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1-3].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4].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杨静  薛秒  姬郁林  姚蓉 《广西医学》2022,(6):670-673+677
目的 探讨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4名抗疫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杰弗逊共情量表、工作压力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和工作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评分呈正相关,与共情能力评分呈负相关(P<0.05)。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存在中介效应,影响效应为22.08%。结论 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和工作压力存在相关性,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应激源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生活的改变,多数人面对应激时会出现身心紧张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以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尤为突出。为进一步探索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将从影响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内外因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就可行性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期待解决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应激性的不断提高,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愈显突出。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burnout syndrome),是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费登伯格认为该症是由于工作强度过高,且无视自己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以马勒斯和佩斯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则认为情绪耗竭、性格解体、缺乏个人成就感、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而导致。国内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职业倦怠在护理人员的身上表现的则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通过504例医疗急救人员职业倦怠状况及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调查,采用多因素逐步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途径.结果 (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作超负荷、工作应激、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和消极应付方式先后进入回归方程(F=90.562,P=0.001);(2)路径分析结果表明,工作超负荷是医疗急救人员工作应激的主要来源,工作应激可以直接和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医疗急救人员的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工作满意度是影响职业倦怠的中间因素,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个方面;消极应付方式是工作应激影响职业倦怠的中间环节.结论 降低医疗急救人员的工作强度、改变其不良应付方式可能是预防职业倦怠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医护人员健康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干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6月,采用普查方式调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急诊医护人员。采用MBI-GS量表评价职业倦怠,GHQ-12量表评价健康状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健康和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结果:急诊医护人员平均年龄(32.90±8.27)岁,其中30.11%的调查对象处于不良健康状态,被判定为职业倦怠的占53.98%。多因素分析表明: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OR=0.61, 95%CI为0.43~0.85)是影响急诊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对薪酬体系的满意度(OR=0.54, 95%CI为0.36~0.80)和连续工作时间(OR=1.01, 95%CI为1.00~1.03)则是影响调查对象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完善薪酬体系建设能够显著提高急诊医护人员健康水平,缓解职业倦怠,科学调整工作强度对维护急诊医护人员的健康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倪萍萍  蔡雨清  张小宁 《安徽医学》2023,44(9):1136-114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与心理弹性、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宿迁市人民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钟吾医院等多家医院NICU医护人员12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正负情绪量表(PANAS)调查,采用单、多因素方式分析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利用乘法及加法模型评价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交互作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均高于国内常模,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工作年限、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的保护因素(P<0.05);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保护因素,日工作时间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龄、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宿迁多家医院院内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涉及工作年限、职称、心理弹性等,建议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江苏地区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工作满意度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抽取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2 558例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基本特征、采用职业倦怠通用问卷(MBI-GS)中文版测量职业倦怠水平,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工作满意度,一般健康问卷(GHQ-12)评估心理健康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嵌套回归模型考察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及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结果: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为53.60%,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8.81%。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综合分平均为2.44±0.89分,其中轻中度职业倦怠占75.92%,重度职业倦怠占10.20%。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与无职业倦怠的医务人员比较,轻中度、重度职业倦怠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分别下降83.7%和95.6%(P均<0.01),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风险也分别增加了2.99倍和10.87倍(P<0.01);与初级职称比较,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增加了2.20倍(P<0.01);工作满意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好。结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发生率及水平较高,工作满意度较低,可影响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二级综合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其工作时间强度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对471名妇产科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现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者、不同婚姻状况者、不同文化程度者、不同月收入者、医生与护士、轮值夜班次数不同者、每周工作10h以上的天数不同者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总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职业倦怠评分:≤30岁年龄组低于31~44岁年龄组;未婚者高于已婚者;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者高于大专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月收入高于6000元低于月收入少于6 000元;医生高于护士;轮值夜班次数越多和每周工作10h以上的天数越多,职业倦怠总分越高。结论二级综合医院妇产科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应关注妇产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状况、思想动态,及时做到职业倦怠的预防和职业倦怠发生后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由于护士面对的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这决定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较大,且工作时间相对不稳定,故护士为职业倦怠的易发群体.另外,不同医疗机构的工作氛围不近相同,对护士心理及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陈曲  刘旭  孟开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3-231
背景 当前,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是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前来就诊,使得相关医护人员、特别是青年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现象更加严重。目的 分析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对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8—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年龄<35岁的674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74份,收回有效问卷6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调查问卷由一般信息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组成。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情感衰竭维度得分22(0,54)分,去人性化维度得分6(0,29)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31(0,48)分。根据M氏常模与杭州地区护士常模对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5.0%(431/663),其中轻度倦怠、中度倦怠、重度倦怠分别有224名(33.8%)、129名(19.5%)、78名(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生活压力、科室、月收入、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去人性化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科室、工作要求、职业喜爱程度是重度个人成就感低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呈现较高水平,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对青年医护人员开展系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自我概念等职业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减压培训和文体锻炼活动,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邯郸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护一体化协作对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效果,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稳定医疗护理队伍. 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4个临床科室医生、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对照法,即对照组按照常规工作的方法,实验组采取医护一体化协作,包 括建立医护合作小组,医护同组排班,医护联合查房等措施,职业倦怠感采用MBI-GS量表进行调研,测量医护一体化协作前后医生、护士职业倦怠得分情况.结 果 对照组医生、护士均存在职业倦怠感,护士职业倦怠感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照组、实验组医生、护士整体职业倦怠感程度不同,对照组医护人 员职业倦怠感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实验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随着医护一体化协作实施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 <0.01),护士职业倦怠感降低程度较 医生更显著.结论 采用医护一体化协作可以降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尤其显著降低护士职业倦怠程度,提高护理队伍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理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医护人员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寻求干预职业倦怠的方法,已成为医疗职业群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华新区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0名深圳龙华新区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SS评估所有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情况,根据评分情况分为职业倦怠组与正常组,采用医患关系量表DDPRQ-10进行评分,并讨论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结果:49.2%(246/500)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总评分高于临界值,情感衰竭、玩世不恭评分较临界值略高,成就感低落评分略低于临界值;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工种均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有关(P<0.05~P<0.01)。职业倦怠组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客观行为、医务人主观感受、客观行为与主观感受结合3个维度及总医患关系评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与医患关系各维度评分均正相关(P<0.05)。结论: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缓解工作中的厌烦情绪,规范病人及家属行为,是医院解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6.
胡蝶  李超 《四川医学》2013,(12):1946-1948
目的 了解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状况,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 应用中文版M氏职业倦怠量表(MBI)对120例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手术室护士情绪倦怠感平均分为(24.60 ±10.28),工作冷漠感平均分为(7.63±5.60 ),均显著高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个人成就感平均分为(31.30±9.45),显著低于Malachi调查的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得分(P〈0.05).结论 手术室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其职业倦怠感,提高工作成就感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关系调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探讨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状况及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医护人员工作压力调查表和国际通用的Maslach倦怠量表(MBI-HSS)对264名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医护人员最感压力的工作事件是医疗事故压力(87人,32.9%)、工作负荷压力(45人 ,17.1%)及医患关系压力(42人,15.9%);情绪衰竭与医疗事故压力呈正相关(r=0.189,P<0.05)、与医患关系压力呈明显正相关(r=0.297,P<0.05)、与工作负荷压力呈正相关(r=0.176,P<0.05)、与聘任压力呈正相关(r=0.186,P<0.05)、与职业发展压力呈正相关(r=0.156,P<0.05);低成就感与医患关系压力呈正相关(r=0.146,P<0.05);去个性化与工作负荷压力呈正相关(r=0.161,P<0.05)、与医患关系压力呈明显正相关(r=0.285,P<0.01)。结论: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存在着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危急重病症学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危急重病症学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68份有效问卷中,116人(69.0%)存在职业倦怠;不同文化程度和从医时间医护人员的情感衰竭存在显著性差异;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维度与心理资本和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焦虑和压力呈显著正相关;低个人成就感维度与心理资本和工作满意度(包括内部满意度和外部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文化程度和从医时间对危急重病症学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影响;工作压力越大,职业倦怠越高;心理资本越强大,职业倦怠越低;职业倦怠越大,将会引发越严重的焦虑、抑郁、压力。  相似文献   

19.
工作类型与医护人员焦虑问题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对应激的反应主要表现之一为焦虑情绪。本文选择精神科医护人员和综合科医护人员,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1]进行调查,以探讨不同工作类型与环境的职业应激对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一、对象:精神科医护人员为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综合科为聊城市人民医院和东昌府区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两组人员均符合下列条件:①具备中专以上文化程度;②从事本专业必须在二年以上;③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二、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确定调查对象,测试采用中译本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1]。由被…  相似文献   

20.
正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1]。最早由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1974年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等原因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随后Maslach等人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