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栓塞治疗ITP少见并发症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正>部分脾栓塞(partial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具有疗效确切、简单易行、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近  相似文献   

3.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房(ITP)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近年来有关难治性或慢性ITP的治疗进展很快。根据ITP的发病机理,我们采用脾部分栓塞的方法治疗12例小儿难治性ITP,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导如下: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自1992年10月一1997年10月我院收治的ITP患儿共53例,其中12例为多次反复发作的难治性ITP,诊断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标准,并符合脾切除指征。””‘12例患儿女8例,男4例,女男之比为2:1,年龄8一15岁,平均年龄11士2.06岁。发病时间0.5—3年,平均2.2士0.3年。所有病例均首选肾上腺皮质…  相似文献   

5.
我科于1987年~1988年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儿用6-甲基强地松龙(6-HD-MP)治疗13例,经3月~3a观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本文13例,急性期4例,慢性期9例,后者病程6月~5a多,均先后用过强地松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正规治疗效差或复发。其中男7例,女6例。发病年龄1~10岁,以幼儿为多。诊断标准按1986年杭州会议标准。13例中皮肤粘膜出血12例,鼻衄10例,伤后出血不止、颅内出血各1例。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92年10月~1997年10月采用脾动脉部分栓塞方法治疗小儿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4例,女8例,男女之比为1:2;年龄8岁~14岁,平均年龄(11±2.06)岁。发病时间6个月~3年,平均(26.4±3.6)月。所有病例均首选肾上腺皮质激素≥1mg~2mg/(kg·d)治疗3个月无效或减量后复发。6例加用长春新硷2mg/(m~2·w)。5例于血小板<20×10~9/L时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80mg/(kg·d)×(2~3)次。暂时BPC上升,停药后1月下降至治疗前水平。BPC14~35×10~9/L,全部患  相似文献   

7.
脾切除治疗35例小儿血液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院外科自 1980年 1月至 2 0 0 1年 4月收治因血液病药物治疗无效行脾切除病儿 35例 ,占同期小儿脾切除 5 8例的 6 0 .3%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5例中男 2 4例 ,女 11例 ,男∶女为 2 .2∶1;年龄2~ 14岁 ,其中 2~ 3岁 6例、4~ 9岁 2 0例、10~ 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近年来儿童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选择性脾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1986年~2000年新华医院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行选择性脾切除术治疗ITP的患儿资料,以术后血小板计数的稳定最低值判断疗效,回顾性研究其相关因素。结果16例慢性ITP患儿行选择性脾切除术,其中9例男孩,7例女孩。治愈7例(43.75%),好转5例(31.25%)。术后随访未有感染并发症发生。治愈患儿的术后血小板峰值均超过400×109/L,而其余患儿中仅2例超过400×109/L,经Fisher精确检验,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脾切除术是治疗儿童慢性ITP安全有效的方法。脾切除术后的疗效与术后血小板最高峰值相关,术后高的血小板计数峰值将提示着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自1989年以来,我们试用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肌肉注射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3例,疗效满意,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儿,男8例,女5例;年龄8个月~13岁;疗程5d~1a;3例曾对激素耐药。诊断按1986年杭州全国小儿血液座谈会所订标准,均进行骨髓象检查,其中急性型9例,慢性型2例,反复型2例。在给综合治疗的同时,每日肌注5%丙球(0.1~0.2)ml/kg,连用5d,每日定时计数血小板。结果治愈11例,好转2例,治疗过程中未发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90年以来我科住院的18例ITP病儿选用胎盘丙种球蛋白配合激素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男11例,女7例,年龄6个月至13岁,全部病例均做骨髓穿刺证实诊断。急性型10例,慢性型8例;轻度3例,中度10例,重度4例,极重度1例;临床症状以皮肤紫癜、淤斑为主,占100%,  相似文献   

11.
脾动脉栓塞目前已成为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应用于治疗儿童脾功能亢进的报道尚少。近一年来,我院对6例脾功能亢进患儿进行脾动脉栓塞术,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例1,男,5岁。1992年2月因皮肤紫癜、血尿在我院确诊为ITP,应用强的松、氨肽素等药物治疗3周症状消失后出院。出院后每日服用强的松5mg/次,每日3次,维持治疗1月。3月后因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紫癫再次入院,急查BPC46×10~9/L,并用强的松10mg/次,每日3次,辅以止血药物治疗,鼻衄及牙龈出血停止,但皮肤仍持续可见新的出血点。多次复查BPC均在60×10~9/L以下,改用丙种球蛋白0.32克,每日肌注2次共5d,疗程结束后查BPC110×10~9/L,出血停止,住院19d出院。  相似文献   

13.
1988年1月~1991年1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顽固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2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70例患儿均为1988年1月~1991年1月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例,符合全国  相似文献   

14.
患儿,男,12岁,住院号30166,以规律性饥饿痛月余,黑便3天,以十二指肠溃疡病入院,全身检查除贫血外无特殊,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充血、水肿,前壁小弯侧有一直径1.5cm 园形溃疡,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投以甲氰咪呱,硫糖铝口服,数日后腹痛明显减轻,继续治疗至大便潜血阴转后出院。出院周余再次腹痛、腹胀、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再次入院,入院次日呕血约200ml,重复原治疗,并输血800ml,病情逐渐稳定。一月后,突然上腹剧痛,呈刀割样,剑突下压痛明显,全腹肌紧张并有反跳痛,X 线检查见膈下游离气体,疑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探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有2×2cm 大小溃疡,中心约绿豆大小穿孔,穿孔周围有脓苔附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3岁.因间断腹痛1个月,发热半个月住院.检查: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左中下腹触及3 cm×5 cm×6 cm压痛、不活动肿块.CT检查显示左下腹旋涡状异常密度影,似可见与肠系膜上静脉相连的脾静脉旋转约3周,向左下延伸,囊实性团块影,其内密度不均,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大部分区域无强化显影.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脾切除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脾切除术的近期疗效,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并指导小儿脾切除术的适应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实行脾切除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切脾指征、术后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等。结果本组平均年龄8.3岁(2 d~14岁),以外伤性脾破裂为最多(33例,43.42%),其次为血液代谢性疾病(20例,26.32%)。均行全脾切除术,21例(27.63%)同时行门静脉断流术,25例同时行(32.89%)肝脏活检术。术后发生并发症11例次(14.47%),以感染(8例)为最多,无死亡病例。结论充分认识脾脏的免疫功能,正确掌握适应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小儿脾切除手术安全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重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S-ITP)是指血小板低于50×10~9/L,有明显出血症状和/或出血倾向者。我科自1988年试用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30例,按1986年杭州全国小儿血液病会议标准分类。急性型27型,慢性型3例。30例均有皮肤、粘膜淤点,淤斑,血小板20×10~9/L~50×10~9/L,  相似文献   

18.
我院近2年对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行小剂量地塞米松冲击,疗效满意。本文急性型7例,慢性型1例,女5例,男3例,年龄1~14岁,病程3d~4a,临床诊断按1986年杭州会议标准,8例有皮肤粘膜淤斑、淤点,2例伴鼻衄,1例伴牙龈出血,肝肿大2例2~3cm,脾肿大1例(肋下3cm),骨髓巨核细胞大部分增多,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均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9.
游走脾是指脾脏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移位于腹腔其它部位的一种疾病。由于脾脏缺乏其固有附着韧带的支撑,易引发脾蒂扭转造成脾梗死,继而导致脾脏炎性纤维化及周围炎性粘连,因此一经诊断需要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方式包括脾切除术、脾部分切除术加残余脾固定术。  相似文献   

20.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治疗5例疗效观察石乃金,胡波,刘克,刘美,邸志平,高玉红北京军区总医院儿科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spherocytosis简称球贫或HS)是一种常见的溶血性贫血,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广泛采用的脾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