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光眼术后眼压不降的原因及临床体会高平市人民医院(048400)张富荣青光眼是以眼压持续或间接地增高、视野缺损、视神经萎缩、视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笔者经十多年的临床治疗对本病术后眼压不降颇有感受,现总结如下:1误诊及术前准备欠妥1.1由于术前...  相似文献   

2.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第二位的致盲性眼病。尽管对青光眼的基础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但降眼压依然是目前惟一有充分依据证明的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段。现将治疗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副作用及选择作一综述,以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Sun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7):436-438
青光眼是一组直接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主要与眼球内压力(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或眼病,造成视神经的萎缩和视野的缺损缩小,是全球公认危及大众健康的第一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全球患青光眼人数已超过6600万,预计2020年青光眼人数将增至7960万,中国地区青光眼患者绝对数居全球首位[1].青光眼性失明,就目前的医学治疗手段来说是无法使其逆转而恢复的,因此青光眼的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眼压升高,视乳头和视功能损害是其主要临床症状,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降低眼压是青光眼治疗的主要措施,在传统的青光眼治疗中治理与药物和手术降低眼压,但在临床上一部分患者眼压正常却发生了典型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而一部分人言压增高并不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因此,在青光眼的治疗新进展中,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现将早起观察和及时治疗的护理指导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是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一,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眼部疾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视野改变是诊断青光眼的主要标准。最新研究表明,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青光眼病理生理机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能可视化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生成高分辨率图像。本文对OCTA在青光眼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目前是全世界第2位致盲性眼病.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此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近视、遗传、种族也是青光眼常见的危险因素[1].降低眼内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及其轴突有神经保护作用,这种成功的治疗能延缓青光眼的发病或其病情进展.然而,有些病人在眼压降低后,仍会出现进行性视盘凹陷和视野缺损.据报道:大约1/7的病人在平均眼压控制在12.3mmHg的7年时间中出现进行性视野缺损.20%的病人在眼压下降了30%后的3~5年中病情仍在发展[2].此外,大约1/6出现青光眼损害的病人经反复测试并无高眼压的证据[3].很显然,仅靠降低眼压来达到神经保护的目的是不够的.因此,许多注意力已被放在青光眼视神经病的神经保护上,以保护RGCs及其轴突作为治疗策略.本文针对近几年文献,对青光眼神经保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青光眼是一种由病理性眼压升高造成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疾病,是不可逆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理性眼压升高是视神经萎缩的主要原因,降眼压是目前唯一被循证医学证明有效的青光眼治疗方案。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青光眼微创手术(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广泛应用,其中XEN引流管植入术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XEN引流管植入术是在眼内植入具有管腔的明胶管,将房水引流至球结膜下,增加房水流出,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目的。本文旨在对XEN引流管植入术治疗青光眼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病理性升高,导致视功能减退和眼组织损害的致盲性眼病,持续的高眼压累积视神经而逐渐发生萎缩,视野缺损,以及视力下降,终致失明.由于其发病与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天气乍冷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是由多因素引起的一组以视神经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临床上以手术降眼压为主要治疗手段,恰当地配合中医药治法对术前缓解症状、术后减轻反应及治疗并发症,尤其在改善视功能等方面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影响青光眼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艳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8):2312-2312
青光眼的特征是眼压上升,伴有视神经乳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及进行性视野缺损.眼压上升是造成各种类型青光眼的危险因素,青光眼治疗目标首先是使眼压下降.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是降低眼压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针药结合在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中的疗效,探讨中医传统疗法对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疗效价值。方法将40例70眼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36眼)及对照组(20例34眼),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包括视力、视野平均缺损和中医证候变化。结果经过治疗,治疗组在视力、视野和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青光眼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终身性致盲性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导致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从而视力下降甚至终身失明。如患者在出院后能继续得到持续有效、规范的治疗和护理指导,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这就要求患者要有良好的遵医行为,自觉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认真遵从医护人员的健康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 青光眼是一种以眼压病理性升高,导致视功能减退和眼组织损害的致盲性眼病,持续的高眼压累积视神经而逐渐发生萎缩,视野缺损,以及视力下降,终致失明。由于其发病与疲劳、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天气乍冷等因素有关。因此,青光眼病人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当眼球内的压力(眼压)超过了眼球内部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视神经萎缩和视神经缺损时称为青光眼[1].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0.21-1.64%,青光眼将成为继白内障后第二位致盲性眼病[2].  相似文献   

15.
青光眼免疫学损伤和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光眼的最终结局是视神经的损害和相关的视野缺损,但导致这一结局的机制仍不清楚。目前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降低病人眼压,但仍然有部分病人治疗后出现视神经的损伤和视野进行性损害。近来在青光眼的免疫学机制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随着其深入研究,利用免疫手段保护视神经和治疗青光眼将可能成为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由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性的,临床上应提高青光眼的诊断率,尽量早发现早治疗。现将我院近3年青光眼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挑战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兴怀 《上海医学》2001,24(12):709-710
青光眼 (Glaucoma)是一组直接损害视神经视觉功能 ,并主要与眼球内压力 (眼压 )升高有关的临床征群或眼病 ,突出地表现为视神经乳头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缩小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 ,视野终将完全丧失。这种青光眼性失明 ,就目前的治疗手段来说是无法使其逆转而恢复的。根据目前的发病率和人口增长率推算 (QuigleyHA ,1 996 ) ,全世界 2 0 0 0年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超过6 6 80万 ,是危及大众健康的一种主要眼病 ,并且青光眼在全球和亚洲均是仅次于白内障 (可复明 )的第二位致盲眼病。在我国 ,随着大多数地区人民…  相似文献   

18.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致盲率为10%。临床治疗原发性青光眼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其他类型青光眼药物治疗也很重要。随着人们对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抗青光眼药物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治疗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降低眼压,同时要注意保护视功能和防止视功能进行性损害。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青光眼不仅是一类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 ,而且还是一类非常复杂的眼病或综合征群 ,目前对于该病的确切病因、病程的了解还比较有限。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公认青光眼以眼压升高为特征引起视神经轴突损伤及典型的视野缺损。大量的研究表明 ,眼压增高只是引起青光眼的发展及进行性损害的最重要危险因素 ,高眼压并非导致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唯一因素。1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及视神经保护  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发生机制与防护是当前青光眼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确切机制尽管尚未完全知晓 ,但有很多与眼压无关的因素可能在其中发…  相似文献   

20.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以眼压急性升高为主要特征而导致视神经器质性损害和视野缺损的眼科常见病.对人民健康危害极大.若不及时诊治,可造成不可逆的视力损害,是我国重要致盲眼病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