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69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35例与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摆放。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与出院3个月后,全部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肩关节脱位、关节肌肉挛缩、关节外旋、足内翻下垂与足尖外旋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早期进行正确的体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良肢位针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体位放置,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患者保持正常体位,能够有效抑制异常模式的出现,缩短康复时间,促进康复治疗的顺利进行,减轻患者经济和时间的负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被动关节运动结合良肢位摆放对偏瘫患者关节运动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关节被动活动,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良肢位摆放,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踝关节及肩关节活动情况、肌力情况及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踝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内旋角度、肩关节外旋角度及肩关节上举角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力上肢Ⅳ级及以上和下肢Ⅳ级及以上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肩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半脱位及足畸形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的被动关节运动结合良肢位摆放,可提高患肢肌力,利于偏瘫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3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良肢位摆放及护理,患者均未发生各种并发症,而且肢体运动未形成异常模式,为后期康复创下较好的基础。结论:脑卒中患者早期的良肢位摆放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和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设计的临时性体位。脑卒中患者约有四分之三出现偏瘫症状,如果急性期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容易造成关节挛缩、变形而影响日后偏瘫肢体功能的康复。为偏瘫患者设计良肢位,是急性脑血管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重点,对抑制异常运动模式、早期诱发分离运动有重要意义。现将笔者在护理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1常见的良肢位1.1仰卧位:头部垫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胸椎不得出现屈曲。患侧臀部下方垫一软枕,使患侧骨盆向前突,防止欧关节屈曲、外旋。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枕头,使肩肿骨向前突。上肢肘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采用良肢位摆放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0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3例按常规护理,康复组53例注意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康复护理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取正确的体位护理,促进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褥疮、坠积性肺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及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及肌萎缩,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 根据病情、病程,采取不同的体位护理,同时配合按摩,通电针刺法、脑反射等治疗.结果 55 例脑卒中患者中无1 例发生褥疮,其中1 例发生坠积性肺炎.治疗后步行恢复率为87%.结论 正确的体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能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理.从现代医学神经肌肉恢复的角度以及从中医经典理论对筋脉拘急的论述进行分析.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以“病在筋、调之筋“、“以痛为俞“的经筋刺法为主,不要拘泥于“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从经筋的释义、生理作用、病理表现,经筋与卫气、大脑的关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与经筋病的关系,经筋理论指导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康复的原则、方法等角度,阐述经筋理论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干预,对比观察2组临床效果,分析良肢摆放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能力ADL评分(Barthel指数)与患肢运动能力评分(Fugl-Meyer)均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肌痉挛、肩关节脱位/疼痛、关节挛缩、足下垂内翻、废用综合征等相关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中实施良肢摆放,能够有效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效果,提高其患肢运动能力与生活活动能力,并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对其临床康复效果具有理想的促进效果,可以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对112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常规组各56例。康复组及常规组均给以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早期配合患侧肢体良肢位干预,常规组未加干预。采用FIM躯体功能评分、Fugl-Meyer积分评估运动功能及痉挛发生率,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两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康复组异常运动模式减少,痉挛发生率降低,为患者预后及康复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良肢位摆放能促进脑损伤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本文分析良肢位摆放的方式、效用评定、注意事项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穴位按摩配合良肢位摆放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综合疗法,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肢体活动能力的恢复.方法 选取54例脑梗死恢复期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2组均进行康复综合训练及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进行良肢位摆放,观察组进行穴位按摩配合良肢位...  相似文献   

14.
王艳霞  李军  傅立新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62-1063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是影响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寻找有效地缓解痉挛状态的方法,已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结合近五年来对痉挛性瘫痪状态的临床及科研研究,对痉挛性偏瘫的传统医学及现代康复医学治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为现代康复医学疗法和传统医学疗法以及综合疗法3种,在临床上皆有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对近年来临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进行了综述。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发展前景,尤其针灸、康复治疗副作用小,疗效高,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预防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2月诊治的8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良肢位摆放,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湿热敷,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上肢运动功能及SHS发生率。结果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及SHS发生率均降低,FMA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药湿热敷联合良肢位摆放在预防中风后SHS中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感,利于恢复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良肢位及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方法:住院时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出院后转入家庭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50例,训练组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早期康复训练计划,并进行主、被动训练指导;对照组则按医嘱服药和自己锻炼为主.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训练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早期规范的良肢位摆放及康复训练对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致残率,规范的延续治疗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静  樊玲  吴李莉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57-357,367
目的观察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良肢位固定仪治疗)与对照组37例(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入院后即刻介入良肢位固定仪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肩、手疼痛,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固定仪对于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又称为“中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的一类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高,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痉挛性偏瘫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表现为肌张力异常升高,若治疗不及时会引起痉挛性抽搐、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2]。肌痉挛的产生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内支配运动的神经中枢受损,对运动神经元的调控减弱,使肢体肌群协调失衡,导致肌张力增高[3]。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针灸治疗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缓解痉挛,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本文就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进展进行综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