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通过24 h眼压测量来深入分析对比高眼压症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高眼压症的患者52例(104眼)及POAG尚未接受降眼压治疗的患者38例(76眼)。入院后行24 h眼压检查,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早9时起每隔2 h测量眼压1次,至次日7时结束。分析2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及时间点,谷值眼压及时间点,昼夜眼压波动及双眼眼压压差值及其分布情况,比较2组眼压波动的异同点。结果 104眼高眼压症患者的平均眼压为(18.73±1.71)mmHg(1 mmHg=0.133 kPa),平均峰值眼压为(22.36±2.40) mmHg,平均谷值眼压为(15.63±2.09) mmHg,平均昼夜眼压波动为(6.72±2.24) mmHg。76眼POAG患者的平均眼压为(20.65±2.53) mmHg,平均峰值眼压为(25.78±2.81) mmHg,平均谷值眼压为(17.45±2.54) mmHg,平均昼夜眼压波动为(8.34±2.37) mmHg。2组的峰值及谷值眼压值分布最多的时间点均为凌晨3时及夜晚21时,大部分患者的峰值眼压时间点在门诊时间之外。高眼压症组中昼夜眼压波动位于5~8 mmHg的占比最大,为54.81%(57/104),POAG组中昼夜眼压波动>8 mmHg的占比最大,为53.95%(41/76)。高眼压症组中,16例患者经24 h眼压检查后监测到眼压波动异常,占比为30.77%(16/52);POAG组中经24 h眼压检查后有29例患者可以监测到眼压波动异常,占比为76.32%(29/38)。结论 24 h眼压监测中,POAG患者较高眼压症患者的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昼夜眼压波动及双眼压差均有增加。对于24 h眼压发现眼压波动较大的高眼压症患者应在后续加强密切随访,而对于POAG患者24 h眼压监测可在治疗前提供眼压的基线水平,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及评估依据,因此建议将24 h眼压作为高眼压症及POAG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日间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甄毅  王宁利  郭彦  张馨蓓 《眼科研究》2010,28(4):360-364
目的评价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对异常眼压测量的能力。方法对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的2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11例可疑正常眼压性青光眼(SNTG)及24例可疑青光眼患者进行昼夜眼压曲线测量。间隔2 h后,先使用手持式压平眼压计测量24 h的卧位眼压得到昼夜卧位眼压曲线。在9:30、11:30、13:30、15:30,患者完成卧位眼压测量5 min后测量坐位眼压,5 min后再使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分别得到日间卧位眼压曲线、日间坐位眼压曲线和日间非接触眼压曲线。定义眼压峰值〉21 mmHg时为峰值异常,眼压波动〉5 mmHg时为波动异常。分析日间眼压曲线与昼夜眼压曲线均值、峰值及波动值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不同组别昼夜眼压均值为(20.24±2.45)~(22.32±6.02)mmHg,较日间眼压均值高-0.19~6.37 mmHg;昼夜眼压峰值在(24.17±3.42)~(26.43±6.23)mmHg,较日间眼压峰值高1.75~8.76 mmHg;昼夜眼压波动在(8.00±3.47)~(9.09±3.83)mmHg,较日间眼压波动高3.59~6.00 mmHg。眼压峰值多出现于夜间睡眠时,POAG、SNTG和可疑青光眼患者眼压峰值出现于23:30~5:30的概率分别为57.14%、72.73%和66.67%。日间眼压曲线无法确定昼夜眼压波动的异常,若以昼夜眼压曲线作为金标准,各组的敏感性为10.00%~36.84%。结论56例患者的峰值眼压多发生在夜间睡眠时,日间和昼夜眼压曲线测得的眼压均值、峰值、波动及发现异常眼压的能力存在差异,依靠日间眼压曲线很难对昼夜眼压的情况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青光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青光眼疑似患者51例51眼,使用Goldmann眼压计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所有患者中,21眼(41.2%)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0眼(58.8%)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其中7例出现仅有夜间高眼压且最高者达54mmHg,白天自然缓解到正常范围。24h眼压平均值及高峰值与门诊眼压记录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检查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24 h眼压的测量来深入分析比较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眼压曲线特征.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在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门诊就诊的NTG患者131例及POAG患者102例,测量24 h眼压,用非接触性眼压计从8 am起每隔2 h测一次眼压,0 am至6 am之间测得的为唤醒后即刻坐位眼压.主要观察指标为眼压波动曲线、平均眼压、峰值时间及眼压、谷值时间及眼压和眼压波动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各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NTG组双眼平均眼压为(14.2±2.1)mmHg,低于POAG组[(19.9±3.5)mmHg];NTG组双眼峰值眼压为(17.0±2.4)mmHg,低于POAG组[(24.7±4.3)mmHg];NTG组双眼谷值眼压为(11.8±2.2)mmHg,低于POAG组[(16.5±3.1)mmHg];NTG组双眼眼压波动值为(5.2±1.8)mmHg低于POAG组(8.2±3.1)mmHg];两组的平均眼压、峰值、谷值及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2、-16.44、-13.16、-8.90,P均<0.01).NTG组63.3%患者、POAG组73.5%患者的峰值眼压位于门诊工作时间以外;尤其是NTG组有51.5%患者、POAG组有64.7%患者的峰值位于0 am至6 am时间段,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50,P=0.017).结论 NTG及POAG患者24 h眼压曲线的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是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订的依据,并可用作治疗随访中评价疗效和调整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疑似青光眼患者24h眼压的变化规律。

方法:收集疑似青光眼患者48例96眼,使用Accupen手持眼压计(24-3000)和NCT非接触眼压计(CT-80)测量24h眼压,自7:30开始,每2h测一次眼压,共12次,其中7:30~21:30测量坐位眼压,23:30~5:30测量坐位及卧位眼压。

结果:两种眼压计测量的传统体位下24h眼压峰值均出现在7:30,非接触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22.05±3.608mmHg,手持式眼压计测得的结果为19.79±4.147mmHg。手持眼压计测得习惯性体位下眼内压峰值出现在5:30,平均21.64±4.814mmHg,且两种体位24h眼内压谷值均出现在21:30,谷值眼内压平均值为15.73±3.649mmHg。两种体位均呈夜间眼压逐渐升高,白天眼压逐渐下降的趋势。

结论:疑似青光眼患者眼内压峰值多出现在清晨,夜间卧位眼压值较坐位眼压值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在家中及在医院监测24h眼压波动的情况.方法:前瞻性调查研究.本研究共纳入成都地区五个社区共计120名中国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均接受了临床调查并在家中及医院进行眼压监测,用同一型号眼压计测量了2点、6点、8点、10点、12点、14点、16点、18点、20点、22点的坐位眼压.结果:在医院监测的24h眼压平均值略低于在家中测量值,平均差为0.27 mmHg,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医院监测的24h眼压的波动值略高于在家中测量的波动值,平均差为0.01 mmHg.14点在家中测量的眼压平均值(16.04±5.95 mmHg)显著高于在医院测量的眼压平均值(15.43±5.1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中及在医院24h眼压监测对于临床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一致性为85%(K系数:0.68).结论:在医院进行的24h眼压监测的结果与在家中的结果相似.医院24h眼压监测可用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正常人的眼压日内波动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贠洪敏  傅培  袁劲松  张斌  黎晓新 《眼科》2007,16(1):33-36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及正常人双眼眼压昼夜波动趋势及其眼压峰值出现的规律,比较双眼眼压波动趋势是否一致。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POAG、NTG患者及正常对照各30例。方法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日曲线,比较双眼的日眼压波动模式及眼压峰值分布。主要指标眼压测量值。结果眼压峰值出现于非办公时段的正常人为右眼6.7%、左眼10.0%;NTG患者为右眼20.0%、左眼23.3%;POAG患者为右眼23.3%、左眼20.0%。结论POAG、NTG患者和正常人有着不同的眼压昼夜波动模式,且双眼的波动趋势不尽相同,不能完全将双眼等同看待;部分观察对象的峰值眼压分布于非办公时段,办公时段多次眼压测量不能完全代替一日眼压监测。(眼科,2007,16:33.36)  相似文献   

8.
杜驰  彭寿雄  黄文敏 《眼科学报》2006,22(2):68-70,84
目的:评价24h眼压测量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疑似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疑似患者51人(51只眼),进行24h眼压测量。结果:进入研究的51只眼中,只有18只眼(35.3%)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且昼夜眼压波动小于6mmHg(1mmHg=0.133kPa),33只眼(64.7%)出现昼夜眼压波动过大或峰值眼压高于21mmHg。24h眼压的昼夜波动值、均值及峰值分别比门诊多次眼压高4.65mmHg、1.64mmHg及3.96mmH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4h眼压测量与门诊多次眼压相比,能更好地发现高眼压和昼夜眼压波动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量24 h眼压评估他氟前列素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和高眼压症(OHT)患者的 临床疗效。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初次诊断的 POAG和OHT患者22例(43眼),由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Icare HOME眼压计操作培训及认证,认证合 格后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3次,然后由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自我监测 用药前24 h眼压,之后每天2100给予他氟前列素点眼1次,1个月后患者自我监测用药后24 h眼压。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比较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 压的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前后各个时间点的眼压值、24 h眼压均值、 峰值、谷值和波动值的变化。结果: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的平均值 分别为(18.2±3.7)mmHg(1 mmHg=0.133 kPa)和(17.4±4.2)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7, P=0.363)。Bland-Altman分析证明医师使用GAT和患者使用Icare HOME眼压计测量眼压具有良好 的一致性。使用他氟前列素治疗1个月后,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均降低(均P<0.05),不同时间点 眼压降低的范围为1.8~5.5 mmHg。用药前24 h眼压均值、峰值、谷值、波动值分别为(19.4±5.0)、 (25.0±5.8)、(14.1±4.5)、(10.9±3.8)mmHg,用药后分别降低至(15.6±4.2)、(20.4±4.5)、(11.3±3.6)、 (9.2±2.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50、9.636、5.939、3.137,均P<0.05)。结论:对于初 次诊断的POAG和OHT患者,他氟前列素可明显降低24 h中所有评估时间点的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自我监测24 h眼压在药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行药物治疗且随访眼压控制良 好的POAG患者42例(73眼),根据基线眼压分为A组:眼压为(12.86±1.40)mmHg(1 mmHg=0.133 kPa); B组:眼压为(17.82±1.40)mmHg。入组患者通过iCare HOME回弹式眼压计使用培训认证后于家中 自行测量24 h眼压,自730起每隔2 h测量1次,夜间2330-530测量苏醒后即刻的坐位眼压。比 较组间各时间段眼压均值、峰值及波动值,并统计眼压峰值时间点和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数 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t检验以及χ2 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患者随访、 门诊时间以及24 h的平均眼压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14,P=0.271)。入组患者24 h眼压峰值高 于门诊时间的眼压峰值、随访眼压峰值(H=-40.979、-51.363,均P<0.001)。83.6%的患者眼压峰值 出现在非门诊时间(A组86.5%、B组80.6%),尤其是发生在夜间睡眠时间,其比例高达67.1%(A组 64.9%、B组69.4%)。入组患者以及A、B亚组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值均高于其门诊时间眼压波动 值(t=11.166、8.110、7.929,均P<0.001),其中63.0%的患者24 h眼压波动值≥8 mmHg(A组51.4%、 B组75.0%)。根据自我监测24 h的眼压结果,49.3%的患者更改治疗方案,且B组患者更改比例(63.9%) 高于A组(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035,P=0.014)。结论:药物治疗中的POAG患者自行监测 24 h眼压,能发现临床常规随访中无法监测到的眼压峰值和波动值,可作为医师评价疗效和调整治疗 方案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24h眼压监测中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探讨夜间眼压的不同测量方法对青光眼24h眼压昼夜波动的影响。方法对已确诊且未用药、未做过手术的4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每2h1次,其中测量夜间0:00、2:00、4:00眼压时,逐个唤起患者后立即测,后嘱患者坐起休息10min再测,采用SPSS软件以配对t检验分析比较测量结果。结果夜间即刻坐位眼压值和坐起休息10min后测得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间眼压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坐位眼压值能更准确反映夜间眼压,对24h眼压测量及青光眼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24h眼压监测后采用不同的降眼压用药时间,来探索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入选18例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和14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前均给予视野检查,进行24 h眼压监测(每2h1次),并根据眼压波动曲线,给予前列腺素类降眼压药,1次/d,用药时间为峰值眼压提前12 h;1个月后复查24 h眼压,随访(23.7±12.4)个月,记录随访终末期的视野.结果 治疗前平均眼压(16.8±3.5)mm Hg(1 mm Hg=0.133 kPa),峰值眼压(20.8±4.6)mm Hg,谷值眼压(13.7±3.1)mm Hg,眼压波动值(7.1 ±2.4)mm Hg;治疗后平均眼压(13.2±2.6) mm Hg,峰值眼压(16.4±3.4) mm Hg,谷值眼压(10.7±2.3)mm Hg,眼压波动值(5.7±2.1)mm Hg.治疗前后平均眼压、峰值眼压、谷值眼压、眼压波动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1).治疗前视敏度(19.0±5.2)dB,视敏度缺损值(8.2±4.9)dB;治疗后视敏度(19.7±5.5)dB,视敏度缺损值(7.2±5.1)dB.结论 通过依据24h眼压峰值来确定青光眼的用药及其用药时点的选择,以及青光眼随访过程中治疗药物的调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青光眼个性化治疗模式.(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36-39)  相似文献   

13.
甄毅  王涛  王文欣  郑松 《眼科》2012,21(4):278-281
【摘要】 目的 通过与手持压平式眼压计和Schi?觟tz眼压计进行比较评价回弹式眼压计在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测量中的价值。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连续接受眼压测量的平均年龄(12.0 ± 3.0)个月的先天性青光眼患者29例(29眼)。方法 应用回弹式眼压计、Perkins手持压平式眼压计、Schi?觟tz眼压计测量眼压,每种眼压计测量眼压重复三次。主要指标 眼压值,Pearson相关系数(r)。结果 回弹式眼压计、Schi?觟tz眼压计和压平式眼压计所测眼压平均值分别为(19.3±8.5)mm Hg、(21.1±10.8)mm Hg和(18.5±7.8)mm Hg(F=0.61,P=0.55)。回弹式眼压计与手持压平眼压计的平均差值为(0.8±2.4)mm Hg。Schi?觟tz眼压计与手持压平眼压计平均差值为(2.6±2.4)mm Hg,Schi?觟tz眼压计与回弹眼压计的平均差值为(1.8±2.4)mm Hg。回弹式眼压计与手持压平式眼压计(r=0.934,P=0.000)、Schi?觟tz眼压计(r=0.933,P=0.000)眼压值均显著相关。结论 回弹式眼压计的准确性可满足先天性青光眼患者眼压测量的需求。(眼科,2012,21:278-28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对24h眼压波动的影响。方法:使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39例78眼未治疗的青光眼患者和44例88眼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眼的24h眼压波动(5am,7am,10am,2pm,6pm,10pm),并用超声测厚仪测量CCT。结果:青光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眼压分别为21.33±2.91和16.19±2.33mmHg(t=12.615,P=0.000);峰值分别为24.67±2.72和18.55±2.45mmHg(t=12.613,P=0.000);波动值分别为6.63±3.26和4.72±1.60mmHg(t=4.709,P=0.000);CCT分别为544.44±32.11和537.16±27.66μm(t=1.569,P=0.119)。CCT与青光眼组的眼压波动值无显著相关性(r=0.140,P=0.222);CCT与对照组的眼压波动值亦无显著相关性(r=0.050,P=0.642)。以CCT<545μm为薄角膜组,CCT≥545μm为厚角膜组进行对比分析,青光眼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眼压、峰值、波动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CT与24h眼压波动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宋爽  喻晓兵  戴虹 《眼科》2014,23(6):380-384
目的 观察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aration,wAMD)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早期眼压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在北京医院接受玻璃体腔雷珠单抗(0.5mg/0.05ml)注射的wAMD患者135例(135眼)。方法 患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术前、术后10、30 min、2 h及术后1天,使用Topcon非接触眼压计分别测量眼压。观察患者注射后早期的眼压变化情况。主要指标 眼压。结果 患者术前眼压平均为(15.41±2.69) mmHg,术后10、30 min、2 h及术后1天的眼压平均值分别为(21.07±5.83) mmHg、(18.24±4.17) mmHg、(17.57±4.60) mmHg、(15.20±3.05) mmHg。术后2小时内的眼压与术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而术后1天眼压与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239)。术后各时间段眼压升高比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术后10 min,眼压升高比率(眼压升高比率≥10 mmHg占17.78%;≥15 mmHg占5.19%)及升高绝对值(眼压≥21 mmHg占45.93%;≥25 mmHg占21.48 %;≥30 mmHg占8.15%)均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术前眼压越高,术后10 min眼压≥21 mmHg的比例越高(P=0.000, OR=0.117, 95%CI=0.051-0.268)。结论 大部分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后早期眼压显著升高,2小时内眼压变化明显;术前眼压偏高可能是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早期眼压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