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临床上西医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尚无特效药物,高社光教授总结多年的经验认为,该病中医病因病机多为痰浊瘀血互结于脉道所致,治疗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通络活血、化痰为法,兼以补气、泄浊、散结、解毒,自拟化斑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导致脑卒中在内的严重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级、二级预防的重要干预靶点。朱良春教授是著名的国医大师,以善治疑难杂症,善用虫类药物而闻名。朱老认为根据病位及致病特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应归属于中医“脉痹”范畴,本虚标实为其基本病性,其中本虚以脾肾不足为主,痰瘀互结为标实,是疾病核心病机。指出治疗上应注重痰瘀同治,在常用的健脾祛瘀化痰的草木类药味以外,可适当加入搜风通络之力较强的虫类药物,加强祛瘀通络的功力。根据本病病机自拟“祛痰通络稳斑方”,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提示该方具有抗炎、调节内皮细胞功能,降脂调节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调节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相关生物过程,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及稳斑的效果。临床实践中也提示其可协助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不稳定斑块面积,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参七复脉方对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七复脉方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数量和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数量比较无明显差异,而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气虚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参七复脉方治疗能促进颈动脉IMT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改善。  相似文献   

4.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陈美华教授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关键在于肾气不足、痰瘀互结,应用中医药化瘀、祛痰、通络补肾法治疗该病收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吴欢  邵静 《国医论坛》2022,(4):55-57
邵静教授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以气虚为本,痰瘀痹阻心脉为标,治宜“以通为补、通补结合”,益气为主,活血化痰通络为辅,并结合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辨证施治,用自拟消溶稳斑方临证加减治疗本病,气血痰同治,通补相宜,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冠心消斑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数量,动态观察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结果:冠心消斑胶囊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部动脉IMT明显变薄(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分型也在6个月后发生了变化,治疗组斑块数量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粥样斑块数量稍有增加,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能准确评价冠心消斑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减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伟志  宋平  王占奎 《中国针灸》2005,25(5):312-314
目的: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灸和药物治疗.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并计算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果:针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率为53.9%,明显高于药物组的10.0%(P<0.01),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而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颈动脉超声的表现,寻找中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规范化辨证的客观指标。方法:收集近3年来511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资料,检测颈动脉超声,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及频数优势法等对中医症候进行辨证分型,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比较不同证型间颈动脉超声表现。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各证型间软斑分布具有组间差异性(P0.05),IMT、硬斑、混合斑、斑块部位无组间差异性(P0.05)。其中,软斑在肾虚痰浊型中最多见,其次为肾虚气滞型。结论:颈动脉超声中软斑的分布情况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辨证的客观化指标,从而为选方用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位居足阳明胃经之"人迎脉",人迎脉痹阻不通可致颈动脉粥样硬化,拟命名为"人迎脉痹"。阳明经多气多血,最易化热化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痰瘀互结的基础上化热成毒而成易损斑块,提出从"阳明瘀毒"论治颈动脉易损斑块。以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其机制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抗炎、调节免疫功能、调脂等多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总结程丑夫教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用药规律,以便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应用。方法:收集整理程丑夫教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门诊处方,经过筛选并按照统一标准处理后,以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处方为基础,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对处方中药物的性味归经、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潜在新处方的处方规律等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结果:筛选出的194张处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处方194则,药物122味,除甘草外使用频次较高的前5味药物有全蝎、法半夏、黄芩、柴胡、茯苓;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肝、心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常用药对25条,常用角药10条;经核心药物聚类分析,演化得到7个核心组合与7个新处方。结论:程丑夫教授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机为痰热夹瘀,痹阻脉道,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调气化痰,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为主。  相似文献   

12.
眩晕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主症之一。我们2004年10月以来采用软脉消斑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眩晕,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化斑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3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0例和对照组194例。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社光教授经验方化斑通络方口服治疗,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5%,对照组有效率65.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斑块面积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斑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超声表现特点。方法对96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96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73例,检出率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又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判断斑块类型,同时判断斑块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对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及临床早期干预有者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早期常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表现.程丑夫教授认为,其病机乃气郁痰凝、脉道痹阻,其治法多为调气化痰、活血通络,兼清热解毒,同时嘱患者注意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以达消除斑块之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拟通过观察消溶稳斑方对AMPK/SIRT1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索消溶稳斑方对ApoE~(-/-)小鼠主动脉弓不稳定斑块的作用机制。方法 ApoE~(-/-)小鼠经高脂饲料喂养8周,确定主动脉弓形成不稳定斑块后,随机分为ApoE+高脂+水组、ApoE+高脂+他汀组、ApoE+高脂+消溶稳斑方组,同时选用C57BL/6J小鼠经标准饲料喂养8周作为C57+标准+水组。各组分别进行灌胃,他汀组和消溶稳斑方组给予对应药物,余两组给予同等容量蒸馏水。4周后,通过电镜观察各组主动脉弓斑块特点,各组小鼠经提取主动脉弓蛋白和RNA后,运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AMPK磷酸化、SIRT1水平,利用RT-PCR技术检测其IKKβmRNA、MMP-9mRNA表达量。结果与C57+标准+水组相比,各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poE+高脂+水组比较,他汀组和消溶稳斑方组动脉粥样斑块明显减小,AMPK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0.05),SIRT1值均升高(P0.05),IKKβmRNA、MMP-9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消溶稳斑方具有抑制斑块炎症基因,减少炎症反应,延缓形成并稳定斑块的作用,其机制与调节AMPK/SIRT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高培雄  柏江锋 《光明中医》2011,26(12):2461-2462
目的观察化斑颗粒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榆林市中医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伴有颈动脉粥样斑块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服用化斑颗粒15g,3次/d;对照组30例,服用阿斯匹林泡腾片0.1g/次,1次/d,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于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P〈0.01)。结论化斑颗粒可以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安全、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斑通络方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化斑通络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0%,对照组为67. 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纤维蛋白原(Fg)、颈动脉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中医证候评分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结论:化斑通络方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软脉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3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软脉消斑汤减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程的作用。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出4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按就诊序号2:1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治疗组采用软脉消斑汤(附子、姜黄、蒲黄、泽泻、生地黄等)口服,对照组采用血府逐瘀汤口服,疗程均为24周。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与斑块均有消退,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脂代谢明显改善,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软脉消斑汤可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改善症状、血液流变学状态,调控血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患者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梅州市梅县区中医医院确诊治疗的100例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梗塞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32例)、中度组(40例)和重度组(2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和梗塞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梗塞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软斑、混合斑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硬斑检出率: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梗塞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6.267,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塞患者梗塞严重程度有关,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有助于医师了解和掌握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