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择出血量大于30ml,无脑疝发生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68例,分别采取小骨窗开颅术及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对照组24例,为同期不同意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给予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两组手术患者的有效率、功能恢复情况、病死率均优于保守治疗组,而再出血率、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两种手术组间的再出血率、有效率、平均住院时间、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小骨窗开颅及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相当,临床中可根据情况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微创颅内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评价微创颅内清除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9例用微创颅内清除术和82例用内科保守治疗非优势半球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微创颅内清除术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内科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但对后期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较小的原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是否优于内科保守治疗.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1月~2004年3月入院的壳核、基底节区脑出血(25~40ml)2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脑防办课题组要求的病例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分为微创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组)12例,内科保守治疗组(内科组)14例,分别采用SSS量表、MRS量表、Barthel指数量表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结果除去术前血肿增大大于40ml者2例及1例术后再出血病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SSS量表中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间MRS分值及Barthel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认为可能和所观察的病例数太少有关.但两组间微创组MRS量表均值明显低于保守组,微创组Barthel指数均值明显高于保守组.微创组12例有4例(33%)显效,而保守组14例有1例(7%)显效,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较小量(25~40ml)壳核基底节区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术治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微创术可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常规手术治疗相比的疗效差别。方法:将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两组病人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随访病人恢复情况,并使用ADL分级总结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两组治疗结果间有无差异。结果:采用∥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说明标准组患者的重残、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与常规手术治疗相比有明显优点,可以降低病人死亡率、重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内科治疗近期疗效.方法 该研究纳入2014年4月—2015年7月该院收治的5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组,保守组25例患者给予内科治疗,微创组25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后施行微创穿刺.对比不良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 微创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1±1.58)明显低于保守组(10.34±2.39),巴塞尔指数(91.98±8.71)明显高于保守组(82.27±7.35),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症状相似,发生率均为12.00%(P>0.05).结论 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近期疗效确切,不增加感染风险,可促进术后神经功能康复,提升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出血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住院期间治疗组的再出血率高于对照组,但是死亡率少于对照组)。两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半年,治疗组GC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能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死亡率与提高预后效果,但该方法可诱发再出血,需在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在脑出血穿刺引流中的作用.方法:对血肿30mL~50mL的d幕上脑出血患者随机行血肿引流术和内科保守治疗,比较其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血肿引流术有效率(88.05%)明显高于内科保守治疗(55.17%).结论:脑出血位于脑叶或基底节区,血肿尚未破入脑室者,使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引流血肿比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施湘峰 《河北医学》2012,18(7):884-886
目的:比较软通道微创与内科保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近期与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40例对照组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给予46例观察组患者软通道微创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再出血率及出院后1年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19.6%和27.5%(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再出血率分别为23.9%和25.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定优良率为65.7%,显著高于对照组41.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显著减少住院期间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李新锋 《黑龙江医学》2021,45(9):928-929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安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行钻孔微创穿刺引流术;观察组39例,行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血肿清除率、意识状态、神经功能、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清除率为9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62%(P<0.05).术后两组患者GCS及BI得分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NIHSS得分均明显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与钻孔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但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手术在改善血肿清除率、意识状态、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张国华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9):1106-1106,110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保守与微创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择出血量为25—40血的基底节区脑出血149例,随机分为微创组72例,应用微创术治疗。对照组77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结果:微创组治疗后14d S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Barthel指数、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中死亡1例。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右两侧基底神经节区病变致脑卒中后抑郁发生情况的侧别间差异。方法:左侧或右侧基底神经节区出血的患者各50例,详细测查其情绪状况。结果:左侧50例合并卒中后抑郁39例,右侧50例合并卒中后抑郁14例,左侧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看,左侧基底神经节出血组的总分集中在26分左右,而右侧基底神经节出血组的总分集中在11分左右,左侧组得分明显高于右侧组。结论:左侧基底神经节损害合并卒中后抑郁发病率高于右侧,左侧基底神经节区出血致抑郁程度重于右侧。  相似文献   

12.
魏敬能 《安徽医学》2009,30(4):435-437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治疗基底核脑出血和内科保守治疗基底核脑出血的神经心理学差别。方法136例基底核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穿刺治疗组(微创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对照组),治疗3周后评价患者的精神状态、焦虑、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以及认知功能。结果微创组焦虑状态的发生率为23%,对照组为3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为3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整体认知功能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创组工作记忆力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19〈0.05),而瞬时记忆、定向力、计算力、语言能力两者相比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核脑出血微创穿刺治疗组较内科保守治疗组的焦虑、抑郁障碍发生率低,微创治疗脑出血能改善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和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方法联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含丘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5例经治疗后存活143例,存活率达81.7%。结论应多方法联合并根据具体病例择优选择恰当的方法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骨瓣开颅、小骨窗开颅、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选择GCS 8~12分80例和GCS 5~7分70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例,分为骨瓣组、小骨窗组、血肿碎吸组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GCS 8~12分80例中:骨瓣组28例,小骨窗组27例,血肿碎吸组25例。血肿碎吸组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优于骨瓣组和小骨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GCS 5~7分70例中:骨瓣组24例,小骨窗组23例,血肿碎吸组23例,骨瓣组在手术疗效、预后等方面优于小骨窗组和血肿碎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病情较轻者(GCS 8~12分),血肿碎吸术优于小骨窗开颅和骨瓣开颅。对于病情较重者(GCS 5~7分),骨瓣开颅优于小骨窗开颅和血肿碎吸术。  相似文献   

15.
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软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技术行液化血肿清除治疗.结果37例患者中,出院30例,死亡7例,病死率18.9%.结论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时间短,清除血肿快,恢复时间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抽烟、饮酒情况及是否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病史,通过CT或者MRI明确其病灶部位、病灶多少及大小。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相应标准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和VCI组,探讨脑梗死后VCI发生与以上各因素的关系。结果①通过MoCA量表筛查,脑梗死后3个月VCI的发生率为51.05%;②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③高龄、低教育程度、高血压、糖尿病、多次梗死、多发病灶、大病灶、左侧梗死、腑萎缩及白质病变者VCI组明显多于N—VCI组(P〈0.05或P〈0.01);④高血压、多次梗死、多梗死灶、左侧梗死、脑萎缩及脑白质病变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889、3.604、4.693、2.974、3.765和2.828。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额叶、颞叶、丘脑及基底节区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高龄、低教育水平、左侧梗死、梗死次数、多发病灶、大病灶、高血压、糖尿病、脑萎缩及白质病变是脑梗死后VCI发生的危险冈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对高血压脑出血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运用DTI技术测量17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患侧受损CST区及对侧对应部位CST区FA值,并分析FA值之间、FA值降低百分比和NIHSS之间的关系。结果:17例患者的患侧受损CST区FA值均低于对侧CST区FA值,两侧CST区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CST区FA值降低百分比与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受损CST区FA值的降低值能量化地反映CST区的受损情况,CST区FA值降低百分比能够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多灶性脑出血(AMCH)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方法:对18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MCH占同期脑出血患者的2.2%,主要病因为高血压病(67%),出血以基底节(53%)和脑叶(29%)多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结论:本病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高血压为主要病因,头颅CT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_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6例,所有患者经CT 检查后,血肿量为30 mL以上,且血肿均位于基底节区,对所选患者均进行了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24 h内对患者的头颅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大多都在15 d内清醒;经CT检查,血肿清除﹥90%以上的患者有18例,占69.2%,血肿清除80%~90%的患者有5例,占19.2%,血肿清除70%~80%的患者有2例,占7.6%,再出血、血肿腔渗血量<18 mL的患者有1例,占3.8%;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I级(30.7%﹚+Ⅱ级(42.3%﹚+Ⅲ级(23.1%﹚=96.1%;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该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清除患者的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手术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几率小,患者的神经功能也有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找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合适的外科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们采用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及微创置管血肿引流手术治疗21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的结果.结果:未昏迷病人开颅手术与微创治疗的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而昏迷病人开颅手术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微创治疗者.结论:患者意识呈嗜睡或朦胧状态,血肿量一般在40 ml左右,适合血肿腔置管溶血引流术,手术在发病后12~ 24 h实施为宜;如病人入院时呈昏迷状态,血肿量通常超过50 ml,适宜显微镜下清除血肿,手术应尽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