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利用CBCT在传统Le Fort Ⅰ截骨区域对发育正常成人上颌各骨壁测量,为临床Le Fort Ⅰ截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60例正常颌中国成人上颌骨进行CBCT扫描并重建,选定传统Le Fort Ⅰ截骨断面,对截骨区域重要解剖结构位置进行测量.结果 正常成人测量数据左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间测量数据差异,部分具有统计学意义.梨状孔缘至翼腭管的距离男性为(35.18±2.56)mm,女性为(32.90±1.40)mm,颧牙槽嵴至翼上颌联合的距离男性为(32.02±2.91)mm,女性为(31.73±2.60)mm,前鼻棘到后鼻棘的距离男性为(49.13±2.79)mm,女性为(47.41±3.70)mm,上颌窦内壁与鼻中隔夹角度男、女分别为10.30°±1.36°与9.52°±1.97°.翼上颌连接下缘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男性为(4.36±0.68)mm,女性为(4.27±0.57)mm.翼上颌连接上缘点至腭平面的距离男性为(10.46±1.10)mm,女性为(10.48±0.86)mm.翼腭管与腭平面的角度男性为62.24°±4.07°,女性为62.24°±4.56°.结论 本研究可为上颌Le Fort Ⅰ截骨提供参考,对避免上颌意外骨折、腭降动脉的损伤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提高Le Fort Ⅰ型截骨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对84例上颌正颌手术患者术前行锥型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提取不同的影像资料,测量定位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区域重要解剖结构位置.结果 84例中,术前检查发现上颌窦严重发育不全3例,其各骨壁距离测量值远小于正常值;上颌第3磨牙高位阻生11例;上颌窦分隔8例,鼻中隔偏曲4例;上颌窦囊肿3例.该成像技术对正颌手术患者上颌骨翼腭管位置关系,上颌骨各骨壁的厚度,上颌窦分隔,上颌窦内潜伏病变,上颌高位阻生牙的定位,翼上颌联合情况,以及鼻中隔偏曲情况均有良好的显示,为上颌正颌手术方案设计提供了放射学的颌骨评估基础,可指导Le Fort Ⅰ型截骨的定位设计.结论 CBCT可为上颌Le Fort Ⅰ截骨提供更精准的结构解剖影像,从而提高手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the Le Fort Ⅰ osteotomy.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underwent CBCT scan before maxillary orthognathic surgery. The anatomic structures of maxilla were marked and measured. Results In 84 cases, there were 3 cases with severe hypoplasia of maxillary sinus, 11 cases with impacted third molar, 8 cases with separation in maxillary sinus, 4 cases with the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and 3 cases with cysts in maxillary sinus. Form CBCT images, the position of the pterygopalatine canal, the thickness of maxillary wall, hidden lesion of maxillary sinus, the location of Impacted molar, the 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 and other anatomic structure could be accurately localized. CBCT could provide sufficien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in diagnosis and design for Le Fort Ⅰ osteotomy. Conclusions CBCT imaging technology could provide precise anatomic images for Le Fort Ⅰ osteotomy. It improves the accuracy and safety of the Le Fort Ⅰ osteotomy.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全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临床上新型内置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Le FortⅠ型截骨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Le Fort 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矢向位移比较,Le FortⅢ型截骨内置式牵引可以整体前移截骨体,Le Fort Ⅰ、Ⅱ型截骨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垂直向位移比较Le FortⅡ型截骨出现较多的逆向旋转.结论 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应用于内置式牵引成骨手术,可以较好地反映颌骨位移情况,为手术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前后面部骨骼硬组织变化规律,明确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所带来的面形轮廓三维空间变化范围及大小。方法收集30例行上颌骨Le Fort Ⅰ截骨前徙术+下颌骨双侧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患者的资料,分别在术前2周内和术后6个月进行全头颅CT扫描检查,并在软件中进行头颅模型三维重建,于同一坐标系中完成标记点定点、测量,分析面部各区域硬组织解剖标志点的变化。结果上、下颌骨水平横向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矢状向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平均前徙2~3 mm,下颌平均后退5~6 mm,下颌后退量为上颌前徙量的2倍稍多,上颌骨发生逆时针旋转;垂直向下颌骨发生显著性上抬。结论双颌手术前后面部硬组织变化范围下颌大于上颌,面部整体变化表现为变短、饱满。手术设计时需考虑患者术后面形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多片段LeFortI型截骨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并为克服术后骨段固位不良之缺点自制一种腭侧固定夹板。方法;以该手术方法联合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矫治上颌宽度不足伴上下颌其它严重畸形的患者19例。采用单纯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6例,联合BSSRO13例。19例中上颌两片段Le Fort I型截骨12例,3片段7例。结果:术后随访6例,平均22.6m,6/6间距离平均扩宽7.3mm,3/3间平均扩宽3.9mm。无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咬合关系满意。结论:应用良好的腭侧固定夹板,采用多片段Le Fort I截骨联合BSSRO可一次满意矫治严重双颌畸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两种鼻翼基底缩窄术(alar base suturing,ABS)控制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术后鼻翼宽度的效果.方法 55例牙颌面畸形患者,均接受了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或分块截骨术,按随机数表分为实验组(27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采用口外入路ABS,对照组采用口内入路ABS.采用3dMD立体照相测量法,于术前、术后3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定点测量鼻部形态变化,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 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对照组鼻翼最外侧点间距增加(1.38±1.29) mm,鼻翼基底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1.06 ±0.95) 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0.36±1.13) mm.实验组鼻翼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66±1.47) mm,鼻翼基底最外侧点间距平均增加(2.20±1.22) mm,鼻翼基底点间距平均增加(1.30±1.33)mm.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S两种术式对鼻翼基底缩窄的效果均优于对鼻翼最外侧点缩窄的效果,口内人路法效果优于口外入路法,但两种方法均无法完全控制术后鼻翼增宽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足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外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有限元模型上,分别模拟坚固外固定牵引器(RED系统,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device)外置牵引方式,于牙列承力前下30°牵引截骨块,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结果 在不同类型截骨RED外置式牵引下,Le Fort Ⅰ型截骨裂隙两侧截骨块后份向内缩窄明显,而前份向裂隙区缩窄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顺时针的旋转,而Le Fort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截骨块存在逆时针的旋转.结论 外置式牵引成骨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可以为手术计划提供良好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对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后患者早期上颌肿胀、出血、疼痛、舒适度及非冻结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将63例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6 h内分别进行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观察组)和间断冰敷(对照组)。 结果 观察组冰敷前后肿胀进展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冰敷期间的舒适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冰敷期间使用止血药量、镇痛药量和非冻结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能有效缓解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后患者早期上颌肿胀,增加患者舒适度,不会导致患者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中面部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术前、术后上气道不同截面面积的比较,评价截骨前移手术对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所致骨性上气道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0年以来,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者,选用Le Fort Ⅲ型颅面部截骨牵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计算机辅助测量上气道不同部位二维截面面积,部分病例术前、术后行多导睡眠监测功能评估.结果 所有病例面部外形及通气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后鼻棘点和腭垂尖点气道平面截面面积平均增加(210.33±219.34)mm2和(65.14±42.24)mm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会厌点及气道食道分界点截面面积术后未见明显增加(P>0.05).结论 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术前移中面部能有效改善因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所致的上气道狭窄,气道狭窄的改善以腭垂尖点以上气道改善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移动上颌骨后可导致鼻形态的变化[1],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手术的设计及术后面容的预测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外支架牵引成骨治疗复杂面中部后缩畸形.方法 对1例继发性面中部凹陷畸形、2例Crouzon综合征和1例Parry Romberg综合征患者,采取Le Fort Ⅲ型截骨或同时行Le Fort Ⅰ型截骨,应用颅面外支架牵引装置对目标骨块进行牵引治疗.牵引开始于截骨后第7天,牵引速度为每天1 mm,牵引完成后,固定外支架牵引装置3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按计划完成牵引,面中部前移10~14 mm,后缩畸形明显改善.结论 外支架牵引成骨技术是治疗各种复杂面中部后缩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同期牙槽嵴裂植骨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收治10例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畸形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32岁。单侧唇腭裂8例,双侧2例。影像学检查均有继发面中部畸形的主要表现。均采用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一期手术矫正。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的截骨线在上颌骨前壁比常规Le Fort Ⅰ型截骨线高,最高可达眶下孔下5mm左右,水平截开至颧牙槽嵴处再弧形转向下后方。结果术后伤口均I期愈合。复查头部X线片,所有患者上颌骨位置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6~24个月,牙弓外形良好,X线片示无明显骨质吸收,植骨区密度与周围接近。10例均获得满意面容,其中9例获得良好的牙骀关系。结论高位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不仅可前移上颌骨,还可前移部分眶下区及整个鼻旁区和鼻底,更明显地改善畸形。同期行牙槽嵴裂自体髂骨游离移植,可减少手术次数、降低费用、获得理想效果,是矫治唇腭裂术后面中部继发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评估牵引成骨矫治中面部发育不良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5年至2010年,对11例严重中面部发育不良患者,采用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进行治疗,术前、术后运用计算机辅助的三维影像测量技术,行上气道CT三维重建,分析气道变化;头颅CT三维重建,分析突眼度、上下颌关系改变,及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牵引前移的量,进而评估牵引成骨术在矫治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中的临床价值。结果11例患者经Le FortⅢ型颅面部截骨和牵引成骨术治疗后,气道梗阻情况得到解除,面部外形明显改善。术后上气道平均体积增加(9.13±6.94) cm3,气道梗阻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平均突眼度(21.23±3.3) mm,术后(11.4±3.5) mm,症状改善明显(P〈0.01);术后ANB矫正到平均(7.16±3.41)°;,SNA矫正至平均(83.06±5.85)°;,咬牙合关系改善(P〈0.01);术后中面部在前颅底平面平均前移(20.27±8.04) mm,术后平均随访5.4个月,CT示前移部分新生骨组织形成。结论 Le FortⅢ型截骨、牵引成骨手术治疗儿童中面部严重发育不良,可有效解除气道梗阻情况,改善面部外形。三维影像重建及测量技术是一种理想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4.
颅面部大块截骨涉及颅骨、眼眶、上颌骨等多个骨块,对于畸形早期尤其是颅面发育以前施行,是否影响今后的颅面部正常发育,目前尚有争议。我们就一例12岁时行 Le FortⅢ型颅面联合截骨(Monobloc)术,19岁随访时进行头颅定位测量分析,观察颅面截骨和颅面发育的关系。资料和方法病例,男,颅面骨发育不良综合征。12岁时(1984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上颌骨前移术对鼻腔通气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3例Ⅲ类错颌畸形患者进行前瞻性的研究,年龄18 ~35岁,手术方案包括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并前移.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对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前鼻镜及鼻声反射检查.术前3d、术后6个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并对术前及术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鼻声反射检测结果显示术前3d及术后3、6个月鼻腔总阻力分别为(1.189±0.38)cm H2O/L/mi、(1.081±0.43) cm H2O/L/mi和(1.111±0.40) cm H2O/L/mi,鼻腔总容积分别为( 14.920±1.95) ml、(16.380±4.32)ml和(15.660±4.25) ml,鼻腔平均截面积分别为(0.500±0.09) cm2、(0.570±0.15) cm2和(0.560±0.14) cm2,但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SE量表的主观性评估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时的评估分值较术前下降,即主观症状改善,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颌骨Le Fort Ⅰ型单块截骨上颌骨前移手术不会对患者的鼻腔通气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利用客观性检测(鼻声反射检测)及主观性检测(NOSE量表)手段可以有效地对鼻腔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接骨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中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期找出最佳固定方法.方法 建立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9种内固定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分为3组,计算不同固定方法在3种咬合情况下上颌骨的应力及截骨段的位移,对比不同内固定系统,不同形状接骨板,以及接骨板不同放置位置的固定效果.结果 前牙咬合时,颅、上颌复合体中应力主要循双侧鼻上颌支柱向上传递,前磨牙和磨牙咬合时,应力先自咬合处向牙槽突两侧传递,再分别循颈上颌支柱和鼻上颌支柱传递;内固定系统中螺钉与接骨板交接处及接骨板近截骨线处,为应力集中部位.前磨牙咬合时,不同固定方法截骨段位移从大到小依次为:组1 生物可吸收小型板系统(0.396 509 mm)、微型钛板(0.148 393 mm)、小型钛板(0.078 436 mm);组2 单纯鼻上颌支柱固定(0.188 791 mm)、颧上颌支柱固定(0.12l 718 mm)、双支柱固定(0.078 436 mm);组3 直形板(0.091 023 mm)、L形板(0.078 436 mm)、Y形板(0.072 450 mm)、T形板(O.065 617 ram).结论 正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生物可吸收接骨板固定的稳定性和强度相对钛板较小;颧上颌支柱固定效果好于鼻上颌支柱固定;不同形状的钛板在鼻上颌支柱固定的稳定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治疗成人严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方法 将患者三维CT重建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手术模拟设计,确定截骨线的位置、牵引向量以及拟牵引的长度并制作手术导板.一期手术行口外入路内置式牵引器置入术,术后5~7d开始骨牵引,延长速度为1 mm/d,牵引结束后,牵引器保留3~6个月.二期手术采用上颌骨Le Fort Ⅰ型截骨,将上颌骨旋转、下降,关闭患侧开颌,采用下颌骨外板植入到上颌截骨下降后的间隙并妥善固定,以保证骨质愈合、维持上颌截骨下降后的稳定性、增加患侧上颌骨的骨体积以增加患侧的丰满度.颏部仍遗留偏斜或形态位置不佳者,同时行颏成形术予以调整.结果 2009年9月至2012年3月,采用上述方法矫治9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咬合关系趋近正常,效果满意.8例未出现任何并发症,1例上颌切口感染,经清创换药后延迟愈合,未影响面部形态及咬合关系.结论 下颌骨牵引成骨配合正颌手术是矫治成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上颌骨延长在婴儿Crouzon综合征伴颅缝早闭后缩病例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1例9个月的女婴经颅内外联合径路进行手术。设计Monobloc 截骨线,将整个面骨分成额部、眶部、上颌3段截骨,固定后前移重塑颅面骨,并外置牵引器,将额、双侧眼眶和面中部颧骨上颌骨整体逐步前移,同时内置延长器向下延长上颌骨,牵引结束后固定3个月。结果 患儿顺利完成Monobloc截骨牵引,牵引器调节螺丝杆前移达18 mm,三维影像测量颅面骨实际前移12 mm。牵引结束时、拆除牵引器后1个月及6个月均显示患者面部轮廓有6 mm的回缩,头部畸形和面中部严重凹陷得到良好纠正,患儿突眼、反咬合得到完全纠正,术前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改善,但上颌向下延长长度有限。结论 Monobloc截骨外置牵引和上颌骨延长可以应用于婴儿Crouzon综合征,并且为呼吸困难型的Crouzon综合征患儿提供了一种早期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畸-正颌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唇腭裂患术后牙颌面畸形正畸-正颌外科的防治方法。方法:56例唇腭裂伴牙颌面畸形患者,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龄8~38岁。其中25例患者为替牙列期或恒牙列初期,31例为恒牙列期。所有患者均进行正畸治疗,替牙列或恒牙列初期采用唇挡或颅颌面架干预性诱导上颌骨前后位的发育,上牙弓扩弓器扩大上颌骨左右位的发育并行牙槽裂植骨术;恒牙列期患者在完成排挤牙列、矫正错位牙、去代偿、关闭间隙等正畸治疗,手术方法如下:①伴牙槽裂的患者前期行髂骨取骨植骨术;②上颌Le Fort I型截骨前徙术;③上颌多片段Le Fort I型截骨术;④上颌Le Fort I型截骨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⑤BSSRO+颏成形术。所有病例骨间均用钛板钛钉坚强内固定,并辅以2~3周颌间牵引固定。术后应配合正畸治疗并定期随访12~49月。结果:青少年患者经唇挡、腭弓扩大矫正器和上颌前牵引面架干预性诱导上颌骨发育,伴牙槽裂患者行牙槽裂植骨术,其颜面形态及牙牙A关系明显改善;成人患者经正畸-正颌-正畸治疗模式后,面部比例协调,咬合关系及面型均较满意。结论:正畸-正颌外科联合防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确切;应以患者牙袷关系的具体情况、要求等因素,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宜于推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Le ForⅠ型截骨后眶下神经(inferorbital nerve,ION)暂时和永久性损伤的发生率和感觉恢复的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30例Le FortⅠ型截骨的病例,采用针刺检测、两点分辨觉法和直流感应电测仪测定ION分布区域感觉和恢复时间。结果 ION暂时性损伤为75%(45/60),ION感觉1~3个月明显恢复。结论 Le FortⅠ型截骨后ION感觉障碍是暂时性的,一般在1~3个月恢复,未见永久性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