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后痹的发生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营卫气血失和是关键,病机主要涉及虚、邪、瘀等。伍炳彩教授将产后痹分为营卫不和证、风湿表虚证、湿热瘀阻证、脾虚夹湿证、肝郁气滞证以及瘀血阻络证六种类型,并分别确立辨治六法,分别是调和营卫、祛风固表、清热化瘀、健脾化湿、疏肝理气和活血祛瘀,从而使得脉络得通,痹证自除。  相似文献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海虹 《光明中医》2008,23(1):12-13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卢跃卿教授辨治尿毒症皮肤瘙痒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收集临床病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卢师认为该病病机为浊毒内蕴,瘀血内阻,三焦气化不利,壅于肌表,气血不能外达,营卫不和,或血虚生风,或风邪外袭,发为瘙痒;内治以养血活血,降浊排毒为法;外治以祛风燥湿,活血止痒为法;中西医结合,辨证准确均可获效。结论:卢师临床辨治尿毒症皮肤瘙痒疗效显著,对临床治疗确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和法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和法”,就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圣张仲景善用和法 ,在《伤寒论》一书中体现“和”法的方剂甚多 ,主治颇广 ,可谓开后世和法之先河 ,为后世和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择其要者加以浅议 ,冀以窥其和法用药之端倪。1 解肌表 ,调和营卫 《伤寒论》1 3条云 :“太阳病 ,头痛 ,发热 ,汗出恶风 ,桂枝汤主之”。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治法。太阳统摄营卫而主一身之肌表 ,抗御病邪而为六经之藩篱。若风寒之邪侵表 ,太阳之经受邪 ,营弱卫强 ,营卫不和 ,乃致头痛、汗出、恶风、脉缓诸症 ,治以桂枝汤解肌祛风 ,调…  相似文献   

5.
周围性面瘫,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斜"。金宇安教授治疗本病,多从虚、风、痰(湿)、瘀四因辨治,正虚为本,风、痰(湿)、瘀相兼为害,侵袭颜面,两虚相得,络脉受邪,面部营卫气血输布流注为邪所乱,不能濡养肌表腠理皮毛,发为面瘫。诊病时审证求因、辨证为本,再参以病程分期,治以养血祛风、化痰除湿、活血通络,圆机活法,权变施治。临证善用虫药,搜剔经络风痰瘀浊之邪。中药内服配合熏洗外敷,内外合参,标本兼顾,虚实并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赵凯  张磊  奚九一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42-1243
总结奚九一教授以祛风法治疗多种顽疾的经验,提出疾病“因邪致瘀,祛邪为先”之病机和治疗理论,认为风为百病先导,祛风为祛邪的主法之一。强调治疗顽症非活血一途。  相似文献   

7.
黄梅春 《新中医》1998,30(2):6-7
通过对《内经》、《伤寒论》等名著的学习和研究,结合临床体会,阐明《内经》有关治则的临床意义,对辨势施治进行了探讨。认为“势”分为两种,一为正气抗邪之趋势;二焦发展之趋势。前者治宜因势利导,顺势治之,多适用于实证;后者治宜堵泊截流,逆势疗之,而多运用于虚证。再会和必须辩别清楚,方不至误。  相似文献   

8.
胸痹心痛临床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基于胸痹心痛“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及临床辨治,认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风动为象,临床治疗以补气法为基础,以活血法为关键,而祛风法在胸痹心痛的治疗中亦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阎小萍教授运用补肾壮骨法辨治风湿病的经验。阎小萍教授认为,风湿病的发病是多因素的结果。风寒湿热为外因;脏腑亏虚,营卫失调为内因;内在病理产物亦是致病因素,肾虚受邪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临证辨治风湿病时,重视补肾壮骨法,酌情配合阴阳协调、动静结合、顾护脾胃、循经辨证、活血通络、燮理气机、顾护藩篱、既病防变等法,且莫忘加入血肉有情之品。  相似文献   

10.
有成老中医治疗小儿中风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成老医认为风病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证见僻不遂,言蹇语涩,神昏跌仆即诊为中风病,小儿中风多分三型辨治,若脾气不足,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肾虚肝旺,挟痰阻窍,治以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气血不足,风中经络,治以补益气血,祛风通络,临证常用蝉蜕,因可走上达外,用之醒脑开窍,祛风散邪,故有良效。  相似文献   

11.
奚九一治疗脉管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兆琳 《中医杂志》1996,37(3):143-146
常见脉管病有动脉、静脉及皮肤血管等30余种,并各有不同的病因与病理演变。一般均视为“血瘀”之证,故论因皆作“瘀”,方药皆攻“瘀”,几成通律。但我所奚九一教授“衷中参西”积40年经验,穷究致瘀之因,认为各种脉管病都由邪所致,故治病必以辨邪,选药必从祛邪。形成了独特的“因邪致瘀,祛邪为先”的新观点。在辨病上采取“病”与“期”的双辨法,即“分病辨邪”与“分期辨证”;在治疗上采取缓急分治的原则,即急性活动期以祛邪法,好转期以活血  相似文献   

12.
唐华燕  姚重华  苏晓 《吉林中医药》2021,41(10):1309-1311
沈丕安教授认为银屑病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治疗本病应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药须注重顾护脾胃.临床多见热瘀风毒证,治以凉血活血、祛风化瘀为主,常用自拟经验方红斑汤、地黄金雀根汤等.  相似文献   

13.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顾名思义,自始至终均围绕“寒”字而论。“寒”邪不但由外而感,亦可因失治、误治或素体阳气亏虚而致寒邪乘虚而入。《伤寒论》在不少条文中对寒冷之症状描述极为详细而具体,且冷症之语序差异十分显著。这些描述不仅是因“寒”邪而致冷症病者之表现与外象,更是理法方药、辨证施治之重要依据。故此,笔者重温《伤寒论》,试就其对冷症辨治十一法浅探如下。1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法 中风后汗出、脉浮缓,其冷象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形容患者畏缩怕冷之状,不仅是严重的恶寒,且又如阵阵恶风之深切。其病机为外感风寒、腠理疏  相似文献   

14.
水肿为临床常见病症,《临证指南医案》选方用药精当,脉因证治切于临床实用,其所载医案将水肿分为阳水、阴水,认为阳水为病多因风、湿、热邪侵袭,阴水为病则多为肺脾肾功能失调而发,故以祛风散邪、清热宣肺、分消走泄之法辨治阳水;以补气益肺、温阳健脾、补火生土等法辨治阴水;若水肿时久,诸法难效,则可参酌以治奇经之法辨治。以《临证指南医案》辨治水肿之法为指导,结合辨证与辨病论治和既病防变及善后调养的指导思想,临床应用颇为卓效,最后附一典型医案加以例证。  相似文献   

15.
孙泽民医师属江苏省名老中医,从事皮肤病治疗数十年,重点研究常见病、多发病的内外合法治疗,也注意某些顽固疑难病种的攻关。在治疗皮肤病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对皮肤病的辨治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 内治重辨证,识病独具创见 孙师认为,对皮肤病内服药物的使用,必须审病求因,辨证用药。具有“风”的病候者,孙泽民喜用祛风药以祛风撤邪,且每兼用养血活血药,取“血行风自灭”之意;具有“虫”的病证者,他主张以虫搜虫,处方中多用虫类祛风药,兼用利湿清热之品;具有“燥”的证候者,多选用滋阴养血润燥药,并兼用祛风药以标本兼治。属热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汗出证治十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调和营卫法 适用于太阳中风、营卫失和之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之证(第2条)。本证之汗出为“营弱卫强”,治宜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本方不仅适用于太阳中风证之汗出,举凡杂病之自汗出,属于此卫气不和也(第53条),皆可应用。2 化气行水法 适用于太阳病汗不如法、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调、蓄水于内之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汗出等(第71、73条)。本证之汗出既见于表邪未解,亦见未兼表者,以其水蓄内停、三焦气化失司、反渍肌腠而为汗出,其理如《灵枢·本脏篇》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此之谓也。治宜五苓散化气行水。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对于发热的论述约占条文十分之七,然主要讨论由外感而引起。其发热类型有微热、烦热、恶热、潮热及往来寒热等,其性质有实证、虚证及虚实挟杂之证。笔者就《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探究如下,以冀对临床辨治有一定指导意义。1 《伤寒论》的发热证治规律 发热亦称身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循其因机,在表者多为外感风寒,邪正相争,营卫失和;在里者则为表邪入里,化热成实,里热蒸腾;还有病邪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亦有真寒假热、水极似水之  相似文献   

18.
龚丽萍认为银屑病是一种内外因相结合致病的皮肤病,血热、血燥、血瘀是其基本病机,血热证是银屑病的基本因素。龚丽萍运用辨病、辨分期、病证症相结合的思路,采用透表和营解毒法,同时重视健脾升阳、滋阴润燥、化瘀通络,结合中医特色外治技法,临床疗效显著。寻常型银屑病在进行期往往伴有表证,“外邪束表,营卫不和”是进行期的重要病机,以透表和营解毒之法,拟方透表和营解毒方加减,早期干预能有效控制病情。静止期往往以脾胃虚弱、脾气不升、血虚风燥为主要表现,“脾虚血燥”是静止期的重要病机,以“健脾升阳,滋阴润燥”为法,拟方健脾升阳汤合麦味地黄丸加减。退行期血瘀表现尤为明显,肌肤甲错、关节不利,化瘀通络是其关键,拟方桃红四物汤加减。龚丽萍辨病、辨分期相结合的经验为治疗银屑病拓宽了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源自《素问·痹论篇》的五脏痹理论与RA多系统受累密切相关。结合五脏痹理论的内涵,认为RA多系统受累初期以“正虚感邪,邪滞五体”,后期以“久病邪深,五脏受损”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RA多系统受累表现与五脏痹证候的相关性,探讨了以针刺原穴、加用入脏药、因势利导、同调五体痹来调补五脏以及巧用活血通络药、少用风湿痰滞之品、加用导药祛五脏杂糅之邪来治疗RA多系统受累的方法,提示五脏痹理论对RA多系统受累的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南征教授首次提出“消渴肾病”“消渴肾衰”中医新病名,认为消渴肾衰的核心病机是毒损肾络、邪伏膜原,病机关键一是毒邪,二为内生风邪,临证当审毒治风,以解毒通络,护肝益肾为治疗大法。依据南征教授基于风毒治疗消渴肾衰长期的临床实践,其治疗法则及用药经验,可总结为“凉肝息风解毒法”“镇肝息风解毒法”“养血息风解毒法”“搜风通络解毒法”“破血祛风解毒法”“益肾息风解毒法”“泄浊息风解毒法”“活血祛风解毒法”“滋阴息风解毒法”“导邪搜风解毒法”等十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