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21例,原发灶位于上颌窦14例,中鼻道3例,嗅裂、蝶筛隐窝2例,蝶窦2例,手术清理鼻腔、鼻窦内真菌病灶和解除窦口阻塞。结果术后6个月内,全部病例鼻腔、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鼻窦黏膜上皮化良好,无真菌团块及异常分泌物潴留。随访6~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具有微创优势,配合完善的术后处理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治疗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09年收治的41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霉菌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1年,37例自觉症状均消失,4例症状缓解,后经上颌窦穿刺鼻腔冲洗后症状消失。鼻腔、鼻窦黏膜及窦口开口光滑,引流通畅,无分泌物积存。所有病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镜手术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特别是在处理筛窦、蝶窦病变时,术中能彻底清除病变且保留鼻腔鼻窦的正常黏膜,对上颌窦真菌病根据病变情况酌情采取鼻内镜或与Caldwell—Luc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及鼻内镜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鼻涕中带血21例次(51.2%),鼻塞16例次(39.0%)。41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行鼻窦手术,4例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5例同时行尖牙窝穿刺术。结果41例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3年,其间内镜复查均未发现真菌团块,38例(92.7%)术后5个月术腔完全上皮化,其余3例(7.3%)术后1年术腔完全上皮化。结论单侧鼻塞和(或)鼻涕中带血是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表现,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较理想的方法,可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清除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窦真菌球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鼻窦真菌球在鼻窦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78例鼻窦真菌病中,66例在内镜下经中鼻道扩大的上颌窦自然口取出真菌球,早期对5例有残留真菌团块的患者加用尖牙窝进路完成手术,后期对单纯经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不能取尽的7例患者加用下鼻道造口取出病灶。结果:所有病例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下创面愈合及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61例术后3个月后复查CT,除7例上颌窦局部黏膜稍增厚外,余均未见异常;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操作方便,且术后出血少、反应轻、并发症少,无复发。  相似文献   

5.
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春松 《吉林医学》2010,31(21):3473-3474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的疗效。方法:将76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采用术后局部加用贝复舒,行鼻腔填塞及喷鼻;对照组38例术后按常规行鼻腔填塞及喷鼻。随访6个月,分别于术后当天、拔除填塞物后观察比较术腔出血多少,术后4周、8周、12周、16周、24周观察比较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分析局部应用贝复舒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鼻窦炎鼻内窥镜鼻窦术后局部应用贝复舒,具有减轻术腔水肿、减少术腔出血,缩短术腔上皮化时间,促进术腔愈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程国印 《中国医疗前沿》2010,5(22):54-54,48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真菌性鼻窦炎患者39例,分析以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组患者均在局麻下实施手术,鼻内镜下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结果本组39例患者均治愈出院。行定期随诊,随诊时间为0.5~2年,随诊中患者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鼻腔粘膜恢复正常,窦腔中均未发现真菌团块,亦无异常分泌物;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没有复发病例。结论采用鼻窦CT检查和鼻内窥镜检查有助于鼻窦炎诊断,但确诊需要病理组织学检查;鼻内窥镜下行病灶清除术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7.
高顺华  鞠善德 《吉林医学》2005,26(12):1296-1297,129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8月至2004年8月间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87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334例,治愈率86.3%,好转率9.1%,总有效率95.4%。其中15例术后分别不同程度出现术腔粘连、窦口闭锁、息肉形成等,行二次手术。本组病例无眶眼、颅底并发症。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手术准确性高等优点。手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功能前提下,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并结合术后随访综合治疗,达到提高疗效、治愈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术腔清理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行鼻内镜手术后术腔清理对鼻窦结构和上皮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完成鼻窦内窥镜手术。术后第4天进行第1次鼻腔清理,术后第1个月每周清理1次,第2—3个月每2周清理1次,第4—6个月每月清理1次,随访至少6个月至术腔基本上皮化。结果7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有11例、24例和23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术腔基本上皮化;8例出现术腔粘连;5例出现窦口闭锁;在鼻腔清理时进行处理,这些并发症均消失,4例术后复发,总有效率为94.3%。结论术腔黏膜的再上皮化对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鼻窦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这个过程一般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手术后规范化的鼻腔清理能早期发现并处理黏膜病变、术腔狭窄及窦口阻塞,因而术腔清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颌窦引流支架在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的治疗作用。方法在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后2~4周,平均3.5周,将上颌窦引流支架放置到上颌窦开口处,定期随访2周、4周、2个月、4个月、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及筛窦腔和上颌窦口开放情况,本组治疗22例(26侧);另随机选择对照组24例(30侧),术后按常规定期随访换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鼻腔清洁,上颌窦口及筛窦腔开放良好,临床好转率100%。对照组鼻塞、流脓涕9侧,同时伴鼻息肉复发3侧,筛窦腔粘连闭锁4侧,上颌窦口狭窄<3mm4侧,闭锁1侧,有2例因再发头痛需行二次手术,临床好转率(21/30)70%。两组疗效相比,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鼻窦内窥镜鼻窦手术后安装上颌窦引流支架的治疗作用为①预防上颌窦开口及筛窦腔粘连和再闭锁;②保证筛窦腔和上颌窦开口手术区完好的上皮化;③术后延缓全愈病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0.
于沿凯  张宝林  肖北春  鞠天禹 《吉林医学》2008,29(23):2207-220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老年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007年收治的40例老年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结果。结果:40例老年真菌性鼻窦炎均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真菌感染,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术腔黏膜光滑,窦口引流通畅,均无复发。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老年真菌性鼻窦炎,其损伤小,可以有效的清除真菌团块及病变粘膜,保留正常及可逆性炎性黏膜;解除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充分保证窦腔通气、引流,去除发病诱因;以促进疾病的痊愈、功能的恢复和防止疾病的复发并较好的保留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和慢性鼻窦炎的疗效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7年9月256例内窥镜鼻窦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术后93.4%患者恢复正常鼻通气,术腔上皮化,粘膜光滑,引流通畅,1~3个月内鼻塞、头晕和头痛症状消失。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和治愈率与术前充分准备、手术技巧、术后鼻窦清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例上颌骨囊肿,根据囊肿的位置、大小及累及上颌窦的范围,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使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囊肿术腔黏膜于术后3个月上皮化,囊肿均无复发,术腔与鼻窦腔开窗口通畅。结论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符合微创手术的特征,满足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真菌球型鼻窦炎内镜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术后随访0.5~5年,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彻底清除病变,术后未见明显复发,无1例再次手术。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有明显优越性,提供清楚的视野清理病变组织和黏膜,有利于微创开放鼻窦,保全鼻窦功能,减轻患者痛苦,促进鼻窦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真菌球性鼻窦炎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复发的处理。方法总结60例中老年真菌球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手术前后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及鼻内镜检查评分。术后复发者行上颌窦冲洗。结果 60例中临床主要症状依次为流涕、鼻塞、鼻腔异味、鼻涕倒流和涕中带血,常见体征为中鼻道狭窄及黏膜肿胀、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附着及息肉阻塞,76.92%具有典型的CT特征。术后视觉模拟量表及鼻内镜检查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1),术后术腔完全恢复需6个月。4例复发患者通过上颌窦冲洗病情均完全控制。结论中老年真菌球性鼻窦炎临床特征及鼻腔检查结果各异,CT扫描对诊断有特殊价值。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此病的有效手段,术后病情控制需6个月时间,上颌窦冲洗在治疗术后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于2009年1月~2010年1月进行治疗的20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进行分析,患者均行鼻窦内窥镜下手术,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20例鼻窦炎患者术后随访三个月,复查窦腔均无霉菌和炎症,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 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创伤小,术中可以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黏膜,疗效高,复发率低,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景武  包桂兰 《吉林医学》2007,28(16):1758-1759
目的:提高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治水平。方法:6例行上颌窦根治术,24例行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手术中摘出息肉,切除钩突,清理窦内分泌物和息肉样变黏膜,分别送病理检查、分泌物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术中彻底冲洗。5例慢性侵袭型患者全身应用制霉菌素6周。变应性者雷诺考特或辅舒良喷鼻半年,口服强的松4周递减,其中1例行变应性脱敏治疗18个月。结果:30例中27例随访6个月至5年全部治愈,治愈率90%。鼻腔内窥镜检查见术腔干净,黏膜无水肿,无分泌物,窦口或下鼻道开窗口通畅。结论: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加根据致病细菌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鼻内窥镜行中鼻道开窗术61例98侧,同时切除鼻腔息肉及筛窦病变。手术后鼻腔宽敞光滑,鼻通气良好,引流通畅。48例的患者头昏。头痛症状消失10例,症状明显改善,7例术后3-6个月息肉复发,上颌窦阻塞,再次手术后通气良好。该手术可清除筛窦病变,最大限度地保留鼻腔,鼻窦粘膜及开放窦口,有利于鼻腔及鼻窦生理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18.
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文格 《广西医学》2009,31(7):973-97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复发的方法。方法对26例复发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再手术和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手术,并分析其复发原因。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症状消失,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上颌窦冲洗液清洁,治愈率100%。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误诊误治、未矫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未充分开放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未彻底清除、局部未用抗真菌药物、忽视术后随访和术腔清理。再次鼻内镜联合手术,彻底清除病变,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可预防真菌的复发或移地生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鼻窦炎(fungal rhinosinusitis,FRS)是真菌在鼻窦内引起的一种特异性疾病。FRS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非侵袭性可以表现为真菌球和变态反应性两大类。真菌球型鼻窦炎以单侧单窦发病为主,其中单侧上颌窦为最好发部位。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手术,通过彻底清除鼻窦内真菌团块,建立鼻窦通气引流。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手术目前多采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临床上我科采用了三种手术径路,即中鼻道上颌窦开窗、下鼻道上颌窦开窗、鼻内镜联合尖牙窝钻孔双径路,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廖敏 《海南医学》2013,24(16):2385-2387
目的探讨氟康唑对真菌性鼻窦炎术后术腔黏膜上皮化的影响及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科收治真菌性鼻窦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于鼻内镜术后采用0.2%氟康唑溶液进行灌洗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进行灌洗,灌洗溶液用量均为100ml/次,疗程3个月;两组第四次灌洗前、术腔上皮化后取得的上颌窦或筛窦腔黏膜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术腔黏膜上皮化时间分别为(58.5±12.7)d和(65.2±10.3)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9,P=0.006)。第四次灌洗前和术腔黏膜上皮化后,患者鼻腔黏膜组织中杯状细胞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改善、黏膜下腺体增生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的随访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89.6%、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584,P=0.002)。结论鼻内镜术后应用氟康唑局部灌洗有助于术腔黏膜的上皮化及残留真菌的清除,疗效确切,是辅助治疗真菌性鼻窦炎较为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