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年1月-2003年5月,我科应用小切口手术治疗双侧臀肌挛缩症11例,疗效满意。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6—15岁。参照安勇等的分类标准:轻度2例,中度5饼,重度4例。均为双侧病变。  相似文献   

2.
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臀肌筋膜挛缩综合征(下称臀肌挛缩征)是由于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和屈曲障碍,好发于儿童的一种疾病。此外还有注射性臀大肌挛缩症〔1〕、臀肌纤维化〔2〕等名称。从1969年由Valderama首次报告以来,国内报道了近千例...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强  昝强  王鹏  楚向东  朱超 《中国骨伤》2007,20(2):115-1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臀肌挛缩症(均为双侧发病)和4例阔筋膜张肌挛缩症(单侧发病),男12例,女16例;年龄5-23岁,平均15.2岁。采用关节镜治疗,其中24例臀肌挛缩患者均有臀部注射史,关节镜下见挛缩纤维化的臀肌及挛缩增厚的阔筋膜,均在关节镜下切断。结果:28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按黄耀添等评定标准:24例臀肌挛缩症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优19例,良3例,可2例;4例阔筋膜张肌挛缩症患者,行手术治疗,治疗结果全部为良。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臀肌挛缩症和阔筋膜张肌挛缩症,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1985~1997年采用改良More切口治疗臀肌筋膜挛缩症42例,随访资料完整37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男28例,女14例;年龄6~14岁。全部为双侧病变,80%患者有臀部肌注史,全部患者因步态异常双下肢不能并膝下蹲,或下蹲时双下肢分开呈...  相似文献   

5.
沿股骨大转子小切口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42例 ,男 2 3例 ,女 19例 ,年龄 6~ 15岁 ,平均 8岁 ,病程 3~ 10年 ,平均 6 .5年 ,均为双侧 ,其中弹响髋 36例 ,骨盆倾斜致肢体不等长 9例。本组 42例均有典型的外“八”字步态 ,并膝不能下蹲 ,划圈征及交腿试验 ( ) ,均有反复臀部肌肉注射史 ,变性肌筋膜依次为臀中肌、臀大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及髂胫束。1.2 手术方式侧卧位 ,术侧屈髋屈膝 90°。采用经大转子上后 2cm弧形切口 ,长 4~ 6cm。臀中肌表面髂胫束和不同程度的阔筋膜张肌浅面的臀肌筋膜挛缩可在直视下切断直至臀大肌缘 ,显露臀中肌及股…  相似文献   

6.
从1987年10月以来,本院共收治臀肌挛缩症296例。其中265例采用股骨大转子上方斜形小切口行挛缩组织松解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正> 自国内马承宣1978年首次报道儿童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治疗以来,该手术已广泛开展,术式多种多样,其疗效也存在着差异。我院从1992年~2001年采用小切口松解治疗儿童臀肌挛缩症68例,经1~8年随访,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男48例,女20例,2~6岁20例,7~9岁40例,10~14岁8例,平均年龄8岁。病程2~11年,平均6年,单侧挛缩1例,双侧67例。均有反复多次双侧臀部注射史,步态异常68例,均系幼儿园老师或家长所发现来就诊。共有特征为臀部见“酒窝”样陷,端坐位交腿试验阳性,并膝下蹲实验阳性,并膝屈髋实验阳性,臀部扪及条索状块。内收、内旋及屈髋受限小于20°,全组诊断均经手术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找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易行、恢复快、效果好的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方法]2007年9月~2011年1月本院采用在股骨大转子上后2cm处作1.5~1.8cm切口,皮下两侧稍作钝性推剥,显露部分挛缩筋膜,直视下切刀切断位于切口下臀大肌挛缩筋膜,将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向前盲视下直接用切刀切断挛缩的筋膜,向后用拉钩拉开观察和手指探查挛缩组织,盲视下凭手感切刀切断;手指触知深部如有挛缩组织,用钩子逐一钩起切断松解;术后指导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0~40.5个月,平均25个月.无切口感染、裂开、坐骨神经损伤、髋关节僵硬或不稳等并发症.髋关节伸屈0°~130°;伸髋0°位,髋内收、内旋均>20°,屈髋90°位,髋内收、内旋>30°;弹响征消失,交腿试验及Ober's试验等为阴性.参照黄耀添评价标准结果均为优.[结论]小切口半直视结合关节镜切刀治疗臀肌挛缩症,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可行,有利于功能锻炼和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关节镜技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的方法。[方法]本级共16例双侧臀肌挛缩症患者,通过挛缩盘膜的前、后缘处小的皮肤切口,分享挛缩盘膜深、浅层组织,并植入自制组织保护器,在关节镜监视下将挛缩盘膜用电灼钩切断,同时松解臀部肌肉内的挛缩带。[结果]全级随访了4~6.5年,优良率100%,切口瘢痕增生3例;切口皮下积液1例,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臀肌挛缩症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重度臀肌筋膜挛缩症及其所致臀腰部畸形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重度臀肌筋膜挛缩症及其所致臀腰部畸形患者,依Z成形术原则进行挛缩带和挛缩瘢痕的松解后,将局部皮肤进行重新分配和塑形加以治疗。结果25例双侧髋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步态正常,腰臀部形态基本平整,无坐骨神经损伤。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平均1.6年,无畸形复发。结论Z成形术既解除了挛缩带对关节功能的牵制,又可对局部皮肤进行重新分配,矫正挛缩造成的凹陷畸形,术后功能和外形效果均佳,是治疗重度臀肌筋膜症及其所致臀腰部畸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注射性臀肌挛缩症手术治疗是由马承宣教授1978年首次国内报道[1]。该手术已经在临床广泛开展。我院1994年8月~1998年6月收治儿童注射性臀肌挛缩症8例,应用小切口选择性切断臀肌挛缩带,效果满意。现就本病的发病机制,手术方式,术后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5~11岁,均为双侧。均有反复多次青霉素钾盐注射史,不伴有其它髋部疾患史。二、临床表现 患儿是蛙式步态。站立时尖臀畸形。5例下蹲时双膝必须分开作向外“划圈”动作。3例下蹲时双髋呈外展、外旋位,双…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明泽 《颈腰痛杂志》2004,25(4):275-277
目的 通过92例小切口潜行松解及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的研究,探讨该术式及三步康复训练法的应用价值。方法 详细叙述了该术式的手术操作要点和三步康复训练法的具体实施。结果 参照黄耀添的疗效标准,本组优78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95.7%.结论 小切口潜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定位准确,操作简便,不易损伤坐骨神经;三步康复训练法符合生理特点,易被患儿接受。  相似文献   

13.
臀肌挛缩症(gluteal muscle contrature,GM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臀肌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起髋关节内收,内旋功能障碍所表现的特有步态、体征的临床征候群。GMC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方法各家不一,各有其优缺点。根据该病局部病理及解剖,2005年4月~2007年4月我们采用小切口治疗GMC2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88年2月~2006年2月,应用小切口潜行松解三步康复训练法治疗臀肌挛缩症118例(治疗组)、臀大肌松解术治疗56例(对照组)。对臀肌挛缩症的临床分型、自行设计的两种特异性高物理诊断方法侧卧位屈肢交腿试验和侧卧位伸肢交腿试验设计机理、小切口潜行松解手术的操作要点、三步康复训练法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结果]随访1~8年,参照黄耀添疗效评定标准,术后1.5个月进行早期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手术优良率明显大于对照组,数据经x2检查,有显著性差异。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评定,手术优良率治疗组为95.7%;对照组为91.3%。[结论]小切口潜行松解治疗臀肌挛缩症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出血少、不易损伤坐骨神经。三步康复训练法符合生理特点,易为患儿接受,髋关节功能恢复快,多在1~1.5个月恢复正常。特别是应用作者设计的侧卧位屈肢交腿试验和侧卧位伸肢交腿试验,做到了术前诊断有据,术中松解有度,术后训练有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寻找一种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臀肌挛缩症的治疗方法。方法:利用骨膜剥离器和关节镜探钩,采用小切口盲切法对30例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随访和对随访疗效进行评估。结果:随诊6个月~4年,疗效满意,手术结果优92.8%。结论:小切口盲切法是一种手术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的术式,此方法安全,术后组织反应轻,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  相似文献   

17.
<正>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损伤,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方法很多,但处理不当易发生缺血性肌挛缩、肘内翻畸形以及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1]。对McintyreIII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往往难以达到满意的手法复位效果,并且复位后难以维持位置。  相似文献   

18.
2005年5~8月,我们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经胸骨下段小切口用左乳内动脉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吻合治疗冠状动脉肌桥2例,术后效果良好,现总结其外科治疗经验。1临床资料与方法例1,女,45岁。活动后胸闷、气促、心前区疼痛6个月。查体:双肺和心脏未发现异常。心脏超声心动图提示:心脏各瓣膜和房室结构无异常,舒张功能减弱,射血分数(EF)0.56。胸部X线片及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运动试验提示V2,V3,V4导联ST段压低>0.1mV,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呈右优势型,左前降支于第1对角支后有长约4.5cm的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