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简介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 associated—graft—versus-host disease,TA—GVHD)是输血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受血者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发生的一种与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类似的临床征候群,死亡率高达90%~100%。  相似文献   

2.
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器官.少数实质性器官移植也可能产生GVHD,如肝移植等.皮肤是GVHD最易受累的器官,对全身其他器官的排异反应有重要的预警作用.随着移植术的广泛开展,皮肤的移植物抗宿主病不断增多并呈多样化,有时皮肤损害常常作为GVHD的首发症状.熟悉GVHD的皮肤表现有助于GVHD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脐血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 ,加之脐血具有来源广泛、采集方便、对供者无损伤等特点使得脐血移植 (cordbloodtransplant,CBT)越来越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关注。自 1989年全世界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以来[1] ,到 2 0 0 0年各国脐血移植已超过 10 0 0例[2 ] 。干细胞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与移植物抗白血病 (GVL)是决定移植是否成功和降低移植后复发率、提高无病生存率的关键因素。现就脐血移植后GVHD和GVL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  脐血移植GVHD研究进展1.1 GVHD临床发生率  2 0 0 1年Ro…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4、IL-10、干扰素-γ(IFN-γ)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T-PCR检测2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IL-2、IL-4、IL-10、IFN-γ的基因表达。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9例发生I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3例发生Ⅲ-Ⅳ度GVHD。IL-2、IFN-γ在aGVHD发生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组(P<0.01),而IL-10在未发生aGVHD组明显上升(P<0.01),IL-4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细胞因子IL-2、IFN-γ在人类aGBDH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IL-10在aGVHD的发生中起负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ransfusionassociated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s,TA-GVHD)是输入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或成分)后发生的一种致命的输血并发症,其发病率不清楚,但病死率高达85%以上。TA-GVHD最初是60年代中期由Hathaway等报道在2例免疫缺陷病儿童输注富含白细胞血浆和全血后引起的GVHD,但随后在某些非免疫功能损害病人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引起重视。到目前为止,TA-GVHD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通常以预防为主。本文就TA-GVHD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及  相似文献   

6.
大小鼠之间造血干细胞嵌合体抗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OBJECTIVE: To find a method for preventing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GVHD) in BALB/c mice receiving rat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Firstly 12 SD rats were conditioned with 5.0 Gy sublethal total body irradiation(TBI), followed by infusion of 8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from 28 BALB/c mice within 4 h and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of 100 mg/kg cyclophosphamide (Cy) 2 d later, for the purpose of inducing chimeric SD rats with specific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Secondly, 24 BALB/c mice were exposed to 9.0 Gy lethal TBI and divided randomly into 3 equal groups designated respectively as groups A, B and C. Mice in group A were injected with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from 4 normal rats, and mice in group B were injected with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and 2 x 10(7) spleen cells from 4 normal rats, while those in group C were given 4 x 10(7) bone marrow cells and 2 x 10(7) spleen cells from 6 chimeric rats. The mice were then observed for 150 d for GVHD. RESULTS: In the second procedure, 2 mice in group A failed to survive due to infection and radiation injury respectively, and none of the rest mice presented signs of GVHD. The mice in group B all developed GVHD of varied degrees with symptoms as wasting, diarrhea, fur loss, arched body posture, and even bloody stool, and all died within 5 to 15 d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of 10.0 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8,12).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liver and intestinal tissues revealed inflammatory lymphocyte infiltration and necrosis. The majority of the mice in group C, in contrast, survived for more than 150 d with only two died on the postoperative days 18 and 31 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tim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groups. CONCLUSION: Donor/recipient chimerism may help prevent GVHD in xen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7.
异种骨髓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克服异种骨髓移植间强烈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方法。方法 :实验分两步 :第一步 ,SD大鼠亚致死剂量 5 .5Gy全身照射后 ,4h内经尾静脉输入正常BALB/c小鼠骨髓细胞 8× 10 7。 2d后予腹腔注射Cy15 0mg/kg。诱导形成嵌合体大鼠 ,使其对BALB/c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第二步 ,BALB/c小鼠接受致死剂量 9.0Gy全身照射 ,随机三分组。照射后 4h内经尾静脉注射骨髓进行移植。A组输注正常SD大鼠的骨髓细胞 4× 10 7;B组输注正常SD大鼠的骨髓细胞 4× 10 7和脾细胞 2× 10 7;C组输注嵌合体SD大鼠的骨髓细胞 4× 10 7和脾细胞 2× 10 7;比较GVHD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有 2只小鼠死于感染和放射损伤 ,所有对象均未观察到明显GVHD表现。B组平均存活时间为 (9.0± 1.3)d ,且死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典型GVHD表现 ,如皮毛脏乱、消瘦、弓背体位、腹泻 ,甚至血便等 ;肝实质内有灶性淋巴细胞及多形细胞浸润 ,并可见局灶性坏死 ;肠绒毛部分或大部分脱落 ,粘膜坏死、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符合GVHD病理改变。而C组除 2只小鼠分别于 18d、31d死亡外 ,余均存活超过 6 0d ,与B组有显著差异 ,且死亡率最低。结论 :有受者嵌合体的供者 ,在进行异种骨髓移植后有助于克服异种移植物抗宿主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 :①观察人→小鼠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②建立人→小鼠异种移值物抗宿主病 (XGVHD)模型 ,探讨XGVHD的免疫发生机理。方法 :①无菌采集体小鼠脾淋巴细胞 ,经丝裂霉素处理 ,作刺激细胞 ;取健康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hPBL) ,作反应细胞 ;异种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one wayXMLC) 1周 ;②摧毁受者 (小鼠 )免疫系统 ;将hPBL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 ,两周后检测脾、肾组织。结果 :①小鼠脾淋巴细胞明显刺激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hPBL)增殖 ,3 H TdR掺入值 (cpm)显著增高 (P <0 0 5 ) ;CD4 ,CD8,IgG ,IgM细胞含量明显升高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②实验组 (注射hPBL)动物诱发XGVHD ,脾、肾组织中发现人中CD4、CD8、IgG、IgM细胞 ,有Fas蛋白表达和少量调亡细胞出现。结论 :①人→小鼠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one wayXMLC) ,具有明显细胞增殖反应 ;②本实验方法成功诱发XGVHD ,建立人→小鼠异种移殖物抗宿主 (XGVHD)模型  相似文献   

9.
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杜建雄 《医学文选》2000,19(4):560-562
骨髓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已引起医学界的足够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移植后输血也进行常规照射。其实输入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成分而引起的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TA- GVHD)表现更重 ,漏诊、误诊率高 ,治疗效果也差。因此 ,探讨 TA- GVHD发病机制、诊治及预防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1 历史及发病率  早在 195 5年 ,日本学者就报道手术后输血发生红皮症的病例。随着对 GVHD的认识 ,发现此类病症与移植后GVHD的表现有所不同 ,主要是骨髓功能衰竭和全血细胞减少 ,而且治疗效果和预后都很差 ,于 1970年正式命名…  相似文献   

10.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晚期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该病严重影响移植的成功。随着移植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也逐渐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11.
Huang X  Chen Y  Guo N  Ren H  Zhang Y  Xu L  Gao Z  Lu D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11-514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后超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hGVHD)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了118例120次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有17例发生了hGVHD(14.17%),临床表现为皮疹(13/17)、发热(8/17)、肝功能损害(6/17)和消化道症状(13/17),另有12例仅有单一器官受损,归为非典型hGVHD。经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有25例病情获得控制,但总的生存率仍较差,典型hGVHD、非典型hGVHD和无hGVHD组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0.50%,40.00%和61.67%(P<0.01)。HLA配型不合,移植前疾病处于进展期,女性患者,供受者性别不一致为发生hGVHD的危险因素。结论:hGVHD为allo-SCT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三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与总结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跟踪并分析3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急性GVHD的临床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外周血HLA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检查作为其诊断依据。并对免疫抑制剂进行调整。结果 3例在术后3~8周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期间肝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pp65)、EB病毒抗体(IgM)均阴性。术后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检测到供体HLA抗原,1例女性受体外周血PCR—STR检测到供体Y染色体嵌合。3例患者最终均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GVHD的发生并非罕见,早期易被误诊,治疗效果令人失望。  相似文献   

13.
Wang J  Song X  Zhang W  Tong S  Hou J  Chen L  Lou J  Li H  Ding X  Min B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07-510
目的 比较环孢素A(CsA)和短程甲氨蝶呤 (MTX)加或不加用短程霉酚酸脂 (MMF)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效果。方法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 39例 ,常规环磷酰胺和全身照射为主进行预处理。GVHD预防分二组 :CsA +MTX组 2 6例 ,应用小剂量CsA(2mg·kg-1·d-1)和短程MTX(分别在移植后 1、3、6和 11d) ;MMF +CsA+MTX组 13例 ,在CsA和MTX基础上加用短程MMF 2g/d ,移植后口服 1~ 2 8d ,但MTX只在移植后1、3、6d应用。结果 两组患者移植后均顺利重建造血 ,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MMF +CsA +MTX组aGVHD的发生率为 7 6 % ,未见II度以上aGVHD ,明显低于CsA+MTX组 (46 2 % ,P <0 0 5 ) ,CsA +MTX组II度以上aGVHD为 2 3 0 %。MMF +CsA +MTX组重度粘膜炎发生率 (15 4 % )亦明显低于CsA +MTX组 (30 8% )明显减少。结论 短程MMF联合CsA和短程MTX方案对allo PBSCT后的aGVHD的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常规CsA和短程MTX ,其对慢性GVHD和移植后复发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诱导及鉴定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狼疮小鼠模型,分析其肾病变特点及狼疮相关免疫学特征.方法:选取6~8周龄(C57BL/10×DBA/2)F1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12只,对照组7只,分别于第0、3、8天经尾静脉注射DBA/2雌鼠胸腺和脾的淋巴细胞(模型组)或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利用考马斯亮蓝法监测小鼠尿蛋白变化;检测小鼠血清的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CD4+CD25+调节T细胞的变化;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Foxp3的表达量;于12周末分别用PAMS染色及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的肾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的尿蛋白自第6周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NA抗体阳性率于第8、12周时明显高于对照组;随小鼠周龄增加,模型组小鼠抗dsDNA抗体及抗核小体抗体的滴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周时模型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T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但两组间外周血PBMC Foxp3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肾病理的PASM染色可见典型狼疮肾炎病理改变,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IgG广泛沉积;而对照组小鼠肾无以上表现.结论:GVHD模型鼠不仅出现了类似人类狼疮肾炎的尿蛋白变化,血清中还出现多种自身抗体,CD4+CD25+调节T细胞明显异常,其肾病理呈典型的狼疮肾炎改变.因此,cGVHD模型鼠可作为一种比较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础研究及新疗法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3基因中是否存在外显子39(ex39)发生点突变,探讨SLE的发病机制是否与C3基因突变相关.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92例SLE患者和45名正常人外周血中补体C3mRNA序列,并进行DNA测序.结果SLE皮损组与非皮损组、肾损组与非肾损组C3阳性表达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SLE患者中有血液损害组C3阳性率明显低于无血液损害组,有神经系统损伤组C3阳性率也明显低于无神经系统损伤组,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65名SLE患者和45名正常对照未发现补体C3exon39点突变.结论SLE患者在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时C3mRNA的表达减少;大部份SLE患者补体C3不存在ex39的点突变,不能证实补体C3ex39的点突变为SLE患者的易感基因;本研究资料中未明确发现云南汉族SLE患者携带遗传性C3缺乏.  相似文献   

16.
Weng ZL  Yu KY  Mao XL  Tao ZH  Chen XD  Wu XL  Hu YP  Wang SQ  Li CD  Chen ZG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1):2911-2915
目的探讨外周血差异显示编码3(DD3)mRNA定量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监测中意义。方法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FQ—RT—PCR)方法对35例未治疗前列腺癌、58例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癌、5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10例健康男性志愿者外周血DD3mRNA含量进行定量检测,并对DD3mRNA诊断及疗效监测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未治疗前列腺癌组外周血DD3mRNA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后前列腺癌组、前列腺增生组和健康男性志愿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治疗前列腺癌患者随着临床分期增加,外周血DD3mRNA含量也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临界值为846拷贝/ml时,DD3mRNA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725~0.919),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4.3%、89.8%。结论外周血DD3mRNA定量检测是前列腺癌诊断的良好指标,可作为内分泌治疗过程疗效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周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79-180
目的探讨目前辐照血液的临床应用情况,比较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入照射及未照射血制品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8年6月~2011年11月我院血液科收治住院的放化疗免疫功能低下患者400例进行临床观察,照射组200例病例中所有血制品均需经应用137csγ射线辐照处理,总剂量2 000 cGy,剂量率为200 cGy/min。另外200例患者使用的血制品未经辐射处理(未照射组),统计辐照rbcs的主要临床应用,观察高风险两组患者输血后ta-gvhd的发生率。结果未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现4例患有TA-GVHD,发生率为2.0%;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TA-GVHD。结论137cs辐照红细胞,既能有效地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其他细胞成分的损伤也较小。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注含淋巴细胞血制品时应去除和灭活淋巴细胞,照射可减少TA-GVH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人直肠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δ基因(PPARδ)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的直肠癌标本86例,以癌旁正常粘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对PPARδ mRNA作定量分析.结果 48例(55.8%)直肠癌组织PPARδ表达上调,其中39例(81.3%)上调1.5~5.0倍, 5例(10.4%)上调10~20倍, 4例(8.3%)大于20倍, 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PPARδ的表达与直肠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Dukes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 直肠癌组织中PPARδ基因的表达无显著上调,并且与直肠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及Dukes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19.
Huang XJ  Jiang Q  Chen H  Xu LP  Liu DH  Chen YH  Han W  Zhang YC  Liu KY  Lu D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6):1097-1101
目的评价小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对31例Ⅰ—Ⅱ度急性GVHD(aGVHD)、慢性GVHD(cGVHD))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后(post-DLI)GVHD患者予以甲氨蝶呤5或10mg,静脉点滴,每5~7d1次,直至GVHD症状消失/缓解、判断甲氨蝶呤无效或毒副作用不能耐受。结果aGVHD组、cGVHD组和post-DLIGVHD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5%和100%。皮肤型、肠道型、肝脏型、口腔型和眼型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60%、71%、75%和100%。甲氨蝶呤相关的毒副作用均可耐受。本治疗可减少其他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小剂量、短期内应用甲氨蝶呤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Allo-HSCT后的Ⅰ-Ⅱ度aGVHD、cGVHD和post-DLIGVHD。  相似文献   

20.
MIF在小鼠同种皮肤移植排斥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小鼠同种皮肤移植排斥前后脾组织和移植皮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探讨MIF表达与小鼠同种皮肤移植排斥的关系。方法:利用小鼠同种皮肤移植模型,对皮肤移植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脾细胞和移植皮片进行RNA提取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对照,比较移植前后MIF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移植后的移植皮片中MIF的相对表达量有明显变化,移植后第1、7、14天,逐渐升高,在排斥高峰期第14天达到最高,第21天皮片完全排斥后下降,但仍比移植前水平高。在移植过程中,脾细胞MIF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在移植排斥过程中,移植物局部MIFmRNA表达增强,提示MIF可能参与了小鼠同种皮肤移植的局部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