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激痛点(Trigger point)及其感传痛路线(Referral pain pattern)和传统针灸腧穴及其所属的经络关系。方法利用解剖图和解剖图分析软件,共研究比较了255个激痛点和747个腧穴,观察和分析了激痛点与腧穴的对应程度。本研究还比较了这些对应点的临床主治,以及激痛点的疼痛感传路线与其对应的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结果在255个激痛点中,92%(235/255)与腧穴在解剖位置上对应。在747个腧穴中,79.5%(594/747)的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激痛点相似。在这些对应穴中,其肌筋膜感传痛路线与其对应的针灸腧穴所在的经络分布完全或基本一致的占76%,14%部分一致。结论肌筋膜疼痛的科学基础应有助于进一步阐明针灸治疗疼痛的治疗机制。这项研究的结果可能有助于针灸与当代临床疼痛治疗的进一步整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查阅敏化穴与激痛点的相关文献,探索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为鉴别两者提供依据。方法:从理论溯源、概念、类型、发生机制、临床应用等多方面对比了敏化穴与激痛点,探讨二者差异。结果:经讨论分析发现,敏化穴与激痛点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病性与证性。结论:基于讨论结果,尚不能说激痛点是传统腧穴理论的重新发现,二者差异较大,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阅相关文献,探讨敏化穴与激痛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二者关系。方法:从理论基础、位置分布以及临床应用三个方面对敏化穴与激痛点相关性以文献综述方式进行论述。结果:经讨论分析,敏化穴与激痛点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论:敏化穴与激痛点的高相关性,有助于对穴位敏化规律和机制的进一步把握。  相似文献   

4.
穴位敏化是经络腧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正确认识腧穴的本质。穴位敏化形式多样,但穴位痛敏是目前针灸临床应用广泛、研究较多的敏化类型,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穴位敏化研究将以循按为特征的探查压痛点归于“以痛为腧”,并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从“以痛为腧”的溯源到现代对穴位敏化的认识以及穴位痛敏的探查和机制探讨,进一步揭示穴位敏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理论框架下的经穴理论与西方激痛点理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经穴循经特异性及敏化特性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主要内容,体现了经穴与脏腑的相关性,它指导着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已经成为现代针灸研究的新热点。近年来许多学者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探索和验证了经穴效应特异性和敏化特性的基本规律特征。经穴的循经特异性、敏化特性与针灸基本理论"经络所过,主治所及",以及经穴的脏腑相关性有密切的关系。以循经特异性、穴位敏化为关键词,对经穴进行二次检索,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MEDLINE数据库出现相关文章100余篇。现将经穴效应特异性及相关现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析,为中医针灸的发展提供可靠视角。  相似文献   

6.
比较肌痛触发点(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异同点。肌痛触发点可明确看到B超下挛缩结节,而针灸穴位目前没有;肌痛触发点在临床症状上出现的牵涉痛路径与针灸经络路径近似,所以定位肌痛触发点要以牵涉痛为路径与定位针灸穴位要以经络为导向类似;针刺肌痛触发点以扎跳为准,而针刺针灸穴位主要以酸胀麻痛为准。从临床观察到基础实验研究提供了大量肌痛触发点用针的病理生理学证据。认为肌痛触发点可能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下的中医精准穴位,经络是神经、血管和筋膜力学思路的综合。针灸与干针尽管理论不同,但中西医的科学基础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整理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与规律,为临床治疗腰痹病提供可靠证据和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和手工检索相结合,检索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相关的古代及现代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和数据挖掘方法整理腰痹病的穴位敏化现象,分析腰痹病的穴位敏化规律。结果共纳入腰痹病穴位敏化现象文献81篇,其中热敏33篇,痛敏8篇,化学敏23篇,光敏2篇,1篇文献同时涉及力敏和热敏,2篇文献同时涉及形敏和痛敏,12篇文献同时涉及热敏和痛敏。涉及敏化腧穴57个,常见敏化穴位为委中、阳陵泉、环跳、大肠俞;其中,委中与阳陵泉常同时出现敏化;常见敏化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及督脉;敏化的特定穴涉及五输穴、下合穴、背俞穴等;敏化部位多集中于在腰背及下肢部。结论腰痹病穴位敏化分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敏化穴位多出现在腰背及下肢部;经络分布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为主。  相似文献   

8.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整理古代文献中穴位敏化的现象与规律。方法:从秦汉至近现代77本针灸相关的古医籍中收集穴位敏化的文献记载、医家专论及发挥、临床应用与相关医案,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检索所得文献作定量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与穴位敏化相关的条文101条,通过整理穴位敏化现象,发现穴位敏化以痛敏现象为主。总结穴位敏化现象规律。结果:脏腑病敏化穴位主要以本经经穴、阿是穴以及背俞穴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本经偱行部位;经络病敏化穴位则是以阿是穴以及病变局部穴位为主,敏化的部位主要分布在局部以及病变经络偱行部位。且根据穴位敏化现象表现的不同可反映疾病的虚实病性、辨别病邪的性质。结论:穴位敏化现象的记载历史悠久,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与规律,可协助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选穴。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多发性骨科疾病,临床以腰部疼痛并伴有下肢疼痛麻木为主要表现,临床治疗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为多数LDH患者的首要选择,在现代医学体系指导下的激痛点针刺疗法因操作简便、疗效直观,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就激痛点的认识、针刺激痛点的作用机制、激痛点与腧穴的关系、激痛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联系、针刺激痛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操作规律及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学穴位按切诊和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异同。方法: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诊断中都强调在皮肤特定部位的触摸和按压。通过对比中医的经络与腧穴的按切、阿是穴与反阿是穴的按切以及现代医学激痛点触诊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分析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触诊的异同点。结果: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有相似之处,发现的阳性反应点有很多重合,但是在检查范围、适用病证和诊断价值方面有差异。结论:穴位按切诊和激痛点的触诊可相互参照和借鉴,为临床诊断疾病提供参考,其阳性反应点也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1.
西方针刺疗法之激痛点与传统针灸腧穴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彭增福 《中国针灸》2008,28(5):349-352
西方针刺疗法的核心激痛点(trigger point)理论与传统针灸学的腧穴理论有太多的相似。经比较发现,超过92%的激痛点(235/255)与腧穴在解剖部位上相对应,而79.5%针灸穴位所主治的局部疼痛与其对应的肌筋膜激痛点相似。激痛点与腧穴均可以引发类似的线性感传,其中二者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达76%,部分一致为14%;其次,二者均可主治内脏性症状,如腹泻、便秘、痛经等。因此,二者在解剖位置、临床主治、针刺引起线性感传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肌筋膜激痛点定义、疼痛机制、止痛原理、针刺激痛点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激痛点与针灸穴位的相关性等方面就目前围绕肌筋膜激痛点的相关理论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研究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腧穴敏化是指腧穴从生理状态转化为病理状态时表现出新的状态和性质。敏化腧穴的分布形式多样,且具有经穴-脏腑-疾病相关性,明确敏化腧穴的分布规律能为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选穴等临床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有关穴位敏化现象的分布规律这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缺乏统一判定方法和标准等问题。本研究从敏化腧穴分布与脏腑、经络、阿是穴等相关性入手,概括总结了当前敏化腧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防治疾病的刺激点,其主要存在“静息”和“敏化”两种状态。在临床上,本课题组依据腧穴在疾病状态下的力敏效应来选取针刺穴位,经过多年临床观察发现,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的过程中,应用“循、按、扪、切”等操作手法刺激到人体某一个部位时,会即刻引起患者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的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且该脉象的变化可随刺激的停止而消失,继续而重现。本课题组根据《易经》中“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理论观点,再加上理论上医源于易,医易本属一家,所以就二者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临床可类比应用。本研究结合自身对该理论观点的理解,通过临床经络诊察刺激患者在疾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引起寸口气口九道脉中病变经脉脉象发生改变的临床实践方式,选取针刺穴位,收效颇著。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依脉定腧”的新型取穴方法,指明了引起脉象变化的特殊部位即为患者在生病状态下的敏化腧穴,是针刺治疗起效的关键穴位。  相似文献   

17.
论芒针疗法中穴位的枢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刚  杨兆钢 《中国针灸》2006,26(9):685-686
目的:探讨《芒针疗法》中枢纽穴位的特点和应用。方法:从经络的特性、腧穴的特性、疾病的部位、病机病症等方面探讨了枢纽穴位的确定方法和临床应用。结论:芒针枢纽穴位理论的确立,体现了芒针“少而精”的选穴配穴原则,也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条执简驭繁的选穴配穴路径,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8.
穴位敏化是指腧穴由"沉寂态"向"激活态"的转化过程,是对机体功能状态的实时反应,具有动态性、多样性、普遍性、特异性及功能性等特征;穴位敏化有其自身的物质结构基础及敏化机制,穴位敏化的研究是对腧穴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有利于腧穴本态的认识;同时,穴位敏化还能指导临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是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重要支点。本研究将从这几方面对穴位敏化加以浅析,以期为腧穴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激痛点(TrP)针灸是一种使用毫针刺激激痛点的针灸疗法,它的形成是基于现代医学对激痛点的理解结合传统针灸而演变而成。在过去的20年中,激痛点针灸相关的概念和针灸技术不断地发展;采用刺激激痛点治疗疾病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激痛点针灸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症以外其他疾病的趋势也日渐显著。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了激痛点针灸和传统针灸的异同:针刺穴位,针具使用和针刺方法,以及治疗适应症。在临床上,传统针灸包括多种治疗方式和操作手法,已被广泛使用于多种病症。在科研方面,传统针灸的疗效也在各种实验中得到验证。激痛点针灸具有其独特的特点,是对传统针灸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经络的概念和阿是穴的衍生。激痛点的位置,分布规律和疼痛模式类似于那些传统的穴位;针具的选择,针刺的深度,以及操作手法是传统针灸的一部分。因此激痛点针灸是传统针灸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穴位贴敷可作为主要或辅助疗法运用于内、外、妇、儿或其他各科疾病,尤其肺系疾病;通过经络、腧穴和药物共同作用调节脏腑功能。穴位贴敷作用机制主要有经络腧穴、药物经皮吸收、神经系统调节,现代研究也已证明,深入研究经络循行线、经穴的特异性、皮肤的药物吸收和经穴局部的神经系统,使穴位贴敷机制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