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心肾综合征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最后归宿,一直都是让心内科与肾内科医生最感棘手的疾病。而西医对于此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善,治疗成果也不甚可观。“心肾相交”作为中医藏象学说的经典理论,对此病的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将从心肾相交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慢性心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以此理论为指导,浅析此病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鸫  蒋燕 《中医教育》2011,30(3):67-69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一个难点重点来讲授的。心肾相交是解释五脏关系—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重要概念,而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但是现有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教材中对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的解释并不合拍,论述混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理论的梳理及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中晚期的严重并发症。中医虽无此病名,但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胸痹"等范畴。基于心肾相关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认为心力衰竭基本病机为心肾阳虚,血瘀水停,为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以温阳益气治其本,活血利水治其标,从肾论治心衰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心肾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是心衰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重要临床表现,目前关于CRS的中西医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提出心肾不交是CRS的主要病机,心肾相交理论是CRS的辨证基础。本文从心肾相互关系,心肾相交理论的由来与内涵,西医心肾与中医脏象的联系与区别,交通心肾辨治、治疗体会与展望等方面对心肾相交理论进行探讨与辨析。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目前多以"心胀"病证范畴来推衍其病理过程,论治则多以调补心阳为基础,但此辨证思路并不能涵盖该病临床中出现的所有病机演变情况。鉴于此,从"水火失济"的角度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病机,提出"水火失济,心肾不交"是本病中医发病机制的关键环节及基本病机,水亏相火亢之心胀热证、火衰寒水泛之心胀寒证、水亏火衰之心胀瘀水互结证等病机转变均是在"水火失济"的基础上出现的。临床辨治应以"既济水火"为治疗核心,根据不同阶段的病机演化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心肾相交"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不交"是与之相对应的病理概念。通过梳理"心肾相交"及"心肾不交"理论的历史沿革,结合作用于心肾两脏方药的功效,探析心肾相交的实质:功能互用制约,物质互相化生,物质与功能的互根互用,即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了心肾阴阳之间的互相济助、制约,心血肾精间的同源互化以及心神肾精间的互相为用。  相似文献   

8.
确切地理解中医心肾相交的生理病理联系,并运用心肾相交理论阐释慢性肾衰并发心血管病变,认为心肾不交是其主要的病因病机,并提出临床上"交通心肾"的治疗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思路与探索。  相似文献   

9.
以心肾相交理论体系为研究基础,从理论渊源、机制研究等角度,分析刘持年教授论治心肾不交型失眠的经验。刘教授认为心肾不交型失眠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身体功能退化、脾胃衰弱、操劳过度或者外感寒邪伤及阳气等原因导致。从心不交肾、肾不交心、心肾两不交三个角度完善了心肾不交导致失眠的理论。针对三种证型,刘教授临证常以六味地黄丸、苓桂术甘汤及乌梅丸为底方加减化裁,对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肾综合征是指心脏与肾脏均出现功能障碍的疾病,其发病涉及心、肾两脏,由心及肾,或由肾及心,或心肾同病,故治疗时应两者兼顾。目前单纯西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疗效,患者生活质量及临床获益较差。相比之下,中医学从"心肾相关"理论认识心肾同病历史悠久,相关方剂的治疗作用不仅被研究证实,更能在临床上取效。因此,从传统"心肾相关"思路探讨心肾综合征(尤其是Ⅰ型和Ⅱ型)的证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宝  张行  杨传华 《天津中医药》2017,34(4):242-244
"心胀"语出《灵枢·胀论》"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与扩张型心肌病在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上极其相似。心胀病位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发病责之于内外两端,病性虚实夹杂,以虚证较为多见。在治疗上分别采用温补心阳、益气养阴、补气行水、活血利水之法,辨证论治,临证选方,灵活用药在临床中往往疗效显著。为扩张型心肌病的中医规范化治疗提供参考,也为其中西医临床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心肾相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肾相交是心肾关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但对其理论渊源及其内涵、机制未曾进行深入系统地论述,因此有必要进行理论的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心肾理论”包括心肾相交与不交两方面,综观历代医论,仁智互现,各显其长。其中以水火升降观点来阐述心肾之生理、病理者形成了解释心肾关系的主流,代表医家如孙思邈、严用和、朱丹溪、周慎斋等。笔者认为此观点以五行之变释生理,以五行之常释病理,有悖于五行归类特性。另外,全国统编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认为心火旺肾阳虚型心肾不交的病机是“心火亢于上,火不归元,肾水失于温煦而下凝”。同为亢盛之心火,可出现心火旺肾阳虚与心火旺肾阴虚的不同转归,有臆测之嫌,难以统括临证诸多变化。笔者认为对心肾相交与不交应结合临床,深化认识,不可望文歧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案心肾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凌 《中医药学刊》2010,(9):1912-1913
从古代医案的角度探讨心肾相关性的理论内涵和临床价值,提出心肾相交涉及多脏腑的相互协调,心肾共同主宰人身之阳气,耳舌为心肾共主之窍,脑为心肾共同主宰等观点,认为心肾之间存在任何其他两脏无法比拟的密切联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的多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15.
心肾相交是中医学解释心肾之间生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交通心肾是临床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心肾相交的含义实际上是指心(火)与肾(水)两脏互相制约平衡的一种生理状态,从发生学的角度解释心肾交通的理论渊源及其发展脉络,论述了现代医学对心肾关系的认识,并且阐明心肾交通理论及其在现代临证方药运用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相宏 《新中医》2012,(9):127-129
心指心神,属精神范畴,肾代表脏腑,属形体范畴,心肾相交即指身心合一、“形与神俱”,心肾不交即是身心分离、形与神散。心肾相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下潜肾水,心肾不交的本质是心神之火外泄而未能下潜肾水。心肾相交的模式有天然模式和人为模式。心肾相交是健康之本,心肾不交是疾病之源。从心、肾而求,是治疗一切身心疾病的总纲要。是治本之大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心胀的论述首见于《灵枢·胀论第三十五》,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根据历代中医文献中关于心胀的论述以及中医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认识,二者无论在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等方面极具相似性,可将扩张型心肌病归于心胀。本病病机多虚实错杂,少见实证。心气亏虚为本病之基础,心阳不振为后期根本,血瘀、水湿为病理产物,是疾病发展及加重的重要因素,发病多虚、瘀、水湿交杂。本病辨证须紧抓正气虚弱这个根本,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结合气血津液辨治,扶正祛邪,补心气、心阳、心阴,逐瘀血、化水湿,标本兼治,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8.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医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那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相似文献   

19.
张绍舜 《山西中医》1989,5(3):46-47
傅青主在治疗男科疾病上,重视协调心肾,认为遗精、早泄、阳痿等性功能异常疾病均与心肾不交有关。进而从生理、病理、治疗几个方面反复论证了交通心肾在调节性功能上的重要性。探讨傅青主心肾相交观,对指导男科临床治疗是大有裨益的。今从《石室秘录》一书中摘其大要,以试论之。一、心肾相交的生理关系心位于上,其性属火,属阳,肾位于下,其性属水,属阴。正常情况下,心肾上下相交,阴阳互助,水火共济,维持了机体的内在平衡。傅氏认为:“肾,水脏也;心,火脏也;是心肾二经为仇敌,似乎不宜牵连而一治之。不知心肾虽相克,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关于从肾论治心悸的学术思想源远流长,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心肾之间相互联系,生理平衡状态下互为依存,病理失衡状态下交互影响,分别体现为心肾相交和心肾不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董其美主任医术精湛,深谙经典,临证尤其重视从肾论治心悸,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疗经验,在辨证施治平衡心肾阴阳、补益精气血以交通心肾、宁心定悸的基础上,认为心悸日久患者应从肾虚血瘀入手,临证多加予活血化瘀之品,再者基于脾升胃降乃和济水火之机临证多顾护脾胃,同时基于心肾之间神志相关临证多强调双心同治并倡导辅以非药物疗法以助宁心调神,常疗效显著,本文将董老基于“心肾相交”理论从肾论治心悸之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并附以验案一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