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新型口服抗凝剂在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收治的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房颤患者101例,根据口服抗凝药物的种类将其分为利伐沙班组(42例)和达比加群酯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共12例(11.9%)患者发生出血事件。两组患者发生主要出血事件的风险比为1.4(95%CI:0.28~7.5,P=0.691),发生次要出血事件的风险比为2.79(95%CI:0.52~17.21,P=0.230);两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比为0.7(95%CI:0.06~7.93,P=1.000)。共有11例(91.67%)出血事件发生在消融术后48 h内,而1例(8.33%)发生在消融术至少7 d后。结论在接受第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的老年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利伐沙班与达比加群酯的抗凝效果相当,且安全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选择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7年7月收治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利伐沙班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华法林和利伐沙班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栓塞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利伐沙班组出血事件发生率(6.82%vs.20.45%)以及栓塞事件发生率(9.09%vs.25.00%)均低于华法林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防止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中应用利伐沙班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骨关节外科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抽取120例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比分析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对患者术后血凝指标、血黏度、D-二聚体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血黏度、D-二聚体等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且术后的出血量基本相同,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脊柱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出现的风险,总结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院治疗的94例行脊柱手术的高危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分成A组与B组分别48例,A组患者手术后第一天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抗凝治疗,B组患者手术后第一天采用利伐沙班做抗凝治疗,观察两组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和切口引流量、消化道等黏膜的出血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4.2%,B组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发生率为8.3%,且患者的切口引流量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手术后患者存在静脉血栓栓塞的风险,对患者开展预防性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治疗方法在老年肺栓塞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科室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老年肺栓塞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治疗后的D-二聚体及CRP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困难、胸痛、发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肺栓塞的疗效好,能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的8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并通过χ2检验及二元回归分析血管再通的风险因素。结果结果显示短期抗凝治疗(P=0.03)及深静脉血栓部位(P=0.04)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风险因素。再经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而短期抗凝治疗为延迟再通的独立风险因素(OR=3.021,95%可信区间:1.100~8.264,P=0.032)。结论抗凝治疗小于3个月而非血栓部位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延迟再通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分别接受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对其栓塞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宁德市医院接诊的8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行利伐沙班治疗)、对照组(40例,行华法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心肌损伤指标[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96例, 根据入院48 h内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情况分为血小板减少组(47例)和血小板未减少组(249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血小板减少组心肌肌钙蛋白含量、合并慢性肾脏病者比例、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者比例高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肌红蛋白含量少于血小板未减少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心肌肌钙蛋白含量(OR=4.33, 95%CI 1.945~9.628)、肌红蛋白含量(OR=2.90, 95%CI 1.457~5.766)、慢性肾脏病(OR=6.51, 95%CI 2.043~20.725)、围术期使用氯吡格雷(OR=5.51, 95%CI 1.774~17.097)是AMI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患者住院期间, 血小板减少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血小板未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通过合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018年10月—2020年4月7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并依据用药方案分组,对照组患者以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进行治疗,同期观察组患者以低分子肝素钙+利伐沙班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与凝血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为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治疗前PT、D-D、APTT对比中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的PT、APTT高于对照组,D-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治疗前FEV1、FEV1%pred、FVC%pred对比中P0.05,经治疗观察组的FEV1、FEV1%pred、FVC%pre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PaO_2、PaCO_2比较中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Pa O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且2组患者治疗后的PaO_2、PaCO_2比较中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8.11%,对照组为10.81%,P 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合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且有助于改善凝血与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产比伐芦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的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的患者共122例。造影后随机分为肝素组(n=55)和比伐芦定组(n=67)。治疗效果评价指标:PCI成功率、ST段回落百分比、肌酐、NT-por BNP及血小板。安全性评价指标:30 d内出血发生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两组术后1 h ST段回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比伐芦定组NT-por BNP水平高于肝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80.05),术后24 h均较术前升高,比伐芦定组低于肝素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芦定组轻度出血事件少于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5)。两组PCI成功率及30 d无MACE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比伐芦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疗效与肝素相当,但出血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手术室内各种护理缺陷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防范措施。方法筛选60例于2015年7月~2016年6月因胃肠疾病进入我院普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29例手术室内行基础护理,分析组31例则行缺陷防范护理,对比两组风险发生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常规组29例中出现有了5起护理缺陷事件,分析组31例中未出现护理缺陷事件(P0.05)。结论胃肠疾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于手术室内加强风险护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实行直接PCI的AMI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组46例,对照组40例;成功的PCI术前及术后即刻采用TIMI(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血流分级评价梗死相关心外膜冠脉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TMPG)判断心肌和微血管灌注情况,间接反映微血管功能。记录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的发生率以及阿托伐他汀的肝毒性和肌毒性发生情况。结果①PCI术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的TMPG分级均较术前有显著性差异(分别χ2=25.514,P<0.001;χ2=8.348,P=0.039),但阿托伐他汀组TMPG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χ2=8.374,PPP==00..003399))。。②②随随访访的的3300天天内内,,共共1199例例患患者者发发生生MMAACCEE,,占占2222..11%%,,其其中中阿阿托托伐伐他他汀汀组组66例例,,占占1133..00%%,对照组13例,占32.5%(χ2=4.706,PPP==00..003300));;阿阿托托伐伐他他汀汀组组内内PPCCII术术后后TTMMPPGG33级级的的患患者者发发生生MMAACCEE3/27例,而对照组6/14例(42.9%vs.11.1%,χ2=5.423,PPP==00..002299));;在在达达到到TTMMPPGG33级级的的患患者者,,对对照照组发生MACE的危险度大约为阿托伐他汀组的3.857倍(RR3.857,95%CI:1.131~13.149)。③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均无肌毒性和肝毒性事件发生。结论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mg)对改善AMI冠脉微血管功能及短期预后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补阳还五汤加减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6日—2016年6月6日我院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抽签化分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利伐沙班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0.35±0.04)mg/L、APTT(36.45±2.75)s、FIB(4.12±1.58)g/L、PT(13.45±2.42)s、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00%)、治疗1周后的肢体周径(0.85±0.32)cm、治疗2周后的肢体周径(0.35±0.05)cm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补阳还五汤治疗,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中老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抗凝决策制订的影响因素及与指南建议的差异.方法 老年房颤患者中,按照是否给予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分析抗凝治疗者与未抗凝治疗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房颤分类、出血、栓塞事件、脏器功能、合并用药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共纳入老年房颤患者176例,年龄中位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自拟方通脉颗粒联合利伐沙班在下肢肌间静脉血栓(IVTL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1月北京中医医院平谷医院收治的80例IVTLE患者开展试验,以电脑编号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40)与参照组(n=40)。参照组采用利伐沙班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通脉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2周、4周、12周血栓消失情况,治疗前1 d、治疗12周肢围及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4周及12周血栓消失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1 d、治疗12周大腿中段及小腿中段肢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两组大腿中段及小腿中段肢围均小于治疗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1 d,两组血清IL-6、IL-4、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两组血清IL-6、IL-4、IL-1β水平均低于治疗前1 d,且试验组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参照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别纳入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抗凝、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患肢溶栓率、肢体周径差和静脉通畅度评分、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髂股静脉闭塞率和色素沉着率。结果观察组47例患者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出院时,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大腿消肿率、小腿消肿率、溶栓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出院前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 <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患者均获12~18个月的有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和12个月髂股静脉闭塞率、色素沉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较传统抗凝、溶栓治疗方案而言,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的效果更为确切,且安全性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张西  李英琦  黄星  杨梅  张舟  王鲜 《世界复合医学》2023,(2):160-162+188
目的 评价视网膜激光光凝与药物联合治疗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实施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治疗效果、黄斑中心厚度及生活质量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4,P=0.023);研究组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后的黄斑中心厚度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72、5.494、8.600,P<0.001);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常规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4、7.780、7.651、8.111,P<0.001)。结论 针对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联合应用药物治疗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情况,提升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显著提升总体疗效,有较高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69%(3/64),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40.63%(26/64),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取得较好效果,能够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208例中危肺栓塞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时不同方案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100例予以抗凝治疗,研究组108例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肺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比对照组大(P0.05)。结论中危PE并DVT行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探讨介入治疗下肢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抗凝治疗法,观察组(32例)采用介入综合治疗法,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31/32),复发率为6.3%(2/32),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综合治疗下肢DVT较普通抗凝治疗有更为确切的、优秀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