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  张铁松 《医学综述》2013,19(3):442-444
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高薇薇  卢文翔  张雷  白云飞 《浙江医学》2017,39(12):957-960
目的筛查分析宁波地区非综合型耳聋(NSHL)患儿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情况,了解该地区耳聋患儿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读的重度、极重度NSHL患儿168例,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采用多重突变阻滞扩增系统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进行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的29个位点的突变筛查。结果本研究NSHL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热点突变58例(34.52%),其中单一GJB2基因热点突变者43例,单一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9例,GJB2基因合并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3例,12SrRNA基因热点突变3例;GJB2、SLC26A4、12SrRNA基因热点总突变率分别为27.38%、7.14%和1.79%。在所有热点突变中,以GJB2235delC突变率最高(23.21%),其次是GJB2299delAT(5.36%)。结论宁波地区NSHL患儿热点突变耳聋基因以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主,且GJB2235delC是最常见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3.
李富  宁学玲  陈海玲 《海南医学》2020,31(3):284-287
目的探讨干血斑耳聋基因检测在茂名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患儿中的应用价值,并观察常见基因位点突变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茂名地区医院优生优育遗传医学中心门诊筛查的5 542例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共170例遗传性耳聋患儿纳入研究,同时选择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用干血斑耳聋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常见的耳聋相关基因缝隙连接蛋白β2基因(GJB2)、离子转运体26A4蛋白基因(SLC26A4)、线粒体mtDNA 12srRNA,对比遗传性耳聋患儿和健康儿童耳聋相关基因突变差异,分析遗传性耳聋患儿GJB2、SLC26A4、mtDNA 12s rRNA突变特点。结果茂名地区遗传性耳聋患儿中携带相关基因突变率(90.43%)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170例携带相关基因突变患儿中GJB2基因突变检出率最高,达47.65%(81/170),以235delC突变为主,占基因突变患儿40.00%,其次为299delAT、176del16;SLC26A4基因突变率为37.06%(63/170),以IVS7-2A>G突变为主,占基因突变患...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3):16-19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筛查杭州地区新生儿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频率和类型。方法收集杭州地区2016年2月~2017年10月送检的4842例新生儿足底血制成的干血斑,应用PCR+导流杂交法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致聋基因14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基因(176-191del 16、235 del C、299-300 del AT)、GJB3基因(538CT、547 GA)、SLC26A4基因(IVS7-2AG、IVS15+5GA、2168 AG、1229CT、1174AT、1975GC、1226GA)、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1555AG、1494CT)。结果 4842例新生儿中200例携带耳聋基因突变,总体阳性率为4.13%,其中GJB2基因突变58例,突变携带率为1.20%,SLC26A4基因突变98例,突变携带率为2.02%,12S rRNA基因19例,突变携带率为0.39%,GJB3基因突变31例,突变携带率为0.64%。200例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195例(97.50%)通过听力筛查。结论耳聋基因筛查是现有听力筛查模式的良好补充,对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综述已克隆的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基因,总结这些基因的功能和在耳蜗的表达特点,并介绍我国非综合征性耳聋分子遗传研究现状。方法:资料来源于非综合征性耳聋分子遗传学研究相关献,和国内近年来在本研究领域的成果及作的研究经历。结果:已鉴定和克隆非综合征性耳聋相关基因23个,其中有些基因与非综合征性和综合征性耳聋都相关,或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性耳聋都相关。耳聋基因在耳蜗具有较特异性的表达方式,根据其特点可进行某些功能分类;在个体的遗传背景中存在影响听力受损程度的与耳聋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基因GJB3是由我国实验室克隆,我国学还在一些非综合征性耳聋患中发现GJB2和线粒体基因等突变,目前主要致力于非综合征性耳聋新基因的定位和克隆及耳聋基因的功能研究。结论:继续鉴定和克隆耳聋相关基因是非常值得挑战的一个课题。通过对单基因遗传的耳聋基因进行鉴别,可能有助于更多了解听觉分子过程和耳聋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01例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耳聋基因筛查结果,为后期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及遗传咨询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2019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301例。知情同意后对患者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包含GJB2、SLC26A4、mt12SrRNA、OTOF、SLC17A8基因中的25个位点(c.35delG,c.167delT,c.176_191del16,c.235delC,c.299_300delAT,c.281C>T,c.589G>A,c.IVS7-2A>G,c.1174A>T,c.1226G>A,c.1229C>T,c.IVS15+5G>A,c.1975G>C,c.2027T>A,c.2162C>T,c.2168 A>G,c.1494C>T,c.1555A>G,c.1585A>G,c.1047A>G,c.1095T>C,c.960_961insC/961delT,c.4023G>A,c.4819C>T,c.824C>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01例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共计筛查出阳性突变患者80例,总检出率为26.58%(80/301),其中GJB2、SLC26A4、mt12SrRNA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10.96%(37/301)、12.62%(38/301)、4.32%(13/301)。GJB2突变的主要形式为c.235delC和c.35delG,分别占突变人数的37.50%(30/80)和8.75%(7/80);SLC26A4突变的主要形式为c.IVS7-2A和c.1174 A>T,分别占突变人数的26.25%(21/80)和11.25%(9/80);mt12S rRNA主要突变形式为c.960_961insC/961delT和c.1555A>G,分别占突变人数的7.50%(6/80)和5.00%(4/80)。未检测出OTOF中的c.4023G>A、c.4819C>T突变和SLC17A8中的c.824C>A突变。汉族中突变位点的总检出率极显著高于维吾尔族(χ2=19.064、P<0.001)。结论 GJB2、SLC26A4 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度及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患儿常见致病基因。维吾尔族中可能存在其他热点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因检测在耳聋病因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收集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200例,采用耳聋基因芯片结合DNA序列测定方法,对中国人中4个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热点突变进行分子检测?9个突变位点分别是:GJB2基因的35delG?176del16bp?235delC和299delAT,GJB3基因的C538T,SLC26A4基因的IVS7-2A>G和A2168G,以及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的A1555G和C1494T?结果:芯片筛查发现携带上述耳聋基因突变者78例(39.0%),其中GJB2突变37例(18.5%),SLC26A4突变28例(14.0%),GJB3突变2例(1.0%),mtDNA 12S rRNA突变11例(5.5%)?59例(29.5%)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耳聋?结论:约30%的原因不明的门诊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耳聋基因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对孕期女性进行常见型耳聋基因筛查,评价其在常见遗传性耳聋的临床筛查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在知情同意原则下,抽取孕妇外周血并提取DNA,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中国人常见的4个耳聋相关性基因20个热点突变,包括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r RNA基因。根据检测结果对孕妇进行优生咨询及生育指导。结果 329例接受检测的孕期女性当中,共筛查出携带常见耳聋基因突变者17例(5.17%),其中11例为GJB2突变携带者,5例为SLC26A4突变携带者,1例为线粒体DNA 12Sr RNA突变携带者。3对夫妇同时为GJB2突变携带者,夫妇同意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确认1对夫妇的胎儿为GJB2纯合突变。结论常见遗传性耳聋基因在孕期女性人群携带率较高,235del C杂合突变最常见,可把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作为产前筛查项目之一,初步实现遗传性耳聋的预防,有效减少聋儿的出生。  相似文献   

10.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本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11.
Chen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81-1083
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是交流障碍最常见的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至少有二亿五千万人罹患中度以上听力损失。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口已达到2000余万,居各种残疾之首。新生儿中极重度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其中半数以上与遗传因素相关。据报道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隐性耳聋基因。在这些有遗传倾向的耳聋患者中,1%属性连锁遗传,9%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0%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遗传性耳聋的80%,综合征性耳聋占20%-30%。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到目前为止,己定位的耳聋相关基因位点有100多个,其中超过70个耳聋相关基因己被克隆,有超过400种综合征与耳聋相关。估计人类全部基因中有1%的基因参与听力的形成,换言之,这些基因都有可能成为耳聋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2.
疼痛临床研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是最复杂的生命体,个体差异很大,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很多。而疼痛又是一种主观感觉和感受的体验,缺乏客观依据。虽然目前有各种评价疼痛的方法,但主观性很大,缺乏客观指标。因此,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合理的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  相似文献   

13.
198 8年Yanagisawa发现内皮素 (ET)以后 ,现在人们对其生物合成、受体、信号传递 ,以及全面生物作用已有了相当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阻断合成剂(ET转化酶抑制剂ECE)以及受体阻滞剂 (非特异性A、B受体阻滞剂和特异性A受体阻滞剂 )合成成功并加以实验或临床试用 ,以及各种基因缺馅 (A或B受体敲除、ECE敲除 ) ,或基因获得 (A或B受体转染 )等动物模型的建立成功之后 ,对于ET系统的生理及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可能起什么作用的认识更进入了一个崭新境界。现在普遍认为ET不仅是一种强烈血管活性物质 ,参与了全身血流动…  相似文献   

14.
重视护理本科生的临床带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目前教学医院存在的诸多教学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应重视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肌肉骨骼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引起肌肉骨骼疼痛的原因很多,包括生理(如老龄)和病理原因。1904年,William Gowers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时首次使用了“纤维炎”一词来描述部分患者的腰痛,同年病理学家RalphStockman也描述了肌肉疼痛患者的肌束间质中有炎性病灶。Smythe和Moldofsky在20世纪70年代报道了具有“纤维炎”的患者可以有一些特定的压痛部位并可以伴有睡眠障碍。此后,越来越多的风湿病学者注意到在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具有“纤维炎”表现。  相似文献   

17.
祝惠华 《广东医学》2001,22(9):765-766
近 10年来 ,小儿神经专科的疾病谱有了极大的变化 ,儿童心理、行为学问题越来越多 ,如儿童多动综合征、抽动症、孤独症、强迫症、学习困难及癫痫患儿心理行为改变等 ,为了进一步引起同行的注意 ,我们作较系统的报道。  行为科学在本世纪开始发展 ,到 40年代末才形成学科 ,以后又有许多分支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受先天及后天影响较大 ,现代生物医学模式正在逐渐向生理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转化。  发达国家对儿童发育及行为学早已重视 ,而我国起步较晚 ,70年代末才开始对儿童行为表示关注。而小儿神经系统各种疾病又使儿童心理教育推…  相似文献   

18.
张群华  张元芳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1409-1409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器官移植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使器官移植作为治疗各脏器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医患之间的共识。由此创造了我国器官移植工作长足进步的发展基础。尤其近几年来,我国各大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相继开展了肝、肾、心、肺、肠、胰和心肺、胰肾、肝肾等联合脏器移植的手术,手术技术趋于成熟。临床医生已开始关注器官移植后受体患者的中长远期生活质量问题。2004年3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器官移植与围手术期处理研讨会上,国内各大学器官移植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与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却尚未引起普遍的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关注药物性狼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性狼疮(drug-induced lupus,DIL)是一种狼疮样疾病,现已普遍认为它是药物治疗的副作用之一。自1945年报道磺胺嘧啶诱发DIL后,至今已发现80多种药物可引起狼疮样疾病,或加重业已存在的狼疮。DIL和原发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在流行病学及临床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尽管偶有严重不良反应报道,但DIL的症状多轻于SLE。用药过程中提高警惕并且在狼疮样症状出现后及时停药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本文从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等多方面探讨了DIL的特点,以期引起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