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香菇多糖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以及单纯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AST、ALT复常以及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3个月以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ALT和AST复常率以及HBeAg转阴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的复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香菇多耱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显著提高HbeAg阳性CHB患者肝功能复常率和HbeA转阴率,显著提高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养肝祛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CHB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肝祛瘀解毒汤治疗。结果:观察组HBV-DNA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细胞亚群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NK细胞活性、IL-2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肝祛瘀解毒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甚佳,能够显著增强清除HBV和抑制HBV复制,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郭亚平 《光明中医》2014,(7):1498-149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健脾解郁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给予观察组患者恩替卡韦联合健脾解郁方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恩替卡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HBeAg转阴情况及HBV DNA应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中医症候有效率、HBeAg 转阴情况及HBV DNA应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恩替卡韦联合健脾解郁方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口服恩替卡韦片,1片/次,1次/d,餐前或餐后2 h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六味五灵片,1片/次,3次/d,3个月后逐渐减量至1片/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测定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4%、82.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治疗12周开始,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12周后,治疗组AL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治疗24周后,治疗组AST低于对照组,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IL-12、IL-2、和Th1/Th2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IL-10、IL-4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同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这些细胞因子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均高于同组治疗前水平,CD8+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各亚群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黏附活性RCR明显上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ICR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肝功能和HBeAg转阴率,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和RBC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肝免疫调节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效应.方法 8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0例),A组在恩替卡韦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的乙肝免疫调节方,B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IgA、IgG、IgM含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均降低,A组降低幅度大于B组(P<0.01).治疗后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均升高,CD8^+均降低,A组变化幅度大于B组(P<0.05).结论 自拟乙肝免疫调节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春达 《新中医》2021,53(21):108-111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对慢性乙型肝炎(CHB) 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2 例CHB 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1 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 和T 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 水平变化,并评价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03%,高于对照组8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ALT、AST 和TBil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 组T 细胞亚群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CD3+、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97%,对照组为6.93%,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4,P=1.683)。结论: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CHB 肝纤维化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和T 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健肝颗粒Ⅱ方联合恩替卡韦对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HBe Ag阳性CHB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0例,治疗组采用健肝颗粒Ⅱ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治疗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治疗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指标在各对应时间点的升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肝颗粒Ⅱ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 Ag阳性CHB可提高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计数及CD4~+/CD8~+比值,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其疗效优于单用恩替卡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杞丹强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杞丹强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第4周、12周、24周、48周后分别观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以及 HBV - DNA 转阴率、HBeAg 转阴率。结果治疗组治疗第12周 ALT 复常率优于对照组(P ﹤0.05),但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2组 ALT 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两组在治疗第4周、12周、24周、48周的 HBV - DNA 阴转率和 HBeAg 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论杞丹强肝方联合恩替卡韦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并有一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及肝脏瞬时弹性值(LSM)变化的意义。方法将103例HBeAg阴性CH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五养肝方,两组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透明质酸(HA)及HBVDNA水平,并运用肝脏瞬时弹性超声成像(fibroscan,FS)测量治疗前后的LSM值。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A及AL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HBVDNA转阴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SM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地五养肝方治疗HBeAg阴性CHB疗效显著;LSM下降是治疗有效的表现之一,LSM可作为CHB患者疗效评估及随访观察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0.
李萍  邵路平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5):106-107
目的:检测复发性生殖器疱疹(RGH)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12、TNF-γ)水平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分布,探讨生殖器疱疹(GH)患者反复发作的免疫学机制。方法:60例RGH患者和60例健康壹体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受试对象血清中IL-2、IL—12、TNF-γ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RGH组血清细胞因子(IL-2、IL-12、TNF-γ)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RGH组患者外周血CD3十、CD4+、CD4+/CD8+T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D8+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GH患者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分泌出现异常,患者体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及免疫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地五养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疗效及其对白介素-2(1L-2)、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方法21例HBV-GN患者予以地五养肝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36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检测患者肝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HBVDNA水平及血清IL-2、IFN-γ水平等。结果治疗36周后,HBV-GN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肾功能较前明显改善(P均〈0.01);总有效率86%,HBVDNA转阴率81%;血清IL-2、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地五养肝方治疗HBV-GN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效抗病毒、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及减少肝肾的免疫损伤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气解毒方对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8例经益气解毒方加常规治疗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观察组)及l5例常规治疗的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RT-PCR法检测Foxp3 mRNA和ROR-γt mRNA转录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和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数量比例和ROR-γt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TGF-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解毒方可影响中晚期鼻咽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与功能,增强Th17细胞的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6和TGF-β水平而逆转鼻咽癌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生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术期使用生脉注射液对体外循环所致机体免疫功能改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灌注结合益气活血汤在中晚期膀胱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80例中晚期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9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双侧髂内动脉化疗灌注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益气活血汤口服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出院,治疗组的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和环境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为98.9%,对照组为91.1%,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CD4+、CD8+、NK细胞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的CD4+与NK细胞值明显上升(P<0.05), CD8+值明显下降,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灌注结合益气活血汤应用于中晚期膀胱癌的治疗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存率,这可能与有效改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香砂六君子汤对胃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胃癌的中医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胃癌患者95例,按抽签法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7).对照组仅采用FOLFOX4的系统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采用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治疗前后的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比较,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差异,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改善达有效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对胃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改善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外周静脉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变化,探讨这些变化在急性胰腺炎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急性胰腺炎的中医证型标准随机抽取脾胃实热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蛔虫上扰型4组,每组8人,共32人,检测4种证型外周血T细胞亚群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4种证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①与对照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脾胃实热组外周血CD3、CD8降低,CD4+/CD8+值升高,差异极显著(P<0.01),CD4明显降低,变化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气滞组,蛔虫上扰组值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②与脾胃实热组比较,脾胃湿热组CD3、CD4、CD8及CD4+/CD8+值的升高变化有显著(P<0.05);肝郁气滞组与蛔虫上扰组的CD4+、CD4+/CD8+较之差异显著(P<0.05),CD3、CD8值的变化极显著(P<0.01)。结论:急性胰腺炎中医证型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有关,CD3、CD8、CD4+/CD8+可作为AP中医临床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亚群表达及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探讨其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方法以流式细胞术检测PBC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25^+、CD16+CD56T淋巴细胞;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2、IL-4、IL-10、TNF-α水平;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T细胞群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NK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P〈0.05),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的数量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GGT呈负相关。PBC患者血清IL-2、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肝功能严重损伤的PBC患者IL-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肝功能轻度损伤者,血清IL-2和TNF-α水平与肝功能损伤指标ALP和GGT呈正相关。结论 PBC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比例及细胞因子浓度与肝功能损伤密切相关,因此推测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的紊乱在PBC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比较麻黄加术汤含药血浆干预R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麻黄加术汤对RA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RA患者及健康者抽取外周血,分为RA实验组和健康对照组,RA实验组外周血平均分为2管,分别为干预前组和干预后组;运用血浆药理学的方法对药物干预后组T淋巴细胞进行麻黄加术汤药物血浆干预;3组均运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CD3+、CD4+、CD8+的表达率,比较3组差异。结果:RA患者外周血CD3+细胞药物干预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CD4+/CD8+比值药物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CD8+细胞药物干预后较干预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麻黄加术汤可调节RA患者T细胞亚群比例平衡,表明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蓬草除痹汤(PCCB)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外周血中细胞因子IL-17、IL-1β、TNF-α及T细胞亚群CD4+T、CD8+T、CD4+T/CD8+T的干预作用,探讨PCCB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建立CIA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CCB组、雷公藤组、空白组及模型组,连续给药28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流式细胞术评价PCCB对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及大鼠血清IL-17、IL-1β、TNF-α和CD4+T、CD8+T、CD4+T/CD8+T表达的影响。结果治疗28 d后,PCCB组、雷公藤组关节肿胀度及AI显著改善(P均0.01);血清IL-17、IL-1β、TNF-α水平明显降低(P均0.01);CD4+T降低,CD8+T升高,CD4+T/CD8+T显著降低,且PCCB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组(P0.05)。结论 PCCB能有效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下调大鼠血清中致炎因子IL-17、IL-1β、TNF-α的水平,调节大鼠血清中CD4+T、CD8+T及CD4+T/CD8+T比例,这可能是PCCB治疗RA的主要机制,为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