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肺损伤(ALI)是机体遭受严重创伤、休克、酸中毒及严重感染等因素引起的一类继发性、弥漫性肺实质损伤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弥漫性肺部浸润及肺顺应性下降,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ALI病死率高达40%~60%,其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肺部炎症细胞聚集并释放炎症介质,损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2.
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6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按ALI的诊断标准,将62例患者分为急性肺损伤组(ALI组)和非急性肺损伤组(NO—ALI组),比较两组的年龄、性别、原发病因、手术方式及预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移植术后A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因及手术方式无明显差别。12例ALI发生在术后1d至4周,3例死亡。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及术后的门肺高压、术中输血量、术中补液量、术后再次开腹、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激素冲击治疗对ALI的发生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提示,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及术后的门肺高压是AL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及术后的门肺高压是肝移植术后ALI发生的危险因素,重视上述因素对预防与减少ALI的发生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脏移植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AU)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4例肝脏移植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门肺高压症、呼吸机长期使用、严重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高凝状态、液体超载、肾功能障碍等.是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肺损伤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 肝移植术后易发生ALI,预防并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对减少术后ALI及ARDS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ALI的危险因素。结果13例患者(13%,13/100例)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ALI。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大量输血(输血量超过5000ml)和严重的再灌注损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超过600U/L)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大量输血的患者发生ALI的危险增加12.7倍;严重的再灌注损伤发生ALI的危险增加7.0倍。结论大量输血和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发生ALI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ALI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的多因素并发症,有很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原位肝移植术(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OLT)后常见的并发症,是术后医院时间延长及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ALI的诊断标准是氧合指数(分氧压/吸氧浓度)<300,肺小动脉楔压<18 mm Hg,X先示肺部浸润征.ALI可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PS),其诊断除氧合指数<200外,其他与ALI相同,此文对OLT术后ALI的发生,临床因素及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ALI)是指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致病因素所导致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其严重阶段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可进一步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机械通气技术,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术后急性肺损伤及其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肺损伤(ALI)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早期急性呼吸衰竭症候群,也是外科病人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据统计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PPC)发生率可达约30%。外科术后患者除了原发疾病的打击外,常常还存在麻醉、疼痛、创伤、感染、大量输血、误吸、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等影响,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危险因素往往可以诱发急性肺损伤甚至ARDS,其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 创伤性肠破裂(TE)患者术后常可能伴发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危及生命,因此,选择合适的早期预测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外周血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监测对TE术后伴发ALI/ARDS的早期预测及病情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术后未发生肺损伤组(对照组),15例术后发生ALI(ALI组),11例术后发生ARDS(ARDS组),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与外周血SP-D、SP-A、IL-1β水平的动态变化。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及相关性分析评判各观察指标对TE术后伴发ALI/ARDS的早期预测价值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效能。结果 各组患者年龄、性别、BMI、致伤因素、损伤部位、手术方式、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机械通气时长、降钙素原(PCT)水平、肺损伤预测评分(LIPS)及肺损伤评分(LIS)在对照组、ALI组、ARDS组依次增加,而氧合指数在对照组、ALI组、ARDS组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1、4、7 d的SP-D、SP-A、IL-1β水平在ALI组、ARDS组依次且持续增高,除ALI组与ARDS组术后7 d的S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P-D、SP-A、IL-1β水平早期预测ALI/ARDS的曲线下面积(0.800、0.919、0.755/0.902、0.931、0.957)均高于PCT(0.739/0.721)及LIPS评分(0.851/0.788),三者联合进行平行试验可提高预测ALI/ARDS的灵敏度至0.997/0.988,三者联合进行系列试验可提高预测ALI/ARDS的特异度至0.999/0.997。相关性分析提示,SP-D、SP-A、IL-1β三项指标与氧合指数均呈明显负相关(r=-0.504、-0.657、-0.717,均P<0.01)、与LI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471、0.654、0.634,均P<0.01)。结论 血清SP-D、SP-A、IL-1β检测对预测TE术后患者伴发ALI/ARDS及严重程度评估均具有一定价值,且三者联合应用预测和评估效能更高。  相似文献   

9.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二次打击"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创伤病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当机体受到创伤、烧伤、大失血后,若继发感染、肠道细菌移位常常可以引起SIRS,从而导致急性肺损伤(Au)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异常在ALI/ARDS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合并肺内毒素(LPS)感染“二次打击”致大鼠ALI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6年8月至2007年7月符合研究标准的腹部手术2396例,其中213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LI),29例发展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其中16例死亡。现就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CO2血症是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证据支持了容许性高CO2血症在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患者中的应用。动物实验也证明治疗性高CO2血症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机械通气、内毒素所致的肺损伤。高CO2血症可在多个方面影响ALI/ARDS的病理生理,免疫功能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性腹膜炎手术患者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急性肺损伤(ALI)发生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6月诊断感染性腹膜炎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ICU)患者32例,根据是否合并肺损伤分为急性肺损伤组(ALI)和无急性肺损伤组(NALI),每组16例。分别检测术前1小时、术后第0、2、5、14天外周血内毒素水平(ETX)、IL-6、氧合指数(PaO2/FiO2)、肺顺应性(Cs)等指标。结果感染性腹膜炎患者术前外周血内毒素水平与肺损伤的发生呈明显相关性,术前1 h内素素水平的升高与术后第0、2天IL-6分泌的异常增加呈明显正相关(P0.01);术后第2、5天IL-6的升高与ALI的程度以及MOF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经术中及术后抗感染、引流、腹腔冲洗等去除肠源性感染诱因等综合治疗,随内毒素水平的下降,IL-6分泌逐渐下调,ALI程度逐渐减轻。结论内毒素血症是感染性腹膜炎诱发ALI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早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防止或减轻内毒素水平的增高,减少肠道内毒素的移位、进而减少IL-6失控性分泌,则在阻止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MODS的发生可能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是现代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常用的呼吸管理方法,然而这种非生理性的通气方式会引起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 目的 分析总结OLV期间肺损伤的机制及最新研究进展. 内容 主要机制包括4方面:肺气压伤、肺容积伤、肺不张伤以及缺血/缺氧性损伤.以上因素促使肺组织分泌细胞因子、释放炎性介质,引发肺部炎症,造成生物伤. 趋向 细胞力学、分子生物学、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可望更深入地阐明OLV致ALI的机制,为临床麻醉实施肺保护提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严重胸外伤易并发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如不及时正确处理则易继发肺部感染、肺不张、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等,死亡率高。机械通气是治疗ALI/ARDS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方法总结3年间516例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诱发因素,术后呼吸频率、SpO2、PaO2/FiO2、血气分析和X线胸片。治疗为面罩给氧、激素等控制炎症反应药物、严格限制液体量、沐舒坦和雾化吸入维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ARDS诊断成立尽早应用呼吸机PEEP治疗。结果9例病人有7例符合ALI的诊断,2例符合ARDS诊断,全部救治成功。结论ALI和ARDS是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术中低血压过程和大量输血、胃内容物误吸、高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为3个主要诱因;SpO2监测有利于早期诊断ALI与ARDS;早期发现、及早救治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LI/ARDS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PDS)的证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的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中并发的24例ALI/ARDS患者。结果:重症急性胰腺并发ALI/ARDS的发病率高达85.7%,20例为ALI,4例为ARDS,均治愈。结论: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急性反应期,应反复测定血气分析,不应拘泥于动脉氧分压数值,当氧合指数(PaO2/FiO2)≤300mmHg,可早期证断出ALI,经积极处理,可避免向ARDS转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对肝移植术后ALI或ARDS早期换气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肝移植术后合并ALI者18例,其中6例发展为ARDS,给予25cm H2O气道压力及PEEP 17 cm H2O通气2min,扩张已萎陷实变的肺泡,并用适当的PEEP预防肺泡闭塞,保持肺泡复张。结果18例病人肺复张后氧分压、氧饱和度及吸氧分数均有明显改善,除1例肺部严重感染病人肺复张后吸氧分数仅上升40%,余17例均对肺复张反应良好。复张后平均氧分压上升68mmHg,平均氧饱和度上升9.5%,平均吸氧分数上升104.66%,改善的氧合可维持2~24h。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纠正低氧血症的有效率为94.4%。病人对肺复张的耐受性佳,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ALI或ARDS的安全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ALI)的预防与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今开展的25例肝移植患者中5例发生ALI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肝移植患者术后5例发生ALI,占20%,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发生ALI者在症状出现前均有输血、大量补液的病史.结论 肝移植术后ALI的发生多种因素有关.临床除机通气氧疗外,应做好综合治疗,尤其应严格限制补液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 (PS)和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对体外循环后急性肺损伤 (ALI)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的治疗效应。方法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ALI/ARDS患者 16例 ,随机分为A和B两组 ,A组 9例采用保护性肺机械通气治疗 ;B组 7例在保护性肺通气治疗基础上经气管插管联合应用外源性PS(15 0mg/kg体重 )。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转归 ,并监测 48h内肺动态顺应性 (Cdyn)、氧合指数 (OI)、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的水平。结果与以往同类病例的治疗结果相比 ,本组患儿死亡率 (6.2 5 % )和并发症显著降低。在治疗后 48h内的各个时点 ,B组Cdyn显著高于A组 (P <0 .0 5 ) ,OI和TNF α的水平显著低于A组 (P <0 .0 5~0 .0 1)。结论 外源性PS与保护性肺通气具有协同作用 ,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体外循环后ALI/ARDS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20.
急性肺损伤是以炎症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特点为弥漫性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导致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临床表现为难以纠正的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上表现为弥漫性渗出性改变,严重时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肺损伤后肺间质及肺泡内液体的异常聚集是导致进行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的主要病理基础。研究表明肺泡液体清除率对于急性肺损伤的预后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率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现对急性肺损伤肺泡液体清除及其调节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