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七种子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 notogiinseng(Burk)F.H.Chen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RP-8和RP-18柱进行化含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鉴定结构。结果从三七种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炔醇①,β-谷甾醇②,胡萝卜苷③,三棕榈酸甘油酯④,羽扇豆醇⑤、16β-羟基羽扇豆醇⑥,山奈酚⑦。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三七种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④为首次从三七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三七脂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对三七的脂溶性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实验为分离指导,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TLC进行分离,通过波谱技术(IR,MS,1HNMR,13CNMP,DEPT,HMQC,HMBC)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从三七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炔醇(panaxynol,I),人参环氧炔醇(panaxydol,II)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Ⅲ),结论:化合物I,Ⅱ从三七中的分离得率分别为0.01%和0.033%,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烈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鉴定黄芩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方法用氯仿提取黄芩种子中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分析鉴定了26个成分,含量占总成分的66.74%。其中主要成分为亚油酸(23.42%)、反油酸(9.84%)、2-庚烯醛(5.63%)、棕榈酸(4.21%)、2,4-癸二烯醛(3.67%)、2-癸烯醛(3.06%)、硬脂酸(2.57%)等。结论黄芩种子脂溶性成分中有机酸类含量最高,其他成分主要为烷烃和烯醛。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枸骨叶(Ilexcornuta)的脂溶性化学成分,为其抗动脉粥样硬化活性寻找可能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硅胶和SephadexIH-20等柱色谱进行分离,用化合物的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枸骨叶的氯仿部位分得11个脂溶性成分,其中包括7个三萜类成分即羽扇豆醇(1),11-酮基-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Ⅱ),α-香树脂醇棕榈酸酯(Ⅲ),3,28-乌索酸二醇(Ⅳ),熊果酸(Ⅴ),30-醛基羽扇豆醇(Ⅵ),30-酮基降羽扇豆醇(Ⅶ);1个链状倍半萜tanacetene(Ⅷ);1个甾醇β-谷甾醇(Ⅸ),2个有机酸类成分即正二十二烷酸(Ⅹ)和正二十六烷(Ⅺ)。结论化合物Ⅳ,Ⅶ,Ⅷ,Ⅹ和Ⅺ为首此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Ⅱ,Ⅲ和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倍半萜类成分为首此从冬青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三七脂溶性成分的动力学模型,优化萃取工艺。方法:对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三七脂溶性成分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运用质量守恒微分方程建立动力学模型,Mathmatica 6.0数学软件为数值模拟平台,对模型进行计算预测,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结果:建立了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三七脂溶性成分的动力学模型,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过程基本吻合,反映的趋势也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将前期实验萃取工艺参数中萃取时间由2.0 h优化为1.0 h。结论:该模型能较好地阐明三七脂溶性成分在萃取过程中的溶解传质机理,反映实际萃取过程,同时也为超临界CO2流体萃取工艺的优化和工业化放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三七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对三七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阐明了三七种子的发芽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宜温度为20℃,三七种子的最佳贮存方法为湿砂保存。三七种子的休眠期为45-60天,在自然条件下三七种子的寿命为15天左右。三七种子生活力可用TTC法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玛咔根脂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包括超临界CO2萃取法、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玛咔根脂溶性部位并对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结果:通过GC-MS分析,超临界CO2萃取法、回流提取法(石油醚、80%乙醇)、水蒸气蒸馏法(包括比重大于1与小于1部位)分离鉴定的化合物数目分别为38、31、14、21(比重小于1部位)、25(比重大于1部位),分别占其脂溶性样品总量的85.79%、81.18%、62.08%、98.36%(比重小于1部位)、81.54%(比重大于1部位)。结论:该结果为玛咔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对四川引种玛咖的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现对其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对比。方法: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石油醚超声提取法分别提取玛咖中的挥发油和脂溶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对玛咖挥发油及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质谱库检索系统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经过结构鉴定,从玛咖挥发油中鉴定出22个挥发性化学成分,占98.85%的比例。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40个化学成分,占73.99%的比例。挥发油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的差别较大,十二烷、喹啉、3-甲氧基苯甲醛、棕榈酸甲酯、亚油酸乙酯为两部分中共有的化合物。结论:首次对四川引种玛咖挥发油和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GC-MS对比分析,该研究为四川引种玛咖药物资源及其质量标准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三七种子的贮藏习性,为三七种子的保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TTC法测定不同水分和不同温度贮藏三七种子生活力。结果三七种子对干燥脱水的忍耐能力类似顽拗型种子,其最低安全含水量为17%。结论三七种子为顽拗型种子,对低温极为敏感,不适宜采用低温贮存。 相似文献
10.
11.
三七根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硅胶柱、RP-8和RP-18柱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人参皂苷Rh4(ginsenoside Rh4,Ⅰ),人参皂苷Rh1(ginsenosideRh1,Ⅱ),人参皂苷Re(ginsenoside Re,Ⅲ),三七皂苷R1(notoginsenoside R1,Ⅳ),人参皂苷Rd(ginsenoside Rd,Ⅴ),人参皂苷Rb1(ginsenoside Rb1,Ⅵ),三七皂苷S(notoginsenoside S,Ⅶ),三七皂苷T(notoginsenoside T,Ⅷ)。结论:化合物Ⅰ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Ⅶ和Ⅷ为首次从三七根茎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蒸制三七粉中皂苷类成分的测定。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建立同时分析16个三七皂苷对照品Rg1、Re、Rb1、Rc、Rb3、Rd、Rg3、Rh1、Rg6、F4、Rh4、Rk3、Rk1、Rg5等的方法,并对蒸制三七粉样品进行成分测定。结果:通过对蒸制三七粉样品HPLC图与混合样品的HPLC图各峰保留时间进行对比,发现样品中含有未炮制三七不含的Rg3、Rh1、Rg6、F4、Rh4、Rk3、Rk1、Rg5皂苷类成分。结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蒸制三七粉成分进行分析确证其中含有提升免疫的成分,符合三七“生消熟补”的理论,对下一步该饮片指纹图谱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超细三七粉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超细三七粉饮片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超细三七粉中单体皂苷R1、Rg1、Rb1的含量结果:样品在线性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三七皂苷R1的平均回收率为100.02%.RSD为2.20%;人参皂苷Rg1的平均回收率为99.25%.RSD)为2.39%;人参皂苷Rb1的平均回收率为98.49%.RSD为2.31%(n=5)结论:HPLC、梯度洗脱法能将多种皂苷很好地分离检测.提高了时效.减少了误差.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结果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茎叶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利用水煎煮提取、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分离提纯,通过理化性质及IR,UV,MS,1H-NMR,13C-NMR等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黄酮类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kaempferol,Ⅰ)、槲皮素(quercetin,Ⅱ)、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 7-O-α-L-rhamnoside,Ⅲ)、山柰酚-3-O-β-D-半乳糖苷(kaempferol 3-O-β-D-galactoside,Ⅳ)、山柰酚-3-O-β-D-半乳糖(2→1)葡萄糖苷[kaempferol 3-O-(2″-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Ⅴ]、槲皮素-3-O-β-D-半乳糖(2→1)葡萄糖苷[quercetin3-O-(2″-β-D-glucopyranosyl)-β-D-galactopyranoside,Ⅵ]。结论除山柰酚(kaempferol,Ⅰ)、槲皮素(quercetin,Ⅱ)之外,其余4个化合物皆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Ⅲ与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16.
17.
Herbal medicines have traditionall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in Asian countries for centuries. 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Araliaceae) known as Tiánqī or san qi is a well‐known medicinal herb in Asia for its long history of use in Chinese medicine. Qualified as ‘the miracle root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life’, it has been used in China for 600 years, for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 (PNS) are the key active components. PN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 for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However, scientific studies have shown a wide range of other pharmacological applications including anti‐cancer, neuroprotec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immunologic adjuvant and prevention of diabetes complications. Recently, hypoglycemic and anti‐obesity properties of PNS have also been demonstrated. The present review highlights the effects of PNS on glucose production and absorption, and on inflammatory processes that seem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