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PCP)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确诊PCP的13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女性3例, 男性10例;年龄(46±10)岁;术后发病中位时间为10(2~21)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11例, 咳嗽7例, 咳痰6例, 气促11例。采用配对t检验, 对受者入院及出院时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3例PCP肾移植受者均通过肺泡灌洗液/静脉血mNGS检测确诊。入院时G试验、LDH检测、总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Abs)、抑制/细胞毒T淋巴细胞计数(CD3+CD8+Abs)、辅助/诱导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CD3+CD4+Abs)分别为(543.27±440.49)pg/ml、(529.98±222.43)U/L、(191.92±119.42)个/μl、(87.33±50.59)个/μl、(106.92±87.42...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术后卡氏肺囊虫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提高对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认识,探索电镜对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诊断意义以及预防PCP的方法。方法:通过对95例肾移植术后受者中有发热,呼吸困难伴干咳的16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X线胸片及肺部CT显示此16例患者两肺弥漫性渗出性病变,其中13例作支气管镜检,六胺银染色(Jones)结合电镜活检确诊为卡氏肺囊虫肺炎。结果:选用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SMZco)治疗,15例康复,治疗过程中4例血肌酐及胆红素轻度增高,停药后恢复正常,随访2-12个月,PCP未复发,有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易罹患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关键在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电镜对诊断PCP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肾移植受者中分别应用IL-2受体拮抗剂(IL-2Ra)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探讨DCD肾移植中如何选择合理的免疫抑制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完成的110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资料。其中应用IL-2Ra进行免疫诱导82例(IL-2Ra组),应用ATG进行免疫诱导28例(ATG组),所有受者均采用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两组受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血清肌酐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受者术后DGF、肺部感染、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L-2Ra组和ATG组受者DGF发生率分别20.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5),两组受者肺部感染、AR发生情况以及移植肾/受者存活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Ra组和ATG组肾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第9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第1、2、4、7、14、21、30、60天血清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IL-2Ra和ATG都能有效预防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需综合考虑供、受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免疫诱导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供肾动脉轻度狭窄的亲属活体肾移植与50例标准亲属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供者术后血清肌酐(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术后1、3、6个月的Scr水平;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两组供者术后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Sc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受者移植肾存活率,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亲属活体供肾动脉轻度狭窄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肾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不大,可纳入标准供体供肾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活体肾移植供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对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3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活体供肾移植的108对供受者的临床资料。按供肾GFR数值大小将研究对象分为G1组(GFR40 ml/min)、G2组(GFR 40~45 ml/min)、G3组(GFR 46~50 ml/min)及G4组(GFR50 ml/min)。比较各组受者术后1周、2周、3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的血清肌酐(Scr)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年的人及肾存活情况。结果与G1组比较,G2、G3、G4组术后2周、3周、1个月的Scr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年内人、肾存活情况,G1组超急性排斥反应致移植肾失功1例、重症肺部感染死亡1例;G2组因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肾失功1例;G3组死于重症肺部感染者1例;G4组1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人、肾均存活。结论活体肾移植供肾GFR值低对术后移植肾早期(1个月内)肾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自2010年4月至2014年12月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125例供者与21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术后有否发生肺部感染将受者分为肺部感染组(37例)和无肺部感染组(173例)。了解肺部感染受者的一般情况和预后。对供者因素(性别、年龄、维持治疗时间、感染史)、受者因素[性别、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术前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血清肌酐等水平,术后有否急性排斥反应、有否使用生物制剂、有否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及复方磺胺甲唑(SMZ)]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 37例肺部感染患者中,8例发展为重症肺部感染死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肾移植术后受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供体维持治疗时间、有感染史,受体吸烟史、糖尿病史、无预防性应用更昔洛韦或SMZ。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腺苷三磷酸(ATP)含量(ImmmuknowTM法)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在老年肾移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监测仪通过生物发光法测定52例老年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全血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的变化.结果 52例中,33例术后移植肾功能稳定(稳定组),未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其ATP值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普通尿毒症患者(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出现肺部感染和皮肤疱疹病毒感染(感染组),跟踪监测其ATP值进行性降低,其中4例ATP值降至100 μg/L以下,出现重症肺部感染,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出现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AR组),跟踪监测其ATP值进行性升高,与稳定组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动态监测老年肾移植受者ImmuknowTM ATP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术后细胞免疫状态,以利于预防排斥反应和感染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期间,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的28例患者(感染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并随机选取同期肾移植术后病情稳定的30例患者(对照组)作为对照.结果 肾移植术后早期,感染组患者入院第1天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4.1±117.5)个/μl和(518.6±232.7)个/μl(P<0.01).感染组患者中有5例治疗无效死亡,其中4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呈持续降低趋势;感染组中存活的患者在治疗恢复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至(406.5±163.9)个/μl,与治疗前比较,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D4+T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能作为判断发生肺部感染的有效指标,其曲线下面积(AUC)为94.9%(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20个/μL时,其特异度为100%.结论 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变化与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肺部感染的转归密切相关.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20个/μl的患者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极大;测定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动态分析对于优化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致敏患者经双滤过法血浆分离(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1至2012年1月45例致敏受者在肾移植前经DFPP方案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后接受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者预处理前的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均大于20%,为(56.5±19.9)%,预处理后PRA水平降至(18.9±19.1)%.受者与供者的HLA抗原错配数为(2.1±0.7)个,术前2次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试验均为阴性.所有受者术后至少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以及排斥反应和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无受者死亡,有2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丧失,术后1年受者存活率为100%(45/45),移植肾存活率为95.6% (43/45).术中肾血管开放后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2%,受者在切除移植肾后恢复血液透析;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发生率为26.7%(12/45),经甲泼尼龙和(或)ATG冲击治疗后,11例完全逆转,1例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而恢复血液透析.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9%(4/45),经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未发生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肾移植前采用DFPP 预处理,并联合使用抗CD25单抗诱导治疗安全有效,能使致敏受者获得良好的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扩展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ECD)肾移植病人的近期效果。方法ECD肾移植50例,标准的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SCD)肾移植140例,比较两组移植肾病人早期恢复情况、术后1年内移植肾功能变化、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以及排斥反应、感染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CD肾移植组病人术后1年的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总体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与同期SCD组病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CD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第1、3、6、12个月血肌酐水平高于SCD组,ECD组肾小球滤过率(eGFR)S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行ECD纳入标准下ECD肾移植术后近期效果良好,虽然在移植肾功能(血肌酐水平和eGFR)方面差于SCD肾移植,但在合理选择受者的前提下ECD可作为扩大供体来源的重要途径,其远期效果仍需进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婴幼儿单供肾成人受者肾移植的临床近期效果。方法 2014~2016年间接受3岁以下婴幼儿单供肾移植的成人受者39例,依据供者年龄分为0~1岁婴儿供肾组(9例)和1~3岁幼儿供肾组(30例),统计术后1年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未见原发性无功能(PNF)和外科并发症导致的移植肾失功病例,婴儿供肾组死亡2例,死因均为间质性肺部感染;幼儿供者组死亡2例,死因分别为肺部感染与不明原因猝死,死亡删失的移植肾存活率两组均为100%。两组受者术后1年的血肌酐水平分别为(74.14±18.52)μmol/L和(91.46±26.91)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GF发生率,婴儿供肾组44.4%(4/9),幼儿供肾组26.7%(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33.3%和3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单供肾移植给低体重成人受者,移植肾近期存活效果良好,可扩展器官来源。但是术后早期蛋白尿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供肾高滤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肾移植受者抗HLA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517例肾移植受者进行手术前、后血清群体反应性抗体(panel reactive antibody,PRA)强度动态监测,对PRA阳性受体进一步行抗HLA抗体分型并进行随访,观察PRA水平对移植物长期存活和移植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517例中,术前PRA阴性者1336例,阳性者181例。术前PRA阳性受者和阴性受者的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分别为34.8%、1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PRA阳性受者的移植肾1、3、5、8年存活率分别为94%、85%、73%和63%,术前PRA阴性受者相应为96%、87%、72%和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前及移植6个月后PRA均为阴性的265例受者中,血清肌酐水平异常者仅占19.6%,而术后PRA转为阳性的57例受者中,血清肌酐异常者高达6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移植前PRA阳性的53例受者中,有24例移植后PRA转为阴性,术后血清肌酐全部正常。结论术前筛查PRA可科学评估肾移植患者的体液致敏状态,为致敏患者选配合适供者;术后监测PRA可及时了解移植肾的免疫状态,有利于防治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患者肾移植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用于鉴别急性排斥反应(AR)及感染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临床表现、肾功能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肾穿刺活检结果将99例(102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3组,AR组18例次,感染组14例次,移植后正常组70例次,并选取齐鲁医院20名健康献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FCM)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分析法定量检测研究对象血清PCT水平。结果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AR或严重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感染组的PCT阳性率明显高于AR组(P<0.01)。结论与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水平相比,监测血清PCT水平变化在鉴别诊断肾移植术后AR与严重细菌感染方面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人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婴幼儿供肾成人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免疫抑制剂应用和随访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男性受者原发病为慢性肾脏病变、肾衰竭,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移植肾体积逐渐增大,末次随访时(术后10个月)血清肌酐为84μmol/L。另1例女性受者原发病为肾衰竭尿毒症期,术后23 d死于心力衰竭合并严重肺部感染。2例受者均未发生血管并发症。结论婴幼儿捐献成人肾移植术后早期临床效果良好,移植肾增长迅速。术中精细操作,有利于预防供肾动脉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总结其经验.方法 2009年实施7例亲属活体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供受者HLA抗原全相合,其余为半相合.肾移植前5d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前1d采集供者造血干细胞.肾移植前3d受者开始接受全身淋巴照射,连续3d,肾移植术中给予受者抗胸腺细胞球蛋白50 mg,术后第2、4、6天输注供者造血干细胞.术后常规采用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监测受者血常规、淋巴细胞亚型变化及移植肾功能等情况.结果 全身淋巴照射后受者淋巴细胞数进行性降低,以B淋巴细胞(CD19+)的比例下降幅度最大,其他血细胞数量变化不大.HLA全相合受者诱导出30%~50%的嵌合体,其余受者仅诱导出1%~5%的嵌合体.术后随访3年,7例受者移植肾功能稳定,均未出现骨髓抑制和移植物抗宿主病,未增加感染风险.经移植肾活检证实,1例受者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其余6例受者未发生排斥发生.7例受者中,有3例减少了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结论 肾移植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诱导治疗的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和司法途径标准供者(SCD)供肾移植的早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施行的DCD供肾移植74例(DCD组)以及同期施行的SCD供肾移植143例(SCD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抗体诱导和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泼尼松)。随访评价两组受者短期移植肾功能、移植肾和受者短期存活情况,并追踪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反应、肺部感染发生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等指标。两组移植肾受者存活情况、DGF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5年8月,DCD组随访时间平均(23±13)个月,SCD组随访时间平均(25±17)个月。肾移植术后6个月,DCD组和SCD组受者存活比例分别为93.2%(69/74)和94.4%(135/143),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90.5%(67/74)和93.0%(133/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2和0.41,P均0.05)。DCD组和SCD组DGF发生率分别为28.4%(21/74)和7.0%(10/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1,P0.05)。术后6个月内DCD组和SCD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13.5%(10/74)和7.0%(10/143),肺部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11/74)和21.0%(30/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48和1.19,P均0.05)。术后1、3个月DCD组血清肌酐分别为(149±65)、(132±78)μmol/L,均高于SCD组(t=4.74和2.95,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2,P0.05)。结论与SCD供肾移植相比,DCD供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较高,急性排斥反应增加,短期内移植肾功能较差,其远期存活效果仍需要继续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LifePort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对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分析解放军三〇三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0月期间30个DCD案例肾移植后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同一供体两只供肾采用不同的保存方式,随机分入LifePort组(n=30)和普通冷藏组(n=30例),比较两组受者肾功能恢复延迟(DGF)、急性排斥反应(AR)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移植肾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LifePort组受者的DGF发生率为20%(6/30),而普通冷藏组的DGF发生率为4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AR发生率、围手术期移植肾存活率及受者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ifePort组受者术后出院时血清肌酐恢复优于普通冷藏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fePort能有效改善离体DCD供肾的保存质量,降低受者DGF发生率,有利于移植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机器人辅助肾移植(RAK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行肾移植术的16例患者资料,其中8例采用RAKT(RAKT组),接受同一供者对侧肾脏的8例患者采用开放肾移植术(OKT组)。对比两组受者围手术期结果及移植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RAKT组无患者在术中转开放手术。RAKT组手术时间长于OKT组(P=0.01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及出院时血清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OKT组1例受者出现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其余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术后短期肾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KT术后恢复与OKT相当,对于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的团队而言,RAK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尝试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肾移植受者肾移植术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CV阳性肾移植患者2.5~11.8年的临床随访资料,观察HCV阳性受者肾移植术后肾功能、肝功能和移植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随访至今,7例人/肾存活,其中4例已超过10年;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2例,其中1例术后15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合并移植后新发糖尿病,另1例术后46个月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此2例排斥反应经治疗未逆转。2例出现血清肌酐上升,将环孢素切换成他克莫司后,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患者服用索菲布韦后,血清肌酐上升,减少索菲布韦剂量后,血清肌酐逐渐恢复正常。3例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肝功能异常,4例术后长期随访过程中多次出现肝功能异常,以还原性谷胱甘肽等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HCV阳性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肾移植安全可行,术前肝脏病变的评估,移植后密切随访,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后相关并发症是提高HCV阳性肾移植受者人/肾长期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