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志多 《辽宁中医杂志》2012,(10):2006-2007
<正>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1],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AMI和心源性猝死。临床上我们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UAP 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9年1月—12月本科收治的UAP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UAP诊断和治疗建  相似文献   

2.
郭爱莲 《国医论坛》2012,27(1):37-37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可逆转为SAP,也可能迅速进展为AMI,预后较差.笔者自2008年6月-2011年5月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UAP30例,获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发展恶化为AMI.若治疗恰当则病情可趋向稳定.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2006年2月-2008年3月,本院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患者7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包括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病势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是AMI或猝死的先兆。笔者临床运用丹通二联治疗UAP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中,男27例,女11例;年龄46岁~75岁,平均59岁;冠心病史1年~13年,平均7年;其中初发型心绞痛15例,恶化型心绞痛6例,自发性心绞痛17例。1.2 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心绞痛分型和诊断标准。作12导联心电图(ECG)和心肌酶谱,除外AMI。2 治疗方法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24…  相似文献   

5.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1],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AMI和心源性猝死。临床上我们采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UAP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12月我科收治的UAP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UAP诊断和治疗建议的诊断标准[1]。并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查除外AM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UAP类型及并存的临床情况(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界于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CD)之间的临床状态.主要包括:(1)初发心绞痛;(2)恶化劳力性心绞痛;(3)静息心绞痛伴心电图缺血改变;(4)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UAP的患病率比较高,预后较差.本文用中西药对照治疗UAP临床效果观察如下.  相似文献   

7.
朱琳 《国医论坛》2005,20(2):42-4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展为AMI甚至猝死。自2002年5月~2004年5月,我们在西医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配合应用冠心宁注射液治疗该病8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发展为AMI,危及患者生命,故及时正确的诊断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1]。为进一步探讨UAP治疗的新途径,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1月—2005年4月入院的UAP患者80例,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联合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8~72(51.6±3.8)岁。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  相似文献   

9.
参麦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冠脉造影显示,UAP患者的QT离散度(QTd)明显大于SAP[1].笔者观察了中药参麦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刘歆  李洁 《河南中医》2005,25(9):51-52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不稳定的临床状态,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2000年6月~2004年6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UAP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若不及时治疗,常可导致AMI和心源性猝死。在临床上我们采用通心络胶囊治疗UAP2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于新喜 《光明中医》2011,26(5):1021-102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并有潜在危险的急症,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甚至猝死。本院从2000年8月~2005年12月对住院确诊的36例UAP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血塞通,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耿健 《河南中医》2004,24(1):32-33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1 ] 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发展为AMI。我们 2 0 0 1~ 2 0 0 2年采用心脉通合剂结合常规西药治疗UAP 35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和分型标准参照 1 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以及 2 0 0 0年 1 2月发表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的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的…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 AMI,甚至猝死。笔者用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 UAP患者 32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选择 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12月我院收治的 UAP患者 6 4例 ,男 38例 ,女 2 6例 ;平均年龄 6 0 .2 5岁。入院病例均符合 1979年 ISEC,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 ,并经心电图及心肌酶除外 AMI,并无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心脏瓣膜病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 32例。常规…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容易发生AMI或猝死,需要积极药物治疗。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生脉注射液治疗UAP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可致QT间期延长,QT离散度(QTD)增大。成功的溶栓治疗可减少QID,为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和治疗的检测指标,观察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变化及静脉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本研究宗旨在通过对比观察AMI及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静脉溶栓治疗AMI对QTD的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MI提供一个心电图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表现为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  相似文献   

18.
穆晓静  赵虹 《河南中医》2006,26(6):63-6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容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我们观察了我院2002年10月~2004年10月生脉注射液治疗UAP 60例,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之间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病情不稳定,极易发展为AMI和心源性猝死。本院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容易发生AMI或猝死,需要积极药物治疗。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生脉注射液治疗UAP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UAP患者60例,均符合1979年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中的有关标准。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45~81岁,平均65.3岁;其中初发性8例,恶化劳累性16例,自发性6例。B组30例,男24例,女6例;年龄46~83岁,平均65.7岁;其中初发性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