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在针灸脑成像研究中的应用发展历程和研究热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下载2020年前关于针灸fMRI的文献。采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主要包括机构间和作者间的合作分析、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关键词突发性探测和引文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了321篇文献,发文量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科学院(50篇)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50篇)是目前核心研究机构,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田捷(35篇),影响力最高的作者是白丽君(0.55)。接受本研究领域文章最多的期刊是《循证补充与替代医学》。针灸fMRI研究中最常用的5个关键词是针灸、fMRI、电针、针刺镇痛、静息态fMRI,前沿话题是: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 DMN)、恢复和功能连接。结论 目前针灸fMRI研究仍然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针灸fMRI的研究热点主要是针灸镇痛和经穴特应性研究,今后研究趋势主要是针灸对脑功能连通性的影响,尤其是边缘系统和DMN。今后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可靠性,应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针刺前后静息状态(resting network states,RNS)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的功能磁共振信息的变化,研究针刺镇痛后的持续效应及与脑默认网络的关系。方法选取患者患侧下肢的环跳、委中为主穴,进行针刺治疗(10次),运用RNS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U全脑扫描,个体磁共振数据采用独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ICA)方法,提取DMN,进行分析两组受试者的脑DMN功能连接,并分别与健康人的DMN对照(无针刺治疗)。结果所有受试者RSN的fMRI数据经数据分析后均可获得DMN图像,坐骨神经痛患者较健康人的DMN差异主要显示于前额叶内侧皮层和前扣带皮层,表现为这些区域活动的下降,经针刺治疗后,这些DMN活动下降的区域基本恢复正常。健康人的静息fMRI显示的DMN,主要位于楔前回、BA7、BAIO和前扣带皮层。结论RNS脑DMN的MRI影像,能够反映慢性疼痛,适合针刺镇痛后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文献进行述评,为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方法对近10年针刺治疗慢性疼痛的fMRI研究进行回顾,依据病种选择、样本量计算、试验设计、研究结果四方面内容进行述评,分析并总结当前研究现状。结果偏头痛、膝骨关节炎和下腰痛是目前研究中涉及频次最高的3个病种。受试者的疾病亚型、年龄段、利手习惯及fMRI禁忌症在研究中基本都保证了一致性和规范性。但多数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计算方式不明确的问题。对照组设置主要包括标准对照、无效对照和安慰对照。针刺效应因素在各研究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中结局指标包括疾病特异性量表、疼痛评分及心理、精神状态的评估。fMRI设计以静息态和单一任务态设计为主,多任务fMRI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证实针刺可调节疼痛处理网络的功能连接,有效建立心理物理疼痛稳态。结论运用fMRI探讨针刺治疗慢性疼痛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丰硕,未来可通过扩大病种的选择,完善质量控制,关注针刺效应影响因素,丰富数据处理手段,借鉴多学科任务设计方式等方式,促进针刺疗慢性疼痛机制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背侧运动前区(PMd)、腹侧运动前区(PMv)与初级运动区(M1)之间脑功能连接度(FC)的变化,探究中风偏瘫后针刺脑效应机制和位点,为针刺促进脑功能重塑提供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中风后左侧偏瘫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为轻中度组(50~99分)18例、重度组(0~49分)8例,进行临床量表评价及fMRI扫描。选取双侧PMd、PMv、M1为种子点,比较这15对种子点对间FC的变化及与FMA的相关性。结果:全组在针刺态下健侧PMd-病灶侧M1、双侧PMv、PMd间FC高于静息态(P<0.05)。2组内,针刺态下轻中度组健侧PMd-病灶侧M1、病灶侧PMd-M1、双侧M1间FC高于静息态(P<0.05);针刺态下重度组病灶侧PMv-M1间FC低于静息态(P<0.05)。在静息态,重度组病灶侧PMv-健侧M1、病灶侧PMv-M1间FC高于轻中度组(P<0.05)。在重度组中,静息态时FMA与健侧PMv-病灶侧M1、健侧PMv-病灶侧PMd、双侧PMv间FC正相关(r>0,P<0.05);针刺态时FMA与健侧PMd-病灶侧M1、病灶侧PMd-M1间FC正相关(r>0,P<0.05)。结论:脑梗死不同程度运动功能损伤后在脑功能重塑中存在相应的脑区,针刺阳陵泉通过脑区间特定的效应位点,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影响中风后偏瘫的脑功能恢复与重塑。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与健康人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耳甲电针治疗后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患者治疗前与健康人比较,后扣带回与右侧脑岛、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中央沟盖功能连接增强。治疗后,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右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耳甲电针具有调制脑默认网络的即刻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9.
针刺合谷穴后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时间变化规律,探索针刺后效应作用.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odified temporal cluster analysis MTCA)方法对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引起了脑功能的变化,MTCA方法得到了针灸过程中脑功能变化的时间曲线.结论 MTCA方法对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探索针灸后效应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针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认可,针灸脑科学研究也必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凭借其操作简单、更符合针灸治疗效能等优势,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就国内外文献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的优势,并从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两方面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样本量设置、数据分析方法选择、对照组设置及图像采集时机等当前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模态分析,建立多中心针灸脑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全面揭示针灸中枢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推拿是干预慢性疼痛的常用外治疗法之一,镇痛效果显著。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非介入式的神经功能影像学动态检测技术,为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对近年来运用fMRI技术研究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推拿可通过调控脑中枢功能区域缓解慢性疼痛,同时也可通过关键节点调节脑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基于fMRI技术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可扩大在优势病种机制研究中应用,增加样本量,完善质量控制,丰富数据分析方法,重视全脑网络研究,进一步深化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13.
穴-脑联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可对针灸穴位所产生的脑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该文以经脉为纲,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成果,对经脉、穴位的功效主治与大脑皮质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将对今后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脑中介的针灸作用途径以及针灸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研究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不能显示联动的功能图像,无法用来研究大脑的活动过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出现为获得脑功能的活动信息及早期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持。最常见的分析方法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BOLD)的功能磁共振技术,脑内的神经元活动可影响相应脑区局部血流中氧合及脱氧血红蛋白的相对浓度,从而可反映出静息状态下  相似文献   

15.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分析基于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在针刺镇痛机制临床研究领域文献的基本信息、研究内容和结果,了解该领域研究热点及发展现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中英文7个数据库中fMRI应用于针刺镇痛机制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共纳入105篇文献,研究生理状态49篇,病理状态56篇,涉及疾病15种,以偏头痛(18篇)为研究热点。fMRI在脑功能研究领域中以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为原则进行数据分析。结论 通过纳入文献研究结果发现,针刺可以调节默认网络、中央执行网络、“疼痛矩阵”、额顶网络、感觉运动网络等多个脑区,通过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脑区相互作用以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势探析近30年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在针灸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该领域的文献数据来源(1990—2020),对该领域的文献发表量、核心研究作者、重要研究机构的分布、高频关键词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纳入的877篇文献,自1998年刊登第一篇fMRI与针灸的相关应用研究文献开始,随着研究的不断拓展,年发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至2010—2020年发文量基本处于稳定趋势,其中以黄泳团队、李晓陵团队、李传富团队等形成了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该领域的主要机构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等为主要群体,且机构间合作关系较少,主要以其附属机构或本区域合作为主。从该领域的相关关键词分析看出,近年高频热点关键词主要分布在fMRI的应用、针灸的效应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方面。结论:fMRI与针灸的相关应用研究起步较晚,现阶段相关应用技术、研究团队已日趋成熟,脑功能成像技术以及各种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应用在未来针灸领域的研究中仍是学者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还需要加强研究人员、各学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激活似然估计法(ALE)元分析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究针刺神门穴对急性睡眠剥夺(SD)后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3例健康被试者,进行24 h SD,随后接受针刺双侧神门穴或旁开假穴。同时筛选已发表的急性SD后工作记忆任务态脑影像学文献,应用ALE元分析提取种子点构建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采用DPABINet软件计算每个被试SD后、针刺真穴和针刺假穴状态下种子点间的功能连接。结果:与SD后比较,真穴针刺可增强左侧楔前叶与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与左侧楔叶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而假穴针刺后未发现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明显变化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与假穴针刺比较,真穴针刺可增强左侧枕中回与右侧后扣带回、右侧楔前叶与左侧梭状回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可以调节急性SD后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的功能连接,这可能是针刺改善急性SD后工作记忆损伤的潜在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与脑网络功能连接的异常密切相关。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存在以默认网络为基础的多个连接网络,它们共同构成脑功能网络,负责人的记忆、认知、运动等,而脑网络间的功能连接反映分离脑区在时间上的相关性,特定功能脑区间的连接异常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作为近年脑功能的研究热点,能够通过检测神经元自发活动的同步性来观察区域网络功能连接情况。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可有效调节脑网络间功能连接、促进脑区和默认网络的结构重组,在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脑网络连接的研究是探索中医药改善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脑功能机制的新契机,更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有力工具。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围绕中医药对缺血性卒中脑功能网络连接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针刺研究》2009,34(3)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进行针刺作用机制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关于经络的研究;②关于针灸作用影响因素的研究;③针刺治疗作用机制的研究;④核磁试验设计方法;⑤核磁试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表明,fMRI技术是研究针刺作用机制的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