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诊断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 2例表现为巨块型,并周缘见子病灶,1例表现为弥漫多结节型,平扫均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区,无明显边界,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可见不规则条状及斑片状强化,延迟期病灶呈向中心充填式强化;肝内外胆管均未见扩张,1例伴双肺转移瘤。结论肝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病史及体征,不难与肝血管瘤、肝癌及肝转移癌鉴别。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CT定位诊断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评价CT扫描在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3 5例经CT检查并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 ,分析其CT定位征象。结果 CT定位正确率 62 .9% ;阳性预测值 78.6%。有助于定位的征象包括 :(1)病灶与肠管关系密切 ,病灶周围有肠管绕行且绕行的肠管位置较恒定 ,而管腔内一般无充盈缺损征 ,本组 2 5例 ;(2 )腹膜后主要脏器受前方病灶压迫而变形、轴位旋转 ,本组 15例 ;(3 )病灶与腹膜后脏器之间及与腹壁之间存在脂肪间隙 ,本组 11例 ;(4 )病灶后缘压迫腹部大血管根部或病灶后缘有大血管包绕现象 ,本组 9例。病灶较大CT定位正确率较低。结论 CT扫描对原发性肠系膜占位性病变的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结合多种检查结果及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3年1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4例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术前影像学资料(CT检查14例,PET-CT检查5例)。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和病史、影像学特征(部位、直径、血管征和SUV等)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14例中,男6例,女8例;年龄32~73岁,中位年龄59.5岁。4例有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部不适或痰中带血。主要CT表现如下:病灶长径5~30mm,平均(14.1±6.7)mm;病灶主要位于肺下叶(10例),位于右肺8例;实性病灶5例、部分实性病灶7例、非实性病灶2例;边缘模糊者7例、边缘清晰者7例;血管征阳性10例;细支气管充气征阳性3例;空泡征阳性3例。术前CT有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12例被诊断为恶性暂不除外并均建议结合穿刺活检。PET-CT检查显示3例有代谢异常,SUVmax值为0.6~13.9kBq/mL;2例代谢无明显异常。1例被诊断为恶性病变暂不除外,2例被诊断为肺恶性病变,2例被诊断为肺良性病变。结论:细支气管腺瘤/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T及PET-CT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部分病灶SUV值升高,故临床上极易将其误诊为肺部恶性病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此病变的认识并做好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肝脓肿的CT分析(附78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征,着重讨论其与肝癌(HCC)的鉴别诊断.方法将78例已证实的肝脓肿CT图像与手术病理所见及同期证实的一组肝癌CT图像对照分析.结果25例无病灶周边"双靶征”或"牛眼征”及病灶内均匀液化坏死和积气等典型肝脓肿CT表现.53例有中央均匀液化坏死、病灶周边"双靶征”及病灶内积气等特征性CT表现.不典型肝脓肿多为早期肝脓肿,CT平扫表现无特征性,增强扫描可见周边多囊征,边缘锐利征,蜘蛛征,持续强化征.结论肝脓肿特征性和非特征性CT表现,有助于肝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非霍奇金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non-Hodgkin's lymphoma,PPNHL)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细胞学证实的11例PPNHL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 CT表现为大片实变影5例,均伴有支气管充气征;肿块7例,周边肺组织均见磨玻璃影,5例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斑片影9例,两肺多发常见6例;结节5例,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间质改变1例.结论 PPNHL CT表现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脂肪栓塞综合征(CFE)的MR I影像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了4例确诊CFE的MR I影像特征。结果MR I显示两侧半卵圆中心、两侧放射冠区、两侧丘脑、两侧脑室旁深部脑白质、两分水岭区脑皮质、胼胝体、脑干和小脑半球可见点、片状长T2信号灶,部分病灶在T1显示为低信号,部分为等信号。两侧病灶部位基本对称,中脑病灶呈现倒“八”字征。其中2例病人显示为脑肿胀。结论MR I的T2加权像检查对CFE的诊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要密切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与弥漫性轴索损伤等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CT诊断球形肺炎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的 :总结球形肺炎的 CT特征 ,提高 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的 2 0例球形肺炎的 CT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主要 CT表现为贴近胸膜呈方形或三角形 :边缘不规则 ,模糊 ,浅分叶 ;中央密度较外周高 ,可见“晕征”,增强扫描内见界面规则、清晰的低密度区 ;病灶与胸膜接触面广 ,可见胸膜外透亮线 ;可见较明显的支气管充气征 ,腔略扩张 ,管壁规则 :非胸膜侧伴有炎性渗出灶 ;病灶周围有增多、增粗、扭曲的充血血管 ;抗炎治疗后复查病灶吸收缩小、消失。结论 :上述 CT征象有一定的特征性 ,结合临床资料有助于诊断球形肺炎和与周围型肺癌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临床和CT误诊的硬化性肠系膜炎(SM)患者的MSCT征象及鉴别诊断要点,减少其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与CT均误诊的SM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分析SM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种类、原因与鉴别征象.结果 SM主要被误诊为肿瘤、感染性炎症等,误诊的主要原因和鉴别诊断征象为:(1)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与体征;(2)肠系膜呈雾状密度增高,但与周围正常脂肪分界清楚可与感染性炎症鉴别;(3)"肿块状假囊征"具有把周围结构推移的"占位效应",但血管常包绕其内,且血管或结节周围的"脂肪环征"可与含脂肪性肿瘤鉴别;(4)肠系膜根部形成软组织肿块,但肿块内可见"脂肪环征"及轻度强化可与淋巴瘤与类癌鉴别.结论 SM临床与影像均易误诊,认识和识别MSCT鉴别诊断征象能减少对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表现,采用CT平扫与增强扫描检查。结果4例均表现为肝脏单发病灶。CT表现:平扫肝脏病灶呈低密度(3/4)或稍低密度(1/4),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边界较清;增强扫描显示无明显强化(1/4)或轻度强化(3/4)。2例肿瘤中见血管走行,类似“血管漂浮征”,血管无明显狭窄、受侵表现。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平扫多表现为低密度,边界较清,增强扫描大多表现为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可见“血管漂浮征”,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CT特征,MSCT的检查价值.方法 对12例具有完整MSCT扫描资料并随访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全腹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0例病灶位于直乙状结肠转折处,1例位于回盲部,1例位于降结肠;12例卵圆形脂肪密度病灶均可见边缘高密度环,11例病灶中心可见高密度影;9例病灶周围可见继发性炎性改变,其中5例可见邻近腹膜增厚,但均未见邻近肠壁增厚及周围积液;2例增强扫描病灶边缘的高密度环及邻近增厚的腹膜可见强化.4~10周后CT随访,12例病灶均自行消退.结论 边缘高密度环征、中心高密度影和周围继发性炎性改变为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特征性CT表现,MSCT能清楚显示病灶细节特征及毗邻结构,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肾上腺交感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螺旋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病例33例.结果 起源于肾上腺者30个病灶,肾上腺外4个病灶;其中恶性可能3例,恶性1例;螺旋CT特点有肿块较大,密度不均匀,较大病灶易囊变,增强后肿瘤实质、包膜明显强化,动脉期肿瘤内可见强化的血管影,螺旋CT对该病定位敏感性91.2%,定性正确率94.1%.结论 螺旋CT是肾上腺交感神经节的副神经节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为手术治疗肿瘤提供详细的解剖学细节.  相似文献   

12.
1989~1992年。对7例重症脑出血继发脑室出血进行脑室体外持续引流,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7例患者中男6例、女1例,年龄35~68岁,平均48.2岁。其中6例有高血压病史。均有头痛、呕吐、偏瘫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嗜睡2例,浅昏迷3例,中度昏迷2例;一侧巴氏征(+)5例,双侧巴氏征(+)2例。所有患者均作头颅CT检查,丘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表现。结果病理检查均为B细胞来源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5例PCNSL19个病灶,单发13例(87%),多发2例(13%)共6个病灶。病灶常位于脑表浅部位和近中线部位,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增强后病灶大多呈均匀实质团块状或结节状强化,典型的可出现“尖角征”、“握拳征”,3例可见小囊变,呈“硬环征”。结论PCNS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术前MRI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结合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术前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儿童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MRI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中国儿童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孤立综合征( CIS)和复发时的临床及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MS患儿的首次发作及复发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随访时间4个月至7年,期间患儿复发次数为1~5次.由1名儿科神经医师对CIS及复发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归类总结.由1名资深神经影像学医师对患儿CIS及复发的头颅MRI表现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分布.病灶位置的分析包括皮层、皮层下白质、中央白质、脑室旁白质、深部灰质核团以及脑干和小脑.结果 (1)临床表现:儿童MS发病急,CIS以皮层症状及视觉障碍表现多见,14例1年以内复发,复发时皮层症状减少,而视觉症状仍较多,随访时康复良好.(2)颅脑MRI表现:CIS时,13例出现皮层下白质病灶,且大片融合,与中央白质病灶相连,好发部位依次为额、顶叶.皮层9例受累.10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6例可见脑室旁白质小病灶.4例可见对称性深部灰质核团病灶.5例可见脑干病灶.3例可见小脑病灶.3例可见视束或视神经肿胀、增粗.2例可见锥体束异常信号.1例可见胼胝体病灶.复发时,12例可见皮层下病灶,较CIS时数量增多,以小病灶为主.9例可见中央白质病灶,病灶大小较前减小.8例可见脑室旁病灶,病灶数量较CIS时增多.仅有2例出现皮层病灶.5例出现小脑病灶.4例可见脑干病灶.6例可见锥体束病灶,发生率较CIS时明显增多,且出现“轨道征”.结论 儿童MS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IS时额、顶叶皮层下白质病灶融合成大片并常累及中央区白质,复发时有时可见“轨道征”,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对儿童MS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等影像学资料。结果单发16例,多发9例,共有39个病灶,幕上35个病灶,幕下4个病灶。单发病灶多位于脑白质深部,多发病灶常位于脑实质中线部位及大脑凸面。肿瘤在CT表现呈稍高密度,病灶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斑片状强化;瘤周可见不同程度的水肿。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并综合其影像学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CT、MRI多模态成像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PCNSL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PCNSL 35例,术前均行CT及MRI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MRI及功能成像的变化及特点。结果:35例共检出39个病灶,3例多发。CT平扫:38个病灶呈等或高密度,32个呈均匀密度。MRI平扫:38个病灶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27个病灶DWI呈均匀高信号,ADC值降低。多数病灶呈轻至中度水肿和占位效应。CT和MRI增强扫描多为均匀强化,"缺口征"、"尖突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少数病灶呈环形强化。PWI表现为低灌注,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降低,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长。常出现胆碱(Cho)峰升高、肌酸(Cr)峰降低、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峰明显降低或缺失及高耸的脂质(Lip)峰,肿瘤实质区Cho/NAA、Cho/Cr、NAA/Cr比值均明显高于瘤周水肿区和正常组织(均P0.05)。CT、MRI多模态成像对PCNSL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单纯应用CT或常规MRI。结论:PCNSL临床表现多变,病理确诊前诊断困难。CT、MRI多模态成像能有效提高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李锋  刘克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9):1274-1277
目的:探讨免疫功能正常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常规MRI及多体素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表现。方法: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PCNSL的MRI和1H-MRS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共检出24个病灶,其MRI及1H-MRS表现如下:①PCNSL的MRI表现:病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缺口征"、"尖角征"的出现具有特异性;②PCNSL的1H-MRS表现:肿瘤实质区及瘤周近侧水肿区Cho峰升高及NAA、Cr峰降低,肿瘤实质区可见升高的Lip峰。4例病灶在正常组织区可见异常谱线。结论:传统MRI结合1H-MRS表现能够显著提高PCNSL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1H-MRS对于肿瘤浸润及多发病灶的显示优于传统MR检查。  相似文献   

18.
脑结核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对脑结核的诊断和分型价值。方法 对临床病史、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症状和体征均符合脑结核的 3 7例患者进行CT头颅扫描。结果 本组 3 7例脑结核患者CT影像有改变的共 2 6例 ,按照结核病变部位分为脑实质型 6例、脑膜型 6例及混合型 14例。结论 CT检查能为脑结核的病变部位、累及范围、病变类型提供正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球形肺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球形肺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扫描、临床观察,手术、穿刺活检证实的28例球形肺炎,采用螺旋CT薄层扫描及部分HRCT扫描,3名医师共同阅片,分析其CT表现。结果球形肺炎CT表现:大多位于肺的背部,靠近或紧贴胸膜,均单发,球形,少数为楔形、方形,胸膜肥厚明显,直径约2~5cm,病灶多为中低密度,较均匀,周围密度较淡,可见“晕征”、“局部充血征”、“刀切征”,少数有透亮影及钙化,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抗生素治疗后复查,大多数较快吸收,吸收期病灶位置、形态可发生变化。结论球形肺炎的CT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吸收期病灶位置、形态发生变化可视为本病的一个特征。CT多征象综合分析,并结合临床,多能做出正确诊断,不易鉴别者应活检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20.
张亚超  乔辉  李泽  李鹏 《放射学实践》2019,34(12):1390-1393
【摘要】目的:探讨脑电图、MRI和PET-CT对原发性癫痫患者脑内致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例接受手术治疗原发性癫痫且在确定为器质性癫痫的患者,均行脑电图、磁共振和PET-CT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对癫痫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及定位准确度。结果:50例患者中共发现癫痫病灶72个。术前脑电图有异常改变者58个,检出率为80.6% ;其中34个病灶定位诊断准确,定位符合率为58.6%(34/58)。MRI表现异常者26例,其中25个病灶能够准确定位,定位符合率达96.2%(25/26)。PET-CT显示有局灶性代谢异常和/或异常CT表现64处,检出率为88.9%;其中56个病灶定位准确,定位符合率为87.5%。脑电图和PET-CT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M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致病灶的定位符合率显著高于脑电图和PET-CT,差异具有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MRI和PET-CT对癫痫患者致病灶的检出和定位诊断各具优势,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联合诊断,可提高对致痫灶的检出率以及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