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胎腹膜孔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继承  俞寿民 《解剖学报》1990,21(4):359-361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冷冻复型技术对16例人体腹膜壁层间皮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腹膜间皮细胞表面均有微绒毛,但不同部位微绒毛的长短、疏密和排列的方式不同。有的绒毛具有一些特殊形态:(1) 鼓槌状微绒毛;(2) 分叉状微绒毛;(3) 一根微绒毛主干上有多根次级微绒毛;(4) 微绒毛内含有吞饮小泡;(5) 微绒毛根部或其边缘有吞饮小泡开口。  相似文献   

3.
人类卵巢淋巴孔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隋梅花  李继承 《解剖学报》2001,32(3):220-222,T004
目的 研究人类卵巢淋巴孔的超微结构 ,并与动物卵巢或卵巢囊淋巴孔比较以探讨其功能。 方法取手术切除的新鲜卵巢组织 ,进行常规和NaOH消化扫描电镜观察 ,应用Elescope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人类卵巢淋巴孔作定量处理。 结果 在扫描电镜下 ,人类卵巢上皮细胞可区分为扁平细胞和立方细胞。在立方细胞间、立方和扁平细胞之间有成簇或散在分布的淋巴孔 ,其直径 1 80± 0 82 μm ,周长 6 2 7± 2 6 5 μm。同时发现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也存在淋巴孔。 结论 人类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之间 ,以及卵巢囊腺瘤瘤壁外表面都存在卵巢淋巴孔 ,藉卵巢淋巴孔使卵巢内淋巴管与腹膜腔相沟通 ,并为解释卵巢肿瘤早期腹腔转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腹膜孔     
1863年Von Recklinghausen在光镜下发现,腹膜表面衬有单层边界清晰的间皮细胞,相邻细胞连接处有小孔。他首先命名这些小孔为腹膜孔,并认为腹膜孔是一种腹膜游离面上小的开口,与腹膜下淋巴管相连接。Recklinghausen提出的腹膜孔的概念,被当时一些研究腹膜结构和功能的学者所接受。但仍有不少学者对腹膜孔提出异议,认为腹膜表面被一层紧密连接的细胞所衬里,是完全封闭的,腹膜孔乃是附着子细胞表面或细胞边缘的银盐和浆液的沉淀物所形成的假象。近二十年来,一些学者利用电镜对腹膜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但其观察结果也不一致。Fukata对大鼠腹膜超微结构的观察,提出间皮细胞以桥粒相互连接,但细胞间并无腹膜孔。从生理学的观点出发,Cotran认为跨间皮的转运,是以孔系统的被动扩散来解释。Gotloid的  相似文献   

5.
丹参,泽泻,茯苓和茯苓皮与小鼠腹膜淋巴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人胎儿脑膜淋巴孔的发现及其图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继承  石元和  陈肖波 《解剖学报》1998,29(1):98-101,I013
应用扫描电镜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人胎儿软脑膜和硬脑膜进行了研究。首次发现人软脑膜和硬脑膜有淋巴孔。脑膜淋巴孔位于脑膜间皮细胞之间。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为0.33 ̄2.98μm,脑膜淋巴孔是脑膜上的一种固定存在的结构,呈散在或簇状分布。  相似文献   

7.
腹膜表面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证实大鼠腹膜表面液体层的存在并探讨其可能组成部分。方法:取正常大鼠膜膜组织,分别以不同固定液固定:(1)2.5%戊二醛和2%多聚甲醛(对照组);(2)2.5%戊二醛和0.5%,氯化十六烷吡啶(GAG组);(3)2%O8O4(PH1组);(4)4%OsO4(PH2组);(5)3%鞣酸(鞣酸组)。结果对照组中可见腹膜间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未见表面液体层。GAG组腹腊有面可见一层不连续的无定形结构,此层结构在PH1和PH2组中保存较好,厚度达到10μm。鞣酸组表面液体层及间皮细胞中见许多类板层小体。结论:研究证实:正常大鼠腹膜表面覆盖症一层膜样结构,它至少由磷脂和葡糖胺聚糖组成,该层在腹膜物质转运中可能有重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大鼠颈部淋巴引流阻断后海马内Bcl-2、Bax的表达和超微结构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结扎颈部淋巴管并摘除浅、深淋巴结的方法制作大鼠淋巴滞留性脑病模型,并分别于术后1、2、3、5、7和14d处死动物。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脑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海马内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1)电镜下可见海马组织有水肿的结构变化,血管周围出现半月形间隙,毛细血管受压变形;还可观察到有些神经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皱缩变小,轮廓不清晰,核皱缩变形,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质电子密度增高。以上变化于术后第2d出现,第5d最明显,14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2)Western blotting技术在海马内检测到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于术后2d开始增高,3d达最高值,7d恢复至正常水平,2、3和5d时均高于对照组(P<0.01);但未在海马内检测到Bcl-2蛋白的表达。本文结果提示:阻断颈部淋巴引流可导致海马出现脑水肿的超微结构变化,并出现神经细胞的凋亡,故推测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与Bax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二参泽术汤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作用和治疗腹水的意义,并应用NO供体 (硝普钠)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 (NG-单甲基-L-精氨酸),观察NO的淋巴孔舒张作用和对腹水转归影响,探讨二参泽术汤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机制。方法:应用CCl4 法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用扫描电镜观察,并使用计算机与扫描电镜联机的图像处理系统测定腹膜淋巴孔的变化;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尿离子浓度。结果:①二参泽术汤可明显促进腹膜淋巴孔开放面积增大,周长和分布密度增加 (P <0.01),尿中Na+ 、K+ 、Cl-排出增多 (P <0.05或P <0.01);②二参泽术汤对腹膜淋巴孔的调控和对腹水转归的作用可以被NO供体和NOS抑制剂增强或抑制。结论:①二参泽术汤能调控腹膜淋巴孔,促进腹膜腔内液体转归,使尿中Na+ 、K+ 、Cl-排出增加,减轻水钠潴留,具有良好的消腹水作用;②二参泽术汤调控腹膜淋巴孔,促腹水转归机制,可能与内源性NO的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脑淋巴引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 所周知 ,中枢神经系统 (CNS)无衬以内皮细胞的淋巴管 ,但却存在着淋巴引流。CNS淋巴液经神经周围淋巴管途径和脑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前淋巴系统二条途径引流到颅外淋巴系统 ,对维持脑和脊髓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无论何种原因引起其淋巴液产生过多或引流障碍 ,都可导致淋巴滞留性脑水肿 ,临床上称之为“淋巴滞留性脑病”(LE)。现将有关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脑淋巴引流途径一个多世纪的研究结果表明 ,脑内淋巴液经二条途径引流到颅外淋巴系统[1] 。1.1 神经周围淋巴管 (Perineurolymphatics)途径1.1.1 …  相似文献   

11.
高赟  李继承 《解剖学报》2006,37(4):463-467
目的研究性激素对小鼠卵巢囊淋巴孔的作用及淋巴吸收的影响,并通过卵巢囊内层间皮细胞核内雌激素受体对性激素调控淋巴孔的开放加以探讨。方法应用示踪剂测定淋巴孔的吸收能力;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免疫胶体金技术,观察雌、雄激素作用下小鼠卵巢囊淋巴孔的变化。结果雌激素能使小鼠卵巢囊淋巴孔开放增加,淋巴孔吸收能力增强;雄激素则使淋巴孔开放数量减小,降低了淋巴孔吸收能力。实验首次发现,卵巢囊内层间皮细胞核内存在雌激素受体。雌激素干预使间皮细胞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下降,而雄激素则上调雌激素受体的水平。结论性激素能调控小鼠卵巢囊淋巴孔的开放及淋巴吸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卵巢囊内层间皮细胞的雌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胃癌组织淋巴管的超微结构特点,探讨胃癌淋巴转移机制。方法取人胃癌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区组织块,常规固定,树脂包埋,半薄切片,光镜下定位,检出淋巴管经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人胃癌中心区未见淋巴管;胃癌周边区较正常区淋巴管增多(t=3.270,P=0.002),管腔较小(t=-5.315,P=0.000),开放连接增多(χ2=12.895,P=0.000),淋巴管破坏增多(χ2=15.674,P=0.000);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比无淋巴转移组胃癌周边区淋巴管多(t=2.523,P=0.021),被破坏的淋巴管多(χ2=5.281,P=0.022),开放连接/非开放连接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7,P=0.641)。结论人胃癌周边区存在淋巴管新生;胃癌细胞可能是通过胃癌周边区被破坏的淋巴管进行转移的。  相似文献   

13.
卵巢的淋巴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90例女性新生儿及婴儿尸体上,用器官内淋巴管注射方法,观察了卵巢的淋巴流向。实验材料分为3组,每组各30例(60侧)。第1组:由卵巢注入普鲁士蓝氯仿溶液。每个卵巢发出4~10条集合淋巴管,沿卵巢动、静脉上行,注入腰淋巴结。右侧卵巢的集合淋巴管多是注入主动脉腔静脉间淋巴结,一部分人腔静脉外侧淋巴结、腔静脉前淋巴结及主动脉下淋巴结。左侧卵巢的集合淋巴管多是注入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一部分入主动脉前淋巴结。第2组:先结扎两侧卵巢悬韧带,然后进行注射。有26侧(43%)卵巢发出的1~2条集合淋巴管,经过子宫阔韧带,注入髂间淋巴结、髂内淋巴结及髂外淋巴结。第3组:同时结扎两侧卵巢悬韧带和卵巢固有韧带,然后再进行注射。有19侧(31%)卵巢的1条集合淋巴管,经过子宫阔韧带,注入髂间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及髂内淋巴结。本文研究表明,卵巢的淋巴可通过上、下两条路径。在正常情况下,都向上汇入腰淋巴结;当结扎卵巢悬韧带后,则可向下进入盆部的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在50例新鲜童尸上,用普鲁士兰氯仿溶液向甲状腺实质内注射后,观察该器官的淋巴液向,甲状腺的淋巴管从器官内器官表面形成淋巴管网。自淋巴管网发出的淋巴管向外侧、向上、向下走行,注入颈内静脉淋巴结,喉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和气管前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活体淋巴管注射法,观察了家兔的淋巴流向。用29只家兔,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13只家兔,由每侧睾丸实质注入普鲁士蓝氯仿溶液。第二组16只家兔,先结扎睾丸头侧端的集合淋巴管,然后进行注射。第一组家兔睾丸的集合淋巴管主要是沿睾丸血管向头侧走行,经过腰淋巴结或是直接进入腰淋巴干;但在8侧睾丸(30.8%),存有走向盆腔的淋巴流路。第2组阻断头侧端的淋巴流路后,则于29例睾丸(90.6%),出现走向盆腔的淋巴流路。  相似文献   

16.
人胚胎期胰腺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收集胎龄5~41周的人胚胎53例,取胰腺,Bouin液固定,按常规制石蜡切片。部分切片经阿利新蓝-焰红、硝酸银-醛复红-铅苏木精等方法染色,部分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PAP反应,观察胰岛A、B和D细胞。取不同胎龄的胰尾组织14例,戊二醛固定,Epon812包埋,透射电镜观察。本文的结果表明,胰腺内分泌部主要是由胰管2级以下分支的管壁上皮细胞,向周围的间充质内增生和分化而成。胎龄12周时,即可在光镜下辨认A、B及D细胞;电镜下观察,胰腺外分泌细胞在胎龄14周以后,才能见到分泌颗粒,证明胰岛细胞的分化早于外分泌细胞。测量16~36周胎儿胰腺内胰岛所占的比例,证明胚胎期胰腺内分泌部所占比例远高于成年人。本实验为临床使用人胎胰岛移植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