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的病理变化及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方法实验研究。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行共同性斜视手术的58例患者手术中切下的眼外肌作为斜视组,将其分成共同性外斜视(32例)和共同性内斜视(26例)2组,同期10例角膜移植供体眼眼外肌作为对照组(供体均无斜视)。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眼外肌中HGF的表达,并测定其平均光密度值。比较斜视组与对照组眼外肌HGF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与斜视度、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及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共同性外斜视组内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308.9±68.4)µm2,显著低于对照组内直肌[(738.4±56.3)µm2](t=16.74,P<0.05),共同性内斜视组外直肌肌纤维横截面积(217.9±34.7)µm2,显著低于对照组外直肌[(620.9±46.5)µm2](t=28.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Masson染色显示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肌纤维数量减少,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含量增多,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肌纤维间隙增宽。③免疫组化检测HGF在对照眼眼外肌及斜视眼弱侧眼外肌中均有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浆,细胞外基质中有少量的表达。其中共同性外斜视组内直肌(t=6.33,P<0.05)、共同性内斜视组外直肌(t=4.75,P<0.05)HGF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④HGF的表达与患者病程(r=-0.856,P<0.05)以及斜视度(r=-0.525,P<0.05)呈负相关。结论共同性斜视弱侧眼外肌出现胶原纤维增生,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等萎缩性病理改变;HGF的低表达可能是共同性斜视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内直肌肌细胞数与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收集18例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和14例正常内直肌,行HE染色观察,用斜视积分法评价手术效果。结果:间歇性外斜视组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高于恒定性外斜视(P<0.01);光镜下斜视组内直肌横断面肌纤维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斜视组内直肌肌细胞数极显著低于正常内直肌(P<0.01),与病程和手术前后的斜视积分差显著相关(P<0.05)。结论:内直肌肌细胞减少是导致共同性外斜视的直接原因,是斜视手术效果下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任晔  严宏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62-164
目的::观察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患者下斜肌和内直肌中myogenin活性卫星细胞数量的变化,探讨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外斜V征的可能发病原因。方法:将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6例中切除的下斜肌及内直肌作为斜视组,行myoge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统计myogenin阳性染色的卫星细胞核数;角膜移植供体的下斜肌及内直肌(6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斜视组和对照组下斜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数占总细胞数比例分别为(22.7±7.03)%和(4.2±0.7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斜视组和对照组内直肌中myogenin免疫染色阳性的肌卫星细胞数分别为(2.2±0.75)%和(4.5±1.0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首次报道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V征患者眼外肌中表达 myogenin 免疫染色阳性肌卫星细胞的变化。myogenin可能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外斜 V 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Liu GX  Kong QL  Hu C  Yu SJ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7):618-621
目的 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细胞外基质的变化及其与共同性外斜视中间歇性外斜视和恒定性外斜视的关系。方法对31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17例,恒定性外斜视14例;具有阳性家族史7例)行内直肌缩短术,术中切除前段内直肌作为患者组;21例正常人对应前段内直肌作为对照组。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两组内直肌中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的含量,比较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不同性别患者间、具有不同家族史患者间的差异,并分析不同年龄患者间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患者组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23.56μg/g)明显低于对照组(444.59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纤维连接蛋白含量(103.88μg/g)明显高于恒定性外斜视患者(11.2μg/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蛋白聚糖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患者内直肌蛋白聚糖含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r=-0.8712,P〈0.01),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年龄增长无关(r=-0.1718,P〉0.05)。蛋白聚糖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与患者的性别、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纤维连接蛋白含量的改变可能与共同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有关,在今后的斜视研究中应对纤维连接蛋白给予重视。(中华腰科杂志,2007,43:618-621)  相似文献   

5.
刘桂香  左绪宏  林静  谭金山 《眼科研究》2007,25(11):878-880
目的 观察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内直肌胶原纤维的变化,探讨发生改变的意义.方法 选择共同性外斜视患者12例为斜视组,角膜移植供体7例为对照组.取1 mm3内直肌组织块,经固定脱水包埋,超薄切片染色后在JEM-1200EX型透射电镜下观察,对横断面进行图像分析,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两组胶原纤维呈簇状穿插于内直肌纤维之间,排列不规则,形成三维结构,横切面呈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斜视组胶原纤维直径及横切平均面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视组横切面积标准差也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而胶原纤维分布密度斜视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胶原纤维主要表现为直径增大,每个胶原纤维直径大小变异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后眼外肌组织学变化,评估局部用药对眼部组织的安全性。方法7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眼上直肌随机注射0.05mL(10μg)IGF-Ⅰ或0.05mL生理盐水,1周后获取上直肌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眼球巩膜及色素膜未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眶层纤维周径(120.24±30.76)μm与对照组(108.48±25.64)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4,P=0.000)。2组球层眼外肌肌纤维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27,P=0.127)。实验组的球层和眶层纤维大细胞和小细胞的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球层和眶层眼外肌活化卫星细胞的比例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2组眼外肌球层肌纤维的活化卫星细胞比例较眶层显著提高。结论局部注射10μgIGF-Ⅰ对眼部组织无明显不良反应,局部应用对眼外肌和眼球是安全的。IGF-Ⅰ能使眼外肌肌纤维快速增生,激活肌卫星细胞。球层和眶层眼外肌肌纤维对IGF-Ⅰ的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龚琦  邵庆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96-2097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内直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现时间的关系。
  方法:对30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术中将截除的内直肌用4%甲醛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并进行HE和Masson染色。
  结果:共同性外斜视30例中,内直肌纤维大小不一、形态异常,数量减少,肌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经Masson染色后发现,发现斜视较久患者组眼外肌肌纤维含量明显少于发现时间较短患者组(P<0.05) 。
  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现斜视时间较久的共同性外斜视比发现时间较短的共同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明显的纤维化,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随着斜视时间的延长,眼外肌纤维化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共同性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中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生肌调节因子5(Myf5)表达变化及其与斜视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研究。选择处于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幼猫(4~6周)1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根据斜视时间实验组分为斜视1个月组、2个月组、3个月组,每组各3只;对照组随机分为对照1、2、3组(分别与斜视1个月、2个月、3个月组对应),每组各3只。实验组通过右眼外直肌缩短联合前徙制作外斜视模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取实验组及相应对照组的右眼内直肌,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内直肌NGF和Myf5平均光密度值,所得数据用小样本成组资料的t检验或t′检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统计。结果①实验组内直肌中NGF的平均光密度值低,斜视2个月组、3个月组与对应对照组内直肌中NGF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78、15.532,P<0.01)。②Myf5在实验组内直肌中的平均光密度值低,斜视2个月组、3个月组与其对照组内直肌Myf5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19、7.029,P<0.01)。③外斜视猫模型内直肌中NGF、Myf5平均光密度值与斜视时间呈负相关(r=-0.984、-0.971,P<0.05)。结论①外科手术的方法可成功制作外斜视猫模型。②实验性外斜视猫内直肌中NGF和Myf5表达量的降低可能参与了斜视的发生。③实验性外斜视猫内直肌中NGF和Myf5的表达量随斜视病程的延长而降低,该变化可能与斜视病情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的病理变化与斜视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2例共同性斜视和22例麻痹性斜视病人行斜视矫正手术,将截除的外直肌或内直肌用95%酒精固定后送病理,在显微镜下观察眼外肌的组织结构。结果81例共同性外斜视中,内直肌退行性改变57例(70.4%),内直肌纤维化10例(12.3%),内直肌玻璃样变10例(12.3%),正常4例(4.9%);51例共同性内斜视中,外直肌退行性变18例(35.3%),外直肌纤维化28例(54.9%),外直肌玻璃样变5例(9.8%),22例麻痹性斜视中,13例内直肌和3例外直肌发生纤维化,6例外直肌发生玻璃样变。共同性斜视与麻痹性斜视直肌的病理结果经X~2检验P<0.01。恒定性外斜视与间歇性外斜视之间及先天性内斜视与共同性内斜视之间经X~2检验P<0.05。结论斜视的发生与眼外肌的结构异常有关,发病较久的恒定性外斜视比发病晚的间歇性外斜视其眼外肌发生纤维化的百分比较大,说明内直肌纤维化可能是外斜视形成的原因之一,斜视的病变程度与眼外肌功能是成反比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直肌Pulley位置及其形态改变。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1-6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32例,平均年龄(15.4±1.8)岁。同时招募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16.1±1.6)岁,利用MRI技术对第一眼位眼外直肌行连续冠状扫描。采用线性回归和相关系数计算眼外直肌Pulley位置,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2组间比较;同时计算各MRI层面水平肌肉最大横截面积和体积的变化,2组间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四条直肌Pulley位置与正常对照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各MRI扫描层面其内直肌横截面积均小于正常对照者,且其内直肌肌肉体积小于正常对照者(t=10.47,P=0.006)。对于外直肌而言,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肌肉体积略大于正常对照者,但这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6±0.4)较正常对照者外直肌/内直肌肌肉体积比率(1.1±0.1)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33,P=0.007)。结论: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与眼外直肌Pulley位置无关,而可能与水平直肌肌肉体积的变化有关,而这种改变可能会在术后继续影响眼位,从而导致斜视矫正术后远期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眼前节光相干断层扫描(AS-OCT)探查共同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水平眼外肌止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就诊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斜视矫正手术。分别于术前、手术开始、术终、术后2周及术后1、3和6个月测量角膜缘至水平眼外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共同性斜视过矫或欠矫后,再次手术的术式和手术矫正量。
  方法:共同性斜视术后过矫或欠矫计96例,男41例,女55例;平均年龄21.90依14.70岁。术前行斜视常规检查,共同性内斜视过矫者23例,欠矫者15例;共同性外斜视过矫者28例,欠矫者30例。术式选择主要依据斜视角的大小、远近斜视角的不同、原来的术式及双眼视力等情况而定。
  结果:共同性内斜视过矫者:后徙的内直肌行前徙9例,矫正量(5.51依2.63)?/ mm;内直肌前徙+外直肌后徙9例,矫正量(6.25依1.59)?/ mm;内直肌截除+外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26依1.04)?/ mm;仅行外直肌后徙2例,矫正量(4.21依1.91)?/ mm。共同性内斜视欠矫者:行外直肌截除6例,矫正量(4.03依0.98)?/ mm;外直肌截除+内直肌后徙6例,矫正量(6.86依1.32)?/ mm;内直肌后徙3例,矫正量(4.33依0.29)?/ mm。共同性外斜视过矫者,行外直肌前徙16例,矫正量(5.37依1.56)?/ mm;内直肌后徙6例,矫正量(6.29依3.68)?/ mm;外直肌前徙+内直肌后徙5例,矫正量(5.46依1.78)?/ mm;外直肌截除1例,矫正量5.00?/ mm。共同性外斜视欠矫者,行内直肌截除12例,矫正量(4.47依0.54)?/ mm;行外直肌后徙+内直肌截除16例,矫正量(5.11依0.75)?/ mm;外直肌后徙2例,矫正量(2.65依0.42)?/ mm。
  结论:共同性内外斜视过矫者,通常对做过手术的水平肌行加强或/和减弱术,其手术矫正量偏大、且不甚稳定。欠矫者,通常对未行手术的水平肌行加强或/和减弱术,其手术矫正量同常规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8例恒定性外斜视患者(间歇性外斜视恒定化)及8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并计算每例标本每100倍视野下肌纤维的含量;利用透射电镜观察8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与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大角度外斜视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术和外直肌边缘楔形切开术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 两组共37例,手术前后均用角膜映光法和三棱镜遮盖法测定斜视度.A组(18例)行外自肌超常量后退联合内直肌截短术,B组(19例)行外直肌边缘楔形切开联合内直肌截短术.并能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术前斜视度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术后1~6个月复诊眼位的比较:A组16例≤±10△,正位率88.89%,B组17例≤±10△,正位率89.47%,两组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 P>0.05).结论 外直肌超常量后退和外直肌楔形切开术均可以有效地矫正大角度外斜视.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lateral rectus marginal myotomy with wedge excision combined with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 with over-routine-quantity recession of lateral rectus and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 in treatment of large angle exotropia and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Methods Thirty-seven cases of large angle exotropia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Group A(18 cases)underwent over-routine-quantity recession of lateral rectus and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Group B(19 cases)underwent lateral rectus marginal myotomy with edge excision and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All patients were measured the deviation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by using Hirschberg test and prism cover test.The surgery was performed according to the amount of distance deviation.All the surgeries were performed by the same ophthalmologist.A successful alignment was defined as ± 10△ or less in primary gaze while viewing distant and near targets.Results Before operation,the difference of strabismus angl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0.05),the cosmetic success rate(±10△)was (88.89%)in group A and(89.47%)in group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x2=0.03,P>0.05).Conclusion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ver-routine-quantity recession of lateral rectus combined with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 and lateral rectus marginal myotomy with edge excision combined with resection of medial rectus for large angle exotrop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