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花琼  杨建国  余杰 《海南医学》2014,(10):1548-1550
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的湿化效果,为临床上进一步选择合理有效的气道湿化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期间入住ICU的1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实验组(81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采用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湿化效果、气道湿化并发症(痰痂形成、气管黏膜损伤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7.001,P<0.01),实验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6.672,P<0.01)。结论对于气管切开患者,低流量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优于微量泵控制滴入持续气道湿化方法,前者可降低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气道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气管内持续微泵推注湿化与间断湿化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法,观察组2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微泵持续推注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气管内间断滴注湿化气道,2组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较对照明显增加,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明显.结论 持续性气管内湿化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间断性气管内湿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的两种气道湿化方法(间断湿化法和持续湿化法)的效果。方法对5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间断湿化法,观察组用持续湿化法。对两种湿化方法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支气管水肿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O.05)。结论持续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持续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有效、细致地气道管理,往往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呼吸道失水增加,未经湿化的的气体直接经气管套管进入下呼吸道,会导致一系列湿化不良的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中目前常用的定时定量间断气道湿化法对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且护理工作量大。2004年6月~2005年6月,我们应用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并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1至2019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00例气管切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采用MR850湿化系统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湿化法.分别测量2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评估湿化效果.结果...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患者湿化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不同气道湿化量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湿化量(对照组)和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观察组)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及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先评估痰液性质后给予相应的湿化量合理、安全,且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方法进行研究,选择最好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监测三种方法的湿化效果并记录,统计监测结果。结果采用气道内持续滴液与间断滴液相结合(8:00~22:00气道内持续滴液,22:00~8:00气道内间断滴液)的方法,明显地改善了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湿化状况,从而维护呼吸道正常的功能,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气道内持续滴液与间断滴液相结合的方法,使之相互补充达到最佳的气道湿化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气管切开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2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人工气道湿化效果的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ICU气管切开患者60例,以患者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实验组(单号)30例和对照组(双号)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间断注射器注入法,湿化液均采用0.9%氯化钠溶液50mL+5%碳酸氢钠50mL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管黏膜出血、呼吸性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方面比较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2种气道湿化方式对ICU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持续微泵推注进行气道湿化可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选择气道湿化方法时不断改进,且考虑患者病情及耐受程度是舒适护理在执行当前推行的优质护理中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23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观察组)应用一次性输注泵持续气道湿化方法,B组(对照组)用传统的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气道法,观察和探讨两种方法用于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应用一次性榆注泵持续气道湿化较输液器滴注气道湿化,可有效预防痰痂形成,减轻气道损伤,和避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次性输注泵用于气道湿化,此方法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减少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减轻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 随机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各20例,分别采用气道内间断滴入加湿法、超声波雾化吸入法、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 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效果最好.结论 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抢救危重症的过程中 ,人工气道 (气管切开 )已成为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 ,而气管切开的气道护理则在救治成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在气管切开后 ,大胆使用气道内持续湿化法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肺气肿、肺心病合并脑梗塞、冠心病心脏骤停复苏术后、重症有机磷中毒致呼吸肌麻痹行气管切开11例 ,其中男 8例 ,女 3例 ,年龄最大 79岁 ,最小 6 4岁 ,气管切开 10~ 2 1天。2 操作方法用 10 0ml0 .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 16万U ,糜蛋白酶10mg,取一付输液器 ,操作同静脉输液 ,将湿化瓶挂于输液架上排…  相似文献   

14.
在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气管切开已成为救治成功的重要环节,而气管切开的气道内护理则在救治成功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科于1995~2001年对气管切开后的患者采用气道内持续湿化法,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操作方法 用50ml0.9%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mg、地塞米松4ml制成湿化液,用输液器联结装有湿化液的湿化瓶挂于输液架上。将头皮针软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大多是车祸、跌落伤所致或者脑出血术后的患者,病情发展急、变化快,随时危及生命。早期气管切开则是解决气道梗阻,救治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而做好气管切开后的气道管理则尤为重要,气道管理最重要的则是气道湿化工作。气道湿化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者水分散成极细微粒,以增加吸入吸入气中的湿度,使气道和肺能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化气道粘膜、稀释痰液、保持纤毛正常活动的一种物理方法[1]。人工气道湿化包括机械通气湿化及非机械通气湿化,这里主要介绍非机械通气湿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人工气道是指气管导管直接插入气管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道通道,用以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有效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但气管切开后患者的呼吸模式、呼吸途径发生改变,外界气体直接进入气管,未经过鼻腔及咽部的湿化和过滤,将造成呼吸道粘膜干燥,痰液干结不易排出,而且并发下呼吸道感染时,患者往往呼吸急促,进一步加重了此种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患者施行持续气管内滴药法与间歇气管内滴药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将79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39例,施行间歇气管内滴药,实验组40例,施行持续气管内滴药。结果持续气管内滴药较间歇气管内滴药能将湿化液缓慢、均匀而持续地注入呼吸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和抗感染作用。结论持续气管内滴药湿化呼吸道,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抢救及治疗危重症病人的重要措施。由于气管切开后使上呼吸道正常的湿化、加温、过滤及咳嗽功能消失,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对气道湿化不够,将在气管内套管及上呼吸道形成痰痂,引起气道堵塞,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因此,气道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一个重要措施。我科自2008年1月-2009年7月共护理气管切开患者50例,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气道湿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管切开后,上呼吸道完全丧失了气体的加温、湿化、过滤作用,防御功能减弱,如果在护理工作中对人工气道的湿化不够,将在人工气道或上呼吸道上形成痰痂,痰痂一旦形成,可阻塞支气管,使气道阻力增大,引起周围性呼吸困难、窒息。气管切开容易感染,置管时间过长,易造成气管黏膜缺血坏死,对肺功能将造成一定的损害或引起气道堵塞,肺部感染率随气道湿化程度的降低而升高[1]。因此气道湿化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吕月  马晶晶 《浙江医学》2017,39(7):593-584,596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护理的44例气管切开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传统间断气管内湿化法护理的38例气管切开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气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气道湿化效果及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均无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等气道并发症发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气道湿化效果、睡眠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好、气道并发症少、对睡眠影响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