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及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房纤、低血容量、感染及心脏外科手术、心导管手术后等易感因素的患者。本病诊断困难,常易误诊。并且病情急而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很高。因此如何能早期诊断,减少误诊,及时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现将本院近十年间的26例病例进行分析,并就近年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治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4.
缺血性肠病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缺血性肠病是指由于肠系膜动脉或静脉阻塞导致的一种少见急腹症 ,多发生于老年人 ,早期诊断困难 ,病情发展迅速 ,病死率较高。随着人口的老龄化 ,该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为减少误诊误治 ,现将 1985年~ 2 0 0 1年间在我院确诊的缺血性肠病患者 3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32例中 ,男 2 2例 ,女 10例 ,年龄 38~ 82岁 ,平均 6 5 .6岁。肠系膜上动脉缺血 2 2例 (6 8.8% ) :其中栓塞 13例 ,血栓形成 9例 ;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 15例 ,心瓣膜病 6例 ,同时伴心房纤颤 8例、脑梗死 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9例 (2 8.1% …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缺血性肠病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罡  张瑛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4):3259-3261
缺血性肠病好发于老年人,因常无典型的临床表现,故误诊、漏诊及病死率高.本文就我院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3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肠病17例临床表现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缺血性肠病是在房颤,心脏瓣膜病变,近期心肌梗死,糖尿病,高血压,结缔组织性疾病等的基础上引起肠系膜动脉的栓塞或血栓形成,或代血容量,休克,药物等致肠道血管急性灌注不足,或在近期腹部手术,肝硬化,腹腔内炎症,血黏度增高的基础上致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王路岩 《山东医药》2004,44(7):71-71
肺栓塞(PE)病死率高、临床诊断率低。1995~2002年我院共收治PE患者9例,其中发生误诊4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燕  岳妍  王红霞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0):1001-1002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63岁,因"反酸烧心1年,伴腹痛腹泻1周"于2016-09-26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自诉近一年体重下降约15 kg。1周前因劳累、情绪波动出现脐周疼痛,餐后尤甚,大便5~6次/d,最多可达10次/d,大便质稀,无黏液脓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缺血性肠病(IB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已成为IBD的主要发病人群。近年来发现血清生物学标志物SM22、平均血小板体积(MPV)、CT血管造影(CTA)、多排螺旋CT(MDCT)对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磁电图(MENG)能识别慢性肠系膜缺血(CMI)患者肠道慢波节律,可提高CMI的诊断效率。经肠系膜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可作为伴有慢性疾病的老年AMI及CMI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在血运重建术后行吲哚菁绿(ICG)荧光灌注有利于提高AMI的治疗效果,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并存功能性肠病(FBD)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并存缺血性肠病(IC)内在联系的机制。方法收集老年高血压并存FBD 38例为FBD组,老年高血压并存IC 25例作为IC组,无FBD及IC老年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均详细记录病史,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血压、心脏超声,并测定血肌酐(Cr);测定尿微量白蛋白(UAE)含量及肾小球滤过率(GFR);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观察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即:高血压并存临床情况,进行各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分析。分析各组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ACE基因I/D多态性以及CMA基因A/G多态性。结果 IC组的Cr、GFR、LVD、LVPWT、LVMI、UAE等临床指标既高于FBD组又高于对照组(P<0.05),IC组的高血压临床并存情况总检出率为88%,高于FBD组的60.53%(P<0.05),其中IC组的外周血管疾病检出率为12%,高于FBD组(P<0.035),IC组的ACE基因D等位基因频率为54%,分别高于FBD组的34.21%(P<0.05)和对照组的34%(P<0.05),IC组的CMA基因GG基因型频率为28%,高于对照组的4.54%(P<0.05),IC组的G等位基因频率为52%,分别高于FBD组的34.21%(P<0.05)和对照组的25%(P<0.05)。结论老年人高血压并存FBD可能是IC的预警疾病,ACE基因I/D多态性以及CMA基因A/G多态性可能与老年人高血压并存肾功能减退、脑血管疾病、心脏结构异常、FBD、IC等器官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11.
急性缺血性肠病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缺血性肠病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对该病的误诊、漏诊率,以提高对本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通过对33例临床诊断缺血性肠病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其临床特点.结果 33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  相似文献   

12.
王云 《内科》2006,1(2)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的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按解剖分类,肠管的血液供应主要源于3支动脉:①腹腔动脉供应胃和十二指肠,侧支循环丰富,缺血性肠病罕见。②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小肠,右半结肠,横结肠至脾曲,因其分支的各动脉均为末梢动脉,一旦受阻易形成肠壁局部坏死。③肠系膜下动脉供应左半结肠及大部分直肠。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缺血性肠病包括急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及结肠缺血。此病属少见病,但随着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的日益增多,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发…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缺血性肠病的误诊率、漏诊率较高,关于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手段尚在研究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富含于小肠粘膜组织中,具有以下特点:(1)存在于胞浆中的可溶性蛋白;(2)具有高组织特异性;(3)组织含量丰富;(4)分子质量低,易于检测.目前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广泛用于缺血性肠病诊断的研究.本文综述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定义以及作用机制,并且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两方面总结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婷  吴子刚 《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101-102,123
缺血性肠病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病情重。目前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D-二聚体、CT、CTA等缺乏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临床及实验室均在探索新的检查方法及改进现有检查手段,以期提高诊断率,降低死亡率。此文对近几年来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ighaltitude polycthaemia,HAPC)合并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合并缺血性肠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诊断有一定困难,常易误诊,延误病情.主要通过结肠镜及钡灌肠确诊,肠系膜血管造影可用于缺血性小肠病的早期诊断.治疗主要通过扩血管、活血化瘀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早期诊断可明显减少该病的手术率及死亡率.结论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合并缺血性肠病的机会增多,是诱发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临床工作中缺血性肠病(IC)与溃疡性结肠炎(UC)2种疾病同时发生在1例患者的概率较小,鲜见报道,笔者偶遇1例,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75岁,主因反复便血1年,突发下腹痛、便血1d于2013-05-28收入我院诊治,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便血,为少量黏液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无腹痛等不适,曾在本市某三甲医院  相似文献   

17.
庞智  贾黎明  郑家驹 《胃肠病学》2004,9(3):184-184
病例:患者男,47岁,因反复腹痛、腹泻1年余于2003年4月19日收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一年多前开始出现脐周疼痛,并伴腹泻(大便性状为稀便,有黏液,无血便),症状日渐加重。入院前半个月来每日腹泻10余次,并夹杂有鲜血,在当地医院经肠镜检查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经治疗效果欠佳,故转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3年余,应用“胰岛素”治疗,无其他特殊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20/75mmHg(1mmHg=0.133kPa)。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和肌卫.肝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  相似文献   

18.
我院1996年至1999年用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缺血性肠病3例,均属早期,给予相应治疗,预后较好。现分析报道如下。本组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0、65、68岁,其中2例有高血压,1例有冠心病。3例均有突发性脐周部绞痛,继而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中等量,不与大便相混。2例有发热、1例腹泻。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缺血性肠病(ischemic bowel disease,IBD)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症、腹部血管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或腹部血管彩超、电子结肠镜、治疗等。结果急性缺血性肠病3例,2例经手术治疗,1例发病72h内死亡。慢性缺血性肠病9例,8例经内科治疗好转,1例死亡。结论急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早诊断、早治疗较重要,出现肠坏死预后差。慢性性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狭窄及灌注不足,内科治疗疗效良好。肠道排空障碍可能是IBD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