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未行肝移植术),肝移植组(B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及供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C组升高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次数增加而递减,B组供肝组织中ATP和SOD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降低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 次数增加而接近A组含量,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结论:适当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对供肝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从Starzl在美国匹兹堡大学成功地进行了首例肝移植手术以来,肝移植工作已有了很大的发展,近十年来,以每年4000例的速度增加[1]。切取功能良好、无损伤的供肝是临床肝移植成功的关键之一,理论上肝脏在常温下完全缺血20min即失去活力,实际上全肝离休的热缺血时间不宜超过5min[2~4]。因供体的来源不同,供肝的切取方法亦有所不同。但就动物肝移植而言,供肝均取自活体,因此取肝的方法较统一。自1998年5月至今,我们已做猪肝移植手术13次,在总结各次经验训后,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取肝及灌肝方法,移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合剂对供肝灌注冷保存的影响作用。方法选用大鼠全肝移植方法,将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中药组(将中药制剂加入到灌注、冷保存液中)、对照组(灌注、冷保存液中不加中药);设不同(0、16、24 h)的时间保存肝脏,然后测定灌注冷保存时间后,灌注中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取肝组织标本检测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在相同保存时限中药组的ALT及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LT及LD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中药组的肝组织中SOD明显低对照组(P<0.05),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移植初期将中药合剂加入到灌注、冷保存液中,对移植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中药制剂有清除氧自由基、保护细胞膜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60例供肝灌注与保存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肝移植术供肝的灌注经肝动脉、门静脉作快速灌注 ,然后再在冷缺血状态下摘取供肝作进一步的修整与保存。供肝的灌注、修整和保存是肝移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充分的灌注、正确的修整和严格的保存 ,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供肝的活力 ,为移植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1] 。因此 ,护理人员应了解肝移植术中供肝的灌注、修整与保存技术 ,并给予系统的全程护理。我院自 1998年至今已进行肝移植术逾 60例 ,现将供肝灌注与保存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备物灌注管 (门静脉用 14号气囊尿管、肝动脉用单腔静脉插管、胆总管用 8号尿管、下腔静脉流出道用细胸管 )…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脏保留灌注中药有效成分Nodosin对大鼠供肝缺血期的保护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将实验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n=3):空白对照组(乳酸钠林格氏液LR组)、实验组(低浓度NL组、中浓度NM组、高浓度NH组)和阳性对照组(Copp组)、阴性对照组(Znpp组)。实验动物经门静脉灌注实验药物,于灌注后0h、1h、2h时相点取肝脏组织标本,用比色法测定肝脏SOD酶活性和MDA含量,Banff标准评价损伤的病理表现,胆红素生成试验测定HO-1酶活性。结果:实验组高浓度NH组和阳性对照组(Co组)肝脏保留灌注2h后,MDA含量(NH-2h vs LR-2h, 12.80±1.54 vs 23.50±1.92 nmol/ml)和Banff评分(NH-2h vs LR-2h,1.33±0.58 vs 2.67±0.58)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LR组) (p<0.05),SOD酶活性(NH-2h vs LR-2h,561.71±38.21 vs 335.62±15.32 UN/ml)和HO-1酶活性(NH-2h vs LR-2h,85±1.8 vs 72±1.9nmol/(h×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LR组) (p<0.05);阴性对照组(Zn组) 肝脏保留灌注2h后,MDA含量(Zn-2h vs LR-2h,30.33±2.87 vs 23.50±1.92 nmol/ml)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LR组) (p<0.05),SOD酶活性(Zn-2h vs LR-2h,301.21±13.23 vs 335.62±15.32 UN/ml)和HO-1酶活性(Zn-2h vs LR-2h,60±2.7 vs 72±1.9nmol/(h×L))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LR组) (p<0.05)。结论:保留灌注中药有效成分Nodosin可以提高大鼠供肝抗氧化能力,减轻肝脏组织缺血期损伤,其作用可能是通过诱导肝脏组织HO-1酶表达上调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观察了兔肝不同血供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单纯肝叶切除兔剩肝再生显著,肝叶切除 肝固有动脉结扎兔剩肝也明显再生,肝叶切除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兔剩肝既有萎缩又有再生,肝叶切除 门~腔静脉端侧分流兔剩肝严重萎缩。实验说明完整的肝脏血供是肝脏再生的保证,门脉血供对肝脏再生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尸体供肝的获得为即时切取,术前对供肝质量无法实施具体评价。目的;寻找一种在切取供肝时即可对其质量进行判定的方法。方法:本实验通过给Wister大鼠做胃造瘘经造瘘管注入酒精方法建立了不同病期的酒精肝模型。在恒定门静脉灌注液流量的情况下,测定了大鼠在体门静脉低温冷灌注的灌注压,灌注隍取肝做普通石蜡切片检查,将酒精肝的各种病理改变分级打分量化,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大鼠肝门静脉的灌注压与肝质量呈极显著的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TI)对移植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肝移植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2组:UTI组(将UTI加入到灌注、冷保存液中)、对照组(灌注、冷保存液中不加入UTI);按0、12、24 h不同的时限保存移植肝脏,移植后抽血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取肝组织标本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观察光镜和电镜下肝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在相同保存时限UTI组的ALT及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ALT及LDH值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升高;UTI组的肝组织中MP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UTI组的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也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在移植初期将UTI加入到灌注、冷保存液中,对移植肝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UTI抑制了中性粒细胞聚集以及膜稳定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由于等待肝移植的患者越来越多,而可用于移植的肝脏严重短缺,故提高边缘供肝的质量对于增加供肝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提高边缘供肝质量的最新研究包括对供体的药物干预及循环支持、肝脏保存液的改进、机械灌注的尝试和更加合适的保存温度以及气态氧灌注的进一步改进。但其中大部分都局限在动物研究阶段,其与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就提高边缘供肝质量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规范及移植肝灌注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稳定模型的规范和提高成功率的措施,比较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手术显微镜下,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进行10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依据灌注方式分组: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组(n=50)。检测术后肝功能,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同。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49/50)和96%(48/50),3月存活率分别为93.5%(29/31)和93.3%(28/30),术后肝功能、手术成功率和3月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供肝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均可采用,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肝移植模型。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提高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热缺血损伤对大鼠无心跳供体供肝质量及肝移植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He XS Ma Y Chen GH Zhang JX Wu JL Liang YJ Lin GY Zhu ZY Hu RD Huang JF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4):1236-1240
目的 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条件下,无心跳供体(NHBD)的供肝质量与耐受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实验动物大鼠按供肝热缺血时问分别为0、10、15、20、30、45、60min,随机分为7组(n=12)。然后按各组条件分别作原位肝移植,观察肝移植术后各组组织形态、肝脏功能状态和能量代谢的恢复性变化,并统计生存时间。结果在热缺血30min以内,肝组织损伤仍处在可复性阶段,复流后能逐渐恢复至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供肝热缺血损伤的时问与肝组织能量代谢功能的恢复及术后动物生存情况密切相关。供肝经受30min以内热缺血损伤,各组移植术后生存天数无明显差异。热缺血时间超过45min后,虽仍可获较短期的存活,但移植术后的长期存活时间明显缩短。热缺血60min以后,供肝已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结论供肝组织三磷酸腺苷(ATP)含量、能荷(EC)水平和肝糖原含量、酶组织化学活性的变化以及移植术后上述指标恢复性的潜能叮作为衡量供肝质量的重要标准。大鼠的供肝可以安全地耐受30min以内的热缺血。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对移植肝功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非全肠外营养(TPN)、传统TPN及添加丙氨酰谷氨酰胺(Ala-Gln)的TPN对肝移植后移植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5例肝移植患者随机分3组:术后未经TPN(饮食组)、不添加Ala-Gln的TPN组(传统组),添加Ala-Gln的TPN组(二肽组)。TPN于术后第2天予以等热量(每千克体重104.6kJ)、等氮量(每千克体重0.16g)共7天。监测术后第2、9天肝功能指标。结果:移植后第9天,二肽组的胆碱酯酶(CHE)与饮食组和传统组比较有更显著的升高(P<0.01);传统组、二肽组的载脂蛋白B(APOB)与饮食组比较有更显著的升高(P<0.01);二肽组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与饮食组和传统组比较有更显著的下降(P<0.01、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进行TPN治疗,有利于移植肝合成功能的改善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修复;而添加Ala-Gln的TPN治疗则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
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三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与总结肝脏移植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跟踪并分析3例原位肝脏移植患者急性GVHD的临床经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表现、皮肤活检、外周血HLA及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PCR—STR)检查作为其诊断依据。并对免疫抑制剂进行调整。结果 3例在术后3~8周内均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皮疹、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期间肝功能均正常或接近正常,巨细胞病毒(CMV)早期抗原(pp65)、EB病毒抗体(IgM)均阴性。术后受体外周血淋巴细胞可检测到供体HLA抗原,1例女性受体外周血PCR—STR检测到供体Y染色体嵌合。3例患者最终均死于感染、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GVHD的发生并非罕见,早期易被误诊,治疗效果令人失望。 相似文献
15.
3例同种异体肝移植供肝切取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供肝取中如何减少肝热缺血时间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术中快速、敏捷、准确配合,快速完成插管灌注,使供肝得到及时保护,妥善保存供肝。结果:3例肝移植均获成功,供肝切取手术顺利,平均热缺血时间5.5min,最短一次热缺血时间仅4.5min。结论:保证供肝的活性是肝移植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需要多方配合,其中手术护理配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对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有所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0例肝移植患者术后27次肝活检标本.先常规病理诊断,分析与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病理形态特点.然后再随机计数每张病理切片中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比较急性排斥反应与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平均嗜酸粒细胞数目/每个汇管区)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急性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的肝穿组织病理学表现依次是:(1)汇管区多量混合性炎细胞浸润;(2)汇管区嗜酸粒细胞浸润;(3)汇管区小叶间胆管炎症和破坏;(4)汇管区小叶间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5)汇管区中性粒细胞浸润;(6)中央静脉内皮下炎细胞浸润;(7)胆汁淤积.每个汇管区内浸润的嗜酸粒细胞平均数目:无排斥反应为0.3;急性轻度排斥反应为2.8;急性中度排斥反应为14.5.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程度密切相关:急性排斥反应越重,汇管区浸润的嗜酸粒细胞数目越多(P=0.028).结论:嗜酸粒细胞在肝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生存情况和分析影响移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连续施行的318例肝移植资料(随访至2005年12月),根据UNOS肝功能分级标准,对受体的术前状态进行评估,其中包括54例急性肝功能衰竭(UNOS1和2A)和264例慢性肝病肝硬化(UNOS2B和3),并统计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再移植率、再移植原因和死亡原因。结果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再移植率1.1%,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91.3%和86,4%。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l和2A的肝移植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再移植率18.5%,其1、3年生存率分别为74,1%和68,5%。结论肝移植效果主要取决于肝外器官功能和术前肝功能状态,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2B和3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近期和远期疗效较好,而术前肝功能状态为UNOS1和2A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则围手术期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的原因并探讨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肝移植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前曾行相关治疗、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手术次数及死亡原因。结果:死亡患者术前肝、肾、凝血功能较差,术前多数曾行相应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较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死亡原因主要为MODS、感染及出血。结论:肝移植围手术期间应严密关注影响患者预后的每一个危险环节,术前应精密设计,术中要精细操作,术后需精心管理,做到预防为主,积极个体化治疗,提高肝移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肝移植血流灌注的可行性,探讨经静脉声学造影脉冲反相谐波造影成像对移植肝急排的诊断价值.方法 建立异体肝移植动物模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术前术后均进行外周静脉声学造影并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肝功能监测.结果 造影后急排组较未移植前及正常移植肝组AUC下降F=11.069,P=0.011;而参数A、Alpha、C、t(O)、DPI、TTP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经静脉声学造影脉冲反相谐波成像技术结合声学定量技术是观测异体移植肝血流灌注的有效检测手段,此种方法 所获得的TIC参数对定量估测异体移植肝排斥的发生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健康测量量表与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26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移植术前及术后各时期的生存质量进行比较。术后早期(术后0—6个月)患者生存质量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远期(7个月以后)与术前基本持平,甚至优于术前。心理功能方面术后早期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远期优于术前和术后早期。说明肝移植可有效改善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