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康复训练对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肺康复训练与稳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n=31),对照组(n=26)。对照组给予氧疗、祛痰以及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心肺康复训练。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第12周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及生活质量指数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噻托溴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夜间睡眠低氧和睡眠质量的疗效。方法 40例存在夜间睡眠低氧的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吸入噻托溴铵,对照组吸入安慰剂,治疗前后检测夜间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肺功能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夜间血氧饱和度小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和PSQI总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和深吸气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噻托溴铵能改善COPD患者夜间睡眠低氧和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布地格福气雾剂联合细菌溶解产物对反复急性加重的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的气道炎症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前12个月有中度或重度COPD急性加重史至少1次,COPD评估测试(CAT)≥10分,使用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布地格福气雾剂治疗,研究组加用细菌溶解产物治疗,两组观察时间为12个月,评价联合治疗组对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气道炎症水平及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治疗前两组基线血氧饱和度(SPO2)、白细胞计数(WBC)、肺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SPO2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WBC、C反应蛋白(CRP)、24 h痰液体积、炎症因子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指标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改良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综合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作用。方法 COPD稳定期患者180名,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名。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记录肺功能、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评分、运动时最低氧饱和度、体重指数、肺动脉平均压。结果综合治疗组6MWD、生活质量评分、运动时最低氧饱和度、肺动脉平均压较中药治疗组及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肺功能、体重指数的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综合干预措施对COPD稳定期患者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患者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及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COPD稳定期伴高Hcy血症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叶酸片联合甲钴胺分散片,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外周静脉血Hcy、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pred)、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的变化。 结果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前外周血Hcy、SOD、MDA、CRP、IL-6水平及肺功能指标(FEV1%pred、FEV1/FVC)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Hcy、氧化应激及炎症水平、肺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Hcy、MDA、CRP、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SOD、FEV1%pred及FEV1/FVC显著升高(P<0.05)。 结论叶酸联合甲钴胺治疗可有效降低COPD稳定期伴高Hcy血症患者外周血Hcy水平,降低其氧化应激及炎症因子水平,并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呼吸康复训练器治疗对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纳入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腹式、缩唇呼吸训练6个月,治疗组患者采用呼吸康复训练器训练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前后肺功能、心功能、运动耐力、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衰弱程度。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及支气管扩张症生活质量问卷表(QOL-B)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气管扩张症严重程度指数(BSI)及Fried衰弱表型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FEV1、FEV1/FVC、FEV1%pred、LVEF、6MWD及QOL-B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而BSI及Fried衰弱表型评分均低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负荷深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COPD缓解期病人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82例老年COPD缓解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负荷深呼吸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FVC、FEV1、FEV1/FVC、血氧饱和度(SaO2)]、心功能指标[每搏输出量(SV)、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治疗3个月后FVC、FEV1、FEV1/FVC、SaO2、SV、LVEF水平较高,LVEDD、LVESD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2、3、4个月SGRQ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且随时间增长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明显远于对照组(P<0.05)。结论 负荷深呼吸...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胸部创伤患者肺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8年1月到2020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胸部创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1秒用力呼气容积(FVE1)、用力肺活量(FVC)及呼气峰流速(PEF)、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及时间通气量、SpO2、P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FVE1、FVC及PEF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FVE1、FVC及PEF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两组呼吸频率、最大通气量及时间通气量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呼吸频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最大通气量及时间通气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SpO2、PaO2检验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pO2、PaO2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胸部创伤患者中应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改良式胸外按压在预防支气管结核患者无痛支气管镜诊疗期间低氧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支气管镜诊疗的支气管结核患者20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试验组(T组),每组100例。麻醉方法均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瑞芬太尼,患者意识消失后置入支气管镜,围手术期患者如发生呼吸停止达10s以上,C组予手动托下颌,T组行改良式胸外按压。如果血氧饱和度(SpO2)持续低于90%超过60s时,暂停支气管镜下操作,行面罩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过声门时刻(T1)、诊疗结束时刻(T2)、离室时刻(T3)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SpO2变化、麻醉药用量、苏醒时间、低氧血症及诊疗中断发生情况。结果 与麻醉前相比,两组术中均有MAP升高、HR增快及SpO2下降,术后逐渐恢复至基础水平,但两组患者不同时点MAP、HR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T1、T2时点SpO2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T组低氧血症及诊疗中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  相似文献   

10.
<正>现有的药物治疗并不能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长期下降的趋势〔1〕。而合理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心肺功能,进而减少COPD对肺功能的影响。本文探讨太极拳在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血氧饱和度(SaO2)方面起到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2012年未从事过太极拳运动的COPD稳定期患者112例,均符合COPD全球倡议(GOLD)制定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与重叠综合征患者夜间低氧情况及长期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对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肺功能和血氧的影响.方法 140例稳定期COPD患者均进行夜间氧饱和度监测和肺功能检测,其中重叠综合征患者67例,观察10例重叠综合征患者单纯氧疗和氧疗+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夜间血氧情况,对5例长期夜间无创通气治疗的重叠综合征患者进行1年动态夜间血氧和肺通气功能监测.结果 10例重叠综合征患者单纯氧疗及氧疗加呼吸机治疗比较,组间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记录时间的百分比(SIT90%)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长期(1年)无创通气治疗前后肺功能[呼吸峰流量(PEF)、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及夜间低氧指标(SIT90、MSaO2、LSaO2)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果 阻塞程度相同的重叠综合征患者夜间低氧比单纯COPD患者严重,长期无创通气治疗可以改善重叠综合征患者肺通气功能及夜间低氧,长期氧疗+无创通气治疗是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第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心肺运动试验评估制定的运动处方指导下的有氧运动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ur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220例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20例,入组评估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和6分钟步行试验(6 minute walk test,6MWT)。测得6分钟步行距离(6MWD)、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代谢当量(METs)、无氧阈(AT)、功率负荷(Work rate,W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FEV1/pre%等指标。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日常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CPET评估,制定运动处方,根据AT值确定运动强度,训练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观察组康复训练12周后,各项指标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显示:6MWD增加105.56m,VO_2max增加253.99ml/min,代谢当量增加1.25METs,AT值增加148.15ml/min,WRmax增加19.34W,上述各项值与干预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CPET评估心肺功能,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指导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程度与夜间低氧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48例,其中肺通气功能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者均为12例,采用肺功能检测仪检测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指标,监测整夜多导睡眠图观察夜间血氧指标,并对其肺通气功能与夜间血氧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随病情程度加重,COPD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平均血氧饱和度、清醒时平均血氧饱和度、最低血氧饱和度逐渐降低,残气容积(RV)、RV/肺总量、氧减饱和度指数、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睡眠总时间的百分比逐渐升高(P<0.05或<0.01).COPD患者的肺通气功能程度与平均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患者夜间低氧发生与其肺通气功能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有氧运动及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95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健康宣教及规范COPD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有氧运动联合呼吸训练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 结果治疗后,两组PEF、FEV1、FEV1/FVC、BODE(COPD患者生存状况评估)指标及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P<0.05);观察组hs-CRP、IL-6、TNF-α水平及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SGRQ)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有氧运动联合呼吸训练可提升稳定期COPD肺功能,改善BODE指标及指数,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提高治疗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联合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AECOPD)疗效及对患者气道重塑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AECOPD患者9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1例,均给予激素、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和NIPPV,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NAC雾化吸入,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炎症因子和气道重塑指标变化。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2.45%和82.93%(P>0.0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两组FEV1、FEV1%和FEV1/FVC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FEV1、FEV1%和FEV1/FVC高于对照组;两组pH和SpO2明显升高(P<0.05),PaCO2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pH和Sp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两组血清TGF-β1、MMP-2和TIMP-2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TGF-β1、MMP-2和TIMP-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WA及WA%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T、WA及WA%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T、WA及WA%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AC联合NIPPV治疗AECOPD具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同时还可抑制气道重塑进程,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6min步行试验(6MWT)与心肺运动试验(CPE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低氧敏感性的差别。方法:选择30例稳定期COPD患者,分别行6MWT与CPET,两个试验的先后顺序随机,比较两种运动试验中运动低氧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6MWT中运动低氧发生率为46.6%(14/30),CPET中发生运动低氧发生率为50.0%(15/30),两种试验运动低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6)。运动开始第2min至第6min,6MWT每分钟末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值低于心肺运动试验(P均0.05)。运动低氧发生时间6MWT(M=2)秒,明显早于CPET(M=8)秒(P=0.01)。结论:6MWT与CPET在COPD患者运动低氧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低氧发生时间6MWT早于CPET。6MWT是一个简单、可行的COPD患者运动低氧的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7.
张幸  孙勉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119-120
目的比较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500)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疗效。方法将60例53~76岁肺功能Ⅱ~Ⅲ级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500);对照组常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变化。结果经6个月的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50/500)治疗稳定期COPD能改善肺功能和动脉血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5例COPD患者为对象,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治疗患者21例为对照组,采用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的患者24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清炎症因子情况,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统计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FVC、FEV1水平均高于治疗3个月后(P<0.05);两组治疗前FVC、FEV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FVC、FEV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的sICAM-1、TGF-β1水平均低于治疗3个月后(P<0.05);两组治疗前sICAM-1、TGF-β1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的sICAM-1、TGF-β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两组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可明显改善老年COPD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增强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水平及与肺功能、炎症因子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在华西医院就诊的世居高原COPD稳定期的患者150例及健康对照组67例,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指数及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FEV1%(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VC%(第1 s用力呼出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比值),抽取静脉血测定SP-D、CRP(C反应蛋白)、IL-6(白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比较两组之间及COPD稳定期的汉、藏族之间的血清SP-D、CRP、IL-6、TNF-α的浓度差异;并将血清SP-D与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全身炎症、CAT(COPD测试评分)、mMRC(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作相关性分析;作SP-D在COPD稳定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并作SP-D在COPD稳定期的ROC分析。 结果COPD稳定组的SP-D高于对照组[(12 524±8 796)vs.(9 288±5 640 ng/L),P<0.05]、COPD稳定组的炎症指标如CRP[0.5(2.3)比2(2.5),P<0.05]、IL-6[2.3(2.2)vs. 1.1(1.4),P<0.05]、TNF-α[(5.5±2.7)vs.(7.8±6.7),P<0.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OPD稳定组的SP-D与CAT、mMRC评分呈正相关(r=0.498,P<0.05;r=0.512,P<0.05),与炎症因子CRP、IL-6、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r=0.369,P<0.05;r=0.454,P<0.05;r=0.529,P<0.05),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呈负相关(r=-0.404,P<0.05;r=-0.171,P<0.05)。对COPD稳定期患者,汉、藏族在血清SP-D及炎症因子CRP、IL-6、TNF-α之间的浓度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SP-D在COPD稳定期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没有发现与稳定期相关的指标,均P>0.05。在ROC统计中,SP-D的阈值为9 303.5,敏感度为0.576,特异度为0.616,SP-D对诊断COPD稳定期有一定诊断价值。 结论血清SP-D升高可反应全身炎症水平,有助于评估高原COPD患者的肺功能程度及病情变化。对高原COPD病情的预测与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COPD稳定期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COPD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COPD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治疗,均连续治疗8周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1/FVC比值;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随访3、6个月时呼吸困难指数(m MRC)和6分钟步行距离(6MWT)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EV1、FVC及FEV1/FVC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EV1、FVC及FEV1/FVC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 MRC和6MW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随访3个月、6个月时m MRC低于对照组,6MWT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与对照组的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能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提升运动耐量,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