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采用会阴3D超声检查测量初产妇阴道分娩后盆膈裂孔形态变化情况,并评估其预测盆腔脏器脱垂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12例(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未育且无生产史女性8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随访1年盆腔脏器脱垂发生比例、盆膈裂孔各项参数(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左右径及盆膈裂孔面积)、肛提肌厚度及杨氏模量。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分析研究组各参数对盆腔脏器脱垂的预测效能。结果 在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及Valsalva状态下,研究组与对照组、脱垂亚组和未脱垂亚组受试者盆膈裂孔各项参数及肛提肌厚度、左右侧杨氏模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645~37.69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在静息状态下,产后6周研究组受试者经会阴3D超声检查获得的盆膈裂孔前后径、盆膈裂孔左右径、盆膈裂孔面积及肛提肌厚度、左右侧杨氏模量预测盆腔脏器脱垂的cut-off值分别为5.15 cm、3.45 cm、14.99 cm2、0.47 cm、22.15 kPa、20.05 kPa(P<0.0...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检查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的检查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劣。结果: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出率为72.6%,CT门静脉成像检查为75.0%,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与内镜检查技术有相似的检出率,但前者无创、快速且患者易于接受,同时还可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进行有效评估,可避免内镜检查,减轻患者痛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可复性伴有脊柱后突的食管裂孔疝患者胸部平片与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照情况。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不可复性伴有脊柱后突的食管裂孔疝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胸部平片与CT、MRI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10例患者均存在后凸的脊柱胸腰段,其中伴右凸侧弯2例。正位胸片检查可知,部分肿块与心影重叠患者均存在侧位心影后肿块5例,肿块中含气7例,有液气平面3例;检测病变直径约3~5 cm,边缘不清7例,清晰3例。正、侧位胸片肿块可清晰显示有与肺段分布不符合的表现6例。胸片示隔下有气泡影2例,无胃泡影8例。后肋隔角变浅、膈肌变平10例。降主动脉显示不清7例,显示清晰2例。观察CT、MRI矢状位特点,矢状位重建图像者,左膈后份变平直呈水平状,膈肌食管裂孔呈增宽显示,后肋膈角变浅。钡餐检查均对食管裂孔疝证实。图像均可对胃体、食管、胃底、贲门清晰显示。见食管裂孔增大及部分胃体、胃底、贲门、食管疝入膈上疝囊,食管扭曲9例。结论老年患者脊柱后突检出心后肿块时,需加大有无食管裂孔疝发生的警惕力率,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此类可能多为脊柱后突引发的牵拉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诊断准确度的影响。方法抽取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57例, 均行MRCP检查及CT检查。统计MRCP及腹部CT检查结果;比较MRCP及腹部CT检查诊断效能, 包括诊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误诊率;比较MRCP、腹部CT检查对不同直径结石的检出情况, 以及MRCP、腹部CT检查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学分析。结果以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57例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共检出阳性34例, 阴性23例;MRCP检查检出阳性34例, 阴性23例;腹部CT检查检出阳性29例, 阴性28例。MRCP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准确度、灵敏度均高于腹部CT检查, 漏诊率低于腹部CT检查(P<0.05)。MRCP检查长径<9 mm的肝外胆管结石检出率(90.48%, 19/21)高于腹部CT检查(52.38%, 11/21), P<0.05。腹部CT检查:胆总管表现为高密度影, 其中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8例, 增厚环形强化29例;误诊的3例患者中2例为肝内结石, ...  相似文献   

5.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常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内镜检出率为0.1%~18%。病变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多数无临床表现,或仅有轻微症状。症状及其相关症状与黏膜酸分泌有关,此观点已被病理组织学及24 h双通道pH监测证实。本文主要在HGMU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病危险因素、组织病理学、酸分泌研究、最新诊断手段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采取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采取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的2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术前肝功能评价均为Child-Pugh C级)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再出血率、肝功能变化情况、肝性脑病发生率、术后2年生存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的改变。结果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成功率为100.0%,止血率为100.0%,1例患者术后次日因呼吸衰竭死亡。患者平均门静脉压力由术前(19.9±3.2)mm Hg升至术后(22.7±4.7)mm Hg,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7.4±3.6)个月,随访期间再出血率为26.9%(7/26),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5.4%(4/26),术后2年生存率为84.6%。患者肝功能在术后3、6、12个月Child-Pugh评分下降,白蛋白水平上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能够及时止血,且患者术后再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较低,术后2年生存率较高,术后肝功能得到改善。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光胃镜及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17年1月~2020年1月进行白光胃镜和超声胃镜诊疗的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948例,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分析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检出情况.结果:948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食管息肉87例、食管平滑肌瘤428例、食管囊肿296例、食管脂肪瘤32例、食管外压迫105例.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3.32%和87.62%,对食管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03% 和72.30%,对食管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0.00% 和90.63%,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食管息肉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70% 和98.85%,对食管外压迫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43% 和97.14%,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白光胃镜和超声内镜对食管息肉和食管外压迫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超声内镜对于食管平滑肌瘤、囊肿、脂肪瘤的诊断准确率优于白光胃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护理效果,探讨其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来医院治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一个月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0%,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护理中,舒适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更易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根据食管黏膜是否发生损伤可将该病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种类型.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呼吸训练法、Shaker训练法、下颏抗阻力(CTAR)训练法、膈肌生物反馈训练法等康复疗法对GERD患者进行治疗,有效地减少了其对抑酸药物的依赖,...  相似文献   

10.
食管平滑肌瘤为食管粘膜下肿瘤之一,多起源于食管固有肌层并逐渐向管腔内外生长,肿瘤虽为良性但逐渐增长会引起患者胸骨后疼痛及吞咽困难等不适,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1 ].传统外科手术切除创伤大,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也存在消化道出血、穿孔甚至肿瘤不能成功切除等风险.近年出现的一项微创内镜技术,即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 ,不仅能完整切除肿瘤,还能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且显著降低消化道出血、穿孔及感染的风险[2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食管鳞癌在同期放化疗模式治疗时采用高剂量放疗与常规剂量放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收治的同期放化疗的食管鳞癌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剂量放疗,n=43)与观察组(高剂量放疗,n=43),化疗两个周期后评价两组近期疗效,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持续随访,比较患者治疗12个月、18个月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9.77%),与对照组(55.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05)。观察组治疗12个月、18个月的局部控制率为86.05%、83.72%,生存率分别为90.70%、83.7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3、6.824、4.914、6.824,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26%)与对照组(27.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同期放化疗模式下高剂量与常规剂量放疗近期疗效相当,高剂量远期疗效更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伴或不伴食管损伤与食管动力及酸反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胃食管反流患者75例,分别进行胃镜检查、高分辨率食管测压检查及进食标准试验餐后的动态食管pH检测。比较伴食管损伤组和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之间的食管动力及餐后酸反流时间之间的差异,并比较酸反流组患者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之间食管动力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结果伴食管损伤组与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食管蠕动传播速度、食管pH<4的时间及食管pH<4的Demeester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不伴食管损伤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大于伴食管损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酸反流组与非酸反流组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基础值、下食管括约肌压力残余平均值及食管蠕动传播速度的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酸反流组患者的食管收缩幅度弱于非酸反流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患者食管蠕动性收缩功能可能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有关,但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与食管损伤及酸反流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透明帽辅助无痛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登封市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接收的80例消化道异物患者, 将采用常规无痛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 采用透明帽辅助无痛胃镜下食管异物取出术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T0)、置入胃镜时(T1)、取异物时(T2)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内镜下视野清晰度、内镜下操作时间与手术成功情况, 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T1、T2时, 两组心率与MAP均较T0时升高, 且T2时的心率与MAP均较T1时升高, 但观察组各时点心率与MAP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视野清晰度总优良率、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00%(38/40)、97.50%(39/40), 均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80.00%(32/40), P均<0.05。观察组内镜下操作时间[(9.46±2.27)min]少于对照组[(11.63±2.38)min], 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帽辅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CT检查与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5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后对比患者CT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计算CT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同时,总结患者影像学特征。结果 CT扫描检出单发性子宫肌瘤12例(24.00%)、多发性子宫肌瘤38例(76.00%)、肌壁间肌瘤45个(59.21%)、浆膜下肌瘤18个(23.68%)、黏膜下肌瘤12个(15.79%)、子宫颈肌瘤2个(2.63%)。在多发和单发子宫肌瘤方面,CT与手术病理诊断完全相符,但CT诊断中有2个子宫肌瘤直径≤1 cm漏诊,CT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7.44%(76/78)。影像学特征:CT扫描可见患者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弥漫性增大为主,呈分叶状;瘤体边缘光滑完整,低于或等于子宫肌层密度,肌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可见低密度假包膜。结论子宫肌瘤的CT影像学特征显著,CT检查对各类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术前评估提供可靠依据,可作为子宫肌瘤诊断的主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贲门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态势,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由于贲门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超过9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而中晚期贲门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足20%。再者,贲门活检取材困难,早期检出率很低,影响了患者接受根治性治疗的可能性和治疗效果。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和内镜诊断水平的进步,特别是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使早期贲门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逐渐提高。而且,大部分早期贲门癌在内镜下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0%。目前,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被证实是治疗早期贲门癌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本文就早期贲门癌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20例进行研究, 均经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接受128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 以病理结果作为标准, 比较CT平扫与增强扫描的结果。结果 120例患者经病理检查确诊病灶360个, 其中病灶长径>3.0 cm 250个, 病灶长径≤3.0 cm 110个。CT增强扫描在动脉早期、动脉晚期、门静脉期的检出率(81.11%, 292/360;88.61%, 319/360;87.22%, 314/360)均高于CT平扫(72.5%, 261/3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增强扫描在动脉晚期与门静脉期的检出率高于动脉早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诊断中应用128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均可取得较好的诊断价值, 但增强扫描各期检出结果均高于CT平扫, 尤其是动脉晚期与门静脉期可更好地检出肝癌病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筛选急性期脑出血患者(30例),常规行头颅CT、磁共振成像(MRI)常规序列(TlWI、T2WI、FLAIR、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SWI序列,统计分析患者脑出血病灶范围、病灶数量、病因检出率,评价SWI对脑出血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结果 SWI检出出血病灶39个,检出率为100.00%;常规MRI序列检出出血病灶31个,检出率为79.48%;CT检出出血病灶27个,检出率为69.23%;三种方法出血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SWI序列显示出血范围较MRI常规序列、头颅CT略大。SWI检出脑淀粉样变性2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畸形1例;MRI常规序列漏诊静脉畸形和淀粉样变性患者3例,头颅CT未能检出脑出血特殊病因患者5例。MRA检出有不同程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2例。结论 SWI序列与头颅CT、MRI常规序比较,能够更准确地检测脑出血病灶及出血范围,同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脑出血的少见病因。MRI联合MRA及SWI能够为脑出血的早期病因诊断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是急性期脑出血的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采用叶酸受体介导的宫颈特殊染色法(FRD)上皮组织特殊染色液对宫颈病变检查的临床价值,为早期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联合全国14家医院随机对妇科门诊检查的2000例妇女进行筛查,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人乳头瘤病毒(HPV)、FRD染色检查,以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检测方法的诊断学评价标准。结果 FRD检出13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5%,灵敏度为83.06%,特异度为98.56%,漏诊率为16.94%,误诊率为1.44%,Kappa=0.821,P=0.000。TCT检出125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255%,灵敏度为86.29%,特异度为99.04%,漏诊率为13.71%,误诊率为0.96%,Kappa=0.850,P=0.000。HPV检出120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00%,灵敏度为79.84%,特异度为98.88%,漏诊率为20.16%,误诊率为1.12%,Kappa=0.806,P=0.000。三种检查方法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FDR、TCT、HPV,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427,P=0.808)。结论三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比较TCT>FRD>HPV,但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RD与传统TCT、HPV检查具有相同的检出效能,但其具有更加方便、快速、经济的特点,值得作为一种快速筛检方法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诊断结肠癌致肠梗阻患者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9年3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72例结肠癌并发肠梗阻患者进行研究,依据术后病理组织结果,判断所有术前患者的X线检查以及CT检查的准确率。结果 CT诊断肠梗阻的正确率(94.44%)高于X线诊断(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143,P=0.000)。CT诊断对肠梗阻的病因检查率(93.06%)高于X线诊断(13.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687,P=0.000)。CT诊断盲肠扩张的检出率(62.50%)高于X线(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71,P=0.001)。结论 CT对结肠癌患者的梗阻部位、癌性梗阻病因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便于医生准确及时的定位梗阻部位和明确病变程度,为治疗措施的及时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膈肌功能,评价该技术对撤机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22年1月-2022年12月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115例,根据撤机结局分为撤机成功组85例,撤机失败组30例。所有患者撤机前均接受并通过自主呼吸试验(SBT),记录撤机时呼吸机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最大吸气压(MIP)、吸气0.1 s口腔闭合压(P0.1),浅快呼吸指数(RSBI)等,并进行膈肌M型超声与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筛选撤机失败的影响因素,运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撤机指标预测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结局的准确性。结果:两组间一般临床指标比较,RSBI和呼吸机使用时间在撤机成功组均明显低于撤机失败组间(均P<0.05)。与撤机成功组相比,撤机失败组患者膈肌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PCV)、膈肌舒张期峰值运动速度(PRV)、膈肌舒张期运动加速度(MRR)、膈肌收缩平均速度(DSVm)值更高,而膈肌移动度(DE)更低(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PRV(OR=1.611, 95%CI:1.068,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