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鼻丘及其邻近结构CT观察及其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了深入开展鼻内窥镜下额窦手术和鼻腔泪囊造口术等,观察鼻丘形态及其邻近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鼻窦连续冠状和矢状位扫描,观察100例患者(包括鼻中隔偏曲30例,慢性鼻炎40例,慢性鼻窦炎30例),其中成人80例,儿童20例。结果①绝大多数病例(99%)有鼻丘气房,儿童(9~16岁)鼻丘发育与成人相比无差异性;②鼻丘形态变化很大,但与中鼻甲前端、筛泡和鼻泪管的关系是恒定的;③鼻丘向上气化程度与额窦发育关系密切,鼻中隔偏曲对其发育无明显影响;④前组鼻窦的广泛炎症易波及鼻丘,并可出现鼻丘骨质增厚。结论鼻丘为鼻内额窦手术和鼻腔泪囊造口术的进路,可借助鼻窦CT进行术前设计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应用声反射鼻测量计对人鼻周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儿童鼻周期的类型、特点及鼻粘膜病理状态对鼻周期的影响。方法:应用声反射鼻测量计测量了16例正常成人,11例正常儿童,14例双侧鼻阻塞患者的鼻周期。测量时间为4 ̄8.5h,间隔时间为30min。结果:所有受试者均有明显的鼻周期,正常成人组国病组以典型鼻周期为最常见,正常儿童组以一致型为最常见鼻病组与正常成人之间在鼻周期类型、周期时间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鼻腔容积变化幅度小于正常成人组,正  相似文献   

3.
鼻内蝶筛窦切除术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60具完整成人尸头鼻内蝶窦,筛窦切除术的应用解剖进行了研究。通过颅正中矢状切面,水平切面,设计了9条测线,2个测角和4项观察。认为中鼻甲是鼻内蝶,筛窦切除术的重要内部标志,前鼻棘是此类手术的重要外部标志,纸样板与中鼻道外侧壁(上颌窦内侧壁)处于同一垂直面。本研究提供了有关鼻内蝶,筛窦手术的解剖数据,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脑脊液鼻漏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总结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982 ̄1997年3月近15年内收治的病程3个月以上的29例脑脊液鼻漏的资料,男15例,女14例,成人25例,儿童4例。病程3个月 ̄23年。结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18例,其中先天畸形3例,(垂体瘤1例,蝶鞍和嗅裂的化学感受器瘤各1例),未进一步检查自动出院4例;颅脑外伤7例次(1例2次外伤致不同部位脑脊液鼻漏);医源性(鞍区手术后)脑脊液鼻漏5例。2  相似文献   

5.
CT扫描对前筛窦及其毗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40具完整成人尸头进行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其中部分尸头还运用横断位CT扫描重建矢状位CT扫描,对前筛窦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示:根据CT扫描,可将前筛窦气房分为4组:即漏斗前筛房(出现率87.5%)、漏斗外气房(出现率82.7%)、漏斗后气房(出现率86.3%)、筛泡筛房(出现率100.0%);同时又可将前筛窦分为筛内型(出现率71.2%)和筛外型(出现率28.8%)。表明CT扫描能充分显示前筛窦气房的气化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影像学特征。这对于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的疗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脑脊液鼻漏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分析1982~1997年3月近15年内收治的病程3个月以上的29例脑脊液鼻漏的资料,男15例,女14例。成人25例,儿童4例。病程3个月~23年。结果自发性脑脊液鼻漏18例,其中先天畸形3例,空泡蝶鞍8例,肿瘤3例(垂体瘤1例,蝶鞍和嗅裂的化学感受器瘤各1例),未进一步检查自动出院4例;颅脑外伤7例次(1例2次外伤致不同部位脑脊液鼻漏);医源性(鞍区手术后)脑脊液鼻漏5例。22例接受了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封闭率81.8%,耳鼻咽喉科修补16例,封闭率93.8%。结论脑脊液鼻漏颅外进路经鼻手术修补应是耳鼻咽喉科的专长,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经鼻内窥镜下修补。  相似文献   

7.
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学和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通过观察钩突上端和鼻丘气房的解剖关系,进一步阐明鼻丘径路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鼻内解剖标志完整的成人颅骨21个(42侧)和成人尸头1个,①鼻内镜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中鼻甲和鼻腔外侧壁的毗邻关系;②16排螺旋CT扫描(层距0.300mm,层厚0.625mm)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层厚0.625mm),观察颅骨钩突前上端与鼻丘气房的关系,以及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同时测量鼻丘气房的前后径、横径和高度;③火棉胶包埋后冠状位薄层(100μm)断层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成人尸头钩突前上端的毗邻关系。结果 ①鼻内镜下中鼻甲垂直板前缘中部与钩突前缘上部相互融合,在中鼻道前端顶部与鼻腔外侧壁间形成骨性穹隆;钩突前上缘除附着于上颌骨额突(42侧,100%)外,多数还同时附着于上颌骨额突后方的泪骨(33侧,78.6%)。②冠状位CT显示钩突上端的附着点可位于眶内壁、颅底或中鼻甲(垂直板)上,单一钩突上端附着点的位置,多数位于眶内壁上(33.3%),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内侧引流人中鼻道;其余附着于颅底(9.5%),额窦在该平面经钩突上端外侧引流入筛漏斗。2个附着点的钩突,多数附着于眶内壁和颅底(31.0%);少数附着于眶内壁和中鼻甲(21.4%)。③多数鼻丘(90.5%)含1~2个气房,钩突参与组成鼻丘气房的内、下和上壁,左侧和右侧钩突的横径、高度以及前后径均无显著性差异。④尸头冠状位连续断层的观察结果与鼻内镜下和CT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钩突上端参与组成鼻丘气房,并与中鼻甲前端形成骨性连接。通过开放鼻丘气房可从前下部疏通额窦引流通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特异性鼻粘膜激试验(SNPT)阳性的评价方法。方法:对3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炎组)和14例正常成年人(对照组)进行SNPT,观察鼻部症状及鼻气道阻力变化。结果:激发后,鼻炎组在多数患者在0.5 ̄3.0min内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滋等症状。连续喷嚏5个以上者占83.3%,与对照组(21.4%)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鼻腔总阻力和激发侧鼻阻力增加比例,两组间有明显差异,而  相似文献   

9.
鼻周期和鼻粘膜纤毛清除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主动性前鼻测压法每隔30分钟一次连续8小时测定正常成人的鼻气道阻力,对有明显鼻周期的11名成人应用糖精法测定鼻周期两种时相下的鼻粘膜纤毛清除率。结果显示:鼻粘膜处于充血状态时,鼻粘膜纤毛清除速度较快;而鼻粘膜处于减充血状态时的鼻粘膜纤毛清除速度较慢,两者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在进行鼻粘膜纤清除率正常值测定时,既应考虑药物、病原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对鼻粘膜纤毛功能的影响,也应充  相似文献   

10.
额窦引流通道的影响学检查及解决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兵  韩德民等 《耳鼻咽喉》2001,8(4):233-236
目的:探讨额窦引流通道及其毗邻解剖结构的影像学表现规律和鼻内窥镜下解剖定位特征,材料和方法;选择完整成人头颅干骨标本26例(52例),行冠状位,横断位和矢状位CT扫描,骨窗,观察额窦引流通道(额鼻管)走行及其周围气房和结构的分布和毗邻规律,结果:26例(52侧)头颅骨标本中,2例未发育,占3.8%,钩突附着眶纸板23侧(46.0%),附着中鼻甲13侧(26.0%),钩突分叉8例(16.0%),钩突附着颅底6例(12.0%)。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占23侧(46.0%),直接引流至筛漏斗者27例(54.0%)。影像中额鼻管投影多为半月裂或筛漏斗走行方向。结论;(1)额鼻管非真性管道,额鼻峡的命名较额鼻管更准确和合理。(2)钩突最上部的附着方式决定额窦引流方向。是影像检查和鼻内窥镜手术中可依赖的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与鼻内镜上颌窦手术视野相关的上颌窦形态特征。方法:通过对1000例(2000侧)正常成人的鼻窦CT(轴位+冠状位)扫描,观察其上颌窦形态并进行分型。结果:CT显示上颌窦与手术相关的形态变化主要在其内侧壁,水平位鼻窦CT显示上颌窦内侧壁的形态在中部较恒定,一般都呈现以内侧壁为底边的三角形或半圆形,前者有857例(85.7%),后者有143例(14.3%);冠状位显示上颌窦内侧壁形态前、后层面较为恒定,中间层面的差异较大,有外凸形和平直形,其中外凸形341例(34.1%),平直形659例(65.9%)。根据中间层面内侧壁的形态及上颌窦气化程度将上颌窦形态分为三型:I型662例(66.2%),Ⅱ型265例(26.5%),Ⅲ型73例(7.3%)。结论:上颌窦内侧壁形态影响鼻内镜中鼻道人路的上颌窦手术视野,在鼻内镜上颌窦手术前应充分考虑其形态对于手术视野及病变的清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粘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chronic sinusitis,CS)鼻内窥镜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前后鼻粘膜的组织形态及功能变化。方法:(1)对32例CS患者手术前后进行糖精试验和鼻粘膜光镜观察,并与健康对照进行比较;(2)对10例CS患者手术后与2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鼻粘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1)CS术前与对照组比较,糖精试验时间明显延长(P<0.001),。术后较术前明显缩短(P<0.001);(2)光镜观察:CS术前出现炎性细胞浸润,水肿、鼻肉形成和病理性腺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和息肉形成明显减轻,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病理性腺体术后无明显减轻;(3)电镜观察:CS术前鼻粘膜超微结构受到破坏,术后4个月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本实验提示:(1) CS鼻粘膜的正常结构和纤毛清除功能到破坏;(2)ESS术后4个月鼻粘膜的结构和纤毛清除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正常,(3)ESS术后鼻粘膜中病理性腺体的恢复可能需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病变处理的径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8例128侧诊断明确的病例,术前进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为基础,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鼻内镜下以鼻丘气房、钩突附着上缘及筛泡前上缘为标记开放额隐窝及额窦。结果 78例全部开放成功。除3侧眶周青紫外,无并发症发生。鼻内镜检查额窦口引流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78例额窦炎症状全部消失,10例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丘径路和筛泡基板前径路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皆可有效地治疗慢性额窦炎,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不同径路可能更好按术前设计地完成手术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鼻内镜手术治疗鼻源性视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 对因鼻源性疾病而致视功能损害的42例患者行鼻内镜外科手术,观察患者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及其与鼻窦病变康复过程的相关性。结果 42例患者中,治愈24例(57.14%),好转13例(30.95%),无效5例(11.90%),总有效率88.10%;多数患者视力下降、复视及头痛等症状均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 对因鼻窦病变所致的视功能损害者,及时行鼻内镜外科手术治疗,随着鼻窦病变的好转,多数患者的视功能损害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鼻康合剂治疗慢性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鼻康合剂是我院研制的一种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口服中成药。我科自1999年1月~2000年10月,口服鼻康合剂治疗慢性鼻窦炎患者1200例。本组从中随机抽样60例,并与单纯用上颌窦穿刺冲洗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患者40 例进行对比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鼻康合剂组(试验组)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12岁;病程最长30年,最短6个月。上颌窦穿刺冲洗组(对照组)40例。两组症状均有鼻阻、溢涕、头昏、头胀痛并伴有失眠、记忆力差等症状。检查见鼻腔粘膜慢…  相似文献   

16.
肾上腺素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肾上腺素在鼻腔鼻窦内镜手术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作用是收缩鼻腔以扩大术野;收缩血管以减少术中出血。但由于肾上腺素有加快心率、导致心律失常、升高血压等副作用,绝大多数鼻科学医生对术中使用肾上腺素非常慎重,一般1%丁卡因25~30ml中使用0.1%肾上腺素不超过3.0ml。我们在鼻内镜手术中对增加肾上腺素的使用量进行了尝试,并做了比较研究。 将手术病例分为2组,甲组为实验组(病例数50例):l%地卡因 30ml加0.1%肾上腺素7.0ml;乙组为对照组(病例数40例):1%丁卡因30ml加0.1%肾上腺…  相似文献   

17.
分泌性中耳炎咽鼓管咽口的内窥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咽鼓管功能失调是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引起咽鼓管功能失调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对鼻咽部病理改变的观察有助于对咽鼓管功能失调原因的认识。文中应用鼻内窥镜技术对155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咽鼓管咽口的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材料与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人,儿童45例(77耳),年龄5~12岁,成人60例(78耳),年龄25~73岁,以4%利多卡因行鼻腔表面麻醉,应用纤维内窥镜观察鼻咽部。结果,儿童56耳(727%)咽鼓管咽口被粘脓性鼻分泌物阻塞;40耳(52.0%)咽口被腺样体挤压;13耳(119%)咽鼓管咽口腺样体肥大;8耳(10.4…  相似文献   

18.
CT扫描对前筛窦及其吡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40具完整成人尸头进行冠状位及横断位CT扫描,其中部分尸头还运用横断位CT扫描重建矢状位CT扫描,对前筛窦及其嘴邻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示;根据CT扫描,可将前筛窦气房分为4组:即漏斗前筛房,漏斗外气房,漏斗后气房,筛泡筛房;同时又可将前筛窦分为筛内型和筛外型。表明CT扫描能充分显示前筛窦气房的气化变异及其邻近结构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鼻眶筛区(naso-orbital-ethmoid, NOE)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3例严重鼻眶筛区骨折急诊患者,根据全身状况、骨折部位、畸形特征确定手术顺序、术式组合,行鼻眶筛区骨折复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内眦韧带悬吊等,恢复面部支架、外形及功能。结果:23例患者面型、张口度及咬颌关系均恢复或基本恢复正常,内眦间距变小,内眦水平鼻梁矢状高度增大,3例眼球陷没改善,复视消失。结论:对严重鼻眶筛区骨折患者应尽早施行确定性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明确额窦引流通道(frontal sinus drainage pathway, FSDP)与额筛气房位置关系的影像学特征,为额窦分型和额窦手术分级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00例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患者鼻窦CT,在图像工作站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按1mm层厚重建,根据国际额窦解剖分类(the internationa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IFAC)方法,观察与FSDP相关的额筛气房的影像学关系和各类额筛气房的出现率。结果根据FSDP与额筛气房的影像学位置关系,将与FSDP密切相关的额筛气房分3组:FSDP前侧气房(包括鼻丘气房、鼻丘上气房、鼻丘上额气房)、FSDP后侧气房(包括筛泡上气房、筛泡上额气房及眶上筛房)、FSDP内侧气房(额窦中隔气房)。FSDP前侧气房的出现率:鼻丘气房为96%,鼻丘上气房为30%,鼻丘上额气房为24%;FSDP后组气房出现率:筛泡上气房为46%,筛泡上额气房为13%,眶上筛房为8%;FSDP内侧气房出现率:额窦气房为30%。结论根据鼻窦CT三维重建图像,将额筛气房进行分组,对Wormald额窦手术分级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