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膜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20%,中年女性多见。脑膜瘤起源于中胚层结缔组织,发生在蛛网膜颗粒。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角处。脑室内及三脑室后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CT平扫见脑膜瘤多为椭圆形稍高密度影,肿瘤以广基与颅板或脑膜密切相连,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占位表现,脑室内脑膜瘤一般较大。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多属良性 ,正确诊断脑膜瘤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我院经治的脑膜瘤病例中有 2 0例术前术中被误诊 ,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 :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2 3— 78岁 ,平均 61 .2岁。肿瘤部位 :矢状窦旁 5例 ,大脑镰旁 4例 ,蝶骨嵴 2例 ,嗅沟前颅底 3例 ,大脑凸面 2例 ,枕叶 1例 ,鞍结节旁1例 ,桥小脑角 1例 ,侧脑室 1例。病程最短 8天 ,最长 8年。1 .2 临床主要表现 :精神症状 1 1例 ,智力障碍 ,记忆力减退 8例 ,视力视野改变 3例 ,嗅觉改变4例 ,语言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分别位于碟骨脊、矢状窦旁,大脑凸面,最大直径5.4 cm~8.5 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术前均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明胶海绵材料进行栓塞治疗后3 d~7 d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脑膜瘤主要由脑膜中动脉、颌内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供血,肿瘤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6例.术中出血量300 mL~1 500 mL.术后复查MR示肿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退,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前应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增加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
滕良珠  王国栋 《山东医药》1996,36(11):36-37
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山东省立医院(250021)滕良珠,王国栋脑膜瘤的发病串仅次于颅内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19%。30~50岁为其发病高峰,约占4/5。肿瘤好发于大脑凸面、大脑镰、矢状窦及颅底部位,以颅内压增高及肿瘤压迫所造成的神经系定位症状及...  相似文献   

5.
脑梗死是脑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具有易发生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更易并发。1993~1998年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人脑膜瘤19例,术后并发脑梗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60~67岁。脑梗死均位于手术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例,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1例,颈内动脉供血区1例(为桥小脑角脑膜瘤术后)。原脑膜瘤部位:大脑凸面2例,矢状窦旁1例,中颅凹底1例,桥小脑角1例。肿瘤性质:内皮型3例,砂粒型1例,混合型1例。12 辅助检查 术前CT或MR…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音  赵刚  刘兴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26-2128
目的总结我科自1996~2006年间多发性脑膜瘤患者36例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并指导今后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6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病例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36位患者共切除各部位脑膜瘤140枚,部位涉及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等部位,其中行一期手术全切33位,最多一次共切除16枚肿瘤,2例因瘤体分别位于两侧幕上幕下相距较远未行一期全切,分期切除,1例因瘤体与脑干黏连紧密行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脑膜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治疗棘手,仍以显微外科手术为主,力求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加重病人经济负担情况下将肿瘤一次性全切。  相似文献   

7.
脑凸面蛛网膜下腔出血(convexity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SAH)是一种不常见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形式,出血局限于1个或多个大脑凸面皮质的蛛网膜下腔,但未波及基底池和脑室[1].对该病的认识多是基于病例报道或小样本病例系列研究[2].cSAH的病因主要包括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以及严重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等[2-7].  相似文献   

8.
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临床少见,与颅内脑膜瘤鉴别困难。现回顾性分析13例颅眶沟通性脑膜瘤与29例颅内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其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9.
例一:男,66岁。1982年1月27日突感左上、下肢麻木,一周后早晨起床时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在某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采用扩张血管、抗凝和中药治疗2个月,症状体征无改善,来我科拟行大网膜颅内移植手术。查体:神志清,眼底正常,左侧肢体肌力Ⅱ°~Ⅲ°,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术前颈动脉造影,显示右顶叶前部及额叶后部矢状窦旁有5×4厘米病理性血管网,颈外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大脑镰征阳性。诊断为右矢状窦旁脑膜瘤。于1982年4月6日在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作右顶部皮骨瓣,见  相似文献   

10.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1990~1991年用Nd:YAG激光切除脑膜瘤7例,手术效果较好。1.一般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6~46岁。病程1个月至4年。CT扫描:位于左额顶部、右额颞顶、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蝶骨嵴各1例,左颞叶2例。肿瘤直径5cm~9cm。术后病理报告为脑膜瘤5例,恶性脑膜瘤2例。瘤内激光加电切除4例,单纯激光切除3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国人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合并其他颅内和(或)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均经颈动脉彩色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部分患者进行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像或头领部CT血管成像检杳.结果 在198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中,86.8%合并其他颅内外动脉狭窄,合并至少一条颅内动脉狭窄者占62.1%,其中以大脑中动脉最多见,26.3%的患者合并串联病变(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或大脑中动脉狭窄),68.2%的患者合并至少一条颅外其他动脉狭窄,其中以对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多见.结论 国人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合并串联颅内动脉狭窄或广泛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几率较高,此特殊的动脉狭窄分布对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成型术将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高龄脑膜瘤患者进行血供评价。方法对50例60岁以上脑膜瘤患者进行MR及MRA检查,应用MPR、MIP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膜瘤的血供进行观察。结果 50例脑膜瘤中有32例为颈外动脉供血,颈内外动脉双重供血的18例;15例颞部和8例颅底脑膜瘤将颅内大血管推移、压迫;供血动脉与脑膜瘤呈簇状分布。静脉呈"抱球状"分布在肿瘤的表面,回流到附近的浅静脉或静脉窦,11例静脉窦受侵。结论通过应用MRA可以显示脑膜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肿瘤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以及窦旁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脑膜瘤在临床中很常见,占颅内肿瘤的15%~18%[1],仅次于胶质瘤,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膜及脑膜间隙的衍生物,归类于颅内脑外肿瘤,其生长缓慢.头颅MRI检查提示肿瘤周围存在水肿带,虽然脑水肿并不是脑膜瘤的特征征象,但是当脑膜瘤增大而导致周围脑皮质发生缺血坏死及恶性脑膜瘤时,均伴有明显脑水肿,若不及时控制将威胁生命[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 CE-MRV检查,观察脑膜瘤与上矢状窦的位置关系,根据上矢状窦及邻近主要回流静脉受累的程度,制定手术计划,并与术中记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例脑膜瘤位于上矢状窦旁前1/3,14例位于上矢状窦旁中后1/3,3例位于窦汇区。12例瘤体基底部或蒂部附着于上矢状窦壁外缘;4例瘤体侵蚀上矢状窦壁;3例瘤体长入上矢状窦内,窦腔完全闭塞。3D CE-MRV所示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实施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1例,术中出血量最少70 ml、手术时间最短47 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3D CE-MRV检查能够准确直观显示上矢状窦受侵的解剖结构,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外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收集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发作(TIA)患者158例,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及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1)本组中51例存在颅外血管狭窄(颈动脉颅外段36例,椎动脉起始部15例);78例存在颅内动脉狭窄(狭窄动脉共181条,其中大脑中动脉81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48条、大脑前动脉22条、大脑后动脉21条、颈内动脉虹吸段9条)。(2)116例患者的颅外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共374个斑块形成(稳定斑块212个,不稳定斑块162个)。结论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发生率最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颅内脑膜瘤的外科治疗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老年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效果的各种因素。方法 对我院1990年至1998年住院的52例60岁以上的老年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手术后30天内死亡3例(5.8%),术后效果良好38例(73%)。〈70岁与≤70岁年龄组,术前存在伴发病有与无伴发病组,瘤径〈4cm与≥4cm组术后良好率相近;凸面脑膜瘤组术后良好率明显优于矢状窦旁及深部、颅底部脑膜瘤组;术前无或仅有较轻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颅内-外动脉搭桥术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意义已被公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手术种类很多,最简便和最常用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进行颅  相似文献   

19.
老年脑膜瘤22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8年我院手术治疗脑膜瘤230例,其中老年脑膜瘤22例,本文就老年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0例,女12例,男∶女为1∶12;60~65岁15例,66~70岁6例,70岁以上1例。肿瘤位于大脑凸面1...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HP)是一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无菌性炎性疾病,其特点是硬脑膜和(或)硬脊膜的纤维性增生,引起神经系统进行性损害,临床常见慢性头痛和多颅神经麻痹。对一些病因不明确的增生性硬脑膜炎,称之为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idiopathic 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IHP),可以引起整个颅内硬脑膜弥散性或局灶性损害,通常影响到大脑镰、小脑幕、鞍旁和海绵窦。临床表现和放射影像学与颅底脑膜瘤相似,大脑表面的局灶性硬脑膜增生少见,诊断上需要排除其他已知的可以引起硬脑膜增生性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