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耀君  赵璇 《上海医学》2015,(2):110-114
目的评价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前臂或手部手术的患者120例被随机分入4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麻醉,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5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4支神经各注射0.5%罗哌卡因和100μg右美托咪定混合液7mL。罗哌卡因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40mL/h,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后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50μg(稀释至20mL,40 mL/h)。在麻醉前(T0)和麻醉后15 min(T1)、30 min(T2)、45 min(T3)、60min(T4)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镇静评分,以及4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短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罗哌卡因组(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与罗哌卡因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0局部组在T2、T3、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静脉组在T3和T4时间点的HR和MAP分别显著低于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50局部组和罗哌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罗哌卡因局部复合50μg右美托咪定可以缩短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并延长运动阻滞时间和镇痛持续时间,且对血压和HR的影响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96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8例。A组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B组采用1.2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 B组在T1~T3时Ramsay评分明显高于A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具有明显效果,相对而言,采用0.75μg/kg右美托咪定+罗哌卡因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5,(2):236-238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缓解止血带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髌骨骨折、膝远端下肢骨折手术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50):右美托咪定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组(DR)和甲磺酸罗哌卡因组(R)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坐骨神经阻滞。DR组为含右美托咪定100μg的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其中股神经注射15~20ml,股外侧皮神经注射8~10ml,坐骨神经注射15~20ml。R组为0.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0ml,阻滞方法和局麻药剂量与DR组相同。用下肢止血带固定于患侧大腿中上1/3处,充气压力36~42kPa,压迫时间设定90min。观察两组患者阻滞后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止血带痛情况。用VRS评分法评估止血带痛程度,用Ramsay法评价DR组镇静程度。结果:两组比较DR组止血带耐受时间延长,平均延长在30min以上。止血带痛减轻,VRS疼痛评分法基本在0~1级。两组均未见严重止血带相关并发症,DR组未见镇静过度。结论:右美托咪定100μg复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可安全、有效缓解止血带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行全髋置换术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右美托咪定组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6μg/kg混合液共30 mL,对照组仅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稀释液30 mL。应用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EC50,第1例患者使用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5%,相邻患者罗哌卡因浓度的比值为1∶1.2,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疼痛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降低一个浓度梯度;若前1位患者苏醒后6小时VAS评分≥3分,则下1位患者增加一个浓度梯度,直至出现7个交叉点为止。结果:右美托咪定组罗哌卡因EC50为0.217%(95%CI:0.198~0.238%),低于对照组的0.248%(95%CI:0.218~0.2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中右美托咪定能一定程度降低罗哌卡因使用浓度,且不增加不良反...  相似文献   

5.
胡建  邢凡  丰陈  章壮云  卞清明 《重庆医学》2023,(11):1671-1676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行胸神经阻滞(PECS)对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乳腺癌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PECS组(DP组)、单纯罗哌卡因PECS组(P组)、空白对照组(C组),比例1∶1∶1,每组20例。麻醉诱导完成后,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PECS,针尖进入胸小肌、前锯肌之间时,DP组给予1μg/kg右美托咪定复合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P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给予0.9%氯化钠20 mL;然后退针至胸大肌、胸小肌之间时,3组按照各自配方再给予10 mL。将麻醉诱导前30 min及术毕2、4、8、12、24、48 h分别为T0、T1、T2、T3、T4、T5、T6,于T0、T1、T5、T6时抽取静脉血标本,测定T淋巴细胞亚...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68例ASA I~Ⅱ级择期行单侧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手部及上肢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组(D组)和单纯罗哌卡因组(C组)。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穿刺成功后,D组注入内含1μg/kg右美托咪啶的0.5%罗哌卡因25ml,C组仅注入0.5%罗哌卡因25ml。观察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观察麻醉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D组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持续时间均长于C组(P<0.05);D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C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比较,前者起效更迅速,维持更持久,镇静作用良好,但须注意发生心动过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对糖尿病足患者罗哌卡因坐骨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收集择期行单侧下肢足踝部清创术的糖尿病足患者5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与右美托咪定组(D组),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隐神经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隐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10 mL,坐骨神经阻滞时C组仅使用罗哌卡因20 mL,D组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与1 μg/kg右美托咪定的混合液20 mL。采用序贯法设定罗哌卡因的浓度,初始浓度为0.5%,相邻浓度比值为1∶1.2,若注药后30 min内坐骨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完全,下一例则减少一级浓度,反之则增加一级浓度,有连续8个上下交叉停止试验。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两组罗哌卡因相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C组罗哌卡因EC50为0.26%(0.23%,0.29%),D组为0.22%(0.18%,0.25%),D组显著低于C组(P<0.05)。D组有7例(23%)患者出现心动过缓,高于C组的1例(4%)(P<0.05),予静注阿托品0.5 mg后均恢复正常心率,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低血压、低氧血症、过度镇静等不良反应。结论1 μg/kg右美托咪定局部用药可降低罗哌卡因用于糖尿病足患者坐骨神经阻滞的EC50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量效关系。 方法 选取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肩关节松解术患者100例,年龄43~71岁,病程2个月~5年。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n=20):R1组~R5组。超声引导确定肌间沟臂丛神经根位置,分别注射罗哌卡因0.10%(R1组)、0.15%(R2组)、0.20%(R3组)、0.25%(R4组)、0.30%(R5组)、甲钴胺注射液0.5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和0.9%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共10 ml,注药后观察5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疗效评价,痛觉消失时间超过10 min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阳性反应。采用probit概率单位法计算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95%可信区间(95%CI)。 结果 5组患者随着罗哌卡因浓度梯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缩短,镇痛持续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治愈+好转)均为100%,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ED50(95%CI)为0.167%(0.153%~0.180%),ED95(95%CI)为0.217%(0.199%~0.251%)。 结论 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其ED50和ED95分别为0.167%和0.217%。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右美托嘧啶对罗哌卡因骶管运动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16~50岁(ASAⅠ~Ⅱ级),肛门、会阴、生殖器手术男性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研究组分为A、B两组)与对照组。研究组A(n=30)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啶4μg混合20ml骶管阻滞;研究组B(n=30)0.375%罗哌卡因20ml骶管阻滞,右美托咪啶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静脉推注。C组为对照组(n=30),采用0.375%罗哌卡因单独骶管阻滞,不加右美托咪啶。三组均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患者BP、P、R、SpO2,记录镇痛强度模拟Bromage评分。结果:A组和B组罗哌卡因(EC50),A组EC50 0.31%95%CI 0.29%~0.34%;B组EC50 0.36%95%CI 0.33%~0.4%;C组EC500.42%95%CI 0.39%~0.44%(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组能明显降低骶管阻滞EC50值,并能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增强局麻药麻醉效果,降低机体应激反应,该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罗哌卡因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以及术后镇痛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40例ASAΙ~Ⅱ级择期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RD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375%罗哌卡因20 mL含1μg/kg的右美托咪定;R组(罗哌卡因):0.375%罗哌卡因20 mL.分别记录RD组和R组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结果 较R组相比,RD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相比,在臂丛神经阻滞后的30、60 min,RD组的HR和MAP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中,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1μg/kg的右美托咪定,可使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和术后镇痛的持续时间明显延长,同时缩短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  相似文献   

11.
梁飞  肖晓山  李俊  周代伟 《广东医学》2011,32(17):2273-2275
目的 评价盐酸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方法 将60例ASAⅠ~Ⅱ级拟行肘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采用1%罗哌卡因10 mL+2%利多卡因10 mL+盐酸右美托咪定0.8 μg/kg加生理盐水至30 mL;对照组(n=30),采用1%罗哌卡因10 mL+2%...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在乳腺癌术后镇痛的应用.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RD组和R组(n=20),RD组肋间神经阻滞用0.375%罗哌卡因20 mL复合右美托咪定1μg/kg;R组用0.37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0、0.5、1、2、4、8 h血流动力学变化;观察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术后首次VA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与R组相比,RD组患者注药后0.5、1、2、4 h心率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首次VAS评分降低(P<0.05),且口干发生率高.结论 右美托咪定1μg/kg复合0.375%罗哌卡因20 mL肋间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用于乳腺癌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3.
张晓欣  朱小兵  戚志超  刘志群 《广东医学》2012,33(15):2335-2337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上肢手术患者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20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n=100)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100),C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4%罗哌卡因30 mL,D组用药为右美托咪定100 μg +0.4%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评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于麻醉前(T0),神经阻滞后10 min(T1)、30 min(手术开始,T2)、60 min(T3),手术结束(T4)采静脉血放免法检测血浆皮质醇浓度.记录术中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中主诉疼痛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3 μg/kg,仍无法完成手术的患者则改为全身麻醉.结果 C组4例使用芬太尼,1例更改麻醉方式;D组无一例使用芬太尼,1例因患者要求更改麻醉方式,7例心动过缓.两组均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与C组比较,D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P<0.05),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T2、T3 时皮质醇浓度均低于C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可增强后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骶管阻滞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起效快和麻醉效果明确等特点,是儿童和成人接受下肢、泌尿系统或肛肠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intravenous dexmedetomidine,IV-DEX)是区域麻醉过程中常用的镇静方法,显示了其对局麻药的协同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验证IV-DEX是否会降低局麻药骶管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方法:纳入60例计划行择期痔切除术的患者,分为2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组(intravenous-normal saline,IV-NS组)和IV-DEX组。IV-NS组和IV-DEX组分别在骶管阻滞前15 min静脉输注20 mL生理盐水和1μg/kg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采用Dixon-Massey“上下”顺序分配法确定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EC50。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需要药物处理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术中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IV-NS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EC50为0.280%,IV-D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拟行前臂或手指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均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D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0.5 μg/kg共29 mL.R组(n=15)采用0.375%罗哌卡因29 mL.观察项目:①术中生命征、Ramsay镇静评分;②神经阻滞情况;③术后镇痛情况.结果:D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较R组延长(P<0.05),术后镇痛药使用较R组少(P<0.05).D组3例患者阻滞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余均无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0.5 μg/kg的右美托咪定能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啶对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 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的影响.方法 择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肢手术患者60例,年龄20~55岁,体质量50~75kg,ASA 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罗哌卡因(ropivacaine,R)组(n=30)和罗哌卡因混合右美托咪啶(ropivacaine+dexmedetomidine,RD)组(n=30).采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法,定位成功后,R组和RD组分别注入罗哌卡因和罗哌卡因混合1μg/kg右美托咪均40mL.R组和RD组第1例患者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38%、0.28%,按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若上1例患者麻醉有效,则下1例患者罗哌卡因的浓度降低1个浓度梯度,若麻醉无效,则下1例患者增加1个浓度梯度,罗哌卡因的浓度梯度为0.02%.采用概率单位(Probit)法计算罗哌卡因半数有效浓度(median effective concentration,EC50)及其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记录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10和20min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Ramsay评分.记录有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R组和RD组罗哌卡因的EC50及95%CI分为0.32(0.27~0.37)%和0.20(0.16~0.24)%(P<0.05).与R组及麻醉前比较,RD组在麻醉后10~20min MAP和HR降低,Ramsay评分升高(P<0.05).SpO2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啶可降低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EC50,增加镇静评分,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7.
杨瑞敏  刘敬臣 《广西医学》2012,34(5):567-56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辅助颈神经阻滞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4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组20例,注射0.375%罗哌卡因行颈神经阻滞;D组20例,0.5 μg/kg右美托咪定加入0.375%罗哌卡因中行颈神经阻滞.记录麻醉前(T0)、阻滞完毕后15 min(T1)、切皮即刻(T2)、分离甲状腺上极(T3)、术毕(T4)时 MAP、HR、SpO2、RR及Ramsay评分,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和持续时间.结果 与T0比较,C组T1~T4时MAP、HR显著升高(P<0.05);T1~T4时刻D组Ramsay评分高于C组(P<0.05);D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镇痛药用量更少,麻醉起效时间和阻滞时间更佳(P<0.05).结论 局麻药中加入右美托咪定可缩短颈神经丛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效果,延长痛觉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并有助于维持麻醉期间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混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连续髂筋膜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股骨头坏死择期行经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右美托咪定混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组(DR1组、DR2组和DR3组),每组25例.全麻诱导前30min,行高位髂筋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6年8月我院接诊的60例拟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患者纳入本次观察,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疼痛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和单纯采取罗哌卡因麻醉对比,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麻醉效果方面,能够缩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迟术后首次疼痛时间,降低术后首次疼痛VAS评分,延长术后镇痛持续时间,总体麻醉效果较好,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心医院需行上肢手术的7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罗哌卡因麻醉,研究组接受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麻醉。对两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见效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给药前(T_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开始时(T_1)、开始后30 min(T_2)以及完成后(T_3)研究组HR和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可较好地提升麻醉效果,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