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量的研究表明,胰岛移植后的初期常伴有大量胰岛的丢失,这些现象被统称为原发性无功能,而与免疫因素无关。除了胰岛制备中内在的固有质量因素外,胰岛与肝脏微环境炎症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导致胰岛丢失的原因。另外,一个很少被重视的原因可能是新植入的胰岛与血流接触的瞬间所引发的反应,被称为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在胰岛细胞移植的过程中,当其一接触受体血液即会引发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使胰岛细胞迅速破坏失去分泌胰岛素的功能,笔者就IBMIR发生机制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凝血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激活和抗体的作用、炎症介质和炎症细胞的浸润以及葡萄糖毒性的作用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包裹胰岛对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的影响。方法  将经示踪剂标记的MSC与人胰岛放入超低吸附培养皿,间隔0.5 h吹打混匀2次,之后置37℃、5% CO2条件下孵育培养24 h,实现MSC包裹胰岛,并检测MSC包裹胰岛的效果及胰岛的体外功能。体外构建血液循环管型模型,空白对照组加入0.2 mL胰岛培养液,胰岛组加入800胰岛当量未包裹的胰岛,MSC包裹组加入800胰岛当量MSC包裹的胰岛,37 ℃条件下循环60 min。在0、30、60 min 3个时间点各取0.5 mL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循环60 min后将血液用70 μm滤网过滤,收集血浆、血凝块及胰岛。血凝块及胰岛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CD11b阳性细胞在胰岛周围聚集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C3a、C5b-9、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8含量。结果  MSC和胰岛共同孵育24 h后胰岛可以被MSC包裹,包裹程度约80%。胰岛组和MSC包裹组血凝块和胰岛周围均存在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MSC包裹组较胰岛组CD11b阳性细胞少。与全血共孵育0、30、60 min后,MSC包裹组和胰岛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少,TF含量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TAT、TF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6、TNF-α、IL-8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1β、IL-6、TNF-α、IL-8、MCP-1表达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MSC包裹胰岛可通过减少胰岛TF在血液中的暴露,在凝血反应阶段减轻IBMIR,从而减少移植早期胰岛移植物的损伤和丢失。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0g,分离、纯化胰岛,建立体外循环模型,于37℃下循环反应60min后加入胰岛800当量模拟IBMIR,分别于循环前、加入胰岛前、加入胰岛后5min、15min、30min、60min后留取血液行血常规检测,用酶标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浆补体3a(C3a)含量。循环60min后取过滤残余血栓和组织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加入胰岛体外循环60min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几乎全部耗竭,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亦较为明显,但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不明显。血浆中的TAT、C3a含量随循环时间延长而增加。循环60min后的过滤残余的血栓块和组织中胰岛数量较少,结构破坏严重,被膜不完整,胰岛周围被微血栓包绕,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凝血反应、补体激活和白细胞激活可能是导致IBMIR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和潜在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9只野生型同胎新生健康杜洛克猪,其中1只为对照(p6307),6只为胰岛移植供体,2只为胰岛移植受体(p6210、p6207)。新生猪胰岛分离、体外培养分化后,行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术后给予他克莫司(Tac)联合西罗莫司免疫抑制治疗。术后监测移植受体的体质量、血糖、血清肌酐水平,术后4周和8周分别处死受体新生猪p6210和p6207、对照新生猪,获取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物进行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 结果  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术后,受体新生猪的体质量增长相对于对照新生猪明显减慢,并间断性伴有纳差、腹泻等症状;而受体新生猪的血糖、血清肌酐水平相较于术前及对照新生猪无明显变化。受体新生猪p6210肾包膜下可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和胰岛素免疫荧光染色证实胰岛团块具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而受体新生猪p6207肾包膜下未见明显的胰岛团块,病理学染色未见明显胰岛团块,考虑该受体新生猪发生胰岛移植排斥反应导致胰岛定植失败。 结论  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是可行的,为下一步构建用于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终末期肾病的猪胰岛-肾复合供体器官提供前期铺垫。  相似文献   

6.
目的  验证猪胰岛细胞上表达人类簇分化抗原55(hCD55)蛋白能否抑制人血清中补体成分的激活。方法  选取4只基因型分别为WT(野生型)、GTKO[α-1, 3-半乳糖基转移酶(GGTA1)基因敲除]、GTKO/hCD55和hCD55的成年猪,分离WT、GTKO、GTKO/hCD55猪胰岛细胞,检测其纯度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从DNA、RNA和蛋白水平检测hCD55的表达。在新鲜人血清孵育条件下,进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实验和补体沉积检测。结果  分离得到的3种基因型猪胰岛细胞纯度 > 75%,糖刺激指数 > 1。GTKO/hCD55猪胰岛细胞上表达hCD55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hCD55蛋白,能够减少人补体C3c和攻膜复合物C5b-9的沉积,降低细胞毒性。结论  猪胰岛细胞上表达hCD55蛋白能够抑制人补体激活,降低补体介导的杀伤作用,表明hCD55蛋白在猪胰岛细胞上可发挥补体保护效果,这为hCD55在异种胰岛移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经门静脉胰岛移植是目前治疗Ⅰ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有高达70%的胰岛移植物在移植后2周内被破坏,只有少部分植入的胰岛在肝脏内定植后发挥作用,这导致了胰岛移植效果的不佳.本文对引起这一早期胰岛移植物丢失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胰岛移植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有很广阔的前景,但移植后功能不良、排斥反应和供体不足等是胰岛移植领域的瓶颈。优化胰腺保存方法对获取有效胰岛的数量及功能的维护有积极意义;在培养期间对胰岛进行抗排斥反应和抗凋亡处理,包括间充质干细胞(MSC)、MSC来源的外泌体、抗凋亡药物和基因修饰等可能成为临床胰岛移植胰岛保护与功能维护的重要方法;胰岛移植后抗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药物的使用对于胰岛功能的保护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从胰岛制备到胰岛移植的全过程,探讨胰岛保护和功能维护相关策略,旨在为提升供体质量以弥补供体绝对数量的不足,提升胰岛移植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郭晖 《器官移植》2021,12(2):134-142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 也是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类型。2019年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根据免疫损伤病变的特征将TCMR分为急性TCMR (aTCMR)和慢性活动性TCMR (caTCMR)。本文对TCMR的基本定义、移植肾Banff标准中TC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和TCMR的基本病变及其诊断分级进行综述, 旨在为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TCMR提供依据, 以预防其进展为caTCMR, 进而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目前胰岛移植面临的挑战, 综述生物材料在胰岛封装递送中的研究进展, 并进一步讨论相关细胞和生长因子在共同移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CTLA4Ig基因对大鼠胰岛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CTLA4Ig基因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表达及其产物对胰岛移植物存活的作用。方法 利用Lipofectin载体包裹CTLA4IgcDNA质粒后转染鼠胰岛和肌肉细胞 ,检测移植后CT LA4Ig表达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 胰岛移植术后 7dT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实验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每分钟脉冲数 (cpm)分别为175 .7± 98.2 ,2 5 4.4± 116 .3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A组胰岛移植第 7d ,2只大鼠血清CTLA4Ig呈阳性 (阳性率 2 0 % )。A、B两组胰岛移植后血糖维持正常时间分别为 (14.8± 12 .3)d和 (3 .6± 5 .1)d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A、B两组大鼠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2 4.0± 10 .8)d和 (10 .8± 4.8)d ,两组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脂质体包裹的CTLA4IgcDNA转染肌细胞和胰岛细胞 ,可以在受体大鼠胰岛细胞或肌肉组织中表达 ,其表达产物可使胰岛移植物和受体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抑制细胞免疫活性 ,发挥其治疗排斥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凝血酶抑制剂--阿加曲班对胰岛移植后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性反应(IBMIR)的抑制作用.方法 分离、纯化Wistar大鼠胰岛,采用体外循环模型模拟IBMIR,设立空白对照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将血液与胰岛直接混合,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阿加曲班注射液,空白对照组只加入血液,而无胰岛.各组于37℃下循环反应60 min后,将内容物通过70 tan滤网过滤,将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过滤残余血栓块和组织经膜式薄层细胞检测(TCT),滤过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并以胰岛素释放试验判定其中胰岛的功能.结果 实验组滤过液中的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单核细胞数和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胰岛在高糖和低糖的刺激下,胰岛素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胰岛素释放指数为3.36±0.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5±0.18(P<0.05).对照组过滤残余的血栓块和组织中胰岛数量较少,结构破坏严重,被膜不完整,胰岛周嗣见大量红细胞形成的微血栓包绕,实验组中胰岛数量较多,结构完整.呈团块状,胰岛周围未见明显微血栓形成.结论 阿加曲班在体外可以有效抑制针对胰岛的IBMIR,减轻对胰岛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
1胰腺和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简史根据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不同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占糖尿病人群的5%~10%[1]。尝试采用外科手段来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德国  相似文献   

14.
有效控制排斥反应是临床肾移植获得成功的基石之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排斥反应的经典类型包括超急性排斥反应、加速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1-2])。随着Banff分类的更新,2005年依据效应机制的不同,将排斥反应分为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 cell mediated rejection,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 mediated rejection,AMR)^([3])。  相似文献   

15.
免疫隔离膜微囊化胰岛移植,通过一个人造屏障将胰岛与宿主的免疫系统隔离开来,为解决排斥反应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在糖尿病动物模型上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本文就海藻酸钠微囊的制备、免疫屏障作用、移植数量和移植后纤维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检测技术的突破,移植后产生的抗体对移植物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证据证明了抗体与排斥反应尤其是慢性排斥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就器官移植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血液滤过技术应用于系统性炎症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液滤过技术可通过对流、吸附等机制清除部分炎性介质,可应用于与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相关的危重病的治疗。现就血液滤过技术对炎性介质的清除作用和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胰岛移植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案之一,但目前仍存在供者短缺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导致移植后胰岛存活受限。微囊化胰岛移植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些困难,但微囊内免疫隔离微环境破坏、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等多种因素限制了微囊化胰岛移植的临床应用。近年来,关于提高微囊化胰岛移植效果的研究逐渐增多,干细胞在微囊化胰岛移植中的应用也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因此,本文围绕微囊化胰岛移植的优化策略及干细胞在微囊化胰岛移植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微囊化胰岛移植潜在的改进方法,旨在为微囊化技术在胰岛移植中的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杨继建  黄庆先  陈丽 《器官移植》2021,12(3):336-343
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治疗极具挑战性。虽然药物降糖具有一定疗效,但存在血糖波动的危险,1型糖尿病的临床治愈仍难以实现。胰岛细胞移植是解决胰岛素注射引起的血糖波动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在胰岛细胞移植的临床实践中存在受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后胰岛细胞大量丢失等问题,目前并未在临床广泛使用。胰岛细胞封装技术可减少胰岛细胞丢失,减少或消除排斥反应,是提高胰岛细胞存活率的关键环节。本文简要回顾了胰岛细胞封装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胰岛细胞封装技术面临的挑战,并对今后的研究加以展望,旨在为促进胰岛细胞移植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熊艳  叶啟发  孔凡华  郭晖 《器官移植》2022,13(4):425-433
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TA)是一门新兴的用于治疗功能性组织或肢体缺损的移植学科,由于绝大多数CTA移植物为带血管的移植物,因此也称为带血管的复合组织移植(VCA)。CTA/VCA的移植物包含同种异体的皮肤、皮下组织、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两种或多种组织结构成分。由于大多数CTA/VCA移植物中带有皮肤组织,而皮肤组织是抗原性最强的免疫成分,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CTA/VCA移植失败及其移植物失功的首要障碍, 因此CTA/VCA移植物中的皮肤排斥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成为首要的关注点。本文就CTA/VCA的排斥反应等病理学特征、2007年Banff诊断标准及其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CTA/VCA的排斥反应及其他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