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牙根折裂CBCT诊断的牙列分布、好发部位、临床分型等。方法:收集经临床证实的非外伤性牙根折裂患者85例CBCT资料,统计牙根折裂牙位、牙根、根折线形态等,并进行分析。结果:①上颌牙根折裂发生率为67.06%,高于下颌的3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上颌近中颊根发生率最高,为65.11%(28/43),近中颊根与远中根发病率分别为42.86%(9/21)、38.10%(8/21);③纵形折裂、斜形折裂、横形折裂发生率分别为52.94%、24.71%、2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对诊断牙根折裂具有高度敏感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BCT诊断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折裂的优势。方法选择上颌第一磨牙疑似根折患者50例,进行根尖片与CBCT检查,以临床随访结果为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并分析该牙根折好发部位及折裂方式。结果①临床随访确诊牙根折裂42例,CBCT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97.62%、100.00%、98.00%,数字牙片分别为83.33%、87.50%、84.00%,灵敏度、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发病牙根:近中颊根32颗,远中颊根16颗,腭根2颗,近中颊根发生率为64.00%。折裂方式:纵行41例,横行6例,斜行3例,纵行构成比为82.00%。结论 CBCT诊断上颌第一磨牙牙根折裂优势显著,其近中颊根、纵折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牙根折裂(根折)的诊断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灵敏的检查手段,大多数根折临床表现为根尖周炎或者牙周炎相似症状,而且部分根折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影像学辅助检查就显得尤其重要.锥形束CT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近十年开始应用于口腔医疗领域的三维影像辅助诊断设备,有关其在根折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鲜有报道.作者比较了CBCT与传统X线根尖片对根折的诊断效率,以评价CBCT在根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牙根折裂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牙根折裂的临床资料和相关文献,探讨牙根折裂的临床X线诊断和治疗。结果:本组病例早期4例(16.67%),中期18例(75.00%),晚期2例(8.33%);纵行折裂占13例(54.17%),横形折裂占7例(29.17%),斜行折裂占4例(16.67%)。其中6例拔牙证实,其它均结合X线片诊断。结论: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对本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CBCT检查的牙体牙髓病患者60例,对比数字根尖片,从判断牙根根折、根管数目、观察牙内外吸收情况、评价根管治疗术的治疗效果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CBCT优势。结果 CBCT辅助判断根折:11例疑似根折患者中,CBCT检出9例,2例患者无根折;判断根管数目8例,准确率为100%;观察牙根内外吸收情况16例,检出11例;治疗中辅助定位根管13例,均显示良好;确定根管治疗失败原因7例:(1)根管填充不严密3例;(2)漏充根管2例;(3)根管钙化2例。所有行CBCT检查结果均经临床证实。结论 CBCT能够清晰显示根管的数目及走形,对牙内外吸收的情况反映灵敏,能够评价根管治疗的效果,帮助总结治疗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VRF)是指出现在牙根上的纵向折裂,临床中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旨在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不同牙周探诊深度的牙根纵裂(VRF)患牙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纳入2016年8月—2019年8月期间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就诊的95例患者共99颗疑似VRF的患牙,分别进行X线根尖片和CBCT检查。由影像科医生和牙周专科医生分别对每颗患牙进行独立诊断并讨论获得一致结果,患牙治疗中直视观察到裂纹为确诊VRF的金标准,分别对CBCT和X线根尖片2种诊断方法的阳性检出率、特异度、准确度和灵敏度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患牙牙周袋深度(是否≥5 mm)对CBCT诊断结果的影响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99颗疑似VRF患牙中最终确诊为VRF的有84颗。对比最终金标准确诊结果,使用CBCT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75.8%,灵敏度为89.3%,特异度为100.0%,准确度为90.9%。其中,阳性检出率、灵敏度和准确度和根尖X线片法(41.4%、48.8%和54.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5 mm)中,使用CBCT进行诊断VRF的阳性检出率为81.7%,灵敏度为93.5%,与非深牙周袋组(探诊深度≤4 m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准确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使用CBCT诊断VRF优于X线根尖片,深牙周袋的存在对阳性检出率和灵敏度存在影响,牙周探诊推荐作为VRF疑诊患牙的必要临床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牙根纵裂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原因和诊断要点。方法:对38例磨牙根折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过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病例中,2例牙龈反复脓肿保留失败后给予拔出外,其余病例经1~2年临床随访观察达到成功。结论:牙根纵裂的临床表现多样;X线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早期诊断与治疗可增加患牙保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针对CBCT用于老年人磨牙根管治疗术后效果评估的作用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磨牙根管治疗患者60例,对患者实施CBCT影像和X线片诊断检查.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 、根管后疾病发生情况等进行观察分析.结果CBCT影像诊断根管治疗后根管PED检出率为28.33%,X线片检出率为10.00%(P<0.05).X线片诊断磨牙根尖周炎未愈率6.67%,CBCT为20.00%(P<0.05).结论 磨牙根尖周炎治疗中,实施CBCT影像诊断检查,可为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科用锥形束CT(CBCT)在牙体牙髓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锥形束CT检查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锥形束CT(CBCT)检查根尖片不能确诊的疑似根折26例,诊断根折且拔牙后证实确为根折19例,诊断无根折,行根管治疗术后无异常7例;钙化根管治疗中辅助根管定位34例,定位准确率达100%;牙内外吸收14例。结论:CBCT影像精密度高,可从三维角度分析病灶,在疑难牙体牙髓病诊断治疗方面较传统根尖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医学》2017,(10):972-973
目的探析锥形束CT(CBCT)在口腔门诊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6-12间佛山市口腔医院口腔门诊患者150例,对其进行CBCT和传统X线片检查,对二者临床诊治辅助功用进行观察。结果 CBCT技术在牙槽骨缺损、埋伏牙位置的判断准确性,以及牙齿折裂检测灵敏性上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其在颊侧、舌侧、根分叉判断中,准确率依次为61.79%、65.57%、34.91%,均高于X线;埋伏牙位置判断中,偏唇侧、侧舌侧分别准确判断出9例(33.33%)、18例(66.67%),整体准确率达100.00%,高于X线;牙齿折裂检测灵敏性为94.74%,其中包括存在牙齿折裂线15.79%、牙齿折裂线明显78.95%较于X线有明显优势;上述指标测定结果差异显著(P<0.05)。结论 CBCT有助于主治医师对患牙进行准确定位,在口腔门诊临床诊治中有着重要应用价值,因此应提高使用率,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6例疑似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X线平片和CBCT检查,进行三维影像重建,测量前后径、上下径和横径,观察两种影像学检查对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诊断的准确率,分析有无典型症状、根管治疗后并发症患者CBCT测量颌骨囊肿累及范围的差异。结果:228颗受累牙牙根完全或大部分在囊肿内,12颗受累牙牙根中段或根侧部分在囊肿内,84颗受累牙仅根尖在囊肿内。CBCT诊断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的准确率为97.53%,显著高于X线平片的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根管治疗后并发症患者前后径、上下径、横径均明显大于无根管治疗后并发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典型症状患者前后径、上下径、横径均明显大于无典型症状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能全面反映颌骨囊肿的影像学特征,诊断颌骨囊肿边缘受累牙的准确率较高,有助于指导根管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牙半切除术治疗下颌磨牙根裂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根裂是指牙根的垂直向纵裂 ,是一种临床上易被忽视而导致误诊误治的牙齿非龋性疾病。不借助 X线摄片检查 ,临床诊断较为困难。根裂牙保存治疗的临床报道也较少见。近 7年来 ,作者采用牙半切除术保留部分牙体的方法治疗下颌磨牙根裂 ,术后 1年随访 5 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 8例患者共 5 8颗患牙 ,其中男性 36例 ,女性 2 2例 ,年龄 2 5~ 6 0岁 ,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或远中根裂 2 1例 ,其余 37例均为下颌第二磨牙远中根裂。诊断标准 :1牙体完整 ,但患者主诉咬牙合痛 ,部分患牙伴有冷热敏感或有自发痛病史。临床检查叩诊阳性。 2 X线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纳入牙周基础治疗后需进行根分叉区翻瓣术的22颗下颌磨牙共38个根分叉病变,术前对根分叉进行临床探诊,并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比较术前临床探诊、根尖片和CBCT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BCT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976),完全一致率为86.8%.CBCT上测得的根分叉区垂直骨缺损[(4.03±2.27)mm]与术中直接测量值[(4.32±2.31)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05±0.89)mm,术中为(2.07 ±0.97) mm;两者测得的根柱长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CBCT为(2.35±0.88)mm,术中为(2.24±0.75) mm;而CBCT测得的水平骨丧失[(3.40±1.27) mm]则小于术中直接测量值[(3.72±1.19) mm,P<0.05],但差异的平均值较小(0.32 mm).根尖片只能获得垂直骨丧失[(2.17±1.32) mm]和根分叉区骨缺损的近远中向距离[(1.46±0.88)mm]这两个参数,且与术中实际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可以较准确地反映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实际情况,弥补临床检查和传统X线根尖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诊断牙根纵裂中数字化X线牙片、CBCT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4日至2017年1月25日期间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疑似牙根纵裂患者80例,分别进行数字化X线牙片检查和CBCT检查。将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对。结果:CBCT检查的确诊率明显比数字化X线牙片检查高(P0.05)。结论:相较于数字化X线牙片,CBCT应用在牙根纵裂的诊断中准确率更高,临床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5.
甘雨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8):917-918
目的:探讨前后牙根折及后牙纵折的保存方法。方法:利用光固化材料及根管钉根内固定治疗前后牙根折;根管钉横向内固定加全冠修复治疗后牙纵折。用以上方法治疗折裂牙90例120颗牙。结果:失败13颗,成功率为89.2%。结论:利用光固化材料及根管钉固定折裂牙,部分折裂牙同时行全冠修复,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X线平片及CT在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84例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裂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42例患者实施X线平片诊断、B组42例患者实施CT诊断,就两组患者滑脱及椎弓根峡部裂的检出率进行比对研究。结果:在腰椎滑脱检出率方面,A组95.24%明显高于B组83.33%(P0.05);在椎弓根峡部裂检出率方面,A组85.71%明显低于B组97.62%(P0.05)。结论:X线平片及CT诊断在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裂诊断中各具优势,因此临床对腰椎滑脱及椎弓根峡部裂患者实施联合检测诊断可显著提高检出率,这可为临床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数字化X线近远中向投照法、锥形束CT(CBCT)法、先锋锉探查法观察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比较3种方法对根管形态研究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根尖发育完全、牙根完整、未进行过牙体牙髓治疗的下颌恒切牙259颗牙,先后进行X线近远中向投照法、CBCT扫描法及先锋锉探查法,以Vertucci根管分型为标准对下颌恒切牙根管进行分型,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数字化X线近远中向投照法和先锋锉探查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CT法与X线近远中向投照法,CBCT法与先锋锉探查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BCT能较准确反映下颌恒切牙根管类型,是一种较准确的诊断根管形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X线片与CBCT在根管治疗术遗漏根管中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62例上颌磨牙根管再治疗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这些患者为两组,即研究组(n=31)和对照组(n=31)。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X线片检查,给予研究组患者X线片与CBCT联合检查,然后对两组患者上颌磨牙遗漏根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研究组患者上颌磨牙遗漏根管类型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上颌磨牙遗漏根管检出率77.4%(24/31)显著高于对照组71.0%(22/31)(P<0.05),52根上颌磨牙遗漏根管中,最主要的类型为MB2,占总数的46.2%;其次为DB、MB1,分别占总数的26.9%、25.0%;最后为P,占总数的1.9%。结论:X线片与CBCT在根管治疗术遗漏根管中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较单纯X线片好。  相似文献   

19.
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根折对上颌窦黏膜的影响,并对上颌窦黏膜炎症反应进行相关性研究.随机选取经CBCT扫描并诊断为一侧根折另一侧无症状的患者50例为实验组,对窦底黏膜厚度,根尖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患者根折侧上颌窦黏膜存在增厚改变的发生率为88%,对照侧为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中,根折伴根尖周炎组、根折伴牙周炎组、无其他症状根折组的黏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折患者上颌窦底黏膜容易发生增厚样改变.根折后常伴有根尖周炎、牙周炎等症状,但不同临床症状对上颌窦黏膜厚度影响无差异性.根折牙根距上颌窦底越近,可能更容易对上颌窦黏膜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林妍华 《甘肃医药》2014,(12):907-908
目的:探究锥形束CT(CBCT)用于追踪抗生素剂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患儿,包括根尖孔尚未充分发育的患牙共52颗,均为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常规性根管清理消毒后,采用抗生素糊剂行根尖诱导成形术,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共随访1年,拍摄X线根尖片及CBCT片观察根尖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准确度。结果:本组52颗患牙,CBCT片观察根尖发育成功48例,成功率为92.31%(48/52),X线根尖片观察根尖发育成功39例,成功率为75.00%(39/5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用于追踪抗生素剂在年轻恒牙根尖诱导成形术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