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聋儿配戴助听器后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聋儿配戴助听器进行听觉言语训练,并定期观察语训效果。方法 采用音响刺激训练、辨音训练和言语听觉进行训练。结果 经过1-2年听觉言语训练后聋儿的听觉反应、言语理解和模仿能力与语训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聋儿配戴助听器后在坚持长期配戴情况下,必须参加听觉言语训练,才能提高聋儿的言语模仿、理解和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100例感音性聋者助听器长期使用效果进行讨论。方法:依据100例助听器单耳使用的双感音性耳聋者一年以上的助听器声输出特性、听力随访资料,了解助听器使用效果与残留听力变化情况。结果:100例感音性耳聋者配戴助听器的方语识别率为56%,13例助听器使用耳的残留听力有变化。结论:助听器对各年龄组重度以下感音性聋的言语识别率均有提高,助听器的选配应遵循一长期随访优化的临床过程,及时了解配戴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56-1057
目的:对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术后的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跟踪性评价,旨在研究人工耳蜗术后语前聋儿童言语康复的发展情况。方法:选取语前聋儿童为研究对象,1~3岁患儿30例,3~5岁患儿30例。在人工耳蜗术后开机第1、3、6、12、24个月时间点,随访熟悉患儿的监护人或教师,完成言语能力测试的问卷,并进行评估。结果:患儿在人工耳蜗术后开机的MUSS和SIR评分均随康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且1~3岁组患儿在两年间的增大幅度大于3~5岁组患儿;3~5岁组患儿在各康复时间的MUSS评分和SIR评分均小于1~3岁组;3~5岁组患儿人工耳蜗术后开机24个月的MUSS评分和SIR评分与1~3岁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前聋儿童言语能力随康复时间增加而逐渐提高;患儿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越早,其言语能力提高幅度越大,言语康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
正常与先天性重度聋婴幼儿言语前期言语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Huang LH  Kaga KT  Han DM  Wang T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65-768
目的比较正常婴幼儿与先天性重度聋婴幼儿言语前期言语发育的特征及其与言语发育相关的认知发育特征.方法将28例确诊先天性重度聋婴幼儿分为聋A组(11例,8个月以前开始助听)和聋B组(17例,8个月以后开始助听),以18名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通过录音录像的方法对其发声进行声谱分析,并对3组的过渡喃语、标准喃语、手指发声和有意语的出现频率和出现时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渡喃语的出现频率和出现时期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喃语、手指发声和有意语的出现频率和出现月龄,正常组明显优于聋A组和聋B组,而聋A组又明显优于聋B组.结论过渡喃语是不受听觉反馈作用的一种发声活动;聋婴幼儿出生后的8个月以内接受早期干预,可获得较好的言语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学龄前语前聋儿童电子耳蜗植入术后的行为、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状态特点 ,探讨电子耳蜗植入术后是否对儿童的行为问题产生影响。【方法】采用儿童心理测量量表 (CBCL) ,对 2 1例电子耳蜗植入术后儿童与 35例配带助听器儿童进行行为调查 ,累计两组儿童各行为因子分值 ,并作比较。【结果】两组儿童各行为因子分值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P>0 0 5 )。【结论】与带助听器并已达到正常听力补偿的语前聋儿童相比 ,学龄前已行电子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儿童的行为 ,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状态无明显的优势 ,术后长期的言语训练及正确的心理教育仍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康伟  兰德  魏雪梅  郑芸   《四川医学》2024,45(7):780-783
目的 研究言语识别率(WRS)对突发性聋疗效评估的重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治疗前后纯音平均听阈(PTA)无改变,但WRS有提升的95例突聋患者的资料,对他们治疗前后的WRS和言语测试声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5例突聋患者治疗前后的PTA无明显改变,疗效评估为无效,言语测试声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前后的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WR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提高>10%,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在关注突聋患者PTA的同时,对WRS的关注也不可或缺,尤其是治疗前后PTA无明显改善时,以更好、更准确的评估疗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矫治舌系带过短对儿童言语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100例确诊为舌系带过短的患儿先行舌系带成形术,术后行言语训练,对照组100例不做手术,二组儿童均进行听力学评估后,采取同样的方法进行语言训练.结果 治疗组幼儿言语发育比对照组明显早4~6个月.结论 舌系带过短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进行舌系带成形术对幼儿言语发育有促进作用;对舌系带过短幼儿应该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内耳结构异常患儿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评估该类患儿术后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对比分析此类患儿与内耳结构正常患儿在听觉言语发育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根据内耳结构有无异常分为结构异常组与结构正常组,每组各26例.对比分析2组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时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其中听觉功能使用CAP与ITMAIS量表评估,言语功能使用SIR与MUSS量表评估.结果 全部患儿在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3、6、12月,听觉言语发育相关评分(CAP、ITMAIS、SIR、MUSS)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且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结构正常组与结构异常组的听觉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1、3、6、12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构正常组与结构异常组在术前的言语功能SIR评分中对比,无明显差异,P=0.303.但2组言语功能分别在术后1、3、6、12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耳结构异常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术后1 a内的听觉言语能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内耳结构异常患儿在术后听觉言语发育上与内耳结构正常患儿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内耳结构异常患儿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评估该类患儿术后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对比分析此类患儿与内耳结构正常患儿在听觉言语发育上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行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患儿,根据内耳结构有无异常分为结构异常组与结构正常组,每组各26例.对比分析2组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时听觉言语发育情况,其中听觉功能使用CAP与ITMAIS量表评估,言语功能使用SIR与MUSS量表评估.结果 全部患儿在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3、6、12月,听觉言语发育相关评分(CAP、ITMAIS、SIR、MUSS)较术前均有明显差异,且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结构正常组与结构异常组的听觉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1、3、6、12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构正常组与结构异常组在术前的言语功能SIR评分中对比,无明显差异,P=0.303.但2组言语功能分别在术后1、3、6、12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耳结构异常患儿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在术后1 a内的听觉言语能力较术前有明显提高,但内耳结构异常患儿在术后听觉言语发育上与内耳结构正常患儿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言语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智力发育及言语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8例脑性瘫痪合并语言障碍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早期言语康复训练,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认知及言语功能评分、适应智龄、语言智龄及相应发育商(DQ).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评分、适应智龄和语言智龄均较前提高,观察组的评分及智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适应DQ值、语言DQ值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治疗后对照组的语言DQ值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 采用针灸结合早期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性瘫痪,能明显提高患儿智力水平、改善其言语功能,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分析我国助听器验配师现状,探讨如何加快合格助听器验配师的培养。建议开设短期培训班,在职业院校开设助听器验配师专业,或分流现有的听力学、耳鼻咽喉科学专业学员等方法来加大培养力度,解决社会急需。  相似文献   

12.
Zhang FH  Jin XM  Shen XM  Wu 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0):2836-2840
目的探讨听力障碍婴幼儿语言、语音及认知早期干预的效果和早期干预的临床模式。方法将56例10个月~2岁的听力障碍婴幼儿分为两组,20例配戴助听器并接受系统语言康复的患儿为干预组,36例未接受治疗的患儿为未干预组。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56例患儿及28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语言及认知评估;采用普通话语音测试对56例患儿的语音发育状况进行评估,比较干预组、未干预组和正常儿童的语言、语音和认知发育水平。结果(1)干预组患儿的言语能DQ(92.25±17.32)高于未干预组(70.44±29.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干预组患儿与正常儿童言语能DQ(100.29±8.8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未干预组患儿的言语能DQ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等级相关分析显示,干预组患儿的语言康复水平与听力损失程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27)。(2)干预组患儿应人能DQ(101.40±7.66)高于未干预组(83.94±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干预组患儿与正常儿童应人能DQ(101.68±13.83)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未干预组患儿的应人能DQ低于正常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粗动作、细动作和应物能DQ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干预组除1例极重度听力障碍患儿的/d/发音异常外,其他患儿辅音发音正常。未干预组中重度、重度患儿各有1例表现为/d/发音异常,极重度患儿中/d、m/发音异常6例,其他患儿正常。干预组除2例极重度患儿声调异常外,其他患儿的声调正常。未干预组中度、中重度、重度和极重度患儿中声调异常分别为2例、1例、1例和12例。结论未干预听力障碍婴幼儿的语言、语音和认知水平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听力障碍患儿的语言、语音和认知能力。已经建立有效的早期干预临床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72例11岁以下的聋哑儿童进行了语言康复的初步观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应用儿童节奏乐器以游戏法先进行音响应答练习和听力初测,再依自由音场或纯音听力测定为聋哑儿童进行残余听力检查;以长时间平均会话音谱为助听器适合度的标准曲线,应用助听器效果测定装置进行助听效果判定,采用呼吸、发音、构音等综合训练方法进行听觉语言训练。为聋哑儿童的语言康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言语障碍的原因。方法 :对 9岁以下 16 2例言语障碍的小儿行ABR和 4 0HzAERP检查 ,部分患儿经儿科及精神科医师会诊。结果 :耳聋 12 9例 (79.6 %) ,智力低下 13例 (8%)。结论 :聋是小儿言语障碍的主要原因 ,但除了听力障碍外 ,还应考虑其他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失聪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一直在各类残疾中高居首位。引起失聪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约占60%,通过失聪基因筛查和家系分析明确是否为遗传性失聪,为失聪患者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服务,以阻断失聪的代代相传。目的了解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和失聪基因突变频率,明确听力障碍致病原因。方法对2016—2020年参加山东省听力障碍人士失聪基因检测项目的5 664例持听力残疾证或持听力诊断证明的听力障碍患者进行遗传性失聪基因筛查检测,通过纯音测听检测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应用常见的4个基因15位点遗传性失聪基因芯片进行基因检测。结果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中,听力残疾一级3 891例,听力残疾二级1 463例,听力残疾三级188例,听力残疾四级73例,其余49例(小耳畸形38例,外耳道封闭11例)。5 664例听力障碍患者检测出失聪基因突变者2 503例,其中GJB2基因突变1 227例(携带率为21.66%),SLC26A4基因突变975例(携带率为17.21%),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97例(携带率为1.71%);GJB3基因突变158例(携带率为2.79%);双基因杂合突变46例(携带率为0.81%)。GJB2、SLC26A4基因突变在听力等级中比较一致,属于热点突变。携带GJB2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听力一级比例高于听力二级(P<0.05)。结论山东省听力障碍患者中常见的4个遗传性失聪基因热点突变主要集中在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上;失聪相关基因尚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通过对不同基因型个体进行婚育指导,可以降低聋-聋婚配中聋病的垂直传递,减少本地区新生听力障碍儿童的出生。  相似文献   

16.
原晶晶  张帆  张淼  鲍诗平 《海南医学》2016,(15):2441-2443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l2月出生后42 d进行听力复查的957例新生儿,听力复筛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结合自动判别听性脑干反应(AABR)。新生儿在出生后3 d内均已采集足跟血检测9个常见耳聋基因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35 del G、176 del 16、235 del C、299 delAT)、GJB3基因(538 C>T)、SLC26A4基因(IVS7-2A>G、2168 A>G)、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555 A>G、1494 C>T)。结果听力复筛通过904例,未通过53例,复筛通过率为94.46%。突变携带者50例,携带率为5.22%。听力复筛通过人群中检测出突变携带者45例,携带率为4.98%;听力复筛未通过人群中检测出突变携带者5例,携带率为9.43%。结论新生儿听力和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可发现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高危耳聋新生儿和迟发性耳聋新生儿,并可进行婚育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老年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减轻或避免老年性听力障碍给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认知能力及社会行为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助听器的使用在有效提升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听力水平和社交能力的同时,亦被发现能够提高其认知、记忆及语言感知能力,但目前助听器使用对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产生的影响尚未得到系统阐述且相关领域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听力障碍与助听器概述、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及助听器使用对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从设备研发、政策制度、临床研究及配套服务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推动助听器在社区居家老年听力障碍患者中的深度运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GJB2基因的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 GZ  Gong LX  Nie WY  Lin Q  Xiang LL  Xu XH  Qi Y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0):689-692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确诊的听力损失与GJB2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应用耳声发射及听觉诱发电位等方法确诊先天性双耳重度极重度非综合征型听力损失患儿2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基因测序等技术检测GJB2基因的编码区序列。50名听力正常人群作对照组。结果3例患儿的基因型为235delC/235delC,占15%;1例为235delC/299300delAT;1例为235delC/605ins46,605ins46是首次在中国人群中发现的新突变;1例为235delC等位基因携带者。即在所分析的患儿中,5例与GJB2基因突变有关,占25%。235delC等位基因频率对照组为1%,患儿组为22.5%(P<0.01)。此外,在耳聋患者和正常人群中尚存在V27I,V37I、E114G、T123N等多态性改变。结论GJB2基因突变是引起听力损失发生的重要因素;235delC是GJB2基因的主要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存在特殊类型的新突变以及较多形式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