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延长,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成为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CAVD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难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最终病变进展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预后极差,经导管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准确评估主动脉瓣的形态、功能改变和左心室重塑情况对于识别CAVD高危患者、及早治疗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多模态成像技术在CAVD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将重点论述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在CAVD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calcified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已成为继冠心病、高血压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以往认为CAV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但最新的研究提示该病的进展是一个主动的、可调节的过程。CAVD的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考虑到瓣膜钙化是多种分子及机制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本文就主动脉瓣钙化的发病机制及抗钙化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的超声和临床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就诊的3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经30例患者检查结果比较分析发现,老年钙化性心瓣膜病患者6例,主动脉瓣钙化与硬化患者3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环钙化患者1例,二尖瓣环钙化患者2例。结论伴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心脏瓣膜钙化几率也会随之提高,尤其左侧心脏瓣膜,导致心脏形态、血液动力学和心脏结构都有所改变,使得心血管疾病形成与发展的几率不断提高。将超声心动图应用于老年患者超声检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BAVD)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进行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BAVD检出率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诊断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的效果明显优于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可为后续治疗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外周血和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瓣膜组织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两种疾病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及调控网络。方法采用公共数据库(GEO)中获取的IE患者外周血和CAVD患者瓣膜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利用R软件包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Cytoscape软件筛选最关键的主效基因(Hub基因)。结果共筛选出47个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其功能富集生物途径主要涉及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主要参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补体和凝血级联反应、破骨细胞的分化等信号通路。构建了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通过对互作网络的分析筛选出了4个Hub基因SYK、FPR1、S100A9和PLEK。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整合数据分析表明IE患者外周血中存在与CAVD相关的分子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临床评估工作中合理应用超声心动图方案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从2015年2月—2016年9月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入本院检查的患者中,随机抽选48例进行研究(A组),选择50例体检者进行分析(B组),以超声心动图方案对其进行检查,并观察检查结果。结果 A组右心房的左右径(42.54±8.57)mm,B组(34.26±5.37)mm(P0.05);A组右心房的上下径(48.97±9.05)mm,B组(42.68±7.00)mm(P0.05)。此外,两组右室的面积、右室基底部的内径、右心房的面积、右室心肌做功指数等对照比较,P0.05。结论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选择超声心动图方案进行诊断,可对其右心功能各项指数进行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瓣钙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动物模型在研究主动脉瓣钙化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方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就近年来主动脉瓣钙化相关研究领域所使用的动物模型及其在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培养联合超声心动图在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临床表现、血培养及治疗结果。结果 72例患者中出现发热64例(88.89%)、脾大27例(37.50%)、栓塞8例(11.11%)、心功能Ⅲ~Ⅵ级22例(30.56%)、死亡4例(5.56%)。41例伴基础性心脏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退行性心瓣膜病9例。33例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赘生物部位:二尖瓣9例(27.27%)、主动脉瓣8例(24.24%)、主动脉瓣合并二尖瓣5例(15.15%)、肺动脉瓣7例(21.21%)、三尖瓣4例(12.12%)。血培养阳性患者39例(54.17%)、阴性患者33例(45.83%),其中链球菌感染18例(25.00%)、葡萄球菌感染14例(19.44%)、粪肠球菌感染5例(6.94%)、真菌感染2例(2.78%)。结论超声心动图对病变部位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血培养能够准确判断患者细菌感染类型及药物敏感性,对于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行经导管室间隔封堵术的患者128例,超声心动图用于筛选封堵治疗的患者、封堵手术引导中封堵器放置的位置和监测术后的随访。结果125例患者一次性成功置入封堵器,3例嵴内型VSD终止介入治疗,主要是因为间隔缺损距主动脉较近,封堵后超声提示主动脉反流,遂收回封堵器;2例术转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因为中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胸超声心动图有主动脉瓣返流。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外科VSD封堵的术前诊断、术中监控及术后效果评价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体外培养主动脉瓣膜间质细胞(AVICs)并构建其钙化模型,探讨细胞焦亡在钙化性主动脉瓣膜疾病(calcific aortic valve disease, CAVD)中的作用。方法 以钙化诱导培养基诱导AVICs钙化,依据细胞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标准培养基培养)、钙化组(钙化诱导培养基培养)和抑制剂组(VX-765预处理24 h后钙化诱导培养基培养),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的存活率,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钙结节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钙化相关蛋白OPN、RunX2,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GSDMD、Caspase-1、GSDMD-N、Cleaved-Caspase-1以及炎症因子IL-1β、IL-18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钙化组AVICs的钙结节增多,钙化相关蛋白OPN、RunX2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GSDMD、Caspase-1、GSDMD-N、Cleaved-Caspase-1相对表达水平均增高(t=4.586~15.842,P<0.01);与钙化组相比,抑制剂组AVICs的钙结节减少,钙化相关蛋白OPN、RunX2,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与血浆脑钠肽(BNP)联合诊断左心功能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8例,进行心功能分级。分析在患者心功能疾病不同的情况下,超声心动图检查患者左心功能指标和血浆BNP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左心房增大、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出现异常、左室射血分数水平降低、室壁间隔扩大。患者心功能等级升高时,左心功能的损伤症状也随之加重。患者心功能等级增加过程中血浆BNP水平也在不断升高。血浆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存在正相关(r=0.802,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现负相关(r=-0.784,P0.05)。结论在诊断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损伤中超声心动图与血浆BNP的价值大,早期左心功能损伤的诊断过程中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情况有意义,超声心动图的联合使用,可进一步加强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本院径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单支组与多支组,每组各30例。根据狭窄程度将单支组患者分为A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及B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每组各15例;多支组患者分为C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与D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每组各15例,比较单支组、多支组患者左心室参数及两组中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左心室参数。结果多支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均明显大于单支组,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V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小于单支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B组患者LVEDV、LVESV均明显大于A组,LVSV、LVEF明显小于A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D组患者LVEDV、LVESV均明显大于C组,LVSV、LVEF明显小于C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客观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左室重构程度,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3.
郝龙  王莹  刘汉云  王林 《世界复合医学》2023,(1):127-129+133
目的 研究分析钼靶、超声检出微钙化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2月江苏省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实施诊断和治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钼靶X线、超声检查诊断微钙化灶情况,比较两者对微钙化灶诊断符合率。结果 50例乳腺癌患者中37例患者为浸润型导管癌,8例患者为浸润性小叶癌,5例患者为导管内原位癌。钼靶X线检查微钙化灶符合率为94.0%(47/50),高于超声检查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53,P<0.05)。结论 在乳腺癌的微钙化灶检出上,相对于超声检查而言,钼靶X线的符合率明显更高,在临床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检查诊断方式,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老年人口的增加,主动脉瓣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西方发达国家,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calcific aortic stenosis,CAS)发生率仅次于高血压和冠心病,已成为老年人瓣膜置换的首要病因[1]。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4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44例患者利用超声心动图确诊为肺动脉高压,占所有患者的91.67%,所得的肺动脉收缩压数值为(80.97±13.72)mmHg。结论超声心动图是估测肺动脉压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可作为评价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高风险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中预植保护性导丝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心脏外科2021年2例TAVR术中预植保护性导丝的冠脉高风险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TAVR,其中1例患者左冠脉植入冠脉支架1枚,另1例患者仅行术中冠脉导丝、支架预保护,术后撤出导丝及支架。2例患者术后造影见人工介入瓣膜开放良好,轻度反流,冠脉通畅;术后心衰症状均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术后3个月随访,2例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主动脉瓣人工生物瓣膜功能正常,少量瓣周反流;冠脉CTA均未见冠脉明显异常。结论 保护性导丝预植入技术预防TAVR术中冠脉闭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二叶式主动脉瓣(BAV)和三叶式主动脉瓣(TAV)对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TAVR术后至少有3次连续超声心动图随访(1、3个月和1年)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AV和TAV对经TAVR治疗后患者左心室逆向重构的影响.结果 67例患者中BAV 23例,TAV 44例.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左心室质量分数(LVMi)、相对室壁厚度(RWT)均随时间延长逐渐下降(F=3.64~25.59,P<0.05);术后1年BAV组的LVMi明显小于TAV组(F=16.98,P<0.05).两组术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BAV与TAV患者在接受TAVR术后均发生明显的左心室逆向重构,两者治疗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对非心脏手术患者麻醉前心理评估的临床作用。方法选择40例麻醉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在心室功能异常的非心脏手术患者和40例检查未发现异常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比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生命体征变化存在差异。结论麻醉前超声心动图检查饮食异常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失常等情况,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目前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已成为治疗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不适合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选择[1]。术前病例的筛选和评价对于TAVI非常重要。尤其是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其解剖病变不同于三叶式主动脉瓣,手术难度更大,术前的筛选和评价更为重要[2]。系统、全面、准确地应用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脏黏液瘤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心脏黏液瘤患者44例,均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黏液瘤瘤蒂、比较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黏液瘤。结果手术结果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显示下腔静脉入口、右房游离壁、卵圆窝(右房侧)、右室游离壁、左心耳、左房后壁、左房顶部、卵圆窝(左房侧)存在心脏黏液瘤瘤蒂,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率为10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心脏黏液瘤大小(13.6±3.7)mm、瘤蒂准确(100.0%)、回声均匀(43.2%)、形状分叶状(84.1%),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心脏黏液瘤大小(40.3±2.5)mm、瘤蒂准确(70.5%)、回声均匀(54.5%)、形状分叶状(61.4%)(P 0.05),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效果明显更好,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脏黏液瘤中诊断过程当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接近手术结果,可以更加突出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