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金忠  F.Benazzo 《上海医学》2004,27(2):75-77,F003
目的探讨带柄McMinn髋臼假体在伴有严重髋臼骨缺损髋臼翻修术中的应用。方法1997年3月~2003年3月,应用带柄McMinn髋臼假体治疗15例16髋髋臼骨缺损的翻修病例,按美国矫形外科医师学会(AAOS)分型标准,IA型(节段型缺损周围型)3例3髋、Ⅲ型(混合型缺损)12例13髋。女11例12髋,男4例4髋;年龄62~78岁,平均为69岁。首次翻修8例9髋,第2次翻修7例7髋。距上次全髋置换时间平均为8年。带柄杯McMinn髋臼假体为柄杯一体,由钛合金材料制成,表面多孔,杯的表面喷涂羟基磷灰石,内衬为超高分子聚乙烯。在杯的周围植入适量异体冻干颗粒骨。结果随访3个月~6年,平均随访1.4年,共随访12例13髋。11髋McMinn柄杯与髂骨结合良好,无松动及移位,X线摄片显示假体与骨床间无透亮带,杯的周围有新骨形成且覆盖假体;1髋术后3年McMinn柄下沉向盆腔内移位,取出McMinn假体,植入异体颗粒骨结合骨水泥带翼髋臼杯再次翻修;1髋McMinn假体与髂骨结合牢固,但翻修术后1年因发生关节不稳而反复脱位,需进一步返修。本组翻修成功率为84.6%。翻修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39.0分,术后随访平均为87.1分。并发症发生率为12.5%。结论此技术可重建接近正常的髋臼中心,McMinn假体可与骨质牢固结合,增强了髋臼的稳定性。同时减小髋臼翻修的手术难度,手术具有可重复性,可提高髋臼翻修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广泛开展,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目前全髋关节的翻修病例也在不断增加.我院翻修患者的手术,已经占全髋关节置换的15%.有效修复髋臼处骨缺损的部位,重建髋臼处的解剖结构,将直接影响到翻修假体的稳定性和远期效果,是髋关节翻修术成功的关键因素.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采用颗粒打压植骨及结构植骨技术,根据髋臼缺损金属加强网和加强杯特点,依据Paprosky髋臼骨缺损的不同分型,结合使用金属网和金属杯进行髋臼缺损重建22例,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在骨质疏松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1年5月,我院42例骨质疏松性患者应用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进行了THA。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Conn影像学评价标准观察骨长人情况,Delee-Charnley三区法测量臼杯与移植骨间的界面宽度。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5.4±12.7)分,到随访结束时提高到平均(78.6±6.9)分;所有患者影像学x线表现稳定,植入骨生长良好,假体位置良好,髋臼假体周围未见透亮影;2例患者术后大腿远端有轻度疼痛,无翻修手术病例。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行自体颗粒状松质骨打压植骨联合骨小梁金属髋臼杯的THA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缺损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 ,通过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对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 ,以恢复髋臼的完整性 ,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方法 :全髋关节翻修术 38例 ,其中 12例采用自体或异体骨植骨、髋臼重建钢板或金属钛网固定 ,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和加强。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随访 3~ 38(平均 13.1)个月 ,X线片表明髋臼侧植骨处仅 1例出现轻度骨吸收 ,其余骨愈合良好 ,未出现骨吸收和内固定移位。 结论 :对于髋关节翻修中 ,对髋臼骨缺损者采用打压植骨、髋臼钢板或金属钛网支撑加强 ,重建髋臼的骨性结构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可提高髋臼假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主要原因及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10年6月我院髋臼骨缺损患者29例(29个髋关节)行翻修术,采用打压颗粒植骨、髋臼假体置换重建髋臼骨缺损后进行假体固定。应用Harris评分标准及髋正位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行髋关节置换翻修术的主要原因为无菌性假体松动。本研究29例患者到随访结束时均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位置变化。经Harris评分显示,术前患者平均得分为(37.5±7.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得分为(91.3±8.3)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菌性假体松动是人工髋关节翻修的主要原因,而打压颗粒植骨联合髋臼假体置换能合理、有效地重建缺损的髋臼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全髋翻修手术中,通过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的髋臼骨缺损进行重建,恢复髋臼的骨性解剖结构,以提高髋臼假体翻修后的长期疗效。方法1998年1月~2003年8月期间92例全髋翻修手术中,采用异体松质骨对21例髋臼Ⅲ型缺损和4例髋臼I型缺损的患者进行髋臼植骨重建,同时选用髋臼重建钢板对重建后的髋臼进行支撑加强,以恢复髋臼的骨性结构及强度。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术后平均随访24.7个月(4个月~5.8年),在随访病例中,髋臼侧异体植骨愈合良好,未出现植骨吸收和塌陷。结论采用髋臼重建钢板对严重髋臼缺损的患者进行重建,具有植骨方便、早期稳定性好等优点,在临床实践中,近期疗效十分满意,其后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翻修术髋臼周围骨量储备或缺损的处理经验及选取生物型大直径多固定孔臼杯应用。方法选取辽宁本溪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5月-2012年4月期间髋关节翻修术中存在不同程度髋臼骨缺损共32例(34髋),骨缺损类型为Paprosky Ⅱ、Ⅲ型。我们采用大直径多孔臼杯结合植骨修复骨缺损,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结果平均随访3.2(2.5~3.67)年,Harris评分18髋〉90分,13髋为80~89分,2髋为70~79分,1髋〈70分,优良率达88.6%。结论大直径多孔臼杯结合植骨处理髋关节翻修术中严重髋臼骨缺损,中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全髋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琦  张先龙  蒋垚  翟伟韬 《上海医学》2002,25(Z1):20-22
目的报道全髋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方法.方法1995年6月~2001年6月分别用大块结构植骨、颗粒骨植骨、颗粒骨植骨+cage或使用特殊髋臼处理78例全髋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结果平均随访31.6个月,无论结构植骨还是颗粒植骨都能与受体骨愈合,除翻修和髋臼骨折骨缺损各1例外,均未发现髋臼松动移位现象.平均Harris评分从术前44分提高到术后88分.结论髋臼发育不良的骨缺损行结构性植骨,具有稳定髋臼、传递负荷的作用;全髋翻修时行颗粒骨植骨填补骨缺损,具有恢复旋转中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铭华  李波 《重庆医学》2008,37(19):2175-2176
目的 介绍螺旋臼联合植骨技术在髋关节翻修手术中骨缺损的修复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1997年以来,21例在翻修术中存在髋臼骨缺损患者,按AAOS分:型8例,Ⅱ型13例;Ⅰ型采用螺旋臼联合颗粒-植骨,Ⅱ型采用螺旋臼联合结构性压碎屑性植骨;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8~6月,平均22.8个月,未出现假体失败而需要再次翻修病例,植骨组织未见明显骨吸收.Hartis评分系统评估患者髋关节功能,翻修术前平均28分,术后均84分.结论 采用螺旋臼联合植骨修复翻修术中Ⅰ、Ⅱ型髋白骨缺损,与骨床接触更紧密,减少植骨界面间微动现象,同时可阻断乙烯臼与髋臼骨质接触,减少骨溶解.该方法可有效修复Ⅰ、Ⅱ型髋臼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打压植骨结合结构性植骨在重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性骨缺损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6月,在我科治疗的成人DDH 11例患者,发育不良按Crowe分型为Ⅱ型5例,Ⅲ型6例;骨缺损按美国骨科医师学会分类术前均为Ⅲ型混合型缺损。3例用同种异体股骨头,8例用自体股骨头进行结构性植骨,均用2、3枚螺钉固定。1例用骨水泥型带加强环的臼杯,10例用非骨水泥型带螺旋臼杯压配固定。均取股骨侧髓腔或自体髂骨碎粒打压植骨。术中不同程度松解髋周组织。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感染。经6~48个月的随访,未发现关节疼痛、臼杯松动。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9.7分(18~52分)提高到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平均85.7分(52~96分)。结论:结构性植骨及合适的臼杯能提供髋臼骨缺损的结构性即时支撑,打压植骨颗粒能提供充足的骨量支持从而促进臼杯与骨床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全髋关节翻修术后随访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髋臼侧翻修时处理各类型骨缺损的方法选择及其早期疗效。方法:对46例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骨缺损的患者进行翻修,观察术后随访X线片上的髋臼假体及周围骨质变化情况,并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和VAS评分。结果:4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3个月,平均随访41.8个月,髋关节Haris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53.15±11.41)分(29~67分)提高至翻修术后12月的(91.23±3.43)(83~98分)(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平均由全髋关节翻修术前的(7.8±1.1)分(5~10分)减低至翻修术后12月的(1.2±1.2)分(0~3分)(P〈0.05)。结论:全髋关节翻修术中,根据不同的翻修原因给予不同的植骨方式和选择适当的假体类型,可有效恢复髋关节周围骨量,重建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髋关节的功能,近期随访疗效均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缝匠肌骨瓣翻转固定修复髋臼缺损治疗发育性髋脱位的初步疗效.方法18例(20髋)髋臼严重缺损性发育性髋脱位,均行关节囊切开复位、股骨近端粗隆间短缩内翻旋转截骨角钢板固定、带缝匠肌髂骨瓣翻转螺钉固定髋臼缺损修复术,术后双下肢贝氏石膏固定1.5个月.按McKay临床功能及Severin X线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6例(18髋)患儿取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4-37个月,平均22.8个月.患儿18例均为女性,年龄4-13岁,平均6.1岁.McKay临床功能评定、Severin X线标准评定,优良率均为89%.结论缝匠肌髂骨瓣翻转固定修复髋臼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效果好,愈合快,对难处理的髋臼严重缺损性发育性髋脱位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Severe acetabular bone deficiency is a major challenge in acetabular revision surgery. Most cases requir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cetabulum with bone grafting and a reinforcement devi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is procedure for severe acetabular bone deficiency in acetabular revision surgery.
Methods  This study involved 12 patients (2 males and 10 females) with severe acetabular bone defects who underwent implantation of a reinforcement device (ring or cage) and bone grafting between February 2003 and October 2008. Using the Paprosky classification, 2 cases were Paprosky IIC, 6 were IIIA, and 4 were IIIB. The mean age at the time of surgery was 63.0 years (range, 46–78 years). During revision surgery, a reinforcement ring was implanted in 6 patients, and a cage in 6 patients. The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he mean duration of follow-up was 37 months (range, 9–71 months).
Results  The average Harris Hip Score improved from 35.2 preoperatively to 82.9 at the time of the final follow-up visit. The results were excellent in 8 hips (66.7%), good in 2 (16.7%), and fair in 2 (16.7%). Osteolysis was found in 1 case, but did not worsen. Three patients had yellow wound effusion, with healing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dressing changes, debridement, and antibiotics. Dislocation occurred in a 62-year-old woman. Closed reduction was performed, and dislocation did not recur. There was no ev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acetabular fracture, nerve injury, ectopic ossification, aseptic loosening, or infection.
Conclusion  Reconstruction with a reinforcement device and bone graft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bone deficiency in acetabular revision surgery, given proper indications and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5.
Guo XZ  Dou BX  Liu Q  Huang Y  Zhou YX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5):2489-2493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与非导航(常规)的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MIS-THA)术后髋臼倾斜角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无选择病例采用MIS-THA87例106髋,其中,47例53髋为常规MIS-THA,40例53髋采用计算机导航MIS-THA。导航组术中采用导航定位髋臼;常规组术中采用常规方法定位髋臼。两组均于术前、术后常规拍摄下肢全长X线片,双髋关节正位片,测定术后髋臼倾斜角。按髋臼倾斜角30°~50°、〈30°、〉50°和〈30°与〉50°之和分别对两组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导航组手术切口长度7.2~10.5cm,平均8.9cm。常规组手术切口长度7.5~11cm,平均9.1cm。术后X线片显示,导航组术后髋臼倾斜角30°~54°,平均(40.6±5.1)°,仅1髋为54°,其余52髋均在30°~50°范围内。常规组术后髋臼倾斜角28°~70°,平均(44.2±8.7)°,其中:加髋在30°~50°范围内,〈30°为3髋,〉50°为10髋。导航组与常规组组间t’=2.56,P=0.012,有显著性差异。对两组边缘值(术后髋臼倾斜角〈30°和〉50°),采用卡方检验。术后髋臼倾斜角〈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1.37,P=0.24,;术后髋臼倾斜角〉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8.22,P=0.0042;如果将两组〈30°和〉50°之和(边缘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85,P=0.0006。结论 计算机导航THA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可以在MIS-THA术中将髋臼假体安放更加精确,减少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雨  王爱民  沈岳  孙红振  杜全印 《重庆医学》2007,36(10):947-94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对髋臼骨缺损的处理经验,研究植骨、固定、髋臼置换和功能康复的新方法。结果本组手术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发生。随访6-58个月,平均22.6个月,随访时关节无疼痛,对手术结果满意,髋关节功能较术前显著改善。结论(1)王爱民提出的新的骨缺损分类法简单清晰,能更好的指导髋臼重建手术。(2)对节段性和混合性骨缺损大块植骨时应辅以颗粒骨,并尽量选用较稳固的钉板系统固定。(3)使用带缝匠肌髂骨瓣植入重建髋臼缺损为活骨移植,成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