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洁  于晓红  蔡再同 《护理研究》2006,20(10):2592-2593
临床研究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而叶酸是同型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近年来,发现一些冠心病病人不存在传统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等,其中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占一定比例,尤其较年轻的发病者。因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危险因素在近十年来受到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年龄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目前公认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关系密切,高血压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主要是对不同血糖、  相似文献   

3.
继续寻找和研究冠心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并采取切实措施降低这些危险因素,以延迟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减轻冠心病的临床症状,是冠心病防冶中的一项长期任务。近年来发现同型半眈氨酸和冠心病关系密切。高同型半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本文就蛋氨酸和同型半脱氨酸的代谢、高同型丰饶氨酸血症的原因、同型半脱氨酸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有关预防措施等作一综述。1蛋氮技和局型半脱氨酸的代谢同型半优氨酸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蛋氨酸是一种含硫的必需氨基酸,每日食物中含蛋氨酸1~2g。成人…  相似文献   

4.
张文泉  冯勇  李贵双 《新医学》2010,41(10):631-633,643
主动脉瓣退行性变(AVD)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既往曾认为,该病是单纯由于年龄增加而导致的瓣膜退行性改变,但近期研究表明AVD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动脉粥样硬化在组织学特征和危险因素方面极其相似。也有证据表明ACEI及他汀类药物可以延缓甚至逆转AVD的进展。该文分析了AVD的病理学特点、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的抗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诱发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发展,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及导致相应的血管事件(心、脑和外周血管)。高血压往往与血脂紊乱、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作为共同致病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伍卫 《新医学》2003,34(3):139-139
1引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升高是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脑卒中和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尽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现已明确,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在西方人群中,高血压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经证明,不论高龄、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60%~70%伴有高血压,高血压者发生冠心病较正常血压者高3~4倍。我国流行病学研究也同样表明,血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脱落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1]。可以诱发及促进包括颈动脉和冠状动脉在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脂血糖、高血糖等。近年来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梗塞的风险,同时也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2]。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渐进的病理变化过程,且在早期部分阶段其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正逐步升高,而知晓率和治疗率低下。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率低。研究表明,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脂升高的主要损害在心血管系统,导致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解剖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可始于幼年,而LDL-C增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危险因素,LDL-C增高覆盖时间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直接相关。血脂升高所导致的致死、致残正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医疗负担的重要原因,故应尽早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患者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随着血脂的生理、生化、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与深入,有关血脂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主边缘学科——脂类学。血脂分析对于临床高脂血证的诊断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危险评估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测定是血脂测定中两项非常重要的检测指标,高胆固醇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一种炎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种炎性疾病。因为高胆固醇血浆浓度,尤其是LDL,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的危险因子,所以许多人认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主要是脂质积聚于动脉壁,但远不止于此。虽然改变生活方式,服用新的药物降低血浆胆固醇浓度,心血管病仍然是美国、欧洲和亚洲许多地区的主要死亡原因。事实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是分子和细胞的一系列反应。把这些反应总括起来,说明它是一种炎性疾病。AS病变主要发生于大的或中等的弹力及肌肉型动脉,可以造成心脏、脑、四肢的缺血,最后发生梗死。它们可发生于人的一生。事实上称为脂纹的AS…  相似文献   

11.
高胰岛素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avens于1988年首次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IRS)的概念,认为胰岛素抵抗是诸多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基本原因,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高胰岛素血症是胰岛素抵抗的一种代偿表现或治疗后表现,往往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及内膜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通过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可定量评价高危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3.
高脂血症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浆脂质和血浆脂蛋白质和量的异常改变,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改变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等的活性,促进血栓形成,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疾病与血清C-反应蛋白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武湘云  李立新  李贵霞 《临床荟萃》2004,19(13):751-751
C-反应蛋白(CRP)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它受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等细胞因子的调节,目前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危险因素,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独立的危险评估意义。本研究对84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清中CRP水平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脂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调整血浆脂蛋白水平,对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并发症、减轻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班块,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的意义。调血脂治疗的基本措施是饮食调节和  相似文献   

16.
高脂血症与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 ,血栓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血浆脂质和血浆脂蛋白质和量的异常改变 ,能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改变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纤维蛋白原、纤溶系统等的活性 ,促进血栓形成 ,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劲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的改变、斑块形成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与79例除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正常对照做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斑块的测定。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较除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正常对照组CAIMT明显增厚,除外动脉硬化危险因素正常对照组无斑块形成,2型糖尿病组40.68%有斑块形成。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CAIMT与胰岛素水平、尿白蛋白、胆固醇酯、HbA1C呈正相关,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胰岛素抵抗、尿白蛋白、胆固醇脂、体脂分布、收缩压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脂蛋白(a)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水平脂蛋白(a) (Lp(a))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通过对Lp(a)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关系的综述,分析讨论了Lp(a)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9.
脂蛋白(a)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脂蛋白(a)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从其结构特点和生化特性及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了脂蛋白(a)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被证实是细胞和分子的炎症反应。临床研究论证了炎症标记C-反应蛋白的增高预测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根据炎症的不同病因使用相应的抗生素、阿司匹林、他汀类降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进行规律性耐力锻炼,可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终止或减轻炎症反应损害,从而降低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