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侠  周岳进  卢成鸿  潘华将  王开鉴 《肝脏》2021,26(6):614-616
目的 探讨对恩替卡韦应答不佳和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在联勤保障部队906医院温州医疗区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对恩替卡韦治疗应答不佳患者(A组)36例,对恩替卡韦耐药(B组)44例,均换用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单独抗病毒治疗,观察治疗12、24、48周的HBV DNA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ALT、AST、APTT、PT、HBsAg定量、HBeAg定量、P区基因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因素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与应答不佳的关系。方法选择128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84例,HBeAg阴性患者44例。均初次使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治疗前检测上述基线因素及P区变异,治疗过程中ALT、AST、HBV DNA下降幅度等指标。在治疗后4、12、24周分别检测HBV DNA、ALT、AST、HBsAg定量、HBeAg定量。根据治疗24周时HBV DNA载量,分为完全应答组(HBV DNA最低检测值下限)和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2 lg,但仍﹥最低检测值下限)。统计分析上述指标与治疗应答的关系。结果年龄、性别、APTT、PT、ALT、AST与治疗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BMI、治疗前HBV DNA载量、HBsAg定量与治疗应答呈负相关,BMI高、高HBV DNA载量、HBsAg高水平患者多应答不佳(P0.05)。HBeAg阳性为应答不佳的危险因素(OR=5.431;r=0.358)。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周时,应答不佳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率10%时易出现应答不佳(P0.05),rtL180M变异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HBeAg阴性患者,治疗12周时,完全应答组HBV DNA下降幅度大(P0.05),rtM204V/I变异,rtL180M变异均与应答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BMI高、治疗前高HBV DNA载量、HBsAg定量高水平、HBeAg阳性、rtM204V/I变异率10%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时易出现应答不佳。  相似文献   

3.
Xing J  Han T  Liu L  Li Y  Li J  Li Y  Xiao SX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1):828-832
目的 对拉米夫定(LAM)初治耐药后,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采用恩替卡韦(ETV)单药或ETV联合ADV进行补救治疗,比较两种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 对LAM初治耐药后应用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40例患者,分别应用ETV 1.0 mg/d(14例)及ETV 0.5 mg/d联合ADV 10mg/d (26例)两种方案进行补救治疗,至少观察48周,定期监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标志物等指标.根据资料不同分别采用t检验Wilcoxon检验或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补救治疗前的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采用两种补救方案治疗后,两组患者HBV DNA水平均有下降,但ETV联合ADV组下降幅度较大.补救治疗24周时,ETV 1,0mg组有28.6%%(4例)达到HBV DNA转阴,ETV联合ADV组则有80.8% (21例)达到HBV DNA转阴,x2=8.469,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1.0mg组仍仅有4例患者HBV DNA转阴,而ETV联合ADV组全部26例患者均达到HBV DNA转阴.补救治疗24周时,ETV 1.0mg组有42.9%(6例)患者ALT复常,ETV联合ADV组有92.3% (24例)患者ALT复常,x 2=9.337,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8周时,ETV 1.0mg组有57.1%(8例)患者ALT复常,而ETV联合ADV组所有患者均达到ALT复常.补救治疗48周时,ETV 1.0mg组有1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ETV联合ADV组有4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对于LAM耐药后LAM联合ADV应答不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ETV联合ADV的补救方案较ETV单药1.0mg的方案更为有效,可以实现更好的病毒学及生物化学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单药治疗对其他核苷类药物应答不佳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已经使用其他核苷(酸)类药物治疗24个月以上,且HBV DNA水平3lg IU/m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1例,口服TDF(300 mg/d)。观察患者基线和治疗后第4,12,24,36,48周的HBV DNA水平、不可检测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41例患者使用TDF单药治疗后, HBV DNA病毒载量出现明显下降,由基线水平5.21(6.48~4.23)lg IU/mL下降到1.30 (2.37~1.30) lg IU/mL;HBV DNA不可检出率在48周时达到97.56%,ALT复常率在48周时达到86.20%。HBV DNA病毒载量、不可检出率和ALT复常率均基线水平和治疗第12、24、36、48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周水平与36、48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48周治疗中,41例患者中累积6例(14.6%)患者实现HBeAg阴转,其中血清清除4例(9.8%),血清转换2例(4.9%)。治疗过程中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所有患者均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核苷(酸)类似物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DF单独治疗能早期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用阿德福韦酯(ADV)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联合使用替比夫定(Ld T)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7例HBeAg阳性CHB患者经ADV治疗48周时有105例患者表现为应答不佳,其中69例分为对照组和优化组,对照组35例继续服用ADV治疗,10mg/次,1次/d,优化组34例联合替比夫定治疗,600mg/次,1次/d,疗程至96周。比较两组患者继续治疗至96周时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优化组患者治疗至96周时,肝功能复常率和HBeAg/HBe Ab血清学转换率为53.85%(7/13)和26.47%(9/34),与对照组的56.25%(9/16)和8.57%(3/3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为85.29%(29/34),与对照组的34.29%(12/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HBV DNA降幅均值为(2.1±1.6)log10copies/ml,与对照组的(0.4±0.9)log10copies/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优化组患者病毒学突破率为0,与对照组的22.9%(8/35)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ADV应答不佳的HBeAg阳性CHB患者联合替比夫定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优化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入住济南军区总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替诺福韦酯)50例、对照组(恩替卡韦)50例,随访时间12、24个月,比较二者在HBV-DNA转阴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耐药率、安全性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在随访观察12、24个月后各项指标较前明显改善,但二者在HBV-DNA转阴率(32/50 vs.28/50、46/50 vs.42/50)、HBeAg血清学转换率(4/28 vs.6/30、8/28 vs.12/30)、丙氨酸转氨酶复常率(42/50 vs.40/50、49/50 vs.46/50)、耐药率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长期口服恩替卡韦对肾脏影响高于替诺福韦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比较,二者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相当,但长期口服药物安全性方面有优势,因此建议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运用替诺福韦酯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比较应用替诺福韦(TDF)和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中心收治的初始治疗的CHB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TDF或ETV治疗,观察96 w,比较两组血清HBV DN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和阴转率或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治疗前、治疗第12 w、24 w、48 w、72 w和96 w,TDF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7.5±0.9)lg IU/mL、(1.7±1.4)lg IU/mL、(1.1±1.0)lg IU/mL、(1.0±0.8)lg IU/mL、(0.7±0.6)lg IU/mL和(0.6±0.5)lg IU/mL,ETV治疗组则分别为(6.8±1.5)lg IU/mL、(2.1±1.1)lg IU/mL、(1.8±1.1)lg IU/mL、(1.0±0.7)lg IU/mL、(0.8±0.8)lg IU/mL和(0.9±0.8)lg IU/mL,在治疗24 w前,TDF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ETV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TDF治疗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205.8±23.8) U/L、(80.7±8.6) U/L、(49.7±12.5)U/L、(46.2±6.7)U/L、(42.5±6.5)U/L和(41.8±2.4)U/L,ETV治疗组则分别为(199.0±25.9) U/L、(99.8±11.0)U/L、(59.3±9.4)U/L、(53.9±8.8)U/L、(44.62±7.4)U/L和(42.7±4.5)U/L,在治疗24 w前,TDF组血清ALT水平显著低于ETV组(P<0.05);在治疗第12 w、24 w、48 w、72 w和96 w,TDF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0.0%、70.0%、73.3%、80.0%和96.7%,而ETV组则分别为23.3%、56.7%、60.0%、70.0%和93.3%,在治疗12 w时,TDF组显著高于ETV组(P<0.05);TDF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63.3%、96.7%、96.7%、100.0%和100.0%,ETV组则分别为50.0%、86.7%、96.7%、96.7%和10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当前情况下,应用TDF或ETV任一药物治疗CHB初治患者,均有很好的近期疗效,TDF显示出更早的病毒学应答率,值得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生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 选择121例HBVDNA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ETV)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I.VD)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45例,记录其原始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in-Maier方法 描绘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组的生存率.结果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基线特征相似.随访结束时,ETV组、LVD组和对照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49.4±5.8)周、(51.6±6.7)周和(32.85±5.7)周,总体生存率分别为0.567、0.557和0.318.ETV组、LV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742、5.472,P<0.05).ETV组与LVD组第2、4、8、12、24、48周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V和LVD均可提高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生存率,ETV与LVD对生存率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cccD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2年对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患者血清及肝细胞内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12例恩替卡韦治疗2年的慢乙肝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HBV DNA、HBV cccDNA的变化。同时比较其中12例具备治疗前后肝活检标本患者的肝细胞内HBV cccD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年后,112例患者中有96例(85.71%)血清HBV DNA低于500 copies/ml,所有患者血清中均检测不到HBV cccDNA。12例患者肝细胞内均可检测到HBV cccDNA,且与治疗前相比元明显下降。结论恩替卡韦治疗可有效抑制HBV复制,但不能清除肝细胞内的HBV cccDNA,停药后仍有病毒反弹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对恩替卡韦(ETV)治疗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肝病中心住院及门诊接受ETV(0.5mg/d)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78例,随访1年。于抗病毒治疗的0、3、6、9和12 m分别收集患者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各时间点的HBsAg和HBeAg滴度;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HBsAg与HBV DNA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预测患者的病毒学应答和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在78例患者中,69例(88.5%)患者发生病毒学应答(VR),9例未发生病毒学应答;VR组患者基线ALT水平[(141.8±27.2)IU/ml]与未发生VR患者[(136.2±29.7)IU/ml]比,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93);HBV DNA[(6.7±1.0)lg IU/ml]明显低于未发生VR患者[(7.6±0.8)lg IU/ml,t=-2.27,P=0.033];HBsAg滴度与未发生VR患者比,无统计学意义[(3.8±0.6)lg IU/ml对(4.0±0.4)lg IU/ml,t=-1.75,P=0.094)];HBsAg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2);HBsAg在治疗开始的前3个月下降较快,3个月后下降较缓慢,从基线到治疗3个月时,VR组患者较未发生VR患者HBsAg下降更快[(0.3±0.2)lg IU/ml对(0.2±0.1)lg IU/ml,t=2.245,P=0.035)];在治疗3个月时,lg HBsAg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40,P=0.005),临界值为3.85 lg IU/ml的Youden指数最大(0.602),其诊断敏感度为84.2%,特异度为78.7%。结论 ETV治疗3个月时lg HBsAg≤3.85 lg IU/ml可作为预测ETV治疗1年发生病毒学应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替诺福韦酯(TDF)和恩替卡韦(ETV)对慢性乙型肝炎(CHB)初治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国际生物医学期刊有关TDF和ETV治疗CHB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荟萃分析结果显示ETV和TDF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周时的RR=1.19,95%CI=1.09~1.30;96周时的RR=1.08,95%CI=1.02~1.14];两种药物的ALT复常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同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种药物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ETV和TDF对CHB核苷(酸)类药物初治患者抗病毒疗效相似,但仍需进一步观察远期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HBsAg阳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有21%~53%发生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再活动,病死率达40/0~4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恩替卡韦(ET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3年的病毒学、血清学和生物化学的应答情况,以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研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ETV和拉米夫定(LAM)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各有258例和261例入选,分别用ETV 0.5 mg/d或LAM 100 mg/d口服,共96周.第二阶段:经96周治疗,患者如未达到综合应答(bDNA<0.7 mEq/ml,HBeAg阴转持续24周以上.ALT<1.25 X正常值上限)者,或出现病毒学突破或停药后复发者,继续服用ETV1.0 mg/d 48周.共有160例患者完成了连续3年的ETV治疗.持续变量的比较采用了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t检验.结果第一阶段结束时(96周),ETV和LAM治疗组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HBV DNA<300拷贝/ml),ALT复常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79%对比46%(P<0.01),96%对比92%(P=0.06)和21%对比23%.第二阶段:160例持续ETV治疗3年,第144周时,HBV DNA阴性(<300拷贝/ml)的比例为89%,ALT复常率86%,3年的累计HBeAg血清转换率为27%.耐药性:3例在96周时出现了基因型耐药,另有2例在第96~144周时出现了基因型耐药.ETV的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与LAM相似,但ETV组较少出现ALT反弹.结论 3年的临床试验表明ETV是强效的抗HBV药物,其抑制HBV复制和低耐药性明显优于LAM.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6例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每日一次,口服4周。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HBV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为50.0%,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降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PEG-IFNα-2a单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血清学应答不佳序贯应用替诺福韦酯(TDF)治疗24周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16年2月就诊于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经PEG-IFNα-2a 180μg/周治疗48周HBeAg未发生血清学转换的CHB患者共21例。其中11例患者加用TDF 300 mg/d,12周后停用PEG-IFNα-2a,继续予TDF单药治疗12周;10例患者序贯阿德福韦酯(ADV)10 mg/d单药治疗24周。治疗12、24周时检测HBV DNA,肝、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指标,对比两组疗效。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满足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的采用Mann-Whith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12、24周时,两组患者的HBs Ag、HBeA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HBeAg转换率(18.2%,2/11)与ADV组(10.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F组患者治疗12、24周时HBeAg分别为(1.75±0.59)log10S/CO、(1.61±0.70)log10S/CO,较基线[(1.86±0.58)log10S/CO]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7);治疗24周时TDF组患者ALT水平低于AD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15.0~27.0)U/L vs 33.0(21.5~63.5)U/L;U=-2.616,P=0.046]。两组患者e GFR水平在治疗12、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PEG-IFNα-2a单药治疗48周HBeAg血清学应答不佳的CHB患者,加用TDF 12周后再单用TDF 12周较直接序贯ADV治疗,短期内更有助于降低血清ALT和HBeAg水平。  相似文献   

17.
HBsAg阳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有21%~53%发生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再活动,病死率达40/0~41[1].  相似文献   

18.
HBsAg阳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有21%~53%发生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再活动,病死率达40/0~4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替诺福韦酯(TDF)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TDF治疗34例CHB核苷(酸)类似物经治患者48周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治疗失败患者18例、抗病毒耐药患者16例。分析第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和48周的HBeAg血清转换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第12、24、48周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35.3%、67.6%和94.1%。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48周的ALT分别为(63.9±18.9)、(49.8±11.9)、(42.7±7.3)和(35.1±3.9)U/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P0.05),48周时ALT复常率为91.1%。第48周时HBeAg阴转率为25%,HBeAg血清转换率为20%。治疗期间,随访各时间点病毒学突破率为0,肌酸激酶(CK)超过正常上限(ULN)2倍发生率0。血肌酐(Scr)治疗前为(75.1±11.1)μmol/L,治疗48周时为(76.8±10.8)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8,P=0.565)。Scr超过ULN发生率0。骨密度变化发生率0,血磷低于ULN发生率0。结论对于核苷(酸)类药物应答不佳和耐药的CHB患者,TDF单药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且ALT复常率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并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方法 91例HBV DNA阳性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分为ETV组与对照组,ETV组44例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口服ETV 0.5 mg/d,对照组47例患者给予常规内科基础治疗。于治疗第12周比较两组有效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近期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12周时ETV组有效率56.8%,对照组3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T)、肝衰分期、是否合并肝硬化、入院后是否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与近期疗效有关(P〈0.01)。ETV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TV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疗效。基线PT和入院后是否采用ETV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