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和心功能的相应改变情况。方法:应用超声心动图对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伤状况予以检查,通过Cuben's方法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进行相关测定,以二尖瓣的多普勒血流图对小儿川崎病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予以测定,将81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与62例正常小儿心功能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81例小儿川崎病中有35例小儿存在冠状动脉受损情况,其中24例为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5例为冠状动脉瘤,6例为恢复期冠状动脉扩张。观察组患儿VE为(86.1±27.5)cm/s,对照组为(89.1±31.7)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VA为(47.9±13.1)cm/s,对照组为(44.9±10.1)cm/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心脏射血分数为0.68±0.21,对照组为0.69±0.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左心室收缩功能以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小儿川崎病通常容易累及患儿的冠状动脉,特别是在小儿川崎病的急性期;患儿的心功能改变相对不明显,临床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受损状况予以测定。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 (KD )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小儿急性发热、发疹性疾病 ,易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为小儿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重要病因。我院 1990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KD2 6 8例 ,其中 5 2例并发冠状动脉病变 ,现将此 5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1例 ,女 2 1例。发病年龄 3月~9岁 ,其中 3月~ 7例 ,>1岁~ 19例 ,>2岁~ 9例 ,>3岁~ 8例 ,>4岁~ 6例 ,>5岁~ 9岁共 3例。1·2 临床表现  5 2例均有发热、皮疹、球结膜网状充血、口唇皲裂甚至出血、杨莓舌、手足心发红。体温高达 39 5℃~ …  相似文献   

3.
研究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超声检测的价值.方法:对58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应用超声检测.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病变28例.以内径>3mm为冠状扩张,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结论:超声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扩张(CAL)时KD最常见的心脏并发症。近年来,此病发病率逐年提高。在我国KD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小儿后天心脏病的主要病因。我们自2001年至今共收治KD253例,其中合并冠状动脉病变4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危险因素与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5月该院治疗的159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合并CAL的54例患儿设为CAL组,未合并CAL的105例患儿设为NCAL组,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统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热持续时间、临床诊断情况、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检测结果。结果 CAL组年龄≤2岁患儿占比、男性患儿占比均高于NCAL组(P0. 05);与NCAL组相比,CAL组Hb水平相对较低,CRP50 mg/L患儿占比相对较高(P0. 05);患儿性别为男性、CRP50 mg/L、Hb水平降低为诱发CAL高危因素(P0. 05); 159例川崎病患儿确诊后均实施了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且针对血小板升高、伴有冠脉损伤者则加以维生素E、双嘧达莫等治疗,经积极对症治疗后小儿病情已获显著改善。结论川崎病患儿并发CAL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有男性患儿、Hb水平降低、CRP50mg/L,早期诊断并实施科学有效治疗有助于促进患儿病情转归、减少冠脉损伤。  相似文献   

6.
侯维纳  冯迎军 《中国校医》2020,34(2):129-130,158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年3月236例KD患儿病历资料,其中发生CAL(CAL组)43例,未发生CAL(非CAL组)194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儿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沉(ESR)、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剂量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热时间长,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血小板(PLT)、白蛋白(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发热时间长,CRP、ALT、AST升高,PLT、ALB降低,IVIG应用时间晚是导致KD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关注上述指标变化,并尽早予以IVIG治疗,以减少CAL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方法: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62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和无冠状动脉扩张组,对其年龄、性别、急性期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PLT)、血清钠离子浓度等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62例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者22例(占35.5%),无扩张者40例(占64.5%);两组患儿年龄、PLT、CRP、血钠(低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以下,实验室检查中PLT、CRP明显升高,血钠降低可作为KD并发CAL早期预测因素,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1例,将其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分别从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入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冠状动脉病变与未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在C反应蛋白、血沉、血红蛋白水平及免疫活性测定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因素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高血沉是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病程早期未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方芬 《现代保健》2012,(31):155-1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吉林省553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2种可能与CAL发生的相关临床因素进行相关性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与冠状动脉病变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病年龄(X1)的OR值为1.125,95%CI:1.046~1.211,P<0.01,血浆白蛋白<30g/L(X2)的OR值为1.583,95%CI:1.079~2.322,P<0.05。通过比较两个变量的标准化回归系数绝对值,可知血浆白蛋对CAL发生贡献大一些,CAL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结论:发病年龄、血浆白蛋白降低是KD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究病毒感染与川崎病( KD)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KD儿童105例为KD组,同期选取发热性疾病但非KD患儿210例为非KD组。对两组患儿的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儿童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中病毒感染232例,其中,KD组感染96例,占91.43%,非KD组感染136例,占64.76%。两组EB病毒感染率比较,KD组患儿明显高于非KD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2.874,P<0.001);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冠状病毒感染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分别将KD组和非KD组分为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其中KD组中感染组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率最高,为46.55%(43/96),显著高于KD组的未感染组(11.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切概率法得出P=0.04),亦高于非KD组的感染组(7.59%)和未感染组(8.2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2.45、27.41,均P<0.001);而KD组中未感染组(11.11%)、非KD组的感染组(7.95%)和未感染组(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儿病毒感染与KD发病有关,且病毒感染的KD患儿更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临床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和超声心动图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改变,着重于管壁的回声,内膜回声、形态,管腔内径及管腔内回声情况.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主要有以下几种超声表现:(1)冠脉内径正常,但冠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内膜回声不均匀,呈波浪状、毛糙不光滑;(2)冠脉内径短期(2~5 d内)进行性增宽,但是其内径值都在正常范围.(3)冠脉轻度扩张,管壁回声增强、不均匀;(4)冠状动脉瘤形成.结论 超声心动图有益于临床对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疑是不典型川崎患儿宜尽早、动态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35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参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组未并发冠脉病变组参数较治疗前低,而并发冠扩组血小板参数PLT,MPV持续升高。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检测的价值。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于患儿睡眠或安静状态下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将冠脉病变分为异常和正常两种,正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异常冠状动脉内径≥3.0mm。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后发现冠脉扩张者为47例,占35.6%,正常冠脉者为64.4%,较精确的发现单纯左冠状动脉扩张者21例,占44.7%,单纯右冠状动脉扩张者12例,占25.5%,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者14例,占29.8%。结论超声心动图能有效检测出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变化,且能精确定位,对于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应用效果及对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该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136例,所有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68例,采用阿司匹林辅助丙种球蛋白治疗)与对照组(68例,仅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结果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患儿,且前者各症状改善时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总治疗时间、血液检验结果均较后者更低,两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实施阿司匹林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显著提升整体治疗效果,缩短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促进患儿恢复,同时,可有效降低患儿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整体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是一种具有较高实际应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4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CAL组(川崎病并发CAL,n=52)和NCAL组(川崎病未并发CAL,n=439)。对其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两组患儿性别、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IVIG开始使用时间及发热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红细胞沉降率及IVIG开始使用时间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男性患儿、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及延迟使用IVIG治疗是川崎病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无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各期血管内皮分泌功能的变化.方法对30例无CAL的KD患者分别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并与30例年龄性别比例相仿的健康儿进行对照分析.结果KD患者急性期血清NO、6-k-PGF1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亚急性期及恢复期有所升高,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无CAL的KD患者在各期均存在血管内皮分泌功能障碍,因此对这类KD患者需进行长期追踪.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