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叶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20余载,对中医脾胃病的研究造诣颇深,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治也有自己的独见。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就导师从肝胃论治反流性食管炎的临证经验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胃内容物反流引起食管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其最特征性症状是烧心和反流[1]。属于中医学"胃反"、"吐酸"、"梅核气"、"噎嗝"、"胃脘痛"等范畴。食管,属胃气所主,且与肝、胆密切相关。叶松教授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位在食管,但其发病主要责之于肝胃。胃为六腑之一,主受纳腐熟水  相似文献   

2.
蔡建华  王福林  霍介格 《新中医》2013,(11):151-152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泛酸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和重视,临床对本病的确诊率有明显升高趋势。中医学根据本病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吐酸、嘈杂、反胃、噎膈等范畴辨治。从脏腑辨证看,本病病位在食管,为胃气所主,与肝(胆)、脾(胃)、肺等脏腑关系密切。根据脏腑相关理论,笔者试从五脏论治胃食管反流病如下。  相似文献   

3.
现代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因素主要包括防御机制削弱、胃排空延迟、食管感觉异常、攻击因子作用等;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式主要包括:改变生活习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维持治疗等。传统医学认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大黄黄连泻心汤多用于胃热攻冲型反流性食管炎,小陷胸汤多用于胆火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四逆散可用于肝胃气滞型反流性食管炎,橘皮竹茹汤可用于胃虚有热型反流性食管炎,麦门冬汤多运用于胃阴不足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代赭汤可运用于痰浊阻滞、胃气上逆型反流性食管炎,旋覆花汤多运用于气滞血瘀型反流性食管炎,黄芪建中汤可运用于脾胃虚寒型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76-478
徐景藩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脾胃病学家、首届国医大师,积累了宝贵的对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诊治经验。他认为本病病因繁多,症状纷繁,病虽在食管,与肝胃密切相关,肝胃郁热、胃气上逆为主要病机,以左金丸合济生橘皮竹茹汤为基础,自拟泄肝和胃方加减治疗,疗效颇佳,并着重从其组方、用药特点等方面介绍其经验。  相似文献   

5.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最为常见类型,其病机为肝胆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食管、胃,与肺、肝、脾关系密切.笔者采用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本病,从整体入手,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小萍认为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肝胃郁热为其发病关键,病位多在食管及胃,与肝脾关系密切.张小萍在治疗上以辛开苦降,和胃降逆为法,自创张氏降逆汤,临证以此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病证结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等3种类型,其典型和常见的症状是烧心和反流,其他症状包括上腹痛、胸痛、暖气、腹胀、上腹不适、咽喉异物感、吞咽困难以及食管外症状(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本病属中医学“吐酸”“嘈杂”“胃痛”“结胸”等范畴。病位在食管,与脾、胃、肝、  相似文献   

8.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笔者结合多年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机应强调木郁土壅、胃失和降,临床辨证以肝胃郁热证较为常见,运用疏肝健脾法,常用方为疏肝和胃颗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关系;根除Hp对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中医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胃食管反流病专科病例975例,比较Hp感染患者与无Hp感染患者在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中医证型分布方面的差异。将感染Hp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根除组与未根除组,比较其中药辨证论治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97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合并Hp感染415例,感染率为42.56%;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Barrett食管发病率较低与无Hp感染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分布较多,中虚气逆证分布较少,与Hp阴性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且GERD合并Hp感染患者中未根除组烧心的表现少于Hp根除组;中医药辨证治疗合并Hp感染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除组有效率为98.19%,未根除组为94.44%,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症状、食管炎症程度无影响,胃食管反流病合并Hp感染患者中肝胃郁热证较多,中虚气逆证较少。中医药能够明显改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是否根除Hp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乐  叶柏  汪悦 《江西中医药》2008,39(1):76-78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泛酸、反食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丰富的经验,临床疗效较满意,本文试将近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林玉 《光明中医》2008,23(8):1183-1183
反流性食管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它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张力降低致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症的一组症状及并发症。根据其症状特点,属中医的“胃脘痛”“吐酸”“噎膈”等范畴。其病位在食管,与肝、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表现为食管黏膜破损。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咽部异物感为主的慢性炎症。其对应中医病名为“吐酸”“梅核气”“呕吐”等。反流性食管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成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反流性食管炎也有逐渐高发趋势。山西省人民医院王宝迎教授认为,虽然该病的病位在食管,但与肝、脾胃、肺相关;治疗上应以健脾化痰、疏肝和胃、降逆止痛为关键。文章结合案例介绍王主任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各40例,分别予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和奥美拉唑加达喜治疗,疗程8周,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和内镜疗效。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I临床症状,中药组改善口苦咽干、烧心、咽部不适及便干4项症状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中药组在改善食管黏膜炎症方面与西药组作用相当(P〉0.05);在改善内镜下胃内胆汁反流方面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龙胆泻肝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胆热犯胃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调肝理脾理论在指导中医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调肝理脾理论的理论渊源,在胃食管反流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基础研究等方面的运用进行论述,指出存在的问题,促进调肝理脾理论在临床的应用,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西药在抗酸促动力及抑制反流等方面有较好疗效,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突出,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仲景方妙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探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反流性食管炎,又称胃食管反流病,为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侵害。《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虽无本病确切的病名,但在条文中多次论及与本病相类似的症状,并论述了他们的病机及治法,提出了有效的方剂,为后世辨证治疗本病奠定了基础。现根据笔者临床应用体会,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方剂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肝胃不和、胃气上逆、食管失于通降为反流性食管炎的基本病机,运用叶天士"脾宜升为健,胃宜降为和"的基本理论,利用其脾胃分治和甘润养胃阴的学术观点,从脾胃、肝胆生理特点入手,总结了叶天士脾胃病理论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由于胃和(或)十二指肠内液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状和(或)组织损害。包含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或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三种形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压力不断加重,本病的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其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治愈食管炎,防止并发症。治疗方法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三个方面。本篇就GERD诊断及内科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挖掘方"和"共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探讨临床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配伍规律。方法:采用以聚类分析方法挖掘的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挖掘方")和"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简称"共识方"),进行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临床治疗比较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挖掘方"86.4%(19/22),"共识方"85.7%(18/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得到的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组方:黄连、吴茱萸、栀子、丹皮、半夏、乌贼骨、瓦楞子、白及、蒲公英、瓜蒌、竹茹、麦冬、大黄和神曲,其临床疗效理想,也可作为中医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药参考组方。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属于中医学“吐酸”范畴,受“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影响,多认为本病病机为肝火犯胃,胃失和降。然此病病机多端,病性复杂,不仅与肝相关,而且和胆、三焦密切相关,胆与三焦同属少阳,而肝属厥阴,故从厥阴少阳论治反流性食管炎更为恰当。本文详细阐明了厥阴与少阳的生理功能,即推动、疏利全身气机,特别是中焦脾胃气机,同时深入挖掘本病发生病机,总结出厥阴风木冲逆、少阳枢机不利是“吐酸”常见病机,采用疏解少阳、清化湿热、平调寒热、健脾疏肝四个常用治法,从而达到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目的,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