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NGAL、血清胱抑素C(Cys-C)以及血清肌酐(Scr)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价值。方法  收集159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液、尿液标本,根据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42例)和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117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受者的血NGAL、尿NGAL、Cys-C及Scr变化情况,分析不同指标对DGF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  159例肾移植受者中,42例发生DGF,发生率为26.4%。两组供者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及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试验(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DGF组血NGAL在术后2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5);DGF组Cys-C、Scr、尿NGAL在术后3周内均高于IGF组(均为P < 0.001)。血NGAL、尿NGAL、Cys-C和Scr对肾移植受者发生DGF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其中Cys-C预测价值最高,截取值为4.73 mg/L,灵敏度为0.833,特异度为0.812,曲线下面积(AUC)为0.895。结论  Cys-C早期预测肾移植受者发生DGF的价值高于血NGAL、尿NGAL及Scr。  相似文献   

2.
李馨  孙泽家  蔡继飞  王玮 《器官移植》2021,12(2):209-214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静态冷保存(SCS)灌注液生物标志物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DCD供肾肾移植的64例受者和47例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术后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7例)与即刻肾功能恢复(IGF)组(57例),比较两组供肾SCS灌注液中4种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白细胞介素-18(IL-18)、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并分析其与DGF的相关性,分析各生物标志物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预测价值。结果  DCD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率为11%(7/64)。DGF组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高于IGF组(P=0.009),供肾灌注液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呈正相关(r=0.430, P < 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升高对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均为P < 0.05),当联合检测NGAL和KIM-1时,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DG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2[95%可信区间(CI)0.850~1.000],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4(P < 0.05)。结论  DCD供肾SCS灌注液中的NGAL水平与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灌注液中的NGAL和KIM-1水平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肾移植受者术后DGF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伴急性肾损伤(AKI)的脑死亡器官捐献(DBD)供者供肾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成功完成DBD供肾移植的59例供者纳入本研究,根据入重症监护室(ICU)时的血清肌酐(Scr)水平,将DBD供者分为AKI组(14例)与正常组(45例),相应的101例受者根据供者情况分为AKI组(23例)与正常组(78例)。总结59例供者器官捐献情况,比较两组供者获取前的主要指标。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住院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59例供者中,14例发生AKI(24%),其中2例在其维护期间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与正常组供者相比,AKI组供者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明显升高(P<0.05),中枢性尿崩症的发生率更高(P<0.01),入ICU时和获取前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1),获取前24 h尿量更少(P<0.01)。与正常组受者相比,AKI组受者术后2、3 d的Scr水平更高(均为P<0.05),住院时间和住院花费亦明显升高(P<0.01,P<0.05)。两组受者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感染、恢复透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3个月,两组受者均好转出院,移植肾存活率为100%。结论  伴AKI的DBD供者供肾移植,经过积极的器官维护可纠正AKI,达到与非AKI供肾同样的效果,可以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L)-35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所有受体分为早期肾功能恢复良好(IGF)组(32例)和DGF组(13例)。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及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各时间点两组受体的血清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比较肾移植术后1、2、3、7、14、28 d各时间点两组受体血清和尿液IL-35含量。结果  DGF组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迟缓,术后7 d时Scr水平高于IGF组,eGFR水平低于IG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1年,两组受体S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GFR仍存在较大差异,与IGF组相比,DGF组受体术后1年时eGFR仍降低(P < 0.05)。术后1、2、3、7、14 d,DGF组血清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28 d,与IGF组相比,DGF组血清IL-35含量反而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1、2、3、7 d,DGF组尿液中IL-35含量均低于IGF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后14、28 d,两组受体尿液IL-35含量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体血清和尿液中IL-35含量低与DGF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提示术后早期受体全身和移植肾局部抑炎应答过弱,过度的炎症应答得不到有效控制,可能是DGF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田大治  蒋文涛  陈池义  于杨  仇佳丽 《器官移植》2020,11(6):698-703, 736
目的  探讨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肝移植受者的早期预后及其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供、受者各47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ANLTU)脂肪变性供肝分级,将接受相应供肝的受者分为S0组(无脂肪变性,308例)、S1组(轻度脂肪变性,97例)、S2组(中度脂肪变性,52例)、S3组(重度脂肪变性,18例)4组。比较各组受者术后早期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可能导致受者发生DGF的供者因素、受者因素、手术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S2组及S3组术后DGF的发生率高于S1组及S0组(均为P < 0.05),S3组术后DGF发生率高于S2组(P < 0.05);各组受者的术后早期病死率,移植肝原发性无功能(PNF)、术后出血、感染、胆道并发症和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供者供肝脂肪变性程度较严重、冷缺血时间长和受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高、存在肿瘤是发生DGF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供者供肝中重度脂肪变性、冷缺血时间 > 8 h及受者MELD评分 > 30分是术后早期发生DG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应用于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易发生DGF,但不影响受者术后早期生存率。对于中重度脂肪变性供肝的选用应结合供者冷缺血时间及受者术前MELD评分等因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供肾脉冲灌注保存转运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和扩大标准供体(ECD)供肾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66例器官捐献(DCD+ECD)供者和882例肾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将309例DCD供者的左右两侧肾脏随机分为LifePort(DCD-LP)组(309例)和DCD冷藏组(309例); 132例ECD供者的双侧供肾全部采用LifePort保存并转运,设为ECD-LP组(264例)。分别观察3组受者术后总体情况、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比观察肾移植术前零点穿刺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比较肾移植术后有否发生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受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参数。结果  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受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DCD冷藏组、DCD-LP组、ECD-LP组围手术期的人存活率均为100%,肾存活率分别为99.7%、100%、9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DCD冷藏组比较,DCD-LP组、ECD-LP组的DGF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3组受者的术后早期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感染和外科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采用LifePort灌注能明显减轻肾小管的水肿、变性、坏死。发生DGF者的供肾LifePort灌注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未发生DGF者,而供肾LifePort灌注流量则明显低于未发生DGF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和ECD供肾质量,降低术后DGF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并可在离体肾脏维护及评估中对术后恢复情况作出预判。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国内外评分模型对我国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的预测效能。方法  前瞻性分析112例肾移植供者、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将KDRI模型、Jeldres模型以及本中心模型预测的DGF与肾移植受者实际DGF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预测的准确性。结果  220例肾移植受者中,DGF发生率为14.1%(31/220)。KDRI模型预测DGF高危供者41例,AUC为0.57,灵敏度为0.37,特异度为0.66,阳性预测值为22%。Jedres模型预测DGF高危受者22例,AUC为0.56,灵敏度为0.13,特异度为0.92,阳性预测值为20%。本中心模型预测DGF高危供者25例,AUC为0.80,灵敏度为0.53,特异度为0.84,阳性预测值为40%。结论  与KDRI和Jedres模型比较,本中心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AUC及灵敏度,对DGF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是目前适合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者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8.
熊睿  丁利民  杨华  李新长 《器官移植》2021,12(3):317-323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防BK病毒相关性肾病(BKVAN)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62例保留规律随访资料的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者BK病毒DNA载量分为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35例)和非高水平BK病毒尿症组(227例)。总结肾移植术后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对受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262例肾移植受者中,35例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发生率为13.4%。发生中位时间181(126,315)d,发生率在移植术后6个月内最高,6个月至2年逐渐降低,2年后有所回升。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史、急性排斥反应(AR)、捐献类型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心双死亡器官捐献(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ATG治疗史、发生AR、发生DGF以及捐献类型为DBCD的受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低于无ATG治疗史、无发生AR、无发生DGF及其他捐献类型[脑死亡器官捐献(DB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活体器官捐献]的受者(均为P < 0.05)。结论  DBCD、AR及DGF是肾移植术后发生高水平BK病毒尿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此类受者的术后监测并给予早期干预可能是预防BKVAN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与早期移植肾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3年11月至2014年1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接受同种异体活体肾移植的133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前的BMI将受者分为3组, 消瘦组(BMI < 18.5 kg/m2)、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 kg/m2)、超重肥胖组(BMI>23.9 kg/m2)。比较3组受者术后1周的实验室指标[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 并对肾移植受者Scr与BMI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组受者的S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两比较, 超重肥胖组Scr水平高于正常体重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08, P=0.01)。3组肾移植受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肾移植受者Scr水平与BMI呈正相关(r=0.187, P=0.031), Scr水平随BMI增加而升高。结论  BMI影响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 肾移植术前控制体重, 有助于改善移植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供体亚低温状态对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早期肾功能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条件的36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体根据处理方式随机分为常温组(体温36.5~37.5℃,19例)和亚低温组(体温34.0~35.0℃,17例)。对应供体分组的肾移植受体包括常温组(38例)和亚低温组(34例)。比较两组供体、受体的围手术期情况和两组受体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包括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原发性无功能(PNF)发生率。结果  两组供体围手术期的尿量、血清肌酐(Scr)、收缩压、血氧饱和度、热缺血时间和冷缺血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两组受体的手术时间、术中平均血糖、术中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受体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6%和24%,两组受体DGF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3,P=0.036)。亚低温组和常温组受体术后PNF发生率均为3%,两组受体PNF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结论  供体亚低温状态可以显著降低受体DGF的发生率,对PNF的发生率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肾副肾动脉的处理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7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CT血管造影(CTA)结果选择供肾,并在术中处理供肾副肾动脉。总结供者术中情况,受者术中处理、术后并发症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277例肾移植中,术前CTA检查发现83例供者存在副肾动脉,CTA判断准确率为95%。获取有副肾动脉的供肾58例,25例供肾副肾动脉经过血管修整重建吻合后,除1例与腹壁下动脉吻合者在关腹时发现吻合口血栓形成外,其余24例均吻合成功,血流充盈良好。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移植肾栓塞、输尿管坏死、尿瘘等并发症。移植受者和移植肾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94%和91%。单支肾动脉供肾与有副肾动脉供肾其受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选择合适供肾,经血管修整重建吻合移植肾副肾动脉,可获得良好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心脏移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对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及长期生存的影响,并比较术前血清肌酐(Scr)和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术前风险评估中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95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Scr分为Scr < 133 μmol/L组(980例)、Scr 133~176 μmol/L组(83例)和Scr≥177 μmol/L组(32例);根据术前eGFR分为eGFR≥90 mL/(min·1.73 m2)组(436例)、eGFR 60~89 mL/(min·1.73 m2)组(418例)和eGFR < 60 mL/(min·1.73 m2)组(241例)。分析不同分组受者术后肾功能的转归情况及围手术期和远期结局。评价eGFR和Scr对心脏移植术后肾功能损伤和远期生存的影响。结果  随着术前Scr升高,受者术后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比例增加,术后机械循环辅助的比例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入住时间延长,院内病死率增加,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随着术前eGFR的下降,受者术后使用CRRT辅助的比例增加,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比例增加,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延长,院内病死率增加,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Scr≥177 μmol/L是受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校正风险比(HR)3.64,95%可信区间(CI)1.89~6.99,P < 0.01]。以Scr及以eGFR为指标的分组中,3组间的术后肾功能损伤累积发生率和远期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术前Scr < 133 μmol/L的受者中,术后远期肾功能损伤随时间的累积发生率随术前eGFR降低而升高(P < 0.01),而不同eGFR分层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心脏移植术前合并肾功能不全与围手术期和远期预后不良相关。心脏移植术前Scr和eGFR均是术后肾功能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Scr对于术前肾功能评估的灵敏度较低,但预测围手术期死亡风险的准确性更高。eGFR是术前评估肾功能更为敏感的指标,可以早期发现肾功能异常,早期采取有效措施从而减少对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范连慧  刘龙  何龙  毕晓军  李健 《器官移植》2016,7(2):128-131
目的  分析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醛固酮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 从而初步探讨醛固酮在慢性移植肾肾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1日到2013年12月31日, 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共100例作为实验组, 根据肾移植术后30 d时Scr水平将实验组再分为A组(Scr≥133 μmol/L, 13例)和B组(Scr < 133 μmol/L, 87例)。另选取年龄在25~35岁之间身体健康的志愿者10名, 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在肾移植的当日(0 d)、移植术后1、7、15、30 d清晨抽血, 对照组在相应时段抽血, 测定血清醛固酮和Scr水平。结果  肾移植当日,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Scr水平分别为(598±37)μmol/L和(75±5)μmol/L, 醛固酮水平分别为(0.26±0.06) ng/dl和(0.13±0.03) ng/dl,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0 d同组比较, 术后30 d A组受者Scr水平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醛固酮水平变化不大,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0 d B组受者Scr和醛固酮水平均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血清醛固酮与Scr的变化均呈正相关(r=0.85, P < 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Scr及醛固酮的变化趋势呈正相关, 初步认为醛固酮在介导移植肾损伤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75例行肝移植供、受者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将受者分为阳性组(26例)和阴性组(49例)。观察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对肝移植受者痰液、腹腔引流液进行培养,观察受者术后感染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受者术后1.5年的生存曲线。结果  阳性组受者门静脉狭窄和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受者(P < 0.05)。75例肝移植受者中,发生术后感染者33例(44%),受者发生感染的部位以肺部和腹腔为主,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感染率分别为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阳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10例、11例,其中4例受者痰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6例受者腹腔引流液培养结果与其供者器官灌洗液培养结果一致。经过抗感染治疗后,阳性组中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5、12 d死亡,其余受者的培养结果均转阴。阴性组中,痰液、腹腔引流液培养阳性分别为7例、6例,经抗感染治疗后培养结果均转阴,2例受者因移植物肝衰竭分别于术后1个月、1年死亡。阳性组和阴性组受者移植术后1.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供者来源性感染对肝移植受者早期预后的影响不可忽视,但对中晚期预后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肾移植术后肝、肾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  以116例HBV感染肾移植患者及348例同期无HBV感染肾移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1、3、6、12、18、24、36、60个月的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肾功能[血清肌酐(Scr)]指标。比较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与HBs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根据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术前HBV DNA定量、术前肝功能检查结果,分别将116例HBsAg(+)肾移植患者再分为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HBV DNA(+)组与HBV DNA(-)组、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比较不同亚组间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1)术前HBsAg(+)组患者的ALT、AST均高于HBsAg(-)组,肾移植术后36个月内,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60个月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HBsAg(+)与HBsAg(-)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及HBV DNA(+)组与HBV DNA(-)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的肝、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术前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1、3、6、12个月的AL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肾移植术前和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术后其他时间点的A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肾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60个月内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HBV感染对肾移植患者术后5年内的肾功能不会有显著影响,但会影响术后短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儿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小儿活体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受者血型相合情况分为A组(供、受者血型相同,165例)、B组(供、受者血型相合,42例)、C组(供、受者血型不合,35例)。观察并比较3组受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产生情况;分析C组供、受者血型分布及红细胞抗体产生情况;比较3组受者肝移植术后的生存情况。结果  3组受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肝移植术后DSA以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抗体为主,多为抗HLA-DR和抗HLA-DQ。C组肝移植受者术后红细胞抗体多为IgM,所有抗体滴度均为≤1:2。3组受者术后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小儿血型不合活体肝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可有效扩大肝移植供者来源,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发生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首次肾移植术的83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肾移植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30例患者中,42例(5.1%)患者术后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以头面部、躯干、四肢的水痘状皮疹为主,未发生因带状疱疹感染导致的直接死亡,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冲击治疗增加肾移植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风险[比值比(OR)=2.414,P=0.016;OR=2.936,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和激素冲击治疗均为肾移植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38,P=0.030;OR=2.755,P=0.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带状疱疹的临床特点为水痘状皮疹。高龄和激素冲击治疗是肾移植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移植后糖尿病(PTDM)的主要危险因素,分析他克莫司与肾移植PTDM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TDM组(19例)和非PTDM组(104例)。分析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PTDM的危险因素。将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他克莫司低剂量组(0.1 mg/kg)、中剂量组(0.75 mg/kg)和高剂量组(1.5 mg/kg),每组各6只,分别每日注射2次。分析他克莫司对小鼠血糖代谢的影响。结果  肾移植术后1年内PTDM发生率为15.4%(19/123)。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肾移植术后发生PTDM的危险因素(均为P < 0.05)。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给药前(均为P < 0.05),但不具有剂量依赖性(P=0.750)。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给药后餐后血糖水平高于给药前(均为P < 0.05),且呈现他克莫司剂量依赖性(P=0.012)。结论  他克莫司与肾移植术后PTDM发生密切相关,受者年龄≥48岁、移植术后3个月他克莫司谷浓度≥9 ng/mL是PT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性的方式影响小鼠餐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9.
易王  成柯 《器官移植》2020,11(5):605-609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在诊断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肾移植术后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结果,将52例受者分为稳定组(19例)、结核组(9例)、细菌组(12例)以及真菌组(12例)。比较各组受者的肾功能情况;分析并比较各组受者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和绝对值;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在肾移植术后活动性肺结核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稳定组比较,结核组、细菌组、真菌组的血尿素氮和血清肌酐水平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CD3+、CD8+、CD4+、自然杀伤(NK)细胞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D3+、CD8+、CD4+、NK和CD19+淋巴细胞亚群的绝对值明显降低(均为P<0.05)。结核组和真菌组的CD8+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明显高于细菌组(均为P<0.05)。CD8+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在鉴别诊断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中的最佳临界值是33.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89和0.833,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结论  淋巴细胞亚群分类可为肾移植受者活动性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新发高甘油三酯血症(HTG)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分为无HTG组(TG≤1.7 mmol/L,60例)与新发HTG组(TG>1.7 mmol/L,89例)。比较两组受者的一般资料,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分析肾移植受者发生HTG的危险因素,并应用多个回归方程验证。 结果  两组受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浓度Tac组受者相比,中浓度Tac组和高浓度Tac组的HTG发生率升高[中浓度Tac组比值比(OR)3.11,95%可信区间(CI)1.22~7.93,P=0.018;高浓度Tac组OR 5.11,95%CI 1.31~19.98,P=0.019]。与A型血受者相比,O型血受者新发HTG的风险增加(OR 2.77,95%CI 1.14~6.71,P=0.024)。随着术前球蛋白水平升高,受者新发HTG的风险降低(OR 0.93,95%CI 0.87~0.99,P=0.043)。术后3个月时,新发HTG组Tac血药浓度高于无HT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个回归方程验证了O型血肾移植受者较A型血受者新发HTG的风险增加,中浓度Tac组和高浓度Tac组肾移植受者较低浓度Tac组新发HTG的风险增加(均为P<0.05)。 结论  O型血肾移植受者更易发生HTG,加强血脂的术后监测和控制十分重要。Tac血药浓度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新发HTG可能存在一定影响,维持适宜血药浓度可能有利于降低HTG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