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君苒 《中原医刊》2009,(11):65-6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的可行性。方法将56例(112眼)根据个人自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施行LASIK手术。手术屈光度设计:试验组26例(52眼)采用主导眼全矫、非主导眼低矫-1.00D±0.25D方法;对照组30例(60眼)常规方法双眼全矫。术后随访远、近视力、屈光度等。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近视力〉0.5的比率试验组为92.31%,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眼屈光参差两组分别为1.50D±0.37D和0.25D±0.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LASIK矫治老视前近视(非主导眼低矫)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4,(25):3352-3354
目的:评估1%阿托品眼液在提高青少年裸眼视力,控制近视度数增加及眼轴增长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7~12岁,屈光度在-0.25~-1.00 D的青少年62名共124只眼,分为治疗组(每天晚上滴1%阿托品眼液1次)和对照组(每天晚上滴玻璃酸钠眼液1次),分别于1周、1月和1年时复查,比较两组间裸眼视力、屈光度及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1年复查时治疗组平均裸眼视力0.86±0.12,对照组平均裸眼视力0.39±0.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屈光度较治疗前减少(-0.25±0.17)D,而对照组屈光度较1年前增加(-0.68±0.22)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年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眼轴长度增长分别为(0.05±0.03)mm、(0.24±0.17)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治疗组没有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1%阿托品眼液能有效延迟青少年戴镜年龄、控制近视进展及眼轴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290例患有近视的7~12岁学龄儿童分别给予配戴远近不同度数透镜防治近视发展。方法:290例患儿(治疗组)在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配戴矫正视力达1.0的凹透镜(全矫);近距离学习时另配戴较远用镜减低1.50D的近用镜(低矫)。同样年龄的近视儿童(对照组)远近视物均配戴同一度数透镜(全矫)。结果:分别配戴远近不同度数透镜的儿童近视发展明显减缓。结论:分别配戴不同透镜能有效防治学龄儿童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状况及影响视力低下的危险因素很多。目的:理视健眼操与现行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的差异,以寻求更加有效的预防青少年近视方法。方法:采用晶体推拿健眼操与眼保健操对照实验的方法,观察2560名初中生总体视力、屈光度、眼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控制学生视力下降的效果观察组(2584只眼)比对照组(2536只眼)高12.33%;控制中小学生近视屈光度(小瞳验光)加深的效果.观察组(1568只眼)比对照组(1682只眼)提高27.62%;散瞳检影验光跟踪轻、中度近视学生1a,观察组(78只眼)近视屈光度平均比对照组(74只眼)少加深(0.56±0.33)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66只正视眼做不同眼操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理视健眼操视力保健效果比现行眼保健操好。其原因主要为直接主动和间接被动保健方式的差别、调节途径多少和调节范围大小的差别、改善眼部微循环效果强弱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近视性屈光不正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程度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按照屈光不正程度将2型糖尿病病人的190只眼分为3组:正视~<-3.0D(102只眼),-3.0~-6.0D(56只眼),>-6.0D(32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使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托品酰胺眼液散瞳(排除高眼压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DR分期分为无DR、DR背景期和DR增殖期。结果近视程度越高,DR病变程度反而越轻,差异有显著性(Ht=71.19,q=19.68~27.12,P<0.01)。结论近视程度较高时,视网膜动脉系统的血流减少,DR病变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少年近视患者近距离用眼时戴用正、负球镜对屈光的影响。方法:将544例-0.75DS--3.00DS近视患者以年龄相近、屈光度相近的原则分为两组,一组近距离用眼时戴用+1.5DS球镜,二组则戴用实际度数的近视镜,每年验光,共观察2年。结果:2年后,一组近视球镜值平均增长-0.864DS,二组平均增长-1.621D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近距离用眼时戴用正球镜对近视的发展有明显的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近视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美国VISXSTARs4型准分子激光系统对296例(538只眼)近视散光患者进行治疗,其中LASEK组近视度数在-1.0D~-10.0D,共119只眼;LASIK组近视度数在-1.0D~-16.0D,共419只眼;二组患者散光度数均在-0.5D~-5.0D。结果术后视力:二组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LASEK组视力均≥0.5,其中92.18%的患者≥0.8;LASIK组视力均≥0.5,其中91.87%的患者≥0.8。结论LASEK和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奎有效。  相似文献   

8.
翟英  安建斌  郭秀瑾  陈金桂  吴玉潭 《医学争鸣》2009,30(11):1034-1036
目的:探讨近视患者屈光度及性别与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眼压的关系.方法:测量1108例(2189只眼)近视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CCT)、水平角膜曲率(k1)、垂直角膜曲率(k2)及眼压(IOP)等数据,依据屈光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组,依据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分别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近视组CCT为(541±36)μm,高于中度组(535±32)μm和重度组(535±40)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近视组k1为(43.1±1.5)D,k2为(44.4±1.6)D,分别高于轻、中度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近视组IOP为(16.5±3.1)mmHg(1mmHg=0.133kPa),高于重度组的(16.0±3.0)mmHg,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CCT为(539±37)μm,高于女性的(534±32)μm,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k1为(42.7±1.5)D,k2为(43.8±1.6)D,分别低于女性的k1(43.3±1.4)D和k2(44.5±1.5)D,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IOP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性别及不同近视屈光度患者的CCT、k1、k2及IOP存在差异,临床术者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姬娜  贾松 《当代医学》2014,(27):159-161
目的:研究重点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9~10岁学生近视状态和近视相关因素。方法选取苏州市重点小学(n=156)和民工子弟小学(n=178)部分4年级学生,给予1%环戊通药水,5 min滴1次,共3次后等待45 min,进行检影验光,确定验光结果。针对父母双方是否有近视、有无不良的用眼习惯、每天和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多媒体教学使用情况、电脑及电子产品使用情况、家长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六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由受试者和家长共同填写。结果(1)重点学校156例(312眼)近视者比例为25.6%,近视眼比例为22.4%,近视平均屈光度为(-2.07±1.04)D;民工子弟学校178例(356眼)近视者比例为16.3%,近视眼比例为15.7%,近视平均屈光度(-1.71±1.29)D。(2)重点学校和民工子弟学校近视发生人群比例相比,χ2=4.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眼只数发生比例,χ2=4.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所学校近视眼屈光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8.2%近视学生有父母一方或双方近视、较多的多媒体课程和电子产品使用、不良的用眼习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等。结论减少多媒体教学时间和电子产品使用、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家长和学校重视学生的用眼习惯和近视情况,可以减少近视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前角膜放射状切开治疗近视眼,经近助年的国内外历史证明,是一种安全,疗效肯定的手术方法。现将我们1992年10~1993年1月所施行手术的106例(211眼)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06例211眼。男54例,107眼;女52例,104眼。年龄18~45岁,平均24岁。单纯性近视107眼,复性近视散光104眼。近视-3D(屈光度)以下25眼,-3.25D~-6.00D92眼,-6.25D以上94眼。平均近视为-6.19D。术前矫正视力1.0以上183眼,0.8者用眼,0.6者3眼,0.5和0.4各2眼。1.2手术病人的选择:我们以18~45岁,近视-2.50~-800D,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7月在本院选取的29例(43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临床效果。所有患者平均(51.93±6.89)岁,术前矫正视力(0.46±0.18)D,平均近视度数(-10.94±6.14)D,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04±0.67)D,平均眼轴长度(27.73±2.12)mm。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69±0.17)D,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987,P0.001),术后平均近视度数(-1.73±0.77)D,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基本吻合;术后平均角膜散光度数(-1.23±0.66)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63,P0.05)。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生晶状体后囊膜混浊,未见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囊样水肿。结论:超声乳化透明晶状体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术后视力好、并发症少、预测屈光状态准确性及稳定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分别配戴远近用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近雾视疗法的原理,给轻、中度近视的青少年分别配戴远、近用眼镜,即阅读距离时戴用比远用镜减少-1.50DS的眼镜,观察对近视发展的影响。并与远近用眼都戴同一屈光度眼镜的学生进行比较。临床共观察1579例,分为观察组(A组)782例,对照组(B组)797例,观察2年,发现A组较B组近视发展速度减缓,两年间A组增加屈光度的例数较B组少8.5%。两组比较,经x2检验P<0.01,说明分别配戴远近用镜有减轻调节力和视疲劳,减慢近视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两种方法控制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治疗近视的儿童的病例资料,共219例、396只眼,其中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儿145例、277只眼,佩戴框架眼镜的患儿74例、119只眼。观察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均小于框架眼镜组[(-3.03±0.89)DS vs(-3.83±1.25)DS,(-0.84±0.90)DS vs(-1.83±0.71)DS,P均<0.05]。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延长量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5)mm vs(0.40±0.17)mm,P<0.05];两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可有效控制近视程度的增长,且对角膜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邵利琴  杨亚波  冯蕾  盛张兴  陈菊仙 《浙江医学》2011,33(10):1441-1443
目的探讨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调节性集合(AC)与调节(A)比值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分别选取41例戴框架眼镜患者(框架眼镜组)和14例戴隐形眼镜患者(隐形眼镜组),采用同视机测定比较其LASIK术前戴镜和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并分析术后AC/A值与其相关因素(年龄、主视眼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及术前AC/A值)的相关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AC/A均呈正态分布,术后12例发生了主视眼的改变。两组患者术后AC/A值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比较,手术前后AC/A值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IK术后裸眼AC/A仅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与角膜厚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前等效屈光度、术前AC/A值无明显相关性;仅框架眼镜组LASIK术后裸眼AC/A值与术前AC/A值明显相关(P〈0.05),其他均无相关性。结论对于长期戴镜者,无论是隐形眼镜还是框架眼镜,AC/A值均不会发生明显改变。LASIK术后3个月裸眼AC/A值基本恢复到术前戴镜水平,术后AC/A值仅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成人近视患者100例医学验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莎 《吉林医学》2010,31(19):3015-3017
目的:观察18~25岁成人近视患者验光中屈光状态的变化。方法:将100例(200眼)成人近视患者进行4分医学验光,分析比较验光后结果与患者年龄、戴镜史、优势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①散瞳前后及复验时患者平均等效球镜度(AESLD)分别为-(4.11±1.73)D,-(3.77±1.67)D和-(3.90±1.67)D,较散瞳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P=0.039);②各年龄组(18~20)岁、(20~25)岁散瞳前AESLD分别是-(4.07±1.75)D、-(4.18±1.71)D,散瞳后为-(3.78±1.73)D、-(3.66±1.62)D,复查时为-(3.91±1.72)D、-(3.87±1.60)D。每组散瞳前后(P=0.025,P=0.045)及复查时(P=0.042,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有配镜史者散瞳前后AESLD分别为-(4.89±1.52)D和-(4.53±1.48)D(P=0.039),无配镜史者为-(2.63±0.99)D和-(2.38±0.97)D(P=0.045)。两组散瞳前后AESLD差异均有统计性意义;④优势眼多见于右眼。优势眼与近视度数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对度数的改变较为敏感。结论:对18~25岁的近视患者仍需进行医学验光,尤其对优势眼的精确验配会使患者更为舒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后调节反应的变化及两者的差异。方法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6例,排除屈光参差、眼底疾患等因素后,根据患儿依从性及家长意愿,34例患者佩戴角膜塑形镜,42例患者佩戴单焦点框架眼镜。所有患者矫正残余屈光不正,用分光检影装置测定初次及戴镜1年后双眼的调节反应,并计算相应的调节滞后量。结果共74例完成该研究,初次测定两组调节反应、调节滞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与初次无显著差异(P〉0.05),佩戴框架眼镜1年后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与初次测定有统计学差异(P〈0。05);1年后佩戴角膜塑形镜组调节反应大于框架眼镜组,调节滞后小于框架眼镜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眼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调节反应明显大于佩戴框架眼镜者,调节滞后明显小于佩戴框架眼镜者,在延缓近视进展方面,角膜塑形镜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7例(74眼)适合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被纳入为期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对纳入研究者戴镜后1天、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的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观察评估.结果 36例(72眼)患者完成了本次研究.戴镜后1周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1),戴镜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1.04±0.12.戴镜前患者屈光度的均值为(-3.16±0.75) D,戴镜后不同时间随访屈光度明显降低(P〈0.01),戴镜后1周,屈光度降低最为明显,为(+0.12±0.47)D.末次随访共有24眼(33.3%)角膜上皮有轻至中度着染,随访期间未发生不可逆转的并发症.结论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正轻度至中度青少年近视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易姝  余时智 《重庆医学》2015,(26):3649-3651
目的:观察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门诊就诊的10~14岁等效球镜度在-6.00~-8.00 D 的青少年53例(106只眼),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联合配戴者23例、单纯配戴框架眼镜组30例,分别于戴镜前、戴镜后6、12、18、24个月测量并比较两组间眼轴长度的变化;同时比较戴镜前及2年后两组的等效球镜度。结果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戴镜2年后停戴1个月等效球镜度为(-7.28±0.57)D,框架眼镜组2年后为(-7.80±0.68)D,角膜塑形镜联合框架眼镜组、框架眼镜组2年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29±0.22)、(-1.07±0.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眼轴增长分别为(0.12±0.04)、(0.37±0.13)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能有效减轻高度近视患者的近视增长及眼轴变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在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方面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三附属医院门诊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近视眼患者120例240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框架眼镜组和RGPCL组,各60例120眼;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框架眼镜佩戴;RGPCL组患者采用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佩戴,佩戴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屈光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RGPCL组患者治疗前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GPCL组患者治疗后眼轴长度及角膜平均曲率半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眼部感染、角膜及结膜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相较于框架眼镜,RGPCL用于青少年近视矫正与控制可有效矫正散光,控制近视进展,防止弱视,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