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刘春蓉  吴莎莎 《河南中医》2014,(12):2341-2342
目的:观察绷带结合多种刺激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中风后足下垂患者2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的强化治疗。主要评价指标: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患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腓肠肌痉挛程度、Barthel指数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踝背伸ROM评分、腓肠肌痉挛程度、"起立—行走"计时、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均〈0.05)。结论:绷带结合多种刺激确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疗效显著,能改善踝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度,步行能力,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足下垂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医康复疗法,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肌电值和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 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 92%,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ugl-Meyer和Bathel积分)、积分肌电值(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且观察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和积分肌电值,显著协调和平衡患者步态,提高中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于中风足下垂,使用电针拮抗肌运动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东莞市横沥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6例中风后足下垂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研究对象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单纯采取康复训练治疗,主要是做分阶段的康复训练,1~4周取仰卧位做双下肢伸直、肢体被动运动及足背屈训练;5~12周取仰卧位进行足跟下牵拉、足背伸屈、坐位主动运动、踝背屈训练。观察组采取康复训练+电针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两组均进行12周的干预,干预12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足内翻角度、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及Tinetti步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27/28),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22/28)(χ2=4.082,P=0.043);治疗12周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FMA下肢评分与Tinetti步态评分分别为(20.24±2.41)°、(26.62±3.41)分、(40.12±4.36)分,对照组分别为(17.51±2.12)°、(20.11±3....  相似文献   

4.
足下垂是中风病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以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伴足内翻、跖屈为主要特征,日久会延缓下肢康复进程,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西医针对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少,且疗效欠佳。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特色针刺疗法具有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接受度广泛等优势。近年来各种针法正在探索对中风后足下垂的特异性优势,本文将针刺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研究归纳为针法的应用、针具的选用和行针手法的运用3个方面,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方法选我院急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60例。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实验组联合早期介入中医康复治疗,对比疗效。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施行早期中医传统治疗联合现代康复训练,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艾灸涌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灸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均以6天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踝背屈角度进行踝关节活动范围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灸法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颞三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风急性期(脑血管意外)经过救治后,病者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治疗上常需多种方法综合治疗,但往往难治不愈,甚或造成终生残废,从而影响病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工作,生活。因此,为了探求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根据本病的致病特点,在诸位前辈的启发和指导下,采用颞三针配合虫类药物为主的方法,治疗了中风后遗症61例,其疗效令人满意,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参照1996年中医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拟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1]确定标准,并全部经头颅CT检查证实,共观察病人…  相似文献   

8.
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及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纠正足下垂,打破伸肌痉挛模式,增强主动性踝背伸能力,对纠正步态,提高步行能力有很大意义[1].笔者在对该病的治疗过程中逐渐发现电针结合现代的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丘墟透照海治疗脑卒中足下垂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丘墟穴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的lI缶床疗效观察.方法:治疗组给予针刺丘墟穴,并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足下垂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评价两组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可以显著提高踝关节主动背屈关节活动度.结论:针刺丘墟穴可以提高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主动背屈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体针与传统针刺对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对比.方法: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成针刺组和电体针组,每组20例,针刺组采用中医传统配穴原则治疗,电体针组采用神经刺激原则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量表、MMT肌力量表、ADL评分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前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8周开始两组患者的改良Ashworth评定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体针等综合运用对脑卒中后足下垂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规范、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改善中风后足下垂症状,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更有助于中风后足下垂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行针刺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0d后评定比较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两组患者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见效快。结论张力平衡针法结合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足下垂及足内翻的足底生物力学特点,探讨其临床研究的意义。方法:于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及广州体育学院对21名符合研究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数据采集,受试者赤足走过步态分析压力分布测量台,每人左右脚各自走3步以上,由系统自带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处理,主要观察受试者步行过程中足底平面压力及三维压力的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结果:从足底压力测试图像结果上分析,21名受试者中,5人存在足下垂,9人存在足内翻,2人足下垂合并内翻。压力传感器采集到了足下垂患者足趾在传感器上拖行的压力信号,足内翻患者步行时,足外缘着地,同地面有一个明显的压力接触,呈现峰值压力,这些特点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吻合。结论:脑卒中患者足底生物力学研究对于指导康复治疗方案的制定、预防肢体关节的损害及疗效的评估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针刺治疗,疗程满2个月后将两组治疗前后BI指数和FMA积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的BI指数和FMA积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这两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足下垂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电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张力平衡针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和CSI评分、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Barthel指数评分和FMA评分、SF-36量表评分。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评分显著升高,CSI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和足下垂角度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两组患者情感功能、生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升高程度较大(P<0.05)。结论:采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足下垂能够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及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使用针刺治疗.结果 两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ADL积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牵引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疗效、足背肌力及随访后JOA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肌力Ⅲ级达12例,Ⅳ级19例,Ⅴ级14例,对照组治疗后肌力Ⅲ级达21例,Ⅳ级10例,Ⅴ级6例,观察组肌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 a后腰椎JOA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能提高患者的肌力。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痰病,本文总结了我院两年来568例脑卒中患者实施的康复护理经验,详细阐述了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恢复期和出院后的康复护理内容。  相似文献   

19.
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针刺背俞穴、躯干训练和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分(FMA)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 3种康复治疗方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均有效(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改善FMA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可以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疗效与躯干训练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