号高低相间,22眼(31%).其中17眼(77%)表现自发荧光规则,通常表现为低自发荧光围绕高自发荧光,OCT显示神经上皮层拱形隆起,下方液性暗区,低荧光区对应外节带光滑平坦,高荧光区对应外节带高反射颗粒状突起.正常或单纯减弱、单纯增强、混合改变规则、混合改变不规则等对应的病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380、-3.791、-3.416、-4.049、-3.309、-3.421,P<0.01).对应的BCVA,除了单纯增强组与混合改变规则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Z=-2.012,P<0.05),其余对比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92、-2.676、-2.790、-3.128、-3.311,P<0.01).结论 CSC患者早期可表现为SRD正常自发荧光或低自发荧光.随着病程的延长,自发荧光增强且延续的时间较长,慢性迁延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自发荧光带,对应萎缩病灶或流水带;CSC患者的自发荧光图像改变主要与光感受器外节脱落的盘膜变性及RPE细胞的病理改变有关;病程越长,BCVA越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性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的患者34例(3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一次或多次玻璃体腔内注射阿瓦斯汀1.25 mg(0.05 mL)。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及间接检眼镜检查,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对比分析治疗前后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改变。结果平均视力治疗前为(0.19±0.20),治疗后为(0.35±0.24),CMT平均值治疗前为(579±145)μm,治疗后为(359±120)μ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未见眼压异常改变及与药物有关的眼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阿瓦斯汀后,黄斑水肿明显减轻,视力稳定并提高,必要时需要连续注射治疗,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眼内窥镜睫状突光凝术(三联手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晚期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合并白内障65例(66只眼)。均选取角膜缘切口进行三联手术。记录术后1d、3d、1周和末次随访的视力和眼压,炎症反应情况,记录术前术后使用降眼压药物的数量。记录术中和术后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前在最大量降眼压药物的使用下,眼压平均(28.4±10.3)mmHg。术后末次随访的眼压为(15.2±4.1)mmHg(1mmHg=0.133kPa),眼压下降46.5%(F=112.96,P〈0.001)。术前视力范围无光感~0.5,术后末次随访视力提高者49眼(74.2%),视力不变者16眼(24.2%),视力轻度下降者1眼(1.5%)(P〈0.001)。术前局部用降眼压药物(3.58±0.84)种。末次随访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0.12±0.48)种(P〈0.001)。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此种三联手术作为一种晚期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治疗手段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白内障手术经验的医师直接学习超乳手术过程中早期手术技巧及其并发症,并分享经验.方法 经白内障超声乳化理论、手术助手学习,选择合适病例,顺利完成53例(59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结果 53例(59眼)手术均能顺利完成,人工晶状体植入率(100%),术后第1天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46眼(77.97%),第7天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7眼(96.61%),术中撕囊发生滑向边缘7眼(11.86%),后囊膜破裂3眼(5.08%),悬韧带部分断离2眼(3.39%),虹膜损伤脱色素2眼(3.39%).术后第1天角膜水肿20眼(33.90%),均于术后2~7天内消退.结论 经过白内障超声乳化理论及助手培训学习,规避手术风险,无白内障手术经验的医生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能够在短期内掌握超声乳化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严重眼球破裂伤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效果。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12月问我院收治的145例(146眼)严重眼球破裂伤行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视力提高者105眼(71.92%),不变者36眼(24.66%),下降者5眼(3.42%)。术前无光感22眼,术后获得光感及光感以上视力12眼(54.55%)。术前视网膜脱离56眼,术后复位51眼(91.07%)。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者15眼(10.27%),12眼再次手术,术后均复位。结论正确的初期修复和适时、恰当的Ⅱ期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有效治疗严重眼球破裂伤,挽救大多数受伤眼的视力。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眼病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早产儿眼病特征及其发病情况。方法以562例早产儿为筛查对象,筛查内容包括视觉评估、外眼检查、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必要时行视觉诱发电位(VEP)、眼科B型超声、头颅MRI等辅助检查。结果在562例早产儿中,检出眼病11种,共93例(16.5%),其中视网膜脉络膜病变52例(9.8%),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51例(9.07%)和视网膜出血1例(0.18%);视神经及视路病变16例(3.02%),包括视盘缺损1例(0.18%)、视神经萎缩6例(1.1%)、视路及视皮质病变9例(1.6%);眼前节疾病12例(2.14%),包括先天性白内障8例(1.4%)、先天性青光眼2例(0.36%)、先天性虹膜缺损1例(0.18%)、淋球菌性结膜炎1例(0.18%);外眼病变5例(0.9%),包括新生儿泪囊炎3例(0.54%)、上睑下垂2例(0.36%);原因不明的视力异常8例。B型超声提示ROP合并视网膜脱离者8例,玻璃体出血者1例。头颅MRI提示缺血缺氧性脑病138例、颅内出血21例、脑积水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先天性大脑发育不良1例。结论早产儿以ROP、视神经病变、视路及视皮质病变、先天性白内障为主,同时有多种散发的眼科病。常规的早期眼科筛查对早产儿眼病的防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知觉学习训练对于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双眼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行知觉学习训练.训练前及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应用同视机检测Ⅰ级、Ⅱ级、Ⅲ级视功能,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观察近立体视,同时进行间歇性外斜视斜视角检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2例患儿中,经同视机检查训练前Ⅰ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到24、27、32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Ⅱ级视功能20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6、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Ⅲ级视功能18例,训练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分别增加至23、25、30例,训练前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发现,训练前近立体视19例,训练后增加至21、23、29例,训练前与训练后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远方斜视角为28.33△±11.15△,训练1个月、2个月、3个月后分别为27.81△±10.87△,27.98△±11.28△,27.69△±11.56△,与训练3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知觉学习训练治疗有助于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减少斜视度,对于未达到手术指证患者可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