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2.
右半结肠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根治范围。方法 收集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根治性切除76例右半结肠癌患的病理资料,按日本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约定(JGR)进行淋巴结分组、分站,分析右半结肠癌的淋巴转移规律。结果 76例患有淋巴结转移49例,转移率64.5%;转移淋巴结184个,转移度17.1%。N1组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阳性淋巴结分布率分别为63.2%、21.5%、53.3%,N2组为39.5%、16.5%、34.2%,N3组为15.8%、9.0%、10.9%,N4组为3.9%、1.5%、1.6%。N1站98个阳性淋巴结沿肠管纵轴分布距肿瘤5cm以内、5-10cm、10-15cm、15-20cm各占68.4%、29.6%、1.0%、1.0%,20cm以上无阳性淋巴结;10cm内外有明显的差异。淋巴转移和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肿瘤大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本组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10例,主要见于组织学分化较差、肿瘤较大、浸润较深,尤其是肿瘤浸润深度达pT3。跳跃式转移的形式以N1(+)-N2(-)-N3(+)为主。结论 右半结肠癌淋巴转移主要向中枢方向转移;对低分化癌、肿瘤浸润超过pT3主张把D3式淋巴结廓清作为标准术式;切除结肠肠管的长度以距肿瘤20cm以上为宜。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64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囊实性占位8年,无痛性肉眼终末血尿3个月,于2011年7月21日入院.查体未见阳性体征.泌尿系超声检查示左肾低回声占位性病变,约7.5 cm×8.0 cm,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丰富血流信号;膀胱左侧壁肿物3.3 cm×1.9 cm,突向膀胱.腹部CT检查示左肾上极实质内可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边缘不规则,8.0cm×9.0 cm大小,腹膜后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增强扫描后见左肾上极团块状密度影,左侧肾盂、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盆腔CT检查示膀胱左侧壁球状充盈缺损,约2.5 cm ×l.5 cm.胸部CT检查示双肺结节状密度影,最大直径约1.0 cm,考虑转移瘤.入院诊断:左肾癌、膀胱肿瘤、双肺转移瘤.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左侧壁直径约3.0 cm球形肿物,基底宽,表面有陈旧性血块覆盖.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70岁。2002年4月因右下腹痛伴腹胀20 d在外院诊断为右半结肠癌并手术。术中见肿物位于盲肠并侵及小肠,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病理示盲肠中分化管状腺癌,侵及肠管全层,肠系膜淋巴结转移(1/3)。术后化疗两个疗程。患者2003年7月因左上腹部隐痛伴腹胀1个月收住我科。B超示脾脏下极可见一结节,直径5 cm,无包膜,血运丰富,呈不均质性低回声; CT示脾脏增大,内可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约6 cm×5 cm大小;肝、胆、胰未见异常。考虑为盲肠癌脾脏转移,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证实肿物位于脾脏下极,略凸于脾表,灰黄色,界限较清,质地硬,未发现其他转移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例主诉“腹痛腹胀9d,肛门停止排气排粪3d”的病例进行讨论。该例患者入院诊断结肠癌.伴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横结肠近肝曲癌.结肠完全梗阻.肝左叶转移瘤,行右半结肠切除.肝转移灶同期切除.回肠造瘘术。术后病理分期:T4aN1aM1a.术后辅助化疗12个周期.方案为FOLFOX6(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加氟尿嘧啶)。辅助化疗结束后4个月.患者发现盆腔肿物。经MDT讨论.再次剖腹探查,发现左侧卵巢肿物,行肿物切除,术中病理示腺癌,行双侧附件联合全子宫切除术。术后3个月,肺CT复查时,发现有肺单发转移瘤,新辅助治疗4个周期.方案为Xelox(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再次经胸腔镜下右肺下叶肿物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转移性腺癌.术后Xelox方案辅助化疗6个周期.目前.该患者距第1次手术后30个月.化疗后12个月无肿瘤复发迹象。  相似文献   

6.
例1患者,女性,59岁,因"食欲减退伴上腹疼痛3个月"于2009年2月13日入院.患者2年前曾行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非典型髓样癌,见图1A;腋窝淋巴结未见癌转移;免疫组化:ER(-),C-erbB-2(-),TS(-),MPR(-),PR(-),Ki-67(+),nm23(+),LRP(-).患者术后行全身辅助化疗(多西他赛加表柔比星)6个周期.本次入院检查:CEA 2.08μg/L;胃镜检查示胃角3.0 cm×2.0 cm溃疡,病理示低分化腺癌.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胃角癌cT3N1M0,给予新辅助化疗(奥沙利铂、替加氟、亚叶酸钙加依托洎苷)2周期,疗效评估为PR.后患者行胃角癌D2根治术.术后病理:非典型髓样癌,与乳腺病变相符合,见图1B;免疫组化:ER(-),PR(-),EGFR(-),VEGF(+),HER-2(-).术后诊断:乳腺癌胃转移.鉴于患者新辅助化疗方案有效,术后予相同化疗方案,行全身化疗6周期.术后随访至今(16个月)仍健在,未见肿瘤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5岁,因直肠癌于32个月前行“直肠前切除术”。术后病理示直肠高分化腺癌,浸润肠壁全层,部分黏液腺癌。术后化疗6次。2个月前患者出现腰臀部疼痛,腹部CT示两髂总动脉汇合处淋巴结癌转移(图1),血CEA达55.32ng/ml,入院行“CT引导下经腹无水酒精淋巴结转移癌化学消融术”,采用22号穿刺针在淋巴结两点注射,共注射无水酒精30ml(约等于淋巴结体积),术后腰臀部疼痛消失,无发热,2d后出院。消融术后1个月,腹部cT示淋巴结转移癌中心坏死液化(图2),血CEA降至3.26ng/ml。[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癌肾转移极罕见。本文报道1例前列腺癌伴肾癌内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过。患者, 67岁。因腰背疼痛3个月, 加重伴发热2周于2018年6月就诊, 病理诊断为前列腺腺癌伴骨转移, Gleason评分4+4分, T2N0M1期。腹部CT检查示右肾下极肿物, 约3.0 cm×2.5 cm×2.5 cm, 动脉期明显强化, 考虑右肾癌。行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肾透明细胞癌Ⅱ级, 肾癌组织内见多个小灶前列腺腺泡细胞癌浸润。术后诊断:转移性前列腺癌, 右肾透明细胞癌。术后影像学随访18个月未见右肾肿瘤复发。患者的前列腺癌予药物去势和醋酸阿比特龙治疗, 治疗6个月后出现PSA进展, 先后予多西他赛化疗、锶89治疗, 效果欠佳, 随访至第30个月患者因恶液质死亡。  相似文献   

9.
病例男,62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月而入院。体检:锁骨上无肿大淋巴结,腹部无阳性体征。胃镜及活检病理示:贲门低分化腺癌。上消化道钡餐及胃镜见肿瘤位于胃上部小弯侧,约(3×3)cm2,但胸片提示右上纵隔增宽。进一步行CT检查示:纵隔多发淋巴结(胃癌淋巴转移),未发现肝转移及明显腹腔内淋巴结肿大,因检查结果提示胃癌(Ⅳ期),故未行手术治疗,转为FAM方案交替行股动脉置管腹腔动脉介入化疗(氟脲嘧啶1g,表阿霉素60mg,丝裂霉素10mg)与静脉化疗。讨论淋巴转移是胃癌转移的主要方式,通常经黏膜下层复杂而庞大的回流系统最终到…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性,23岁,发现肛旁肿物2年余于2006年10月9日入院。2年前无意间发现肛旁有一肿物,约花生米大小,无痛、无溢液,后该肿物逐渐增至拳头大小。检查:见肛门左旁一宽蒂肿物约10cm×6cm×5cm.外裹皮肤.皮色不红,无破溃,皮下静脉迂曲,皮温不高,触及肿物质软,实性感,触痛(-),波动感(-)。见图1。肿物彩超示肛旁实性占位,血运丰富。于2006年10月10日在鞍麻下行肛旁肿物经蒂部完整切除,见图2。病理检查:(1)大体:皮下肿物,10.5cm×6.5cm×5.5cm,包膜不完整,质地较软,剖面实性,灰黄色、局部呈棕色。(2)在成熟脂肪细胞的背景下,可见较多肥大的棕色脂肪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胞浆丰富,淡染,其内充满许多细小均匀一致呈细泡沫状的空泡.中性脂肪染色阳性,在胞浆内泡沫之间可见一些金黄色的脂褐素颗粒,细胞核小,位于瘤细胞中央,未见核深染或异型性。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3岁,主因下咽梗噎不适10 d入院。辅助检查:①食管镜:食管距门齿35 cm至齿线可见凸向管腔新生物,有蒂与食管侧壁相连,表面糜烂(图1)。活检病理:食管恶性肿瘤,考虑鳞状细胞癌。②上消化道造影:食管下段黏膜破坏中断,钡剂通过受阻,食管腔内可见圆形充盈缺损影,表面有钡剂涂抹征(图2)。③胸部CT:食管腔内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物影,肿物一侧壁与食管相连,管腔呈偏心性狭窄,增强扫描肿物轻度强化(图3)。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并清扫淋巴结,顺利康复出院。术后诊断:食管癌肉瘤。手术切除标本:食管腔内一5.5 cm ×3.5 cm×3.0 cm 黄褐色带蒂肿物(图4)。术后病理:食管癌肉瘤侵及黏膜肌层;临床上下残阴性;淋巴结:胃左0/6,贲门0/3,食管旁0/3,下肺韧带0/2,隆突0/2转移。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癌和肉瘤两种成分共存,免疫组织化学:CK(+),Vim(+),Ki-67(60%),P63(+),P40(+),HMB45(-),CD (+/-)。术后未行放、化疗,随访17个月,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2.
对1例主诉为“排粪次数增多1月余,发现直肠和腹腔肿物、血小板减少3周”的病例进行讨论。该患者入院诊断为:直肠癌(T4N1-2M1a-b);腹腔肿物,转移瘤?乙肝后肝硬化(Child-A),脾大.脾功能亢进,低血小板血症;贫血。本次就诊的目的为脾脏切除。术中见胃体前壁近大弯有直径约9cm带蒂肿物.腹膜及大网膜有多个转移瘤.病理示:胃间质瘤。经多学科讨论认为:该患者胃肠道间质瘤合并腹腔转移、直肠癌,同时有肝硬化,直肠癌切除有一定风险.考虑到两种疾病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治疗重点应是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遂切除脾脏.同时切除胃肠间质瘤及肝圆韧带转移瘤。术后20d予直肠癌放射治疗.方案为VMAT(95%PTV,50Gy/2Gy/25f)。术后25d开始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1次/d。放疗结束1月后。行奥沙利铂160mg静脉化疗。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39岁,因“右侧腹痛8 d”入院。查体:腹软,略饱胀感,右中下腹可及轻压痛,未触及包块。全腹部增强CT检查示:回盲部-升结肠肠套叠,考虑升结肠肿瘤(图1)。肠镜检查示:升结肠内可见较大肿物占据肠腔,表面充血糜烂,稍结节状,来源回盲部可能。肠镜病理检查示:升结肠绒毛状腺瘤伴上皮中度异型增生。给予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E-钙粘素(E-cadherin,E-cd)在壶腹部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壶腹部癌的分化、浸润及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9例壶腹部癌组织和11例炎性壶腹部粘膜组织E-cadherin的表达。结果:(1)11例炎性壶腹部粘膜中5例可见表达,2例粘膜不典型增生处呈杂合性表达;(2)66.7%(26/39)壶腹癌E-cd异常表达;(3)83.3%的中、低分化肿瘤(10/12)E-cd表达异常;侵犯全层及邻近组织的肿瘤78.6%E-cd表达异常。结论:E-cd表达异常是壶腹部部的恶性表型之一,且其异常表达率较高;E-cd表达异常与壶腹部癌的分化、浸润有关,提示E-cd表达异常率越高,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越低,浸润深度越深。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34岁,因“间断腹痛半月余”入院,在外院行腹部CT检查未见异常。胸部CT检查示:左前上纵隔可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8.0cm×5.0cm×5.0cm,其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均未见异常,CT检查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人院查体:颜面轻度浮肿,  相似文献   

16.
病人:男性,27岁。右侧腹无痛性肿块3月余。近10d以来肿块增长迅速,伴有进食后腹胀,阵发性腹部隐痛,纳差,进行性消瘦。病人以腹腔内巨大实质性肿块收入院。体检:右侧腹部明显隆起,触及一约25cm×18cm大小肿块,质硬,无挤压痛,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活动欠佳。B型超声检查示:右腹部实质性肿块。钡剂灌肠检查:右半结肠左移、结肠袋影消失。静脉肾孟造影检查:双肾显影良好。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中见肿瘤位于右半结肠系膜,呈膨胀性生长。瘤体约24cm×17cm×15cm大小,有包膜,质硬,色粉红,表面呈结节状。肿瘤下界至回盲部,上界至肝曲。近…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9岁。咳嗽、咳痰、痰中带血2个月。查体:消瘦,左肺呼吸音减弱。胸部CT示:左肺上叶有占位性病变(图1);颅脑和腹部CT、骨核素断层扫描未见转移灶。2008年3月4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肺上叶切除+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术中见肿瘤完全位于左肺上叶内,质硬,大小约10cm×15cm,切除左肺上叶,清扫纵隔淋巴结。术后病理检查:肺癌肉瘤(鳞癌+纤维肉瘤,图2),纵隔及肺内淋巴结未见转移。术后3个月返院复查胸部CT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术后9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48岁,因“直肠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5月余”于2013年7月20日入院。患者于2月7日体检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直肠距肛缘约4 cm黏膜外隆起,CT和MRI检查示直肠前区大小约5.2 cm×4.3 cm肿物,周围组织界限欠清晰;肛门肿物穿刺活检示(直肠)胃肠间质瘤。遂先予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IM;格列卫,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400 mg/d口服约5个月,停服IM近3周。入院检查示患者一般状态良好,于7月23日行结肠镜及盆腔MRI示:直肠瘤灶约3.8 cm×3.7 cm,周围组织间隙相对清晰。遂于7月25日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下行直肠胃肠间质瘤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局部切除。术中利用高频电刀顺利实施全层透壁性切除;创面予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关闭,手术时间约2 h,术中失血约10 ml,无明显腹膜切穿现象。术后病理证实为直肠胃肠间质瘤,大小为3.8 cm×3.6 cm×3.3 cm,侵达黏膜肌层。术后常规予禁饮食、防控感染、适量输液及静脉营养等对症支持处理。于术后第2晚,患者病情急剧波动:出现谵妄躁动并排粪失禁、寒战、高热(大于40℃)、心动过速(大于150次/min)、呼吸急促(大于30次/min )并低氧血症(血氧分压小于60 mmHg,血氧饱和度小于70%)等危重表现。血液学及生化检验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9.7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0.911;血降钙素原为95.4 ng/L;C-反应蛋白为115.0 mg/L凝血酶原时间为20.4 s,纤维蛋白原为1.67 g/L, D-二聚体为51.12 mg/L;血培养示:粪肠球菌阳性。胸部CT检查示:双侧肺炎并胸腔积液、肺不张,见图1。多学科会诊后诊断为TEM后并发脓毒症伴肺部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即予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 ),经予以抗感染、改善微循环、胸腔置管引流等对症?  相似文献   

19.
患儿女,10岁。因左上腹隐痛不适伴恶心、间断呕吐4年入院。查体:腹部无异常所见。B超示:胰尾增大,内可见一约3 3cm×3 3cm大小肿物,略强回声,内回声不均,边界欠清。CT示:胰尾部有一椭圆形低密度区,约4 2cm×3 3cm×3 0cm大小。实验室检查:碱性磷酸酶3 9mmol/L。术中见:胰尾肿物,质硬,有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轻度粘连。切除包括肿物在内的胰尾。病理检查:肿瘤大小约4 5cm×3 3cm×3 0cm ,表面呈暗红色,光滑,被膜完整,质硬。切面黄白相间,呈分叶状,可见结缔组织的细小分隔。光镜下见被纤维组织分隔的器官样结构。肿瘤由上皮及间叶成分构成,…  相似文献   

20.
患者,65岁。反复出现包皮肿胀伴脓液溢出、疼痛3个月入院。体检:包皮长,明显增厚、红肿,内极被裂、脱屑样脓性分泌物;阴茎头部可见直径约3cm菜花状肿物,表面溃烂;右侧腹股沟可触及2个直径约1.5cm淋巴结,活动,无压痛。阴茎肿物组织活检诊断为鳞状细胞癌,于1983年2月8日在硬股外麻醉下行阴茎全切十右腹股沟淋巴结活俭术。术中见明茎头部肿物4.2cm×3.4cm×2.6cm。病理检查示癌细胞呈果片状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多边形,核圆形,印圆形,核分裂相易见,可见细胞间桥及角化珠形成。淋巴结未见癌浸润。病理论断为明茎高分化鳞癌。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